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化
- 格式:pptx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49
第二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一、社会化的定义(掌握)(一)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定义1、弗洛姆的定义社会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它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
2、赖兹曼的定义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就受着各种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影响,而这些人和事塑造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个体意识到它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
3、安德烈耶娃的定义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4、霍兰德的定义(目前被广泛采用)一个婴儿是带着众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间的,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联系,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这个过程叫做社会化。
(二)我国社会心理学者的定义1、一般的定义: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发展和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沈德灿的定义: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指出,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3、时蓉华的定义: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社会化,把社会化看成是文化的继承,是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4、陈元晖的定义:提出“濡化”,即社会化的观点,也是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下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作用的。
(三)本书的定义1、上述观点的共性:第一,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技能、知识、价值、动机以及在社会群体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的过程,它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其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第二,社会化是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第三,社会化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继承的手段。
第二章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第一节社会化及其基本途径一、社会化是什么社会化就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
通过社会化得到发展的不仅是人(更不仅是个人),还有社会经验及社会本身。
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
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教化,就没有必要进行个体内化;而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也就毫无意义。
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方面研究过实现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其中主要包括:(1)观察学习。
(2)认知加工。
(3)角色扮演。
(4)主观认同。
(5)自我强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文化因素一、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许多研究表明,在婴儿获得生物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瞬间,便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交往关系,并且迈出了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
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既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又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心理学家哈洛的实验在实验中,小猴同两个人造的“母猴”妈妈(一只用铁丝绕成,身上带有奶瓶;另一只在铁丝外裹有同母猴毛相似的织物)关在一起。
虽然小猴天天从带有奶瓶的“母猴”那里吸取食物,但它的大部分时间却是依偎着裹有毛织物的“母猴”度过的。
如果把后者搬走,小猴就会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
这说明,小猴尽管有着强烈的生物需求,但也有着同样强烈甚至更为强烈的情感需求。
尤其是实验还证明,由这些人造“母猴”养大的小猴,虽然小时候看不出明显示的异常,但长大后却不会当父母,其中许多母猴甚至不会生育。
婴儿也象小猴一样,有着基本的与他人接触、互动的生物和情感需求。
二、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1、文化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第二章社会化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 )的过程。
A.成年人B.社会人C.心理健全的人D.合格社会成员2.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 )的机制。
A.继续社会化B.终身社会化C.早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3.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B.成年期的社会化C.教导社会成员掌握、遵守社会规范D.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4.( )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A.家庭B.大学C.杂志D.观念5.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 )为条件的。
A.早期社会化B.语言社会化C.性别社会化D.道德社会化6.“性别”表示( )。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D.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7.( )不是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
A.国家形象阶段B.抽象国家观念阶段C.国家意识阶段D.国家组织系统阶段8.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 )、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A.社会地位B.社会认知C.社会情感D.社会意识9.企业家属于( )角色。
A.表现型B.功利型C. 自由型D.创造性10.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 )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11.作为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 )。
A.角色内冲突B.角色失调C.角色不清D.角色间冲突12.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 )A.角色间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内冲突D.角色失败13.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 )为基础的。
A.人际沟通B.情景判断C.社会知觉D.人际知觉14.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这一过程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