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 《琵琶行》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584.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赏析诗歌第二段,品味诗歌意境。
2.学会用比喻的方法描写音乐。
[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的诵读情况二、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并品味意境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每一次诗人是如何去描写的?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并不知道。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了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
第三次也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第一次的演奏情景。
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时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置身于诗境中,找出理由。
明确:本次演奏的情感基调应是悲凉的。
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其余写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如“枫叶荻花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烘托它的。
3.重点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集体背诵第二段诗歌,同时想象与琵琶女相见的情景,主要想象琵琶女的神态、动作、琵琶声音变化及奏毕的周围环境。
(2)学生自由活动,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①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②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指出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及高潮之所在。
明确: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以声喻声,以形绘声,积极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其在丰富的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如同“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2017— 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渤海高中高一语文教课设计主备人:使用人:时间: 2018年 3月 2 日课题琵琶行课时第二课时课型习题课教课梳理出诗歌阅读的思路和步骤。
依照:考大纲求:“能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重点语言和表达技巧;能评论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
教课能指出这首诗中的艺术手法。
依照:学生初中诗歌逗留在感性认识和积难点累背诵上,品读鉴赏能力需要提升。
经过对诗歌的阅读理解,可以梳理出诗歌阅读的思路和几个步骤,从诗歌鉴赏而为鉴赏和评论诗歌做好铺垫。
是高考必考内容之学习一,而且目标是难点。
教具试卷、多媒体教课教课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企图时间环节课前背诵《琵琶行》第抽签翻开小考本熟记高考背诵 3 分钟三分钟1-3 段赋分背诵记忆篇目1展现优化教案p44 1 巡视检查学生作学生代表展现培育自我评论 5 分钟承接结页 10--14 题答案,答状况,进行实时优异小组加分能力果环节并校正评论。
2 增补纠正2诗歌鉴赏的考点及1、统计感情种类1、概括步骤和训练学生概括10 分做议知识重点2、指引学生总结方法总结的能力。
钟讲评理解错误的原由2、笔录上记录环节3 讲堂概括出理解诗歌大发问:读诗读几在笔录本上记稳固本课所学,总结提升环节4目标检测环节5布置下节课自主学习任务7板书设计8课后反省意的思路和方法处?分别要读出录方法和步什么?骤。
能力培育,诗歌鉴1、巡视学生。
1黑板和小考赏题。
2、宣布答案。
本作答3、评论学生作2同桌互批。
答结果。
3代表解说4校正答案。
1、将诗歌有关考点知识系统总结整理在累积本上。
2、切记诗歌的表达技巧(学优生)。
读题目读作者读说明读诗句读问题达成学习目标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掌握状况7分钟10分钟5分钟让学生明确下课所学,有的放矢进行提前学习。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
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
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第2课时问题合作探究一、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
”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参考答案:找出这两句诗的所在段落,结合段落上下文以及整篇文章来思考;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
琵琶行(第二课时)【学习目标】4. 背诵第一、二节;理解分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的特色。
5. 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知识导学】《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___”作侧面描写。
【基础演练】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C.昔日同学三年,今天终得一聚,“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2. 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形容琵琶声的粗重,“切切”形容琵琶声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3.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4~5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琵琶行》导学案2班级姓名【学习目标】■欣赏诗中运用比喻、通感、烘托等手法形象地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积累·训练】1.序言中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与这句话相呼应的一项是( B )A.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B.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C.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琵琶行》序言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写作动机。
对诗人的写作动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是为了排遣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
B.是为了抒发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为了表达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又是为了抒发自己与琵琶女共有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D.以上三种都不是,写此诗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引起的灵感的触发。
3.下列几组中最能体现“歌行体”的主要特点的一组是( C )①篇幅较长②篇幅较短③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④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⑤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⑥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A.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C.①④⑤D.①③⑤4.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梦啼妆泪红阑干D.暮去朝来颜色故5.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解析】“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
6.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C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