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评价指标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畅通工程评价指标一、交通流量指标:1.日交通量:衡量道路每天的车辆通行量,通常以单位时间内通过该道路的车辆数来表示。
2.高峰交通量:衡量道路在交通高峰时段的车辆通行量,用于评估道路拥堵状况。
3.道路断面通行能力:衡量单位时间内道路上最大可通过车辆数,通常以每小时车辆数为单位。
二、交通速度指标:1.平均速度:衡量车辆在特定道路上的平均行驶速度,用于评估交通流运行效率。
2.最大速度:衡量车辆在道路上的最高速度,用于评估道路的通行能力。
三、交通事故指标:1.事故发生率:衡量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交通事故数量,用于评估交通安全状况。
2.事故频率:衡量单位通行量或车辆数发生的交通事故数量,用于评估交通事故风险。
3.事故等级与类型:衡量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和不同类型的事故占比,用于评估交通安全风险。
四、交通拥堵指标:1.交通拥堵延误指数:衡量道路上车辆通行速度较正常情况下的延误程度,用于评估交通拥堵程度。
2.交通容积与运行速度比:衡量道路上实际交通流量与道路通行能力之比,用于评估道路的拥堵程度。
五、公共交通便利度指标:1.公交车站设施:衡量公交车站的数量、布局、设施完善程度,用于评估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2.公交线路网络:衡量公共交通线路的覆盖范围、密度和连接性,用于评估公共交通的便利度。
六、出行环境指标:1.道路安全设施:衡量道路上安全设施的设置情况,包括标识、标线、交通信号灯等,用于评估道路交通安全。
2.行人和非机动车出行环境:衡量行人和非机动车道路出行设施的完善程度,包括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过街设施等,用于评估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出行便利度和安全性。
以上只是畅通工程评价指标的一部分,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需求,还可以有其他的评价指标。
在实际评价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评估,评价结果可用于指导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改善市民的出行体验。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评价与衡量指标体系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也越发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出行体验。
为了评价和衡量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优劣,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评价与衡量指标体系。
首先,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效果的指标包括:1.道路网络密度:评估城市道路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密度,密度越高,能够容纳的车辆流量也越大,道路通行能力越高。
2.道路通行能力:评估道路的通行能力,包括道路的宽度、车道数目等。
3.道路拥堵指数:评估道路的拥堵情况,包括平均车速、行车堵塞时间等指标。
4.交通事故率:评估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包括交通事故的数量和严重程度等。
5.全天候通行能力:评估城市道路网络是否能够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正常通行,包括雨雪天气和恶劣天气等。
6.公共交通覆盖率:评估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密度,包括公交线路的数量、站点的密度等。
然后,还有一些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效果的指标:1.路侧停车位数量:评估城市道路旁停车位的数量,越多则对于缓解道路拥堵和方便市民出行的作用越大。
2.交通信号灯配时:评估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情况,包括绿灯时长、红灯时长等。
3.路面状况:评估城市道路的路面状况,包括平整度、路面损坏情况等。
4.道路标识标线:评估道路标识和标线的清晰程度和完整性。
5.交通管理法规的执行情况:评估交通管理法规的执行情况,包括违章停车、闯红灯等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理情况。
最后,还有一些综合性指标:1.出行时间:评估市民出行所需的时间,包括从家到单位、从家到购物中心等常见路线的时间。
2.出行成本:评估市民出行的经济成本,包括交通费用、停车费用、维修费用等。
3.交通环境:评估交通对于城市环境的影响,包括交通噪音、尾气排放等。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评价与衡量指标体系应包括影响交通效果的指标、影响交通安全的指标、影响交通便利性的指标,以及综合性指标。
通行能力、交通量与服务水平等的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以高速公路为例1、基本通行能力基本通行能力即道路和交通都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以最小的车头间距连续行驶的理想交通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断面的最大车辆数,又称理论通行能力。
一般指在一定时间段(取15min或1h)和理想的道路、交通及管制条件下,一条车道的一个断面所容许通过的最大持续交通流,为四级服务水平上半部的最大交通量。
表1 高速公路基本通行能力B01-2003)》第45页(未自编页码,以PDF文本页码计,下同),《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7页。
2、设计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即用来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标准而要求道路承担的通行能力。
高速公路每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即二级服务水平下的最大服务交通量。
表2 高速公路设计通行能力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6页,《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10页。
3、服务交通量服务交通量是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管制条件下,保持规定的服务水平时,道路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表3 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分级(A)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5页,《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7页。
表3 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分级(B)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5页,《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7页。
4、服务水平(V/C)服务水平(V/C,即最大服务交通量与基本通行能力之比)是指道路使用者根据交通状态,从行车速度、舒适、方便、经济和安全等方面所能得到的服务程度。
服务水平的实质是描述车流之间的运行条件及其驾驶员和旅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
一般分为四级,具体参数指标见表3。
5、年平均日交通量(适应交通量)高速公路按单向单车道的设计小时交通量考虑,为与我国一直沿用的适应交通量指标相衔接,仍沿用高速公路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指标,计算公式为:表4 高速公路能适应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8、49页。
交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分析1、实际通行能力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对本项目的路段通行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路段实际通行能力按C r=C o×f HV×f d×f w×f f式中:C r —实际通行能力[veh/(h*ln)];C o—基本通行能力(pcu/h);f HV—交通组成修正系数,按公式和表-1计算;f HV=11+∑p i(E i−1)其中:ip—车型i的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百分比;iE—车型i的车辆折算系数;f d—方向分布修正系数,按表-2取值;f w—车道宽度、路肩宽度修正系数,按表-3取值;f f—路侧干扰修正系数,按表-4取值。
表-1 二级公路通行能力分析车辆折算系数表-2 方向分布修正系数表-3 车道宽度、路肩宽度修正系数表-4 路侧干扰修正系数根据调查资料,取定各修正值后计算得出二级公路每条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见表-7。
表-5 实际通行能力计算表2、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是指相应设计服务水平下,公路设施通过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其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按以下公式计算:AADT=C D×R D/K式中:AADT—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C D—二、三、四级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R D—二、三、四级公路的方向分布修正系数;K—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根据当地交通量观测数据确定;方向分布修正系数R D取1,K为0.17;设计通行能力计算结果见表-6。
表-6 设计小时交通量计算表注: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中“二、三级公路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为15年,采用2032年预测交通量为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
3、服务水平分析公路服务水平是指驾驶员感受公路交通流运行状况的质量指标,通常用平均行驶速度、行驶时间、驾驶自由度和交通延误等指标表征。
交叉口的服务水平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车辆延误:这是衡量交叉口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车辆通过交叉口所需的时间。
车辆延误越大,交叉口的服务水平越低。
2. 排队长度:指车辆在交叉口前等待信号的时间,通常以车辆数或米数来衡量。
排队长度越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越低,服务水平越差。
3. 饱和度:是指交叉口在某一时刻的交通流量与交叉口的最大通行能力之比。
饱和度越高,车辆在交叉口的拥堵程度越高,服务水平越低。
4. 车辆平均车速:指车辆通过交叉口的平均速度。
车辆平均车速越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越高,服务水平越好。
此外,定性评价指标也是分析交叉口服务水平的重要方面,包括交叉口设计条件、交叉口管理条件、交叉口环境条件和交叉口安全条件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交叉口的实际情况和服务水平,为改善交叉口通行能力和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以高速公路为例1、基本通行能力基本通行能力即道路和交通都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以最小的车头间距连续行驶的理想交通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断面的最大车辆数,又称理论通行能力。
一般指在一定时间段(取15min或1h)和理想的道路、交通及管制条件下,一条车道的一个断面所容许通过的最大持续交通流,为四级服务水平上半部的最大交通量。
表1 高速公路基本通行能力注:摘自长安大学的《道路通行能力分析》第3、6、51页,《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5页(未自编页码,以PDF文本页码计,下同),《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7页。
2、设计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即用来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标准而要求道路承担的通行能力。
高速公路每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即二级服务水平下的最大服务交通量。
表2 高速公路设计通行能力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6页,《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10页。
3、服务交通量服务交通量是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管制条件下,保持规定的服务水平时,道路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表3 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分级(A)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5页,《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7页。
表3 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分级(B)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5页,《公路路线设计规划(JTG D20-2006)》第7页。
4、服务水平(V/C)服务水平(V/C,即最大服务交通量与基本通行能力之比)是指道路使用者根据交通状态,从行车速度、舒适、方便、经济和安全等方面所能得到的服务程度。
服务水平的实质是描述车流之间的运行条件及其驾驶员和旅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
一般分为四级,具体参数指标见表3。
5、年平均日交通量(适应交通量)高速公路按单向单车道的设计小时交通量考虑,为与我国一直沿用的适应交通量指标相衔接,仍沿用高速公路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指标,计算公式为:表4 高速公路能适应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注:摘自《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第48、49页。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综合评估工具。
通过制定和实施这一指标体系,可以评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效果和问题,为城市交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和主要指标,以及其作用和意义。
一、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1.交通流指标:包括道路通行能力、交通流密度、拥堵程度等指标,用于评估道路交通运行的畅通程度和拥堵情况。
2.交通事故指标:包括交通事故数量、事故死亡率、事故发生地点等指标,用于评估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和事故点位的分布。
3.公共交通指标:包括公共汽车运行速度、公交车站点密度、公共交通普及率等指标,用于评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发达程度和服务水平。
4.道路设施指标:包括道路宽度、路灯、交通标志等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用于评估城市道路设施的完善程度和安全性。
5.交通环境指标:包括噪音污染、尾气排放、交通引起的空气污染等指标,用于评估城市道路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6.市民满意度指标:包括市民对交通管理的满意度、投诉率等指标,用于评估城市交通管理的效果和市民对交通管理的认同程度。
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1.道路通行能力:衡量道路运输系统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承载的最大交通量。
2.交通拥堵程度:通过道路拥堵时长、拥塞区域面积等指标,反映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
3.交通事故发生率: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交通事故数量,用于评估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4.公交车运行速度:反映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5.自行车道覆盖率:用于评估城市自行车交通的便利程度,促进绿色交通方式的发展。
6.道路设施完善程度: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路面状况等指标,反映城市道路设施的现状和质量。
7.交通环境质量:包括噪音污染、尾气排放等指标,评估城市道路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8.市民满意度:通过市民对交通管理的满意度和投诉率等指标,反映城市交通管理的效果。
通行能力分析一、道路通行能力的概述1、基本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时段,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道路的一条车道或一均匀段上或一交叉点,合情合理地期望通过人或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
(基本通行能力是在理想条件下道路具有的通行能力,也称为理想通行能力。
)2、实际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指在一定时段,在实际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一条车道或一均匀段上或一交叉点,合情合理地期望通过人或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
(可能通行能力则是在具体条件的约束下,道路具有的通行能力,其值通常小于基本通行能力。
)3、设计通行能力:指在一定时段,在具体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一条车道或一均匀段上或一交叉点,对应服务水平的通行能力。
(指在设计道路时,为保持交通流处于良好的运行状况所采用的特定设计服务水平对应的通行能力,该通行能力不是道路所能提供服务的极限。
)二、多车道路段通行能力1、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理论通行能力是指在理想的道路与交通条件下,车辆以连续车流形式通过时的通行能力。
在通行能力的理论分析过程中,通常以时间度量的车头时距t h和空间距离度量的车头间距s h为基础,推导通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模型。
其计算公式为:0=3600/tN h或1000 =sVNh式中:N——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辆/h);th——饱和连续车流的平均车头时距(s);V——行驶车速(km/h)sh——连续车流的车头间距(m)。
我国对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进行了专门研究,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建议的一条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的规定如下表所示。
表4.2.2 快速路基本路段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表4.3.2 其他等级道路路段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2、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城市道路路段设计通行能力(或实用通行能力)可根据一个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进行修正而得。
对理论通行能力的修正包括车道数、车道宽度、自行车影响及交叉口影响四个方面。
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评价指标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一、通行能力1.1路段通行能力取值注:本表适用于一般交通项目,对通行能力取值要求比较精确的项目应另行计算。
参考材料:彭国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与技术审查ppt:各种等级道路通行能力推荐标准1.2交叉口通行能力(1)适用于不需要进行各进口道分析和计算车道延误的项目:交叉口通行能力取值资料来源:?简化的估算公式:C=800*n(n≤10)C=800*n+300*(n-10)(n?10)n为进口车道数,不区分左直右;(2)需要进行进口道分析和计算车道延误的项目:软件计算(文件夹里提供)。
二、服务水平评价指标路段和交叉口分别取值,标准如下:路段饱和度与服务水平对应关系表信号交叉口饱和度与服务水平对应关系表注:A——非常畅通。
交通量小,自由流,驾驶自由度大,可自由地选择所期望的速度,使用者不受或基本不受交通流中其他车辆的影响。
B——畅通。
交通量有所增加,但受其它车的影响仍然较小。
C——基本畅通。
交通运行基本上还处于稳定状态,但车辆间的相互影响变大。
D——轻度拥堵。
交通量还没有超过道路最大通行能力,但速度和驾驶自由度受到严格限制。
E——中度拥堵。
交通量达到了道路最大通行能力,交通运行对干扰很敏感,并很容易出现塞车。
F——严重拥堵。
交通流处于不稳定状态,走走停停,经常出现由于交通量过大引起的塞车。
注:(1)路段标准参考了交研所的指标,交叉口与部颁标准保持一致。
(2)广州市内的非重要项目,可采用下列简化合并后的表格,但需经组长或所领导同意后采用。
参考材料:公路四级服务水平对应的图片说明一级服务水平:自由流,舒适便利二级服务水平:稳定流上限,车辆相互影响三级服务水平:稳定流,舒适便利严重下降四级服务水平:强制流,交通拥挤。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1. 道路通行能力:指道路能够接受和承载交通流量的能力,包括道路宽度、车道数、路牌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流的方向控制等。
2. 交通流量:指道路上一定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数量,可以反映道路的交通繁忙程度和拥堵情况。
3. 平均速度:指通过城市道路的车辆平均每小时行驶的距离,反映交通畅通程度。
4. 路段通行时间:该指标可以反映一条路段通过车辆的行驶时间,便于评估路段的通行速度或当前交通状态。
5. 交通事故率:交通事故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在该区域内发生的交通事故数量,可以反映区域道路交通运输安全水平。
6. 道路设施完善程度:指道路上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绿化等如何配备完善,反映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性化程度。
7. 交通管理效率:包括交通运输管理机构的组织效率、交通管理的决策与执行效率、交通安全管理的有效性等。
8. 空气质量:指区域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颗粒物等级等,反映城市环境质量,是城市交通环境的重要部分。
9. 噪声指数:指区域内噪声水平,如车辆噪音、施工噪声等,反映城市噪声环境。
10. 公共交通便捷性:指公共交通的路线分布、运行时间、车辆密度等,反映城市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
对于城市道路来说,衡量交通服务水平的最主要指标为路段的饱和度(V/c即是:
路段实际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其次是车速(路段车速)或延误。
由于车速延误与v/c
有关,V/C增大,则车速降低,延误增加;V/C减小,则车速增加,延误降低,所以
V/C是关键指标。
为方便研究,可采用V/C作为城市道路的服务水平划分依据。
国外
一般采用如表3一7的服务水平划分标准:
服务水平 A B C D E F V/C ≤0.40.4~0.6 0.6~0.75 0.75~0.9 0.9~1.0 ≥1.0
级别情形
A 畅行车流,基本无延误
B 稳定车流,有少量延误
C 稳定车流,有一定延误
D 接近不稳定车流,有较大延误,司机还能忍受
E 不稳定车流,交通拥堵,延误很大,司机无法忍受
F 强制车流,交通严重堵塞,车辆时开时停
从道路本身的使用效益来说,反映道路服务水平的v/C并不是越低越好。
v/C值低,道路的服务水平固然很高,但道路的使用效率却很低,不利于实现道路建设所期待的社会效益。
V/C值高,道路的使用效率虽然很高,但道路的服务水平却很低,最终也难以实现较好的社会效益。
因此,综合考虑起来,交通设施的V/C在0.6一0.8之间一般会取得较好的效益,这时,交通设施的交通运行状。
一、通行能力1.1路段通行能力取值注:本表适用于一般交通项目,对通行能力取值要求比较精确的项目应另行计算。
参考材料:彭国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与技术审查ppt:各种等级道路通行能力推荐标准1.2交叉口通行能力(1)适用于不需要进行各进口道分析和计算车道延误的项目:交叉口通行能力取值资料来源:?简化的估算公式:C=800*n(n≤10)C=800*n+300*(n-10)(n?10)n为进口车道数,不区分左直右;(2)需要进行进口道分析和计算车道延误的项目:软件计算(文件夹里提供)。
二、服务水平评价指标路段和交叉口分别取值,标准如下:路段饱和度与服务水平对应关系表信号交叉口饱和度与服务水平对应关系表注:A——非常畅通。
交通量小,自由流,驾驶自由度大,可自由地选择所期望的速度,使用者不受或基本不受交通流中其他车辆的影响。
B——畅通。
交通量有所增加,但受其它车的影响仍然较小。
C——基本畅通。
交通运行基本上还处于稳定状态,但车辆间的相互影响变大。
D——轻度拥堵。
交通量还没有超过道路最大通行能力,但速度和驾驶自由度受到严格限制。
E——中度拥堵。
交通量达到了道路最大通行能力,交通运行对干扰很敏感,并很容易出现塞车。
F——严重拥堵。
交通流处于不稳定状态,走走停停,经常出现由于交通量过大引起的塞车。
注:(1)路段标准参考了交研所的指标,交叉口与部颁标准保持一致。
(2)广州市内的非重要项目,可采用下列简化合并后的表格,但需经组长或所领导同意后采用。
参考材料:公路四级服务水平对应的图片说明一级服务水平:自由流,舒适便利二级服务水平:稳定流上限,车辆相互影响三级服务水平:稳定流,舒适便利严重下降四级服务水平:强制流,交通拥挤。
一、通行能力
1.1路段通行能力取值
注:本表适用于一般交通项目,对通行能力取值要求比较精确的项目应另行计算。
参考材料:
彭国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与技术审查ppt:
各种等级道路通行能力推荐标准
1.2交叉口通行能力
(1)适用于不需要进行各进口道分析和计算车道延误的项目:
交叉口通行能力取值
资料来源:?
简化的估算公式:
C=800*n(n≤10)
C=800*n+300*(n-10)(n?10)
n为进口车道数,不区分左直右;
(2)需要进行进口道分析和计算车道延误的项目:
软件计算(文件夹里提供)。
二、服务水平评价指标
路段和交叉口分别取值,标准如下:
路段饱和度与服务水平对应关系表
信号交叉口饱和度与服务水平对应关系表
注:A——非常畅通。
交通量小,自由流,驾驶自由度大,可自由地选择所期望的速度,使用者不受或基本不受交通流中其他车辆的影响。
B——畅通。
交通量有所增加,但受其它车的影响仍然较小。
C——基本畅通。
交通运行基本上还处于稳定状态,但车辆间的相互影响变大。
D——轻度拥堵。
交通量还没有超过道路最大通行能力,但速度和驾驶自由度受到严格限制。
E——中度拥堵。
交通量达到了道路最大通行能力,交通运行对干扰很敏感,并很容易出现塞车。
F——严重拥堵。
交通流处于不稳定状态,走走停停,经常出现由于交通量过大引起的塞车。
注:(1)路段标准参考了交研所的指标,交叉口与部颁标准保持一致。
(2)广州市内的非重要项目,可采用下列简化合并后的表格,但需经组长或所领导同意后采用。
参考材料:公路四级服务水平对应的图片说明
一级服务水平:自由流,舒适便利二级服务水平:稳定流上限,车辆相互影响三级服务水平:稳定流,舒适便利严重下降四级服务水平:强制流,交通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