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6.03 MB
- 文档页数:18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王荣成参考书目:1、[英]罗伯特.迪金森等,《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三联书社1982。
2、[美]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6,《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3、[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
4、[英]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
5、[美]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展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学苑出版社2002。
6、钱学森等著,《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7、潘玉君编著,《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1。
8、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世纪之初的回顾与展望》,商务印书馆2004。
9、《人文地理学》相关书目。
10、相关论文。
课程内容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正如中国地理学家黄秉维所指出的:“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1)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
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的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观念的雏形。
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
但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地理志、地图、专论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
最新地理教学论课件(电⼦版)新地理教学论课件(转换为⽂档版)0课程导⼊⼀、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思考:1.你是如何看待地理科学专业的?2.你觉得地理学科具有哪些教育价值?20世纪90年代,《美国2000年教育纲要》⾸次把地理与英语、数学、科学、历史⼀起列为5门核⼼课程。
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2000年的⽬标:美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将地理及其他6门学科指定为必修教学。
1993年《美国教育法》把地理纳⼊核⼼课程,这反映了美国⼈民的普遍认识:作为⼀个有知识负责任的公民,接受地理教育是很重要的。
”1992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也提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有作⽤和有兴趣的科⽬,并有助于终⾝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深信地理教育为今⽇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
”⼆、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思考:在新课程改⾰背景下,作为⼀名即将⾛上⼯作岗位的地理教师,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美国著名的教师发展研究专家舒尔曼提出教学需要七类教师知识的⽀撑:学科知识、⼀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及其学习特点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的和价值的知识。
我国专家观点:本体论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素养性知识思考:1.⼤学四年课程的设置与上述四种知识的关系?2.《地理教学论》是为了培养我们的那类知识?1.课程性质:必修课程、核⼼课程2.研究内容地理教学论研究什么?第⼀章绪论1.1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发展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癸卯学制,在“⼩学堂”和“中学堂”都开设了地理课,这是我国近代最早正式设置的中⼩学地理程。
(P38/39)《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初级和中等师范学院分别设置“各科教授法”课程。
“地理教授法”由此正式产⽣,可称之为我国早期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1919年陶⾏知提出了“教学做合⼀”的教育思想,强调“教的法⼦和学⽣学的法⼦联络”,提出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七种人地关系论,代表人物,核心思想会归纳总结其特点,能够区分它们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1 有关于人文学的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2 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不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3 文化景观论是过去或现在人文活动的结果,可通过它研究该地以前各种活动来复以前的活动过程4 行为论把心理学有关成就与理论引入地理学5 人地关系论影响到人文地理的各个要素和方面二.人地关系论1 环境决定论1> 代表人物: 拉采尔. 森普尔拉采尔. 森普尔2> 核心思想: 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3> 演变历程: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论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法国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谈到民族.政治.宗教与气候有关。
德国的黑格尔阐述世界上的三种地理环境对当地社会历史起作用。
德国的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把人看做是环境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限制。
美国的森普尔在《地理环境之影响》中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取谨慎态度。
4> 特点: 这个理论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各种因素(社会.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5>评价:①它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天命论”、“神创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②但其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2 可能论1>代表人物: 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2>核心思想: 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3>演变过程: 法国的白兰士总结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意义.法国的白吕纳认为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地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4>特点: 这个理论是不应忽视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文化遗产在影响人的行为也很重要.5>评价: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理环境只是提供可能,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够彻底。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1、人地关系中的“人”和“地”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人类而言,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即是要探讨人与地理环境在各自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种活动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2、人地关系的现实表现在人类生产方面: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各种生产活动的内容;自然环境以其提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以其资源的空间组合特点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工;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对人类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人类产生活动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和自然资源数量减少等负面影响。
在人类生活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习惯、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均有影响。
表现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如北方人爱面食,南方人喜欢大米;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理特征产生影响,如人种的差异;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精神的影响,如恶劣不利环境使人奋进和抗争,而舒适环境易使人安于现状3、人地关系理论的各种观点(1)环境决定论:拉采尔(2)或然论和可能论:白兰士(3)适应论、协调论与和谐论:美国学者巴罗斯提出“适应论”;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协调”思想;20世纪60年代和谐论得以确认。
4、人地关系的实质(1)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两者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属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关系;(2)人地相互作用中,人具有主动性和积极的一面;(3)人类应有目的地去保护自然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
二、区位论1、区位论的基本概念区位论产生于德国。
社会中人类进行活动,必须选择各种场所,场所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位置,多数人将区位解释为占什么样的位置。
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只有在最佳场所下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课程内容●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
●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黄秉维:“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观念的雏形。
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
●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地理志、地图、专论等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
19世纪后半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地理学思想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现代地理学。
●地理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定着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是现代地理学思想争论的重点。
●地理学不是机械的拼凑,偶然的堆积,而是有序的,有结构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体系。
●地理学从古代的数理地理学和描述地理学为主体的学科,经过演化已发展成具有许多分科的有自己逻辑体系和层次的科学结构。
●不同学派或观点依据地理研究客体组成元素的层次性或空间尺度的层次性而进行分类。
许多地理学家为探索地理学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精辟见解。
●地理学科学性质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地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领域和范畴,研究对象和任务,其基础理论和核心的探索,历来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和争辩,也是地理学思想的活跃领域。
●地理学的方法论思考●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詹姆斯(P. E. James)的《地理学思想史》●赫特纳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哈特向的《地理学性质》和《地理学性质透视》●哈维(D. Harvey)的《地理学解释》等——阐发了历史地形成的独特的方法论所反映的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地理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从地理学发轫初期,各种哲学观念就渗透于地理学领域,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促进了地理学思想的活跃。
●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新的科学哲学理论逐渐取代了以往的哲学观念,有益于地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地理学思想中的有机组分。
第一讲对地理学的基本理解一、地理学与科学的萌芽●科学的萌芽大致始于四方面●对周围地域环境的认识与研究,即早期的区域研究(横向的地理研究)。
●历史的研究或称为编年的研究(纵向的研究)。
●对技术与数理的研究,如最早的数学与天文学等(方法手段的研究)。
●哲学,与上述三者相结合,着重探讨一些共性问题。
基本论点●早期的地理研究在人类科学历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就发展历史而言,地理科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形成于公元前(埃拉托色尼,前276-前194),是以对人类周围地域的认识研究作为客体,其以后的发展历史主要也是围绕区域而展开的。
二、地理科学是一门学科体系●1987年10月钱学森在中国科学院地学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上,从人类认识世界的思想史出发,从哲学、系统论的高度,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提出“地理科学”的思想。
●“地理科学是一门学科体系,是现代科学体系十大部门之一,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系统——“地理系统是开放复杂的巨系统”,要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来研究。
●三个层次——基础理论层次、直接应用的技术性层次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技术理论层次。
三、地理学科成熟的标志●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科学家●有学科本身的理论体系●有本门学科特点的方法●为国民经济服务中发挥非其他学科所能替代的作用●有大量本门学科的成果资料的积累(数量、质量)四、地理学科体系(见下图1)1、区域(空间)方向——区域(空间)地理学●通过对各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该区域的结构、功能、特征及时空规律,从而把握区域内人地之间的作用机制。
是地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方向,长期以来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2、理论方向——理论地理学(通论地理学,普通地理学原理等)●注重从理论上探讨地理环境各构成要素的作用、功能及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探讨不同层次(尺度)地理环境的时空(分布、变化等)规律。
●注重探讨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任务、学科体系、方法论、学科发展史、学科哲学基础等地理学的重大理论问题。
●包括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两大部门学科。
3、历史(时间序列)方向——历史地理学●从时间序列来揭示地理环境演进过程。
4、应用方向——应用地理学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最活跃和最有发展生命力。
5、方法论学科领域表 1 地理学科体系(一种划分方法)地理学地理哲学区域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世界自然地理学本国自然地理学大洲自然地理学区域人文地理学世界人文地理学本国人文地理学国别人文地理理论地理学(通论地理学,普通地理学原理)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海洋自然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疾病地理学地理学地理哲学理论地理学(通论地理学,普通地理学原理)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世界、本国、国别。
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资源地理学,国际贸易与地理学,消费地理学等)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聚落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政治地理学(选举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建设地理学规划地理学环境地理学灾害地理学管理地理学国土整治学发展地理学方法论地理学地理调查学计量地理学遥感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图1 地理学的金字塔结构(陈传康、刘南威等)地理哲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地理学,二级综合地理学●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实践地理学●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现代地理环境地理学图2 《理论地理学概论》中的地理学体系(王铮,1994)●第一层次——环境动力学(环境地学的理论核心,部分内容属于模式地理学,重点在于地理环境过程及环境对这种过程的贡献及其机理),区域动力学(重点在空间相互作用基础上的空间动力学、区域结构类型及其演变规律)●第二层次——模式地理学(研究某种特殊的地理事物类型:工业、城市、山地、沙漠、冰川、交通、商业、地貌、综合自然地理学等)●第三层次——现代地理学的应用层次(区域地理学、工程地理学等)图3《地理学引论》中的地理学体系(白光润,1989)图5《现代地理学》中的地理学体系(蔡建明,1992)图6 《现代地理学图书分类法的探讨》(王祥珩,广州地理学)图7 《区域经济地理学》(陈才,2001,2009)图8《理论地理学》(牛文元,1992)图9《论地理学体系建设》(杨开忠,1991 )图10 《理论地理学的科学问题》(杨吾扬,1989)元地理学——从元理论(一般理论的理论)角度研究地理学,由元理论和一般理论两个层次构成。
将地理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地理学本身的工具性的理论即元地理学(地理学思想史、地理学哲学、地理学方法论等分支学科)图11《地理科学》(吴传钧,1995)五、地理学的理论结构●1、地理基本要素——地理学问题表述所必要的指标●方向:正对的位置:自一点向外引伸的路线,顺着箭头的方向。
地理学上所讲的方向和平时所说的方向不完全一样,它主要指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东是与地球自转一致的方向,西是与地球自转相反的方向,地球上的南北方向是有极点的,指向南极的为南方,指向北极的为北方。
●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所处的方位。
地理位置是用来界定地理事物间的各种时间空间位置的地理专业术语。
●距离:距离是指(两物体)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或相隔的长度。
●覆盖度:指林地中灌木等对于地表遮盖占据的地表面积与总林地地表面积之比。
植被覆盖率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
简单的说,郁闭度就是指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例。
●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地表空间上某种事物的数量,是进行有关空间分布的研究最常用的指标。
●强度:作用力以及某个量(如电场、电流、磁化、辐射或放射性)的强弱程度。
●时间: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2、地理学基本概念●尺度:一般指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此外还有组织尺度,指在由生态学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组成的等级系统中的位置。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区域: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所划分的空间范围称为地理区域。
同一地点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可能属于多个地理区域,比如:上海市,从所属地形区来看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角度来看属于季风区。
不同地点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可能属于同一个地理区域,比如:济南市属于山东省,南京市属于江苏省,但是从我国的地势来看,他们却同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上。
●景观(环境、空间结构):是由在各个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单元地域所组成的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的总体,这种相互作用决定景观动态。
●时空耦合:是四维向量的充分表达,除了高度、经度、纬度(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外,还有时间维的同时考虑。
●网络: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用于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
亦即在一个地理系统中,通过无数“通道”互相联结的一组地理空间位置●等级:指按某一标准区分的高下差别。
●模型(自然或人文现象所构成的一种格局):指能将地理环境的信息集合起来,并且把实体加以理性的概念化,求得在物理属性、力学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等方面的尽可能相似,最终加以高度概括的各种方式的抽象表达。
●循环(地理过程):往复回旋,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相互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