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西方经济学
- 格式:ppt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14
西方经济学全书课件一、引言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体系下资源配置、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科,它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课件旨在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微观经济学1.供求理论:供求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主要研究商品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规律。
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商品价格稳定。
2.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衡量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或供给量影响的程度。
价格弹性有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之分,需求弹性大于1时,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量下降,供给弹性大于1时,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供给量增加。
3.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消费者如何根据自身的预算约束和偏好选择商品和服务。
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即消费者在有限的预算下,如何选择商品组合使得自己的总效用最大。
4.生产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生产者如何根据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技术水平选择生产方式和产量。
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生产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即生产者在给定的生产要素价格和技术水平下,如何选择生产方式和产量使得自己的利润最大。
三、宏观经济学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研究国民收入水平及其变动规律。
国民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创造的总价值。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核心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等于其总供给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
2.货币理论:货币理论主要研究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货币数量。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和企业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理论的核心是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3.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理论主要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治理。
西方经济学(一)西方经济学概说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也就有了经济学。
通览现代西方经济学,最简单化说,始于三个假定,历经两只手一条边,而终于博弈论。
经济人假定、资源有限假定,由此推导出追求效益最大化假定,即人性乃恶、资源有限、盈利必然。
这三大基石,或说三大准则,是拿捏经济活动及其现象的金科玉律。
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即斯密革命、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
亚当·斯密(1723-1790),现代“经济学之父”,其《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石。
他集以往至产业革命前夕的经济学之大成,提出的经济自由理念,成为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运行原则。
他认为,人类有利己天性,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因而人在放任个人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必然凭着理性判断去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同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会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引导私利与公益逐步趋向和谐。
斯密是小政府大市场,政府主要任务是国防、司法、公益,某些情况下政府干预必不可少。
19世纪70年代,奥国门格尔(1840-1921)、英国杰文斯(1835-1882)、法国瓦尔拉斯(1834-1910),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他们坚持均衡分析思路,运用高等数学方法,进行研究方法的革命,把经济活动视为整体,强调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定价与资源的稀缺程度相关,反对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不取决劳动量,而取决于人们对其效用的主观评价,消费增多,效用递减,决定商品价值的是最小效用,门格尔的学生维塞尔(1851-1926)称之为“边际效用”。
西方主流经济学,数学模型从此不可或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被称为“资本主义的救世主”,其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他反对“萨伊定律”需求是供给的函数(供给创造需求),提倡供给是需求的函数(需求创造供给)。
他开创了总量分析,提出由于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收益规律、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而引发经济危机,从理论上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和非均衡趋势,倡导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紧密结合,反对“自由放任”,提出国家的调节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