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1
- 格式:pptx
- 大小:394.68 KB
- 文档页数:125
第一章1.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2.社会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收益社会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社会边际成本可以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来测定。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社会边际效益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社会边际效益可以通过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少。
3.市场失灵的表现☐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搭便车”⏹存在外部效应问题⏹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第二章1.外部效应某些个人或企业的行为活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简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2.正、负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影响负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
例如,由于污染环境,造纸行业的生产会给除纸张交易双方之外的其他人或企业造成损害。
无论买者或卖者都未核算其给第三者带来的这一成本。
假定造纸行业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在一点相交,这点决定了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D 代表着购买者可从纸张的消费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益,也就是纸张的社会边际效益,即D=MSB。
供给曲线S代表着企业为生产每一追加单位的纸张所付出的边际成本。
但是,这条曲线所代表的边际成本仅是私人边际成本,即S=MPC,而未将生产每一追加单位纸张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包括在内,也就是未计入外部边际成本MEC,社会边际成本MSC=MPC+MEC。
因此,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小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公共经济学(1)》15春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
1. 最早提出赤字财政的经济学家是:
A. 庇古
B. 凯恩斯
C. 马斯格雷夫
D. 亚当·斯密
?
正确答案:B
2.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不包括:
A. 税收政策
B. 利率政策
C. 法定准备金政策
D. 公开市场业务
?
正确答案:A
3.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相应的政府购买乘数为:
A. 4
B. 5
C. -5
D. -4
?
正确答案:A
4. 在公共权力中,()是最为重要的公共权力。
A. 征税权
B. 收费权
C. 管制权
D. 处罚
?
正确答案:A
5. 因为财政扩张而导致的利率上升,进而削弱总需求水平的效应是:
A. 收入效应
B. 替代效应
C. 财富效应
D. 挤出效应
?
正确答案:D。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导论一、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稀缺性”和“效率”1.经济学的本质—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
2.稀缺性—资源总体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具有有限、稀缺的特性。
3.效率—一项经济活动如果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即无法在不损及其他任何人生存状况的前提之下再提高或增加任何人的福利水平,这就是效率。
4.选择—由于现实世界资源的稀缺性,因此,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必须做出判断和决策。
5.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关于“稀缺性”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公共经济学:1.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及其效用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公共部门—政府及其附属机构。
3.公共经济学的四个问题是:①生产什么?—用多少社会资源来生产公共产品?多少来生产私人产品?②如何生产?—这些产品是由公关部门来生产,还是由私人部门来生产?③为谁生产?—公共产品的受益群体是谁?④如何做出决策?—公关部门的决策是集体决策,如何决断?4.对公共部门经济问题的分析的四个阶段:①了解公共部门从事什么活动,这些活动又是如何组织的。
②分析并预测这些政府活动的全部结果。
③评估可选的政策。
④解释政治程序。
三、实证研究方法1.实证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与解释的分析方法。
“是怎样?”2.实证经济学—实证经济学是经济学中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与解释的一个分支。
3.实证性的表述—(见P4的表述)四、规范研究方法1.规范方法—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政策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应该怎样?”2.规范经济学—规范经济学的内容则致力于对实证经济学的应用,其目的是就实际问题,包括公共政策问题而提出建议。
3.规范性的表述—(见P4的表述)五、公共经济学研究中的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经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可以揭示出一项具体政策对效率、福利水平的影响,而规范分析可以从公平的角度来对这些影响做出评价。
规范分析往往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实证分析也离不开规范分析的指导。
1.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中各种市场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联系与作用。
特点:具有利益制约性,内在性,相互制约性。
2.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
①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
其作用是:价格机制可以指导商品生产者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是商品生产者的竞争手段;可以使消费者改变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②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之间普遍的经济联系,体现为他们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较量的过程。
③供求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换活动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供求机制通过商品价格作为中介发挥作用。
3.市场效率:是指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效率,衡量资源配置效率与否的标准是帕累托效率,衡量资源配置公平与否的标准是洛伦兹曲线。
①帕累托最优(效率):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的状态。
如果资源配置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那就需要改进资源的配置,至少可以使其中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同时又没有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包括三个方面,交换的最优,生产的最优以及生产和交换的最优。
②洛伦兹曲线:用以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国家在同一时代的财富不平等,该曲线作为一个总结收入和财富分配信息的便利的图形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平等也不是完全不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4.基尼系数:是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标准。
G=A/A+B。
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也不会小于零。
基尼系数在0.2以下被认为收入分配近乎绝对平等,在0.2-0.3之间是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被认定比较适度,超过0.4被认为近乎绝对不平等。
公共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公共经济学的定义一、公共经济学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学科,所以公共经济学应该称为公共部门经济学。
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解释之一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公共部门的外延: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国际组织。
政府是公共经济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公共部门的外延(1)政府。
略(2)公共企业。
公共企业一般是指政府拥有的以提供公服务为宗旨的企业,但也包括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宗旨的部分非国有企业。
(3)非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只盈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之外的公益组织,是以执行公共事务为目的而成立的组织。
(4)国际组织。
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跨国界的组织,它们所从事的许多活动都有公共性,但它们的活动不属于政府活动。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解释二西方经济学把所有经济主体分为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和私人部门(Private Sector)两大类。
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私人部门是指企业和家庭。
政府及其附属物。
即国民经济中唯一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内行使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实体。
①狭义政府: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机构。
②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③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④广义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第二节公共经济学的发展公共经济学有新、旧公共经济学之分。
旧公共经济学就是财政学;新公共经济学是指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经济学。
一、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从它一诞生起就与国家、政府联系在一起。
威廉·配第在1662年出版了《赋税论》,把国家经费分为6个项目:(1)军费(2)官员俸禄和司法费用(3)宗教事务经费(4)大学及其他学校费用(5)孤儿赡养费和无工作人员的生活救济费(6)修路架桥费用和其他公共福利费用配第在这本书中分析了上述6项国家经费增加的原因,人民对赋税的反对和税收征课的办法,以及国家筹集资金的方式和手段,从而开创了西方财政学的先河。
1公共经济学就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规律的科学,是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府部门经济行为的科学。
政府经济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2政府经济的特点:1主体。
各级政府。
企业、个人经济行为是追求私人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经济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根本区别)2. 客体。
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3. 形式。
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宏观经济管理。
4.依据。
社会公共权力。
5. 目的。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由个人、家庭和私人拥有的企事业单位组成。
私人厂商权益为私人所有,产品为私人物品,价值追求为私人利益最大化。
公共部门指政府及其附属物,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所有使用公共财产和公共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贯彻和执行政府意图的经济实体。
私人部门的活动依赖于个人资产,所取得的收入属于个人。
公共部门则依赖纳税人的钱为社会目标的实现而行为。
管理公共事务,运用公共权力,利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物品,追求公共利益。
一般说来,在民主政治体制下,政府的干涉行为主要是向选民负责,而私人部门的行为则主要是向投资者负责3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即政府及其附属物。
4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经济学著作;《雅典的收入》5(二)资源配置的原则1、效率原则:帕累托最优: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帕累托改进:在不使B福利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了A的福利,这就是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改进只说明效率问题,不说明公平问题2、公平原则。
政治,社会,伦理3稳定原则:衡量稳定的标准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
4市场体制的具体优势有: 1)信息传递的效率2)激发生产社会财富的创造力3)有效的组织社会经济活动。
市场体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这种局限性不仅使得许多社会经济发展活动难以通过市场体制进行,而且在少数情况下还导致破坏性的社会后果,出现市场失灵。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累进税率下,每一级税率就是相应级距的课税对象数额的( A )。
A.边际税率B.平均税率C.比例税率D.累退税率2.政府对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公司进行补贴属于( D )。
A.负的外部效应矫正B.税收优惠C.政府管制D.正的外部效应矫正3.“一个和尚挑水喝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反映了( D )A.道德风险B.社会机会主义C.逆向选择D.“公共的悲剧”4.养蜂场的蜜蜂帮助隔壁果园的果树传播花粉从而提高果树产量,这是( A )A.生产的正外部性B.消费的正外部性C.生产的负外部性D.消费的负外部性5.国家为各行政部门日常办公采购提供经费属于( D )。
A.财政补贴指出B.社会保障支出C.社会建设支出D.行政管理支出6.财产,尤其是生产性资本,属于( A )的范畴。
A.税本B.税源C.课税对象D. 课税客体7.经济效率实现的条件之一是( A )A.MSR=MSCB.TSR=TSCC.SR=SCD.TSR不等于TSC8.下列哪项不是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 D )A.产品不同质,具有不可替代性B.信息不完全C.生产的外部性D.政府必须提供公共产品9.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的形式称为( B )。
A.前转B.后转C.消转D.混转10.平衡预算乘数计算公式是( D )。
A.GK=1/MPS=MPC/MPSC.C+I+G+X=G+S+T+MD.BK=GK+GK=MPS/MPS=111.在市场机制下,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核心手段是( A )A.价格机制 B .行政命令C.价格和行政机制D.以上都不是12.当人们消费某种产品时,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人们从每一单位产品中获得的效用是( B )。
A.增加的B.减少的C.相对不变的D.没有效用发生13.课税对私人储蓄替代效应的大小,在课征所得税的情况下,由( C )决定。
第一章公共部门经济活动1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指的是社会作为那个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
具有的特征:1)整体性2)集中性3)强制性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尺来界定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领域,正是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的范围。
市场机制失灵的原因:1)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充分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
2)收入分配不公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经济活动: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稳定发展3公共财政要担负哪些职能?a 资源配置职能:原因:1)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2)外部效应的存在3)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b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原因: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存在c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原因:自发的市场经济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4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MSB:社会边际效益,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的消费量而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测定。
MSC:社会边际成本,人们对某种物品或物品的生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需增加的资源耗费的价值,以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测定。
MSB=MSC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即帕累托效率的条件: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第二章外部效应1什么是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即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2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应与正的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负的外部效应: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
事例:纸张生产——污染环境——第三者成本(利益受损)正的外部效应: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