急性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中国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33
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及存在的问题作者:赵晓东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年第10期休克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其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战创伤休克的发生率为10%~15%,高技术局部战争发生率可高达25%~30%。
近年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提出了很多新方法和措施,尤其对液体复苏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提出许多新的看法。
因此,本文就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策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1 战创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方法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出血致严重持续的低血容量休克,甚至心搏骤停。
目前,复苏有传统的即刻复苏和最新研究较多的延迟复苏。
即刻复苏:是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液体和血管活性药物,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灌注。
延迟复苏:又叫限制性液体复苏,指患者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液维持机体基本需要,在手术彻底处理后再进行大量复苏[1-3]。
传统的复苏方法并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事实上有增加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危险。
近十年来随着休克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组织体液和氧代谢的深入研究,这些传统的休克液体复苏概念正受到挑战,因为该复苏方案多以出血已控制休克模型为基础,所以在前线(院前)或急诊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休克应如何救治仍然有争论。
鉴于失血性休克在战时较多,故选择在此领域有突出成就的美军、英军及以色列军队在战时总结的失血性休克进行分析。
1.1 美军对战伤失血和休克推荐的复苏原则已控制出血伤员可建立静脉通道,伤情稳定(桡动脉脉搏强)可不予输液,密切观察,提倡口服补液;对有休克表现的(桡动脉脉搏微弱)可用乳酸林格液或 6%的羟乙基淀粉维持平均动脉压在 7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给予小剂量(限制性)补液,考虑到液体携带的问题,首次补液为7.5%Nacl和6%右旋糖酐(HSD)250 ml(缓慢输注至少>15 min)伤员无反应再给250 ml,总量不超过500 ml。
中国急性循环衰竭(休克)专家共识十大要点展开全文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近日发布了《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共识指出,休克的最佳定义是急性循环衰竭,即由于失血、细菌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系统功能障碍。
休克是急性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常常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较高。
需综合病因、组织灌注不足临床表现、血压、血乳酸情况早期识别急性循环衰竭。
该共识的十大要点如下:一、血压不是诊断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的必要条件,血压正常不能排除急性循环衰竭。
血压正常而血乳酸高,或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到微循环障碍的情况,称为隐匿性休克或微循环性休克。
二、血乳酸水平是反映组织灌注不足的敏感指标,是诊断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的重要依据。
除了监测生命体征、皮肤温度与色泽、尿量和精神状态等,在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观察组织器官低灌注的临床表现,并监测血乳酸水平。
三、急性循环衰竭典型的组织灌注不足表现包括意识改变(烦躁、淡漠、谵妄、昏迷),充分补液后尿量仍然<0.5 mL/(kg·h),皮肤湿冷、发绀、花斑、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
四、对患者应立即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有条件的医院应尽早将患者收入重症/加强监护病房。
即使血流动力学参数稳定,仍应关注组织灌注,保护器官功能。
五、每隔2~4 h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可排除一过性的血乳酸增高,还可判定液体复苏疗效及组织缺氧改善情况。
六、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乳酸水平都有助于评估预后。
七、第一时间给予氧疗,改善通气,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复苏液体首选晶体液。
八、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一般应建立在充分液体复苏治疗的基础上,首选去甲肾上腺素。
九、对于前负荷良好而心输出量仍不足时给予正性肌力药物。
十、病因治疗是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治疗的基础,各病因的具体治疗措施各异。
对症治疗可简单记为VIP治疗,按临床治疗顺序包括改善通气(V),液体复苏(I)及改善心泵功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