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
- 格式:ppt
- 大小:919.00 KB
- 文档页数:53
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及存在的问题休克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其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战创伤休克的发生率为10%〜15%,高技术局部战争发生率可高达25%〜30%。
近年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提出了很多新方法和措施,尤其对液体复苏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提出许多新的看法。
因此,本文就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策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1战创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方法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出血致严重持续的低血容量休克,甚至心搏骤停。
目前,复苏有传统的即刻复苏和最新研究较多的延迟复苏。
即刻复苏:是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液体和血管活性药物,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灌注。
延迟复苏:又叫限制性液体复苏,指患者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液维持机体基本需要,在手术彻底处理后再进行大量复苏[1-3]。
传统的复苏方法并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事实上有增加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危险。
近十年来随着休克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组织体液和氧代谢的深入研究,这些传统的休克液体复苏概念正受到挑战,因为该复苏方案多以出血已控制休克模型为基础,所以在前线(院前)或急诊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休克应如何救治仍然有争论。
鉴于失血性休克在战时较多,故选择在此领域有突出成就的美军、英军及以色列军队在战时总结的失血性休克进行分析。
1.1美军对战伤失血和休克推荐的复苏原则已控制出血伤员可建立静脉通道,伤情稳定(桡动脉脉搏强)可不予输液,密切观察,提倡口服补液;对有休克表现的(桡动脉脉搏微弱)可用乳酸林格液或6%的羟乙基淀粉维持平均动脉压在70mmHg(1mmHg=0.133kPa)左右;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给予小剂量(限制性)补液,考虑到液体携带的问题,首次补液为7.5%Nacl和6%右旋糖酐(HSD)250ml(缓慢输注至少>15min)伤员无反应再给250ml,总量不超过500ml。
也有输注全血或血浆的方案,可达到很好的复苏效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主张在休克初始阶段控制液体输入量,以进行有效的补液。
本文将从治疗原理、临床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治疗原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原理是通过控制液体输入,使患者体内液体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从而达到有效的补液效果。
其主要应用于体积缺乏性休克的治疗,即失去的液体主要是血容量缺乏而导致的休克。
在治疗过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减少液体输入的量。
如果有必要进行输液,我们可以考虑使用生理盐水、羟乙基淀粉等等维持循环的主要成分,但是要注意不能过量输液,因为过量输液会引起过度扩容,加重组织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
二、临床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主要适用于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因各种原因(如分娩出血、胎盘早剥等)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此时,我们应尽快控制出血,然后开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主要控制液体输入的量,以避免过度扩容引起其他并发症。
在液体输入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以便及时调节液体输入的量和速度。
三、优缺点优点:1.能够在控制液体输入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能够有效地避免输液过多引起的并发症;2.能够减少输液后患者卧床不起的时间,帮助患者早日恢复;3.能够减少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控制,降低输液成本和医疗管理复杂度。
1.限制性液体复苏需要详细的医生指导和监督,涉及到液体输入量的控制、监测等方面,比较复杂;2.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或者治疗不彻底,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脏损伤、肝功能不全等)。
总之,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不增加患者并发症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掌握液体输入量的控制和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王明太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有关资料表明2000年后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10万人上下,受伤人数50万左右,居世界第一。
这还不包括其他创伤。
已成为城市的第四位和农村的第五位死因。
随着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创伤的发病率还会有较大的增长。
所以,创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创伤的救治目前已成为急诊医学及创伤外科面临的重要任务。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创伤的主要致死原因,其早期救治是降低创伤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今天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时机2.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表现3.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的主要措施--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时机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时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将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如ARDS、MOF 等甚至死亡。
及时的抗休克治疗可以阻断恶性循环。
重视和加强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对其预后有重大影响。
首先,因多发创伤、骨折、脏器破裂、血管损伤引起的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多在伤后1~2h内死亡;其次,由于患者病情危急、进展快,不允许休克期拖延过久。
机体长时间处于低氧和低灌注状态时,所引起的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易引发脏器功能衰竭。
因此应抓紧伤后一小时的“黄金时间”进行救治。
国内外学者公认在伤后1小时是抢救伤员生命的最佳时期,即谓之“黄金1小时” 。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表现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表现为低血压状态。
其严重的容量失衡状态,一方面是由于存在着实质脏器的破裂、血管的断裂、创面的外渗、骨折断端的丢失等严重的液体损失;另一方面休克所致的血管麻痹扩张、容量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变、大量血浆外渗的转移性丢失等,致使血容量明显不足,客观表现出血压下降的状况。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的主要措施—液体复苏:有研究表明,在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机体有着惊人的容纳能力,输入的液体中有1/2~2/3并不参与有效循环,而是外渗到第三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