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腊八粥》
- 格式:pptx
- 大小:10.35 MB
- 文档页数:73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腊八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腊八粥》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
本文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讲述了腊八节那天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表达了作者对温馨生活的热爱与眷念,留给人无限的回味。
本单元导读中提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主次,体会作者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本文详细描写了八儿等粥的过程,略写了吃粥部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平实,语言通俗,富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情趣。
课文语言通俗简练,童趣十足,人物对话彰显个性,妙趣横生,将读者引入美好的腊八风俗中,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
二、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具体语句体会八儿的馋样儿和腊八粥的特点。
2.能把握课文的脉络,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3.能仿照课文第 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能抓住其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具体语句体会八儿的馋样儿和腊八粥的特点。
2.能把握课文的脉络,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二)教学难点能仿照课文第 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能抓住其特点。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五、教学资源(一)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沈从文 (1902~1988) 原名沈岳焕。
苗族。
湖南凤凰人。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
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月下小景外八篇》、《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文集《废邮存底》(合作),文集《从文散文选》、《从文小说选》、《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文集》(12卷),论著《中国服饰史》等。
第2课《腊八粥》【教材分析】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
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 -1988),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
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
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
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
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2.腊八粥[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文中的人物对话,以及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八儿与家人间的亲情。
4.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感受我国民风民俗的无比美好。
[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中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请同学们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每人10秒内说出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风俗习惯,说得多的获胜。
2.一个一个的传统节日,犹如中国民俗文化里的璀璨珍珠,而那些随着节日应运而生的主题活动,则是那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起亲情,串起友爱,串起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感受又一个节日带给我们的香甜味道。
3.知作者,解课题。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再解读“腊”字:“腊”是中国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祭典。
腊祭的日期经常改变,但都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
由于这个祭祀非常重要,所以这个月份也被称为腊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出示学习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字音,规范书写,注重积累。
(3)利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书写要点。
(2)通过指认、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以小组练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听录音,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围绕着“腊八粥”这一主题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说课稿【第1篇】《腊八粥》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讲的这节课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
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同时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遵循这样两点:(一)课文对话比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进行体验,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思想感情;(二)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说教法针对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兴趣,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游戏法和新视听方法。
四、说学法根据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学习方法:讨论交流法、多通道参与法,帮助学生理解中华的传统习俗。
五、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1、把小课题和平时教学更好的整合,课的伊始我让学生先说出含有本课生字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也尽量多地使用成语。
如:馋涎欲滴、垂涎三尺、讨价还价、得寸进尺、一饱口福......2、运用进修倡导的阅读“四读”模式,初读感知在第一课时已经完成,在这节课着重体现的是精读感悟、回读赏析和拓读升华。
另外,把第一自然段放在第一课时处理,可以减少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感悟文章的中重点内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 2 课《腊八粥》一等奖教学设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7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腊八粥》,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腊八粥》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2 课的内容,本单元内容都和风俗节日相关,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八儿等粥和八儿一家喝粥的故事,学习本文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家人在一起的其乐融融和亲情的温暖。
二、说学情我所面对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此时学生的内心世界日渐丰富,自主意识、探究精神以及合作能力也都逐渐增强。
但是他们只是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方法和技巧不够熟练,对于文章语言的分析和感受力仍有欠缺。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将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腊…“粥等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文中的人物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
3、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感受亲情的温暖。
四、说教学重难点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
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五、说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和唤醒。
”另外,新课标也倡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本节课我将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法、品读感悟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搭建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万事俱备,只缺过程。
为了使学生更快乐地学习,我将从以下五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投其所好,激趣导入在开始新课以前,我会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