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古诗诵读(赠刘景文)_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6.53 KB
- 文档页数:3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赠刘景文》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文本选自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赠刘景文》。
通过这篇诗文,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形势的深思和忧虑。
通过学习这篇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赠刘景文》,使学生了解黄庭坚的创作背景和风格,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真挚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分析《赠刘景文》的内容和体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文中对友情的表达和对时局的忧虑,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文诗,《赠刘景文》。
2.导入问题:你们对友谊有什么看法?你们最重视的是怎样的朋友?为什么?请思考一下。
Step 2: 学习课文 (30分钟)1.教师先向学生介绍黄庭坚的背景和作品概况,并简要介绍《赠刘景文》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写作动机。
2.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并进行分析解读。
指导学生发现诗中表达的主题、情感及修辞手法等。
3.学生跟读课文,反复品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体悟。
Step 3: 文学鉴赏和思考 (25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从意境、表达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Step 4: 同学交流和讨论 (2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就所学内容进行发言和交流。
2.学生代表依次陈述自己组的讨论意见,并就其他组的意见提出补充和反驳。
3.教师适时提问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发表意见。
4.整个班级共同总结归纳课上讨论的观点和心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Step 5: 作文训练 (15分钟)1.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的内容,写一篇文章,围绕“友情”或“时局忧虑”进行展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第【1】篇〗赠刘景文【教材分析】《赠刘景文》的作者是苏轼。
诗中描写的是秋末初冬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初冬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
【教学目标】1、会认“赠、刘、残、犹、傲、君、橙、橘”8个生字,会写“赠、刘、盖、菊、残、君、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古诗词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千百年间,万口成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其二,《赠刘景文》。
1、“赠”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想一想,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师范写。
学生描红、临写。
2、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你知道哪首?《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与苏轼诗酒往来,情谊颇深。
3、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想知道答案吗,只要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诗歌的韵律和章法。
2.认识赠人诗的特点,理解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3.熟悉《赠刘景文》这首唐诗,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4.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他们欣赏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熟悉《赠刘景文》这首唐诗的韵律和章法。
2.精读诗歌,理解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
1. 音乐律动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
2. 导入课程
教师介绍诗歌的韵律和章法,并阐述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欣赏。
3. 诗歌欣赏和解析
教师朗读《赠刘景文》,并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赠刘景文》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 课堂讨论
学生就《赠刘景文》的内容展开讨论,探讨诗歌的主旨和意义。
6. 课堂作业
让学生翻译《赠刘景文》的内容,并简要阐述诗歌的主题。
四、教学资源
1.课件:《赠刘景文》诗歌解析
2.录音:教师朗读《赠刘景文》
3.赠人诗的例子及背景介绍
五、课后延伸
1.学生自选一首赠人诗,进行赏析和解析。
2.带领学生去国家图书馆或其他文化场所,让学生深入感受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第【1】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菊残君橙橘(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赠刘景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赠刘景文》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2、难点(1)体会诗人通过写景来寄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景色。
(2)提问学生:在秋天,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介绍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的诗歌风格。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并指导。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荷尽”“菊残”“犹有”“傲霜枝”等词语。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5、体会情感(1)提问学生: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送给刘景文?(2)让学生思考:从诗歌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析手法(1)探讨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如荷花的凋零与菊花的残败形成对比。
(2)分析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会景物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7、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进行比较和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8、课堂小结(1)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强调学习古诗的重要性和意义。
9、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赠刘景文》。
(2)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运用诗歌中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诗歌的学习中来。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教学过程:一、诵诗导入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
(板书古诗题目)。
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一)释题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
首:象形字。
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
本义是头。
引申为首领。
顺:首字笔画表示啥?眼目眉毛和头发;人的头部最首要,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秋天,收获的季节)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
从木,支声。
本义指树木的枝条。
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
从言,己声。
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
引申为不忘、思念。
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
教案:古诗诵读(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插图和背景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及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托物言志,劝慰朋友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同样是人生大有作为的时候,当努力不懈的积极乐观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描写荷花和菊花的语言、古诗背景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古诗诵读:赠刘景文(板书)1解题:“赠”是什么意思?(赠送)一般大家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字?这里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赠的——[一首诗]给谁呢?——[朋友刘景文]。
2简介苏轼。
你们知道苏轼是什么人吗?
(出示课件: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等方面
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
3看题质疑:带着问题读书,可以培养我们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通常诗文的题目就揭示了诗文的中心内容,那么读了诗名《赠刘景文》之后,你们心里有什么问题吗?
(重点把握住两个问题:1苏轼在赠给刘景文的诗中写了些什么?2为什么赠这首诗给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
1师:带着这些问题读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通顺。
2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学生间随机正音、点评。
3读了这首诗,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说到“荷花、菊花”同学们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可以是画面、词句、诗文〉
(出示课件:菊花和荷花的绽放的美丽画面)
三感受诗意。
过渡:在苏轼笔下、刘景文眼中的荷花和菊花又是怎样的呢?
1学生读诗,回答。
抓住:荷尽:荷花枯萎。
菊残:菊花凋谢。
(出示课件:秋末冬初的荷菊画面)
过渡:此时已是秋末初冬的时节,荷花已经不在有夏天那像雨伞般铺展开的荷叶,更没有婀娜多姿的花朵,菊花虽说是在秋季开放,而秋末初冬的时候也已凋零,只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了。
2为什么苏轼要写这些给朋友呢?
(简介刘景文生平:刘景文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也是
刘家唯一的后人,但身为名将后代,刘景文虽然也很有才华,却一直没有受到过朝廷重用。
苏轼在杭州做官见到刘景文,就向朝廷竭力推荐,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而此时刘景文已经五十八岁了。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喻成四季,同学们可以说是春季,老师这个年龄的人,可以说是夏季、四五十岁的人是秋季,而五十八岁的刘景文就像四季中的这秋末冬初的时节了。
)
3此时,五十八岁的刘景文看到这残荷、败菊回想到什么?会对自己的朋友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苏轼对他说了些什么呢?读后两排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5苏轼为什么要对刘景文说这样的一段话?
(教师小结:诗人的三、四两句是朋友的劝勉和鼓励,是要刘景文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
“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希望朋友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更要看到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
)
四诵读古诗
1对好的一对朋友啊,同学们苏轼会怎样把这首诗吟诵给自己的朋友?来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苏轼是在与朋友饮酒谈话时,吟诵出的这首诗,当然不会是念诵出来的,(教师擦去黑板上的诗),看还能把这首诗送给朋友吗?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