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 格式:ppt
- 大小:977.50 KB
- 文档页数:47
一。
失血性休克:大量失血引起的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
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 二。
失血量的估计按休克指数估计(休克指数=脉搏/ 收缩压。
正常为0。
45)(1)休克指数=1:失血量约1000ml。
(2)休克指数=2:失血量约2000ml.按损伤部位及程度估计(1)成人单一股骨骨折:内出血约800~1500ml。
(2)成人一侧胫骨骨折:内出血约400~1000ml。
(3)骨盆环骨折合并后腹膜血肿:内出血约2000~4000ml.三.处理原则:补充血容量与控制出血并重1.补充血容量:根据血压和脉率变化估计失血量。
可先经静脉快速(45分钟)滴注平衡盐溶液和人工胶体液,若病人血压恢复正常并维持,表明失血量较小且已不再继续出血;若病人血红蛋白浓度〉100g/L、血细胞比容>30%,表明能够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携氧能力),可不必输血;低于此标准,可视病人血压、脉率、中心静脉压及血细胞比容等情况输入血液制品。
2.止血:若病人存在活动性出血,应迅速控制出血。
可采用一些有效的临时止血措施,如止血带止血、三腔二囊管压迫、纤维内镜止血等,为手术治疗赢的时间。
若为大血管破裂或实质性内脏器官(肝、脾)破裂等,则应在快速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积极做好手术准备,及早手术止血。
四。
临床表现:按照休克的病程演变,其临床表现分为休克代偿期和休克抑制期2个阶段,或称休克早期和休克期。
1.休克代偿期:休克早期,机体有一定代偿作用。
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交感—肾上腺轴兴奋,表现为神经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加快、呼吸增快;血压变化不大,但脉压缩小;尿量正常或减少。
若处理及时,休克可纠正.反之,病情继续发展,进入休克抑制期。
失血性休克名词解释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大量出血导致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使机体供氧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循环衰竭。
以下是对失血性休克相关名词的解释。
1. 休克(Shock):休克是指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或血流分布异常,导致组织器官灌流不足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循环衰竭状态。
失血性休克是休克的一种类型。
2. 失血(Hemorrhage):失血是指血液在体内大量外流或丧失的状态。
失血可以是因为出血血管破裂或破损,也可以是因为手术、外伤、肿瘤等原因导致的血液大量流失。
3. 循环血量(Circulating Blood Volume):循环血量是指血液在血管系统中循环的总量,包括动脉血、静脉血和微循环部分的血液。
循环血量的减少是失血性休克的特征之一。
4. 供氧供血不足(Hypoperfusion):供氧供血不足指组织器官获取到的氧和营养物质不足以满足其正常的代谢需要。
在失血性休克中,血流减少导致组织器官供氧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和损害。
5. 循环衰竭(Circulatory Failure):循环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和 perpherial vascular resistance (外周血管阻力)的改变导致血液流动障碍,使组织器官的灌流受到损害。
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循环衰竭状态。
6. 急性(Acute):急性是指疾病发展迅速,病程较短,症状明显,病情严重的一种状态。
失血性休克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导致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属于急性的疾病。
7. 血管收缩(Vasoconstriction):血管收缩是指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内径减小,从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维持血压和促进血液回流。
失血性休克时,机体会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导致血管收缩,以维持血液循环。
8. 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 an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它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输送到组织器官。
失血性休克的名词解释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指在严重失血的情况下,血容量不足以维持机体正常的心排血量和组织灌注,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生命体征严重衰竭的一种急性循环衰竭模式。
下面对失血性休克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1. 失血性(Hemorrhagic):失血性休克是由失血引起的休克状态。
失血可以发生在多种情况下,如外伤、手术、消化道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
无论出血原因如何,失血都会导致血容量减少,从而引起心排血量降低和组织血供不足。
2. 休克(Shock):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循环衰竭状态,指机体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以满足组织器官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
休克时机体的生命体征会出现明显衰竭,包括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皮肤苍白、四肢湿冷等。
3. 血容量(Blood volume):血容量指循环系统内的血液总量。
血液在体内循环,为器官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带走代谢产物。
当出现大量失血时,血容量减少,将导致机体循环血量不足以维持正常的心排血量和组织器官灌注。
4. 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心排血量指心脏每分钟所排出的血液量。
它由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决定。
而失血性休克时,由于血容量减少,心脏对组织需求反应性增强,尤其是通过心率的增加来维持机体对氧气和营养的需求。
5. 组织灌注(Tissue perfusion):指血液通过微血管供应给组织器官的过程。
组织灌注对于维持组织器官的代谢活动和功能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而在失血性休克时,由于血容量和心排血量的下降,血液供给不足以满足组织器官需要,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和功能受损。
6. 缺血缺氧(Ischemia and Hypoxia):缺血缺氧指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组织器官缺血和氧气供应不足的状况。
失血性休克时,因为血液容量减少,无法满足器官对氧气、营养和代谢产物的需要,从而导致组织器官发生缺血缺氧,进一步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总之,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循环衰竭状态,由失血引起,导致血容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和组织血供不足。
失血性休克抢救措施引言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临床紧急情况,常见于严重创伤、大出血和手术等病理状态。
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定义、病因及常见表现,重点讨论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措施和注意事项。
一、失血性休克的定义失血性休克是由于急性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血压下降,组织灌注受损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导致死亡的一种临床状态。
二、失血性休克的病因和常见表现2.1 病因•创伤:如刀伤、车祸等•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胃肠道破裂等•手术:如大手术、切片术等2.2 常见表现•血压下降:伴有面色苍白、心率快速等•神志改变:如意识模糊、混乱等•出冷汗:皮肤湿冷粘腻•呼吸急促:由于组织代谢紊乱导致的呼吸感觉增强•尿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导致尿量减少三、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措施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可以挽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命。
以下是常用的抢救措施:3.1 寻找出血原因并控制出血首先需要确定失血的原因,并尽快控制出血源。
如创伤性失血可通过止血带、压迫等手段进行止血。
对于内源性失血,例如胃肠道出血,可以通过内镜、手术等方式进行控制。
3.2 补充血容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此时需补充血容量以增加有效循环血量。
常用的补液方式包括静脉输液和输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补液类型和剂量。
3.3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可以增加血管舒张和收缩,提高心脏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从而改善组织灌注。
一般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3.4 维持氧合失血性休克会导致组织灌注不足,从而导致缺氧。
因此,在抢救过程中需要维持足够的氧合。
可以通过给氧和机械通气等方式提供充足的氧气供给。
3.5 监测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在抢救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指标。
包括血压、心率、尿量、血氧饱和度等。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注意事项•抢救过程中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