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84.25 KB
- 文档页数:2
应激性心肌病诊治一例—从误诊到确诊的体会
阴赪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摘要]要点 应激性心肌病极易被误诊为AMI,特别在发病的初期,充分认识SCM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主诉]反复胸痛2周,加重10小时。
[现病史] 2周来无诱因、安静状态下反复出现胸痛憋气,向左背部放射,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
当天再次发作,1小时后缓解,为进一步诊治以ACS收入院
应激性心肌病诊治一例-从误诊到确诊的体会
作者:阴赪茜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引用本文格式:阴赪茜应激性心肌病诊治一例-从误诊到确诊的体会[会议论文] 2013。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应激性心肌病(stress-induced cardiomyopathy,缩写为SIC)是一种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临床疾病,也称为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由精神或身体应激刺激引起的急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表现为心尖部室壁运动障碍,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旋转型或双凸型室壁显著瘤样膨胀,类似于章鱼罐(Takotsubo)的形状,因此得名Takotsubo心肌病。
SIC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假说:1.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假说:SIC病人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兴奋状态明显增加,同时副交感神经系统对交感神经的压抑作用降低,导致心脏肌肉张力失衡,从而引起心肌收缩功能障碍。
2.心肌细胞直接神经介导假说:SIC病人体内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引起心肌细胞收缩的钙离子失衡和内皮细胞NO(一氧化氮)生物合成的减少,从而导致心室壁的收缩功能障碍。
3.心肌代谢失调、缺血假说:由于应激刺激的影响,SIC病人体内的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导致心肌代谢失调,从而引起心肌收缩功能的障碍和缺血。
SIC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最常见的症状为类似心梗的剧烈胸痛,但不同于心梗的是,SIC的心肌梗塞面积较小,深部或传导组织损伤较少。
其次是血压过高或过低、心率异常、呼吸困难等,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心肌梗死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目前,对SIC的诊断主要采用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提出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四个条件:1.表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状;2.无冠状动脉狭窄或仅有非重要性狭窄;3.出现心室壁运动异常,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4.通过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等检查排除其他心肌疾病。
SIC的治疗主要包括对基础疾病治疗、纠正代谢紊乱、控制心血管风险因素、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控制症状等方面。
应激性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王洪静;袁晓利;孙洪昌;高志刚【摘要】@@ 急性扩张性心肌病临床上较为少见,但是经常会引起危及生命的心血管事件.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早期诊断时应该注意除外一些潜在的、可逆转的病因,包括心脏毒性物质,如大量酒精、可卡因、抗逆转录病毒制剂;营养缺乏(维生素B1、硒、肉碱);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莱姆心肌炎(Lyme carditis);超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围生期疾病;以及心动过速所致的心肌病等.近年有人发现一种可能不同于以上情况的急性扩张性心肌病,即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1].【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0(025)015【总页数】2页(P1372-1373)【关键词】心肌疾病;应激;心肌梗死;肌钙蛋白【作者】王洪静;袁晓利;孙洪昌;高志刚【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循环内科,黑龙江,大庆,163453;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循环内科,黑龙江,大庆,163453;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循环内科,黑龙江,大庆,163453;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循环内科,黑龙江,大庆,1634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急性扩张性心肌病临床上较为少见,但是经常会引起危及生命的心血管事件。
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早期诊断时应该注意除外一些潜在的、可逆转的病因,包括心脏毒性物质,如大量酒精、可卡因、抗逆转录病毒制剂;营养缺乏(维生素 B1、硒、肉碱);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莱姆心肌炎(Lyme carditis);超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围生期疾病;以及心动过速所致的心肌病等。
重症患者应激性心肌病的常见病因及诊治原则应激性心肌病( SCM) 又称Takotsubo 心肌病或综合征,是一种由强烈的身体或心理应激引起的以可逆性心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典型特征为短暂的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及室壁运动异常。
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相似,SCM 可有胸痛、心电图动态ST-T 段异常、心肌酶升高等表现,但一般并无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梗阻。
重症患者受危重疾病、手术、感染等多种因素的打击,是SCM 的高危人群,然而重症监护病房( ICU) 收治患者继发SCM 的数据较为缺乏。
由于重症患者常存在基础心脏疾病,且气管插管或镇痛镇静状态下难以表述胸痛等症状,冠脉造影难以在这类患者中广泛实施( 排除冠脉病变) 。
当重症患者合并SCM 时,其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典型,容易被忽略或误诊。
早期识别这类患者的SCM,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床旁心脏超声及其他循环监测手段在重症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重症患者SCM 的认识有了不断的更新。
一、流行病学及常见病因美国一项纳入超过3.35 千万例住院患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诊断为SCM 的患者有6 837 例,占所有住院人数的0.02%。
国际Takotsdubo 登记性研究的长期随访表明,SCM 的死亡率为5.6% /人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9.9% /人年。
而来自重症患者SCM 的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相对缺乏,其中两类人群合并SCM 在ICU 最为常见,分别是脓毒症/脓毒症休克和神经重症患者。
有报道显示,脓毒症休克患者合并左心室功能减退的比例高达60%,而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颅脑创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3% ~29% 、20% ~25% 和20% ~70%。
合并SCM 的重症患者病情轻重不一,可表现为仅有轻度的心肌标志物升高或心电图改变,至致命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
Oras 等对 6 470 例ICU 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2016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提出的SCM 诊断标准,纳入由应激诱发的短暂全左心室功能障碍或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排除合并冠脉病变和其他心功能障碍病因明确的患者,发现合并SCM 患者的30 天病死率( 32% ) 显著高于一般ICU 患者( 20% ) 。
应激性心肌病1例报告患者男性,31岁,已婚,工人,石家庄市人,汉族,主因亲友病故情绪过度悲伤后,头晕胸闷、心悸、身体乏力1w,于2013年12月28日就诊。
经检查心脏扩大,心衰住入心内科。
自病以来无心前区病痛,无头痛、头晕活动障碍,亦发热咽痛和关节病史。
食欲可,无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
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肿瘤、哮喘史。
一直从事体力劳动。
个人史:吸烟20支/d、饮白酒2~3两/d。
家族中其母高血压史、无心肌病等遗传史。
查体:身高1.71m、体重87Kg、腰围102cm,BMI:29.79、血压130/90mmHg。
神清合作,自动体位。
问话回答正确。
五官端正、咽(-)。
颈动脉无怒张,甲状腺可触及,未闻到血管杂音,颈软,胸廓无畸形,心尖搏动左侧第六肋间锁骨中心外1cm,心音低钝,可闻及S4,心率100次/min,P2>A2。
二肺(-)腹平软,肝脾未触及,下肢轻度水肿。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74.00g/L(正常值130~175g/L)、白细胞9.29×109/L(正常值3.5~9.5×109/L)、中性粒细胞67.2%、淋巴细胞23.6%、血小板计数247×109/L(正常值125~350×109/L)、尿蛋白(-)、尿糖(-)。
心肌酶:谷丙转氨酶86U/L(正常值1~40U/L)、谷草转氨酶83 IU/L (正常值2~40U/L)、肌酸激酶68U/L(正常值26~132U/L)、肌酸激酶同工酶23.3 U/L(正常0~25 U/L)、乳酸脱氢酶213 U/L(正常109~245 U/L)、乳酸脱氢酶同工酶22.0 U/L(正常15~65U/L)。
凝血酶原时间11.5秒(正常10~14s)、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0.98(正常0.83~1.3)、纤维蛋白原含量3.89g/L(正常2~4g/L)、凝血酶凝结时间18.5s(正常14~21s)、血糖5.81mmol/L(正常3.9~6.1mmol/L)、总胆固醇6.41mmol/L(正常2.80~5.70mmol/L)、低密度脂蛋白 5.06mmol/L(正常 1.68~4.53mmol/L)、甘油三酯 2.24(正常0.56~1.70mmol/L)、高密度脂蛋白0.90mmol/L(正常0.78~1.55mmol/L)尿酸653.0umol/l(正常155~428umol/L)、肌酐107umol/L(正常53~132umol/L)、尿素5.97mmol/L(正常2.5~7.1mmol/L)。
NCC:神经源性应激性心肌病63岁,女性。
需要进行紧急巨大慕上乳腺癌转移瘤切除术。
患者最初的GCS 14分。
其他合并症包括:高血压和甲状腺功能减退。
未诊断过糖尿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按照患者的病史,她没有胸部疼痛病史,能够爬到二楼而不感到疲劳。
手术前EKG 正常,由于没有任何心脏的危险因素,手术前未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应激试验(stress test)。
手术前给予了激素治疗,手术时给予了一个剂量。
麻醉诱导前开始监测EKG,有创血压,SaO2(脉氧),ETCO2,BIS,四组肌松监测,中心体温。
患者气管插管后置入了右侧颈静脉中心导管。
最初SaO2为99%。
静脉诱导麻醉(丙泊酚、芬太尼和罗库溴铵),七佛醚(最小肺泡浓度为0.7-0.9),以及静脉输注(0.2-0.3 mg/kg/h)氯胺酮。
BIS 维持在40-50%。
维持正常的体温,血气和电解质(Na,K,Mg)。
由于血压略微下降,麻醉诱导后,开始给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NE)(0.02-0.03 ug/kg/min),维持适当的平均动脉压和颅内灌注压。
术中未见严重出血。
维持等容治疗。
手术4个小时时,心功能正常,心率70-80/min,收缩压100mmHg 左右。
在切除最深部肿瘤手术的最后节段,突然心率升高到130/min,随后收缩压降低到80 mmHg。
高血糖伴严重代酸(PH 7.19,乳酸4.9 mmol/L),少尿,电解质在几分钟内发生异常。
表1为患者的生化指标,包括手术前、中和手术后24-48h。
去甲肾上腺素(0.05-0.9 ug/kg/min)和胺碘酮持续静脉输注,随后给予肾上腺素(0.18-1 ug/kg/min)、碳酸氢盐、胰岛素和电解质,逐渐增加剂量。
在停止肿瘤切除术前2小时内没有达到稳定。
图1为脑和实体瘤增强 MRI 扫描。
这个手术是在神经导航下进行的。
三个转移了紧密相连,可见颅内占位效应,这使得神经外科医生能够进行一步切除手术。
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作者:王运红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22期[摘要] 应激性心肌病一词自1980年提出,该病是一组临床症候群,临床表现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类似,临床特点为急性胸痛发作,伴心电图上ST段抬高、心肌坏死标志物轻中度升高,但冠状动脉造影一般正常。
发作前通常有精神或躯体应激诱发,病程短暂,呈一过性左室功能障碍,绝大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
目前关于应激性心肌病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也尚无共识。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和治疗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应激性心肌病;ST段抬高;冠状动脉造影[中图分类号] R5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191-02应激性心肌病也称为Takotsubo 心肌病、左室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心碎综合征。
Ceblin早在1980年通过尸检研究应激与猝死的关系提出了应激性心肌病的概念。
Mehmood[1]提供最新数据显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高达5.7%最终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主要与近年冠脉导管技术提高了对冠脉病变认识有关。
Abhishek等[2]统计了美国2008年住院患者中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率,发现美国所有住院病人中有0.02%诊断了应激性心肌病,绝大多数绝经期后女性,与吸烟史、酗酒、焦虑状态和高脂血症相关。
1 病理生理机制关于应激性心肌病的准确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发现的可能机制有儿茶酚胺水平过高、冠状动脉痉挛、雌激素缺乏、遗传学倾向等。
1.1 儿茶酚胺水平过高据报道[3]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中高达89%有精神性或躯体性应激,应激性心肌病发作与精神和躯体应激相关的临床特点提示儿茶酚胺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
在急性应激状态下,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导致儿茶酚胺过度释放,血儿茶酚胺水平急剧升高。
Wittstein等[4]发现应激性心肌病急性期患者的血儿茶酚胺水平是AMI患者的2~3倍,是正常人的20倍,且持续大于1周。
・778-心血管病学进展2019年8月第40卷第5期加©Cardiovasc Dis,血gz血2019,Vol.40,No.5应激性心肌病诊治进展丁晓彤张欣左海奇孙雨萌贾赫刘宏伟孙鑫孙延明王岚峰王姝(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应激性心肌病,是以心力衰竭为显著特征的可逆性心肌病,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加深,诊断率逐年提高。
其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表现在发病初期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类似,容易误诊,但因为二者在发病机制及预后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早期诊断、优化治疗措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现针对应激性心肌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应激性心肌病;急性冠脉综合征【DOI】10.16806/ki.issn.1004-3934.2019.05.028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akotsubo SydromeDING Xiaotong,ZHANG Xin,ZUO Haiqi,SUN Yumeng,JIA He,LIU Hongwei,SUN Xin,SUN Yanming,WANG Lanfeng,WANG Shu(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150001,Heilongjiang, China)L Abstract]Takotsubo sydrome is a reversible cardiomyopathy characterized by heart failure.The diagnostic rate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with the deep understanding about it.As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electrocardiogram manifestations are similar to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the early stage of onset,which is easy to be misdiagnosed.However,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 pathogenesis and prognosis.Early diagnosis and optimal treatment are the key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akotsubo sydrome.【Key words】Takotsubo sydrome;Acute coronary syndrome应激性心肌病又被称为Takotsubo综合征(TTS)、心碎综合征和心尖球形综合征,其中应激性心肌病的名称被广泛使用。
72智慧健康Smart Healthcare2020年12月第6卷第36期No.36 Issue, Vol.6#December, 2020•健麼科半.w床慝学工a DOI:10.19335/ki.2096-1219.2020.36.036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赵小燕\武利军2*(通信作者)(1.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福建厦门361004; 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5医院心内科,山西太原030001)摘要:目的探讨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0例应激 性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50例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相关临床特点。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 50M患者均出现异常改变,ST段抬高异常、T波异常、病理性Q波、QT间期延长均高于应激性心肌病组(尸<0.05),但总 异常数和应激性心肌病组无差异(尸>0.05)。
急性心肌梗死组50例患者均出现异常,其中左前降支狭窄32例(64.00%),左回旋支狭窄23例(46.00%),右冠状动脉狭窄11例(22.00%)。
应激性心肌病组患者44例(88.00%)无异常,6例(12.00%)为轻度冠脉狭窄。
急性心肌梗死组死亡3例(6.00%),应激性心肌病组无死亡病例。
结论应激性心肌病虽然与心肌梗死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具有自身的特点,心理应激因素是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临床诊断上需要在考虑心电 图的基础上借助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早期明确,该病治疗效果较为明显,预后良好。
关键词: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特点;预后本文引用格式:赵小燕,武利军.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U].智慧健康,2020,6(36):72-73.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Stress CardiomyopathyZ H A O Xiao-yan1,W U Li-j u n2*(1.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Zhongshan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4; 2. Department ofCardiology, Joint Logistics Support Force No. 985 Hospital Of PLA, Taiyuan, Shanxi, 03000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lpor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stress cardiomyopathy. MethodsReview and analyzed 50 cases stress cardiomyopathy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8 to July 2019 as study group, and 50 cases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s control group. Compare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wo groups. Results All 50 cases in AMI group had abnormal changes, abnormal ST segment elevation, abnormal T wave, pathological Q wave and QT interval prolongation in AMI group was higher than stress cardiomyopathy group (P<0.05),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otal variation constant and stress cardiomyopathy group (F>0.05).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 there were 50 abnormal cases, including 32 cases of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stenosis (64.00%), 23 cases of left circumflex artery stenosis (46.00%), and 11 cases of right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22.00%). In stress cardiomyopathy group, 44 cases (88.00%) were normal, 6 cases (12.00%) were mild coronary stenosis, 3 cases (6.00%) died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 and no death in stress cardiomyopathy group. Conclusion Stress cardiomyopathy is similar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 i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stress factor is an important inducing factor of the disease. Clinical diagnosis should be based on consideration of ECG, echocardiography and coronary angiography, which can achieve good treatment effect and prognosis.KEY WORDS: Stress cardiomyopathy; Clinical features; Prognosis〇引言应激性心肌病是由躯体应激、心理应激等因素导致 的心肌损害,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可以伴有相应的生物标志物及心电 图检查的异常[1]。
应激性心肌病诊断与治疗进展
贾志毅;张浩;李文静;韩清梅;孙蓉;刘玉胜;邝江莹;鹿庆华
【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22(30)6
【摘要】应激性心肌病(SC)是一种急性可逆性心力衰竭综合征,好发于绝经期女性,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遭受过心理或生理的应激刺激,临床表现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相似。
目前该病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由几个不同途径单独或协同作用导致。
由于SC诊断率的逐年提升,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本文就SC的流行病学、触发因素和易感因素、病理生理学、临床特征、诊断、治疗、预后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总页数】6页(P1-6)
【作者】贾志毅;张浩;李文静;韩清梅;孙蓉;刘玉胜;邝江莹;鹿庆华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相关文献】
1.扩张性心肌病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
2.应激性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
3.超声诊断在应激性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4.超声诊断在应激性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5.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应激性心肌病的诊疗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8-20T15:17:39.82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作者:孙晓冀
[导读] 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主要是由于心理刺激或者生理刺激所诱发的急性可逆性左心室功能不全的一组综合征
孙晓冀
天津市宁河区医院心血管内科 301500
摘要: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主要是由于心理刺激或者生理刺激所诱发的急性可逆性左心室功能不全的一组综合征。
目前临床上对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流观点认为由多因素共同导致,其发病机理可能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儿茶酚胺过负荷介导心肌顿抑、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的痉挛、雌激素减低、冠状动脉结构及功能障碍等。
该病主要发病人群为绝经期的女性,临床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但是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后,多数患者可以完全恢复。
本文将近些年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在1991年首先提出,该病主要发病人群为绝经期女性,她们在收到心理或者生理的刺激后表现出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心源性休克、致死性心律失常等,但是因该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案例较少[1-3]。
该病在心电图上的主要特征表现为T段抬高、T波倒置等,同时伴有心肌损伤标识物出现与左心室受累程度不相符地升高,左心室造影呈现一种特征性心肌运动,冠脉造影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4]。
但是该病如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多少患者可以完全恢复。
1 核心机理及临床表现特征
1.1 核心机理
该病之所以被称为应激性心肌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发病前往往伴有心理和生理的应激诱因,如亲人离世、激烈争吵、严重疾病、重大手术等,且患者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水平显著偏高。
关于该病的发病机理目前临床上尚不明确,主流观点认为由多因素共同导致,其发病机理可能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儿茶酚胺过负荷介导心肌顿抑、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的痉挛、雌激素减低、冠状动脉结构及功能障碍等[5]。
其中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和儿茶酚胺过负荷介导心肌顿抑目前被认为是发病的首要环节。
该病主要的发病人群为绝经期女性,近年来也常见于青年男性。
该病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和晕厥,有时也会出现背部疼痛、心悸、恶心、呕吐等情况。
该病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T段抬高、T波倒置等;在心脏彩超上表现为左室心尖部呈球囊样扩张,室壁运动明显异常,心基底部运动代偿性增强等;心肌损伤标识物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其中钙蛋白升高最为常见;血浆BNP水平显著抬高,约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3-4倍;儿茶酚胺的水平大多明显增高,约为急性心肌梗死KillpⅢ级患者的2-3倍。
2 诊断
随着该病患者的逐渐增多,在临床上已经引起医师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明确、普适的诊断标准,因此在该病的诊断过程中主要采用排除法[6]。
其中Mayo标准应用较多,其主要内容为:“(1)左室心尖和中部区域室壁运动出现短暂的、超出单支血管范围的、可逆的收缩功能障碍;(2)冠状动脉造影无有意义的狭窄(狭窄<50%),或无急性斑块破裂的证据;(3)新近心电图异常、肌钙蛋白升高;(4)排除近期颅脑外伤、颅内出血性疾病、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等。
”同时其他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如Shao等(2012年)提出了Gothenburg诊断标准;ABE(2003年)将应激性心肌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基于这两类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
3 治疗
同诊断标准一样,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明确、标注的治疗方案。
治疗的主要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去除诱因,消除应激因素;二是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三是对症支持治疗。
因为该病的临床症状表现特征跟心肌梗死非常相似,因此在没有确诊之前可以采用心肌梗死疾病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如对患者进行吸氧、镇痛、抗心肌缺血等对症处理,口服阿司匹林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同时对静脉应用肝素等。
在该病确诊之后,应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确定治疗方案。
如有冠状动脉疾病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如不能排除冠状动脉造影允许采用溶栓治疗,如有冠状动脉痉挛可使用钙通道阻滞剂。
关于β-受体阻滞剂专家建议长期服用,包括出院之后。
因为β-受体阻滞剂针对儿茶酚胺过量刻意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也可以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如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或者心室破裂等[7]。
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在心室肌局部室壁活动异常时期,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关于并发症的治疗,如充血性心衰患者可以采用标准的抗心衰疗法配合正性肌力药物,心尖部血栓患者主要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直至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缓解等。
4 结语
随着心肌病患者的不断增多,人们对于心肌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遗憾的是目前为止临床上依然没有对该病的病理机制研究清楚,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目前临床上依然没有统一、明确、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标准,但是很多医生学者开展大量的研究性工作,并将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先花,苏苹.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治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0):58-59.
[2]赵海峰,李颖,付研.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应激性心肌病诊疗回顾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6(2):12-15.
[3]刘英.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治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0):5810-5810.
[4]李林泽,李晓青,徐小丽.应激性心肌病的超声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2017,46(21):2986-2987.
[5]杨帆,李晓东.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现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9):37-38.
[6]金恺迪,叶星,薛爱民,等.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及其法医学意义[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7(s1):26-32.
[7]高欣,干学东.应激性心肌病诊疗现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7,22(5):37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