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第一讲(1)
- 格式:ppt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43
《经济地理学》讲义艾大宾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11年7月第四次修订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
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1、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的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如工农业)、交换活动(商业)、消费活动(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二)前苏联学者观点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TPC)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比较重视自然条件的评价和地区特征的分析。
另一种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
1976年,全苏地理学会第六次大会指出“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可以看出,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前苏联学者的观点注重强化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与欧美学者的研究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我国学者主要有如下观点:1、吴传钧等。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活动的地域布局体系,其研究的中心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
第一章绪论§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性1.1 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研究任务从“人地关系”角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2)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a。
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b。
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3)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态、特征),也研究它的形成、变化、发展过程(方式、动态、特征)规律。
从经济活动组织过程角度:经济地理学也可表述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学科,研究如何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也就是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和关系强调的是组织的原理、过程与方式。
位置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区位)。
强度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分布的范围大小和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强度,包括密度。
关系指的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关系。
研究任务(续)其研究任务可概括为:(1)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2)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决策)方式(3)既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也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4)既要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的组织,更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
1。
2 学科特性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地理学必须与地域条件结合,研究各种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地理学的灵魂,离开了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是失去了地理性,或是地理性不强。
经济活动的区位(用地)选择、活动(功能)分区、区域分工与协作、不平衡区域发展模式,都是体现地域分异的,即体现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1.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载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3.苏格兰学者奇泽姆1889年出版了《商业地理手册》。
4.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来的。
5.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提出科学鉴定科学系统的经济地理学。
6.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6.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7.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8.学科体系: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9.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1.区位:在本书中主要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条件: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3.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4.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②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空间和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3)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当地的能源供给保证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4)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固定资本的地理惯性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