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21.熟读精思(节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名篇。
学生: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学设计参考一、回忆《观书有感》,引入《熟读精思》1.回忆引入:从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观书有感》引入,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写自己读书获得新知的畅快,让我们领悟到:只有多读一点好书,才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今天,我们将学习他写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关于读书的,大家齐读题目——《熟读精思》。
2.初解题目:题目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学生可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
(如:要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
)同时理解到“熟”即熟练,“精”即精心,细致。
二、初读课文,提出困难1.提出困难:那么朱熹是怎样具体谈论“熟读精思”的呢?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普遍困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不容易读通顺,二是理解意思有难度。
)2.共商办法: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想想怎样来解决这些困难?(比如: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和同学展开讨论等等……)三、合作交流,解决困难1自学克难:学生根据如上办法,小组合作,理解难词难句,试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尤其注意读好停顿。
2练习朗读:以多种形式的朗读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方法如:(1)抽生展示读:检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真实的朗读状况,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和评价。
(2)探讨难读句:对于一些易错的,不好停顿的,有朗读争议的句子,展开读法探讨。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再见了,亲人》(简单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情谊、崎岖、雪中送炭”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3、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主题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教学难点: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主题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关怀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故事,相信大家会喜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反馈、交流。
3、指名读课文。
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连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背景,感知大意。
四、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昨天我们一起感受了《再见了,亲人》中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今天让我们再来细细品味。
二、品析课文。
出示中心话题:从哪可以看出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认真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把你的体会和感受写在旁边。
1、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
3、共同品析。
三、拓展。
师:既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亲人”当志愿军回国的时候,为什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生:来送行的不只是三个人,好多朝鲜人民都来送行,只不过作者只写了三个人。
师: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生:因为大娘、小金花、大嫂是典型人物,通过她们三个最能突出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也可以看到朝鲜人民都是很热爱中国志愿军的。
师:作者重点写三个人,概括了全体。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
(二)技能目标: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怀特森老师运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具有怀疑精神的做法。
三、教学难点:探究怀特森先生成为我最好的老师的原因。
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五、教学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最好的老师?(严格要求、关心爱护学生、教学方法独特、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2、学生回答后小结:这是我们中国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我们再来看一看外国孩子心目中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板书:我最好的老师。
(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生字词:出示词语,读准字音: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出人意料侃侃而谈目瞪口呆想方设法深信不疑饶有趣味受益终身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再说一说概括的方法。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用课本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怀特森先生是怎样的老师?(“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三)、探究个性,质疑“最好”1、看来作者认为最好的老师就是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
但作者一开始就这么认为吗?同学回答:怀森特算哪门子老师?(老师板书:哪门子老师?)思考:这是一个反问句,谁能把它该为陈述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种老师不算什么老师。
这种老师不配当老师。
这种老师根本不符合好老师的标准。
……)2、怀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让我们这么生气,这么气愤?快速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再读给同学听。
苏教版六年级下语文第21课《莫泊桑拜师》教学设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莫泊桑拜师》教学设计PPT教案板书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
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
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
4、简介福楼拜。
5、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6、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
2、朗读课文。
,设计,莫泊桑,教学,语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21课站在世界地图前的少年教学目标1、学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积累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领悟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感悟课文内容。
难点:感悟毛泽东胸怀祖国人民,放眼世界的远大志向,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法与学法教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朗读、感悟、交流。
教学准备搜集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堂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播放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的影像。
2、知道这人是谁吗?你了解他多少呢?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3、提示课题。
毛泽东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让我们一起走近少年毛泽东吧。
4、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词语,用词语说一句话。
○3文章内容: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毛泽东退学后,坚持自学。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毛泽东到图书馆争分抢秒地读书。
第三部分(第8-13自然段):毛泽东站在世界地图前的所思所想。
4、指名读课文。
三、学生质疑问难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
3、班内整理提问提纲。
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
2、口述课文内容。
3、回顾上节课整理的提问提纲。
二、合作探究1、学生按提问提纲自学课文,在书中圈点批注,写感悟。
2、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班内交流汇报。
(1)毛泽东酷爱学习、读书。
○1抓紧点滴时间。
a.挤出空余时间自学,读了不少的古代小说和宣传时事的小册子。
b.争分抢秒地看,一刻也不肯休息,直到下午六时馆里要关门了才出来。
c.一天中间,只有中午到街上买几个烧饼充饥时,才算是他唯一的休息时间了。
d.从来没有间断过。
○2读书勤奋、刻苦。
a.就伏在阅览室的桌子上聚精会神地读。
b.有时天空飘洒着雨雪,街道上满是泥浆,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雨雪里走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