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讲义
- 格式:pptx
- 大小:794.52 KB
- 文档页数:30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会出现一批围绕不同产业集群、各具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或地区,重现历史的辉煌特约作者: 狄卫汶众所周知,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稳定的政治、法律环境非常必要,但这些却不足以确保经济的繁荣。
如今,全球市场的竞争与其说是国家间的,不如说是企业间的,因此一个城市或地区竞争力的强弱,最终还要看它的微观经济基础。
对于各级政府决策者来说,都面临著促进所在城市或地区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的问题。
摩立特集团(Monitor)及其合伙创办人、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提出的“产业集群理论”,在这方面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是一群地域上彼此邻近的公司和机构,它们属于同一个行业且彼此互相联系。
一个高度发达的产业集群能够通过研究和技术方面的协同效应、辅助性行业以及知识和人力资本,提高整体行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推动创新,从而提高竞争力,创造经济财富。
全球大多数经济体的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的发展主要由生产要素推动,影响竞争能力的是原材料或要素成本。
虽然目前中国许多地区仍然处于这一阶段,但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已经度过了这一阶段,进入由投资推动发展的第二阶段。
该阶段的重点是如何使高成本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在这方面,中国的政策性银行一直在政府的指导下,协助中国企业实现从生产要素经济向投资经济的转型。
但是,现在中国的领导层已经认识到,中国必须向第三个发展阶段转型,也就是由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
因为无论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创新,如用人均专利数或其他技术指标,我们都会发现,较高的创新水平与较高的 GDP 是密不可分的。
他们已经意识到,如果中国经济能够向以创新推动发展的阶段转型,那么中国就能由发展中国家逐步成长为发达国家。
不过,他们也知道这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创新是无法强制的,它是适当的环境和适当因素的产物。
如何培育与提升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的区域竞争力摘要:产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必将成为构筑我国区域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企业组织载体。
本文拟从我国发展产业集群的制约因素出发,明确指出我国许多地区需要从市场经济环境、区域竞争力培育、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和加快我国大中型企业改革、改制等方面来探讨如何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用产业集群的视角来看待如何振兴我国传统工业。
关键词:区域竞争力;产业集群;集群竞争力一、我国区域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一个区域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产业竞争力方面,而这种产业竞争力是宏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要构筑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关键是要通过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培育其产业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一个区域中诸多企业竞争力的集合构成了该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21 世纪,在信息技术进步和市场不确定性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下,原有的国际分工已被新的国际分工所取代,新的国际分工按产业链条上不同环节的技术含量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地理区段,企业的组织形式也由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向垂直分离的中小企业转变。
随着工业布局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作为我国走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传统工业正面临着发展机遇,这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需要企业组织形式的相应变化,选择并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存在着先天的劣势,如果它们集结起来,形成产业集群,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既竞争又合作,不仅可以拥有大型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以其灵活性、灵敏性、适应性强的特点,克服大型企业管理层级多、管理效率差、管理费用高、信息渠道不通畅、缺乏企业家精神等缺陷,即集结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优势,获得竞争力。
近年来,以地方产业集群为特点的地方发展模式正成为有别于传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
推进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形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竞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产业集群形成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产业集群形成,可以将资源进行集聚和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地区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可以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研发等。
通过形成产业集群,可以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区域竞争力。
其次,产业集群形成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
产业集群形成可以集聚各类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等创新主体,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通过共享研发设施、技术平台等资源,实现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
同时,研究机构和高校等知识机构可以为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促进产业的发展。
通过产业集群形成,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
再次,产业集群形成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产业集群形成可以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产能的提高,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产业集群形成也可以形成聚集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到产业集群中。
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共同市场、共同供应链等形式互相促进,实现资源和市场的优势互补。
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内外的产业链网络,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最后,产业集群形成可以提升区域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产业集群形成后,区域内的产业品牌会得到提升。
通过集中发展其中一特定产业,逐渐形成该产业的特色和优势,进而提升区域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例如,中国的苏州、深圳等地就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动了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也提升了区域的品牌形象。
因此,推进产业集群形成是实现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
通过合理布局产业资源,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实现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可以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集群与企业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进入产业集群,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然而,产业集群并非适合所有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集群,发挥其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当前企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优势产业集群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密集网络。
产业集群的形成,既有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和互利共赢。
产业集群的优势有三个方面:1.资源优势。
同一行业内的企业因为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链。
这样就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例如客户资源、人才资源等等。
2.技术优势。
同一行业内的企业可以共享研发成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技术壁垒、品牌效应等等。
3.成本优势。
产业集群的企业可以共用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相比单个企业来说,成本会更低并且更具竞争力。
二、如何选择合适的产业集群企业选择产业集群时,不仅要考虑行业的合适度,还要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来确定适合的产业集群。
1.行业合适度。
企业要选择发达的产业集群,行业内的企业数量越多,竞争程度越激烈,对企业的提升越明显。
而且要考虑是否属于政策扶持的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会影响到企业的成长。
2.地理位置和人才。
产业集群的地理位置和人才资源也是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
例如,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选择毗邻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产业集群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取人才和研发资源。
3.企业自身。
企业要考虑自身的经营规模和市场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集群。
企业经营规模不宜过大,过大的企业容易带来管理困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三、如何在产业集群中提升企业竞争力产业集群有诸多好处,但是企业进入集群后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1.合作共赢。
与集群内企业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和成果。
例如,在企业展会上与集群内的企业合作销售,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
2.提高技术水平。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成为了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域内,一群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并通过合作和竞争相互促进,提高了整体的竞争力。
而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在经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竞争优势。
一、产业集群的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带来了许多优势,首先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
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产业集群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与创新。
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和知识的交流,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产业集群还可以提高产业的规模和产能。
大规模的产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形成经济规模效应,提高产出和效益。
最后,产业集群还可以提供便利的配套服务。
例如,在产业集群中,可以建立完善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产业集群的特点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点。
首先,产业集群的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的关系。
企业之间的互动是产业集群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共同面对市场挑战,提高整体竞争力。
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相对集中,有利于信息和资源的流动。
这种集中度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
再次,产业集群具有聚集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
当一个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入驻,就会形成聚集效应,吸引更多资源和投资进入该地区。
同时,这种聚集也会带来外部经济效应,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最后,产业集群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集群的成员可能发生变化,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
三、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区域竞争力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提供便利的交通和物流条件,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其次是人才的素质和数量。
人力资源是任何产业的核心,区域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将有利于吸引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进驻。
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以中国城镇为例发布时间:2005-03-22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文章作者:康建中关克难一、产业集群的内在动因产业集群是一种属地现象,表现为在投入产出链上具有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或水平关联的一系企业在特定区位上的集聚。
产业集群可以产生三大效应:1、规模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内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直接由产业集群造成的。
产业在一定的区位上集聚时,它的投入流量和产出流量会创造出诱人的商机,带动价值链中相关环从而孕育出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信息市场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使得内济更加趋于合理。
2、极化效应。
产业集群会形成新的增长极,增长极所聚合的产业能量会沿着业务流程扩散,效应,形成从高到低的梯度分布。
极化效应会造就区域经济中心;会吸引各种要素向中心集中;会区域的产业结构,形成区域特色。
3、回程效应。
地区增长极的形成会促使原来流出的生产要素产生回流现象,产业集群所造成力,会使资本持有者看到投资机会,由于新崛起的增长极造就的增长空间要比传统增长极更大,这持有者便会携带有效要素流入新的赢利空间。
地区增长极形成的“群”的效应,会给发展中的地区度跨越的可能。
对于城镇经济的发展和管理而言,研究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弄清了的内在机理,可以使城镇经济的发展思路更加明确,政策更有实效性。
目前,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当引资和经济小区的建设,但是,不明确产业集群的基本道理,招商引资和小区建设就会非常盲目,不了新的增长极。
产业集群首先与需求拉动和企业追求溢价效应有关。
凡是在特定区位集聚的产业,都是面向一成长的市场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一定是靠需求拉动的,或者换一句话说,它是靠活跃的贸易形态面对活跃的贸易,企业以集群/组团的方式比单独活动更能拿到大的订单,产生溢价效应。
否则,永远只能获得与自己身份相吻合的订单。
以浙江为例(引自浙江省农调队娄跃同志的文章,下同)年,浙江建制镇的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18万亿元,平均每镇14.1亿元,其中有51个建制镇达50 6个建制镇达100亿元以上。
谈谈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谈谈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内容提要]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而相应地演变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鉴于产业竞争力的交叉性和递阶层次性,产业集群就成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还在起步阶段,通过产业集群来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需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键字] 产业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所谓产业集群就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
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在工业化后期的信息时代,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大量崛起,试图利用集群所特有的专业化分工与相互协作功能,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参与全球经济的分工体系,在全球化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的演变(一)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
第一个较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他曾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
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192<#004699'>0)。
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
他认为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这种高效率形成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促进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