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的通行能力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53.50 KB
- 文档页数:28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容纳的交通流量。
它对于
交通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决策者评估道路的状况以
及实施交通控制措施。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交通流量:了解道路上的实际车流量是进行通行能力分析的基础。
可以通过交通流量调查、交通摄像头、车牌识别系统等手段获取准
确的交通流量数据。
2. 车道容量:车道容量是指道路上每个车道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容纳
的车辆数。
车道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车道宽度、交通流
特性、交叉口布局等。
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规范,可以通过车道容
量表来评估道路上每个车道的容量。
3. 饱和度:饱和度是指道路上交通流量达到或接近车道容量时的状况。
饱和度通常用“PCU”(Passenger Car Unit)来表示,表示
每辆车所占的等效车辆单位。
通过饱和度的计算,可以判断道路是
否过于拥堵。
4. 其他因素:除了交通流量和车道容量外,道路通行能力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车辆类型、道路设施和道路交叉口等。
这些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进行综合分析。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对道路的通行能力进行评估,以确定需要采取的交通控制措施,如增加车道数、改善交叉口布局、优化信号配时等,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效率。
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分析与规划高速公路作为现代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如何科学地分析和规划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对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
通行能力一般指在特定时间段内,高速公路上通过车辆的最大数量。
要评估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我们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车流量、车速、平均车头间距等。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得出高速公路在某一时间段内的通行能力。
这对于合理规划交通道路和缓解拥堵非常重要。
其次,通行能力分析的结果对于高速公路规划十分关键。
在规划新的高速公路或者进行现有高速公路的改造时,通行能力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合理的设计标准和容量。
通过在不同档次高速公路上的通行能力的对比,可以得出不同级别高速公路的设计参数,如车道宽度、收费站设置等。
这样可以确保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提高交通效率。
此外,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分析还能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道路交通情况。
通过收集历史数据、人口增长趋势、经济发展情况等信息,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分析。
这有助于我们提前规划道路建设,预防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交通需求,我们还需进行综合分析和规划。
例如,城市周边地区的通勤交通需求可能会比较高,需要考虑交通枢纽的规划和交通网络的完善。
而对于连接不同城市的高速公路,考虑到长途客运和货运的需求,通行能力分析和规划则需要更为精细的设计。
同时,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我们还可以考虑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融合。
例如,高速公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等的衔接,可以有效分流交通流量,减轻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来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例如利用交通控制系统和智能导航系统进行交通管理和引导。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分析与规划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全面分析通行能力、合理规划和预测未来交通情况,我们可以优化高速公路的设计和建设,提高交通效率,缓解拥堵,为人们提供更加畅通的交通环境。
公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利用率分析方法
1.流量观测法:通过在交叉口的进口和出口处设置流量观测点,采集
车辆流量数据,然后利用车辆流量数据计算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流量观测
法可以实时监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利用率,识别交叉口瓶颈和拥堵情况。
2.运行速度观测法:通过在交叉口附近设置运行速度观测点,采集车
辆通过交叉口的运行速度数据,然后利用运行速度数据评估交叉口的通行
能力。
运行速度观测法可以判断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利用率是否达到设计标准,及时发现交叉口的运行问题。
3.微观模拟仿真方法:利用交通仿真软件进行交叉口的微观模拟,可
详细模拟各个车辆的行驶过程、车辆之间的交互作用、交叉口信号控制系
统等。
通过多次模拟不同设计方案和交通状况,评估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利
用率及性能指标,为优化交叉口设计提供依据。
4.宏观模拟方法:利用宏观交通流模型对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进行估计。
宏观交通流模型基于一定的假设和参数估计,通过对交通流的分析,得出
交叉口通行能力利用率等性能指标。
宏观模拟方法适用于对交叉口整体通
行能力的研究,但对于具体交通行为的模拟能力较差。
通行能力利用率分析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可用数据和可支配
的资源等进行综合考虑。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采用多种方法相互印证,以
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分析与改善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难题。
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对于整个交通系统的畅通至关重要。
因此,对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进行分析和改善,成为交通管理者和规划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分析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高速公路的车辆数量。
通行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车流量和交通流量的通行效率。
通行能力的分析需要考虑车辆密度、车速、车道数量等因素。
首先,车辆密度是决定通行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车辆密度过大会导致交通拥堵,车辆无法顺利行驶,通行能力减弱。
因此,合理控制车辆密度,采取交通管制措施,是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其次,车速也是影响通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高速公路的设计速度较高,但实际运行中,由于交通管制、交通事故等原因,车速往往无法达到设计水平,导致通行能力下降。
因此,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效率,保持车速的稳定性,能够有效提高通行能力。
另外,车道数量对于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车道数量大大影响着车流量的承载能力。
通过增设车道、拓宽路面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
此外,合理划分不同车道的用途,如设置专用超车道和货车通行道等,也能够提升高速公路的效能。
二、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改善措施为了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交通管理者和规划者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改善措施。
首先,建设新的高速公路以增加通行能力。
根据地区的交通需求和发展规划,规划和建设新的高速公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新建高速公路能够分流原有的车流量,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通行能力。
其次,加强高速公路的维护和保养。
定期检查和维护高速公路的路面、标志和设施,确保道路的完好程度,提高公路的可驾驶性和安全性。
通过加强维护和保养,减少道路事故和施工对车流量的影响,提升通行能力。
另外,采取交通控制措施也是改善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高峰时段,通过合理的交通管制和调度,调控车辆的流向和流量,减少拥堵发生,提高通行效率。
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分析与改善一、引言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化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交通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车辆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逐渐突显。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并保障交通的安全和顺畅,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改善。
二、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定义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高速公路单向某一路段或交叉口所能容纳的最大车流量。
通行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增加车道数、改善路面状况以及优化车辆流控制等方式实现。
三、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分析1. 车流量调查通过对高速公路上的车流量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道路的交通负荷和拥堵情况。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摄像头、道路压感器和电子收费系统等方法来获取车流量数据并进行分析。
2. 车辆密度计算车辆密度是指某一路段上单位长度内车辆的数量。
根据车流量和道路长度可以计算出车辆密度,进而评估道路的拥堵状况和通行能力。
高密度区域的车辆易导致交通拥堵,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
3. 交通流模拟通过交通流模拟软件,可以模拟不同时间段的交通状况,包括车辆流动、车速和停车等。
通过模拟可以评估出高速公路的瓶颈,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四、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改善1. 增加车道数和扩大道路容量增加高速公路的车道数和扩大道路容量是提高通行能力的有效手段。
可以通过在已有路基上新建车道或者拓宽现有车道的方式来扩大道路容量。
2. 提高路面状况保持良好的路面状况对于保障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定期进行路面维修,及时修补损坏的路面,确保道路平坦,减少行车阻力,提高通行能力。
3. 优化车辆流控制合理的车辆流控制可以减少拥堵,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
采取合理的限速措施、车道分配以及交通信号灯调整,可以有效地控制车辆流量,平稳道路交通。
4. 引入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一种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道路交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综合系统。
公路的通行能力一、概述公路的通行能力是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度量标准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断面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公路的通行能力,尤其是公路"咽喉"处(一般在隧道、桥涵、交叉口、交汇处、匝道与口、山下坡、急拐弯等)的通行能力是决定运输车辆行驶径路的决定因素,因此它在运输组织中非常重要。
公路通行能力是公路的一种性能,是一项重要指标。
研究它的目的在于:估算公路设施在规定的运行质量条件下所能适应的最大交通量,以便设计时确定满足预期交通需求和服务水平要求所需要的道路等级、性质和设计道路的几何尺寸,同时可以评价现有道路设施。
关于通行能力的研究,最早是以美国为中心进行的,并于1950年将其算法标准化编入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Highway Capacity Manual-HCM)中。
之后,几经修订,目前最新版本为2000年版。
该手册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很多国家作为计算通行能力的规范书使用着。
在日本,于1960年制定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该标准采用了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中的观点。
之后,于1982年趁修改日本《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机会,将日本的研究成果编入《道路交通容量》一书中,而使日本的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标准化。
《道路交通容量》中论述了路段、平面交叉路口、匝道、交织区间等公路各组成部分通行能力的算法。
二、影响公路通行能力的因素公路条件:①车道应有充足的宽度以不影响通行能力(3.5m以上)。
②路旁障碍物(挡土墙、电线杆、护轨、路标等)的距离(侧向净空)应在即使与通行能力相等的交通量时也不给行驶车速带来影响(侧向净空应为1.75m以上)。
③纵向坡度、曲率半径、视距及其它线形条件不应给通行能力交通量时的车速带来影响。
交通条件:①交通量中不应含有影响通行能力的卡车等大型车辆、摩托车、自行车、行人,即仅由小客车构成。
②不应有给通行能力交通量时的车速带来影响的速度限制。
根据公路条件和交通条件的不同,将通行能力分"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
(1) 基本通行能力:是公路和交通都处于理想条件下,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距连续行驶的理想交通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公路断面的车辆数,是理论上能通行的最大交通量。
(2) 可能通行能力(possible capacity):即公路实际所能承担的最大交通量,指偏离上述理想条件各种公路修正后得到的通行能力,其计算采用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补偿的方法求出。
(3) 设计通行能力(或实际通行能力) (design capacity):是指在一定的服务水平要求下,公路所具有的通行能力,即根据对交通服务的质量要求和路段的具体结构条件、交通条件及交通管理水平,对可能通行能力进行相应的修正后得到的通行能力。
它是指在规划、设计公路时,根据公路的种类、特性、重要性、适应全年应提供的服务质量规定的交通量。
其值是给可能通行能力乘以表示全年应提供的服务质量(规划等级)的系数求出。
通行能力用1小时为单位定义,为了表示车辆数,用小客车当量辆数(passenger count unit), 即用pcu/h表示。
公路的通行能力->影响公路通行能力的因素三、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一)、无平交路段通行能力(1)基本通行能力一般路段是指不受信号、暂停标志、铁公路口等外界因素的中断,保证大体连续的交通流的公路部分。
多车道公路的基本通行能力是以高速公路上观测到的最大交通量为基准确定的。
根据观测结果,城市快速路比城际间高速公路的值来得大一些,在大体接近城市快速路最大交通量处确定了多车道公路的基本通行能力为每车道2200pcu/h。
往返2车道公路的基本通行能力用往返合计值表示。
其理由为往返2车道公路通常不进行往返车道的分离,以供对面车辆超车用,这种方法是比较现实的。
实际上,在往返2车道公路上发生超车时的最大交通量的观测数据非常少,在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中写明往返2车道公路的基本通行能力大约为多车道公路中2车道基本通行能力的二分之一,并确定为2500pcu/h。
另外,与多车道公路相同,对单向通行公路,把其基本通行能力定为每车道2200pcu/h 。
(2)可能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是用基本通行能力乘以公路的几何结构、交通条件对应的各种补偿系数求出的。
亦即⨯⨯⨯⨯=I C L B L C C γγγ(2.1)式中,C :可能通行能力; C B :基本通行能力; γL γC γI :各种补偿系数。
就多车道公路而言,先用(2.1)式求出每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然后乘以车道数求出公路截面的可能通行能力。
对往返2车道公路,用往返合计值求出。
在用实际车辆数表示可能通行能力时,需要用大型车辆的小客车当量系数换算成实辆数。
影响通行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几种,各因素的补偿系数也已决定。
a)车道宽度(γL ):基本通行能力方面而言,必要充分的车道宽度W L 为3.50m ;根据日本的观测结果,最大交通量在宽度为3.25m 的城市快速路上得到,对车道宽度小于3.25m 的公路应进行补偿,其系数如参考表2.1。
表2.1 公路宽度补偿系数b)侧向净空(γC):称从车道边缘到侧带或分隔带上的保护轨、公路标志、树木、停车车辆、护壁及其它障碍物的距离为侧向净空,必要充分的侧向净空为单向l.75m,在城市内高速公路上,以0.75m的侧向净空时的最大交通量出现次数多,所以,对比0.75m窄的情况需要进行补偿,如表2.2所示。
表2.2 侧向净空补偿系数γCc)沿线状况(γI):在沿线不受限制的公路上,通行能力的减少原因有从其它道路和沿道设施驶入的车辆或行人、自行车的突然出现等潜在干涉。
并且,在市内因有频繁停车,所以停车的影响也较大,因为通常认为通行能力与沿道的城市化程度有很大关系,所以确定了城市化程度补偿系数,如表2.3所示。
表2.3 沿线状况补偿系数γI(a) 不需要考虑停车影响度(b) 考虑停车影响的场合a)坡度:因为坡度对大型车辆的影响尤其大,所以通常包含在大型车辆影响中。
b)大型车辆(γT):大型车辆比小客车车身长,即使保持同一车间距离,车头距离也较大。
并且因大型车在坡道处降低车速,故通行能力将减小。
大型车辆的影响程度用一辆大型车辆相当的小客车辆数即小客车当量系数 (passenger car equivalent)来表示。
一般认为,小客车当量系数随大型车辆混入率、车道数、坡度大小及长度而变化,并用表2.4所示值表示。
在用实辆数表示通行能力时,应该用下式所示补偿系数乘以小客车当量交通量TE T T T+-=)100(100γ(2.2)式中,γT :大型车辆补偿系数;E T :大型车辆的小客车当量系数; T :大型车辆混入率(%)。
a)摩托车和自行车:对摩托车和自行车交通量应该用表2.5示小客车当量系数乘以交通量求出小客车当量交通量。
但是,在用实辆数表示通行能力时,应与大型车辆的方法相同,对当量交通量进行补偿。
b)其它因素:除上述几种因素外,使通行能力降低的原因还有:公路线形,尤其是曲线路段和隧道、以及驾驶技术、经验的不同等,但这些原因目前还没有较好的定量化方法。
表2.4 大型车的小客车换算系数表2.5 摩托车和自行车的小客车换算系数四、规划、设计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为公路上可能实现的最大交通量。
然而,这时的交通流不安定,不能长时间停留在一定状态。
有时遇到微小的紊乱干扰便陷入阻塞状态,肇致行驶时间严重增加,并且驾驶员经常处十紧张状态。
行驶舒适性和安全性降低,故让驾驶员在这种状态下行驶是不合适的。
此外,交通量因月、日、时刻的不同而经常变动,规划、设计中未必以最大交通量为对象。
因此,在进行公路规划设计时,使用着通路许可的设计通行能力、设计基准交通量及营运交通量。
(1)规划等级及设计通行能力将规划、设计的公路应该提供的营运的质的程度称为规划等级。
根据公路的种类等条件可将规划等级分成二级。
并根据各规划等级设定了补偿系数,用该系数与可能通行能力之积算出设计通行能力(design capacity),如表2.6所示。
各规划等级的交通状态如下:l级:在规划目标年度,预测年度最大峰值小时交通量不能超过可能通行能力。
应保持在第30位小时交通量状态下,以某一车速(不能任意选择)可以畅通行驶。
2级:在规划目标年度,一年内有总计10h左右预测峰值小时交通量超过可能通行能力,有时发生较严重的交通阻塞。
在第30位小时交通状态下,难以以匀速行驶、行驶车速产生变动。
3级:在规划目标年度,一年内有总计30h左有预测峰值小时交通量超过可能通行能力,发生严重的交通阻塞。
在第30位小时交通量状态下,行驶车速经常变动,有时不得不停车。
规划等级除交通流的畅通、安全性等交通工程指标之外,还应结合考虑规划公路对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所起的作用的大小及公路修建的经济性指标等确定。
上述1级标准适用于营运质量要求高的高等级公路及汽车专用公路;2级标准适用于上述1级之外的公路;3级标准的规划等级值为1.0,属于处于交通极限状态的等级,原则上不使用。
(2)设计小时交通量交通量作为公路设计的基础指标常用设计小时交通量(design hourly volume),并与设计通行能力成对儿使用。
根据线路和地区特点不同,交通量具有特有的时间变动特性。
把一年的交通量按大小顺序排列,可以得到图2.1示时间顺序图。
通常时间顺序图在第30一50位交通量处发生急剧变化。
所以,如果以第30位交通量为设计对象,一年之内将有30h左有发生交通量超出通行能力的现象,绝大部分时间能畅通行驶,并且与最大交通量相比能以较低的交通量为设计对象,从设计上比较经济。
因此,通常以第30位小时交通量为设计基准。
为了由规划交通量确定设计交通量,可以利用交通量观测资料,在没有观测值的公路上,按下式给规划交通量乘以K,D值求出。
亦即,设计小时交通量=规划交通量×K/100(往返合计辆/h) (2.3)2车道公路:多车道公路:设计小时交通量=规划交通量×K/100×D/100(相同方向辆/h) (2.4)式中,K:设计小时交通量(通常为第30位小时交通量)与规划交通量之比,用%表示;D:相同方向交通量与往返合计交通量(lh单位)之比,用%表示。
(3)设计基准交通量所谓设计基准交通量,是指按公路的种类级别及地形不同,以标准的公路结构和交通条件为公路车道数的决定基准时的交通量。
这是因为公路通行能力因公路条件和交通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因此即使在同一路段也因截面不同等理由,而按标准的公路条件和交通条件并以日交通量来确定的。
(4)公路的服务水平在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中,取代设计通行能力使用了服务交通量(service volume)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