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与心肌保护.
- 格式:ppt
- 大小:524.50 KB
- 文档页数:2
冠脉搭桥术的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搭桥患者心肌处于缺血状态,其他器官的动脉由于粥样硬化亦存在有程度不同的进行性变化。
其体外循环特点主要是减少心肌缺血,维持其他器官的血供。
一、冠状动脉搭桥的心肌保护(一)冷晶体停跳液冷晶体停跳液机理以高钾浓度灌注心肌,使跨膜电位降低,动作电位不能形成和传播,心脏处于舒张期停搏,心肌电机械活动静止。
晶体停跳液的低温使心肌基本代谢进一步降低,能耗进一步减少。
上述二方面增加心肌缺血耐受能力。
停跳液以ST.Thomas 停跳液为基础。
冷晶体停跳液心肌保护效果确实,操作简单、实用。
不足表现为:不能为心肌提供氧和其它丰富营养物质;缺乏酸碱平衡和胶体的缓冲;大量灌注时如回收可造成血液过度稀释;如果丢弃可导致血液丧失,不能满足严重心肌损伤患者的心肌保护的需要。
(二)含血停跳液含血停跳液使心脏停搏于有氧环境,心脏停跳期间使有一定有氧氧化过程得以进行,无氧酵解降到较低程度,有利于ATP保存。
较容易偿还停跳液灌注期间的氧债。
含血停跳液含有丰富的葡萄糖、乳酸、游离脂肪酸等,为满足心肌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提供物质基础。
血液中的胶体缓冲系统、生理水平的电解质,有利于维持机体离子的正常分布以及酸碱平衡的稳定。
血液中的红细胞可改善心肌微循环,对消除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有一定作用。
(三)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停跳液从主动脉根部经冠状动脉窦顺行灌注简称顺灌(ACP),停跳液从右房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简称(RCSP)。
RCSP优越性体现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完全阻塞时,ACP的最大缺点是心脏停搏液分布不均匀,因此减弱其在冠状动脉旁路术中对危险心肌的保护作用;RCSP不依赖冠状动脉的通畅情况,在保护左室心肌方面优于ACP。
冠状静脉系统是无瓣膜管道,静脉通过毛细血管及窦状隙与心肌细胞交通。
粥样硬化病变不累及冠状静脉系统。
RCSP时心肌停跳液一部分经毛细血管床从冠状动脉窦(主要是左冠状动脉窦)流出,另一部分则经Thebesius氏窦状隙血管系统直接引流至右心腔。
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高兴贵【摘要】目的使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对心肌进行保护,并对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接受风湿性心脏病治疗的患者65 例,其中35 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乌司他丁,剩余的30 例患者未使用乌司他丁,前者作为观察组,后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IL-6、IL8、TNF-α、LDH、CK-MB、eTnl 水平,记录两组患者心脏复跳及术后患者正性肌力作用药物的使用量.并将两组患者的各项数值指标使用SPSS 统计学软件进行t 检验,取P=0.05.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心肌细胞较对照组心肌细胞保护明显,统计学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对患者的心肌可以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2(010)015【总页数】2页(P75-76)【关键词】乌司他丁;IL-6;IL8;TNF-α;LDH;CK-MB;t检验【作者】高兴贵【作者单位】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湖南,张家界,42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R972体外循环手术中对患者心肌细胞的有效保护一直以来是临床手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传统的对患者的心肌细胞的保护往往是采用停搏液和低温等方法[1]。
目前减少患者体外循环而引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减轻心肌损伤越来越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2]。
笔者通过使用乌司他丁对风湿性心脏病手术中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进行了相关的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来我院接受风湿性心脏病治疗的患者65例,其中男性患者34例,最高年龄66岁,最低年龄32岁;女性患者31例,最高年龄68岁,最低年龄34岁。
其中35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乌司他丁,剩余的30例患者未使用乌司他丁,前者作为观察组,后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术前的心脏功能情况均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注意事项
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持良好的灌注压: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要保证足够的灌注压,以确保心肌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
灌注压过低可能导致心肌缺血,而灌注压过高则可能引起肺水肿。
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要,调整灌注压。
2 .避免心肌过度膨胀: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以避免心肌过度膨胀。
如果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过高,应适当调整灌注量,以保持适当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3 .维持适当的体温: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要监测患者的体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持适当的体温。
如果体温过低,可能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和心律失常,而如果体温过高,则可能增加氧耗和代谢负担。
4 .避免使用高浓度吸氧: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要避免使用高浓度吸氧。
高浓度吸氧可能导致肺损伤和氧中毒等问题,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5 .注意心肌酶的监测:心肌酶是反映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要定期监测心肌酶的活性,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肌损伤。
6 .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有时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改善心肌和肺组织的灌注。
但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7 .及时处理并发症: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并发症,如出血、栓塞、感染等。
一旦发现并发症的迹象,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避免对心肌造成进一步损伤。
改良心肌保护液在体外循环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刘炜【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05(006)003【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心肌保护液在体外循环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例首次单纯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两组:实验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实验组采用改良心肌保护液保护心肌法;对照组采用心脏停搏液心肌保护法.分别记录心肺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应用临时起搏器的情况,术后正性肌力药辅助情况.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并于转流前(术前)、术毕、术后8~12 h、24 h、72 h和7 d分别抽血测定肌酸激酶(CK-Mbass)、肌钙蛋白I(CTNI).结果:(1)实验组的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应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实验组为25%(3/12),对照组为58.33%(7/1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及在ICU停留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4)实验组在术后6 h、24 h和72 h的血浆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均<0.01).结论:实验组的心肌保护液在体外循环中有重要的心肌保护作用,且改良的心肌保护液配制方便、快捷,使用安全.【总页数】2页(P64-65)【作者】刘炜【作者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室,江西,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2;R654.1【相关文献】1.护心宝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J], 鹿小燕;张文高;周苏宁;邵伟;陈雨振;尹柱汉2.改良心肌保护液在瓣膜病患者置换手术中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 [J], 程光存;程明光;汤丹丹;董桂福;蔡燕;姜波;严中亚3.左西孟旦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J], 李政;葛圣林;张成鑫4.冷血含钾停搏液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保护的应用总结 [J], 张振;陈伟;陈斌;于波5.心肌肌钙蛋白I评价辅酶复合物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J], 赵晓刚;王维俊;周嘉;陈长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