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分析酸压井净压力曲线的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5
实测井底压力恢复曲线:从曲线图中解析油井性能实测井底压力恢复曲线是石油工程领域中常用的一种曲线,它通过记录井口关闭后井底压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来评估油井的性能。
这种曲线图不仅可以诊断出油井的裂缝、砂层及压缩等问题,还能够预测油井在未来的生产情况。
在实际生产中,实测井底压力恢复曲线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实测井底压力恢复曲线能够帮助人们确定油井的储量。
通过分析曲线图中的各个指标,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油井的产能及其变化规律。
对于新打井和改造井,这一方法可以很好地估算出井石体积、裂缝面积和缝宽等重要参数,实现了对油井产能的精准掌控和管理。
其次,实测井底压力恢复曲线有助于加强油井的生产管理。
该曲线可以跟踪油井的产能变化和井底压力降低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目标与计划,并给出实际可行的生产方案,从而最优化地提高油井生产效益。
再次,实测井底压力恢复曲线还有助于预测油田的开发方向。
通过分析井底压力恢复曲线,得到井底压力的几何响应后的规律,可以有效预测油藏的类型、砂位分层、收缩率和含气含水等因素,从而为不同油田的开发方向提供科学、合理的基础。
最后,实测井底压力恢复曲线在注采井调剖治中也有广泛应用。
它能实时反馈变化后的注水量、排水总量、沉积物堆积和基岩破碎等情况,确定各项指标变化后的施工方案,从而提高注采井的效果和稳定性。
在生产实践中,对于高温高压复杂油藏、密闭管阀系统和孔隙或缝隙储层等特殊情况,实测井底压力恢复曲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采用该方法,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油田的开发情况和资源特征,从而发掘出更多的石油资源。
综上所述,实测井底压力恢复曲线是石油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曲线。
通过表面上的简单曲线变化,能够反映出油井性能的变化和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油田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通过不断完善改进该曲线分析方法,将不断推动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等各个环节的发展,为人类的能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Hall曲线在姬塬油田酸化井中的应用摘要: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吸水指数通常用于衡量注水井注入效果的好坏,很少利用该指数对酸化现场施工进行指导。
从渗流理论出发,根据油藏工程原理,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和油田现场酸化过程中吸水指数资料统计,建立了矿场吸酸能力和注酸量变化关系模型,通过在姬塬油田的应用,确定了姬塬油田超低渗油藏不同注酸阶段理论吸酸能力和实际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发现酸化井的吸水能力随注酸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至平稳,其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资料计算结果一致,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以为该油田的注水井酸化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注水井酸化;Hall曲线;渗透率;姬塬油田酸化技术是注水井保证“注够水”的有效手段,然而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往往只能根据经验调整酸液排量和累计注酸量,易造成地层岩石溶蚀不充分或者过度溶蚀现象,导致措施无效。
因此,有必要研究酸化过程中油藏性质变化情况,这对今后酸化井如何更合理开发以及酸化后采取什么样的接替技术具有重要意义[1-2]。
2010年郑军证明利用Hall曲线能够刻画污水回注井的注水规律[3],求解储层参数和定量评价酸化增注效果。
基于此基础,笔者首先分析酸化过程中地层渗透率的变化情况,接着通过对酸化井酸化过程中Hall方程的推导,来分析和验证酸化中地层吸酸能力变化规律。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吸水指数通常用于衡量注水井注入效果的好坏,很少利用该指数对酸化现场施工进行指导。
吸水指数反映的是注入井周围驱替液的流动情况,一般通过日注水量与注水压差表现,且两者之间呈直线关系,但在实际资料处理时,由于时间不连续、参数变化导致数据离散点多,该线性关系却不太明显[4-5]。
为了研究注水井注水表现规律,消除数据离散影响,H.N.Hall利用单层注水参数累加的方法,成功地对注水井的注水规律进行了分析[6-7]。
为此,本文首次利用Hall曲线分析注酸过程中酸液的流动情况。
1Hall模型的推导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吸水指数通常用于衡量注水井注入效果的好坏,很少利用该指数对酸化现场施工进行指导。
利用多种方法评估碳酸盐岩水平井酸压效果【摘要】近年随着碳酸盐岩水平井的酸压改造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对碳酸盐岩水平井酸压效果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价是目前面临的难题;本文提出利用施工曲线、酸压净压力、停泵压降的现代试井、酸压后不稳定试井等方法,同时结合试采特征,判断储层、酸压造缝特征与生产特征的相关性来评价酸压效果;通过对某井区A井的分析,对储层及酸压后裂缝特征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认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碳酸盐岩水平井净压力现代试井酸压效果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埋藏深、非均质性强、以裂缝和溶蚀孔洞为主的储集空间的展布极其复杂等特点,为了实现单井高产稳产和油气藏的高效开发,钻探水平井及水平井酸压是目前碳酸盐岩油气藏投产、增产的主要技术手段,但酸压作业投资大、风险高,所以准确评估酸压效果尤为重要。
目前的评估技术有室内试验、施工曲线、测井、试井、净压力曲线、数值模拟、生产动态等方法,不同的方法结果有差异,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碳酸盐岩水平井来说,采用几种方法的综合评估较为合理。
1 酸压施工曲线分析某A井位于局部背斜构造高部位、缝洞发育区,酸压施工约6小时,最高泵压91.8MPa,平均在80MPa左右,挤前置液时,泵压波动较大,反映人工裂缝延伸方向储层微裂缝发育,挤酸时,泵压下降较快,下降幅度中等,反映酸液沿裂缝方向刻蚀效果明显,停泵压降较快,终泵压大于30MPa,注入液量约1900m3,返排液量约1500m3,反映裂缝延伸方向储层有一定的渗流能力,但渗透性不高。
2 净压裂缝及停泵压降分析通过净压力拟合分析,获得水平井段造缝特征,水平缝高约120m,缝长约66m,拟合储层渗透率在1-2md,而本井水平段长度约600m,水平井眼轨迹距离下部串珠反射大于80m;说明酸压仅对部分水平段改造有效且酸蚀沟通距离有限,结合井眼轨迹和地震反射特征的关系,认为酸蚀裂缝未直接沟通底部串珠反射附近的有效储集体,过度带的储层渗透性有限。
井筒压力分布计算的实用方法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
1.根据井深信息,将井筒分成多个等高段,并确定每个等高段的深度范围。
2.根据井筒里管柱和井壁的物性参数(例如渗透率、孔隙度、粘度等)、流体参数(例如流体密度、粘度等)和生产参数(例如注入流量、产能等),计算每个等高段的径向渗透率和产能指数。
3.根据压力初始化条件,例如表层压力或者已知深度处的压力值,计算各个等高段的初值。
4.从井底开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例如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等)逐个等高段计算各个深度处的压力。
5.根据井筒内的流体流动方程,设置边界条件,例如井底为产气井或注水井,确定产气或注水量。
6.通过迭代求解,直到各个深度处的压力趋于稳定。
上述是计算井筒压力分布的一般步骤,但实际计算中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例如考虑井筒内的多相流体、非稳态流动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等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井筒压力分布的计算。
常用的软件包括PROSPER、ECLIPSE等。
这些软件可以根据输入的井筒和流体参数进行自动计算,并输出各个深度处的压力分布情况。
总结起来,井筒压力分布计算是石油工程中的重要计算工作,通过使用稳态径向流模型和计算机软件,可以得到井筒内不同深度处的压力分布情况,为石油开采及井筒设计提供依据。
注水井测吸水指示曲线的方法及应用一、关于试井: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种作业用专门的仪表定时测量部分生产井和注入井的压力、产油、气量和含水量的相对变化及温度等。
目的是监测井的生产状况是否正常;测定生产层的水动力学参数;分析油藏的动态,作出预测;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和研究油气层动态。
方法分为稳定试井和不稳定试井。
稳定试井主要用于生产能力测试,其方法是调节生产井的控制手段(如调节自喷井的节流器,抽油井抽油机的冲程冲数和泵径等)改变井的产量和生产压差,在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记录相应的一系列的产量、压力的数值并绘制成井的指示曲线,用以推测产量随压力变化的状况和井的最大生产能力。
二、指示曲线测试方法1、一律采用降压法测试。
2、测试前在最高压力下放大注水量8小时(最大压力应不超过地层破裂压力的70%)。
3、检查井口流程和压力表,并检查校对配水间水表。
4、测试要求:(1)要求点与点之间间隔为24小时;(2)要求测试8个点,点与点之间压降幅度为0.5MPa;(3)第一点选用最高压力的注水量,稳定24小时;(4)其余各点均稳定24小时,测试期间及时编制吸水指示曲线,如发现异常点应立即补测;(5)每改变一次压力,要及时跟踪观察,每两小时记录注水量、与压力变化情况;(6)如遇区块供水量不足时,应保证测试井注水量的需求。
三、指示曲线绘制方法四、指示曲线的类型及分析(一)曲线类型1、直线型2、折线型(向下)反映地层吸水量与注水压力成正比关系反映注水压力升高到某一值时,油层吸水量能力增强,或注水层段中某些油层开始吸水3、折线型(向上)在水嘴直径较小(一般小于2mm)油层吸水特别强的情况下,注水压力越高嘴损越大,注水量增加缓慢,这时测得的指示曲线一般呈上折型。
4、垂直型在油层吸水能力强,水嘴直径变化较小(不大于2mm)的情况下测得的指示曲线一般为垂直线。
它表示随注水压力增加,嘴损也相应增加,而注水量变化不大。
(二)分析吸水能力油层吸水能力增强,吸水指数增加油层吸水能力下降,吸水指数减小地层压力降低,吸水指数不变地层压力升高,吸水指数不变(三)分析井下工具工作状况水嘴堵塞,全井水量突然下降或注不进水反洗底部球座不严或掉了,封隔器失效,全井水量特别大。
压裂酸化施工曲线分析一、施工曲线的分析(一)、“压开型”施工曲线**特征有二:1、高压挤酸一开始,施工压力急骤上升,达到一定值后,施工压力突然下降。
压力虽然下降,但一般不会降得很低。
2、施工一开始,施工排量Q和地层吸收指数K都非常小,当压开裂缝后,施工排量Q和地层吸收指数K都急骤增加,直至施工结束。
这类曲线有三种类型:(1)“快速压开型”施工曲线:一开泵,压力急骤上升,在高压下,只需很短时间,一般只几分钟便可压开裂缝。
(2)、“慢速压开型”施工曲线:一开泵,压力急骤上升,在高压下,需较长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上,才压开裂缝。
(3)、“二次压开型”施工曲线:在施工曲线中出现两次压开现象,尔后再也没有遇到低渗透堵塞区了。
(二)“解堵型”施工曲线施工曲线特征有二:1、高压挤酸一开始,施工压力逐渐升高,而施工排量和吸收指数都比较小,施工压力达到一定值后,压力突然下降到零或者很低,而施工排量和吸收指数却大幅度地增加。
解堵后吸收指数一般都异常地高,直至施工结束。
2、人为堵塞一般都发生在井底附近,堵塞物阻碍裂缝通道。
因此,解堵的压力一般不很高,并且不需要很多的酸量即可解除裂缝堵塞,解堵现象往往在施工中出现较早。
施工曲线也有两种类型:(1)“彻底解堵型”施工曲线:裂缝塞物较彻底解除,施工压力一般都突然下降到零,施工排量骤增,吸收指数异常地大。
(2)“部分解堵型”施工曲线:裂缝中堵塞物部分得到解除,仍还存在着堵塞现象。
表现在施工压力虽然突降,但仍有一定压力,施工排量和吸收指数都大幅度地提高。
(三)“扩大型”施工曲线(四)“均匀吸酸型”施工曲线(五)“未压开型”施工曲线施工曲线特征有二:1、施工曲线中,开始压力就比较高,不但没有下降的趋势,反而越来越高;施工排量和吸收指数开始就比较小,不但没有升高的趋势,反而越来越低。
2、施工曲线一开始压力就较高,压力突然下降,施工排量、吸收指数大幅度增加,裂缝呈现出压开现象。
但以后,施工压力又突然上升,施工排量和吸收指数又降低。
320CPCI 中国石油和化工石油工程技术调驱效果试井曲线规律研究唐 莉(中原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摘 要:油田进入中后期后,调剖调驱成为控水稳油的重要手段。
注聚合物后,储层非均质性、地下流体的性质和流度发生了变化,通过对调驱井措施前后各个阶段的试井曲线动态特征及相关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化学驱油气水运动规律及其开采特点,分析储层及流体特征布,为进一步提高化学采油效果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调驱前 调驱后 试井曲线变化 地层参数调驱通过注入具有粘弹性的固体粘膨颗粒,在地层形成架桥结构,引起储层物性发生变化,大孔道渗透率下降,井组间的压力系统、表皮系数改变,井组间的压力系统、表皮系数改变,对试井曲线形态特征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调驱井调驱前后试井曲线特征变化规律,分析储层及流体特征布,可评价调驱效果,优化调驱参数。
1 试井曲线影响因素分析利用试井曲线来“反演”调驱后油藏渗流特征的变化,可分析预测调驱井受效趋势,定性评价调驱效果。
在调驱措施实施前后,有以下几个因素会对试井曲线造成较大影响。
1.1 油田非均质性中原油田经过长期开发,部分储层已经形成大孔道、高渗条带,储层平面、层间变异系数加大,非均质严重,试井曲线特征具有多样性。
1.2 调驱剂注入强度影响受注入强度影响,注入强度高,油井受效速度快,试井曲线形态变化幅度大,反之,变化小或者变化不明显。
注入浓度过高又会造成开发过程中注入困难,因此要控制合理的注入浓度。
2 试井评价方法研究2.1 调驱前试井解释方法研究(1)不同高渗条带组合下试井模型分析油田在长期注水过程中,部分油层形成大孔道。
通过研究,当存在高渗条带时,主要影响试井双对数曲线后期上翘斜率。
早期续流段较短或者部分缺失,晚期段平行向上攀升,当存在一条高渗条带时,双对数上翘斜率最大。
(2)不同kh 极差条件下试井模型分析当高渗条带与基岩kh 极差在10倍、100倍条件下下,试井双对数曲线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当达到100倍极差时,曲线出现1/2斜率裂缝井特征。
酸压井压后压力递减分析模型郭建春;赵金洲;任勇【摘要】油气酸压井压后的压力递减分析和评估技术,发展相对比较缓慢.酸压井施工停泵后,裂缝壁面的酸岩反应还在继续进行,酸岩反应产生的CO2对酸液和残酸的压缩性,以及停泵后的压力动态都会有很明显的影响;裂缝壁面的酸液滤失机理与压裂液的滤失机理有很大的不同.提出了一种酸压井施工压力递减分析的方法,在考虑流体压缩性和地层温度的影响下,推导了停泵后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建立了利用酸压压力递减资料计算裂缝参数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压降数据拟合求解数学模型的方法,编制了酸压井停泵后压力递减分析解释软件.实例分析表明,酸压井的压降解释中必须考虑温度和流体压缩性的影响;采用计算机自动拟合压降曲线的方法可有效提高解释工作质量.由于该方法模拟了停泵后缝内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解释的酸压井的滤失系数和裂缝几何参数更接近地层真实情况,可以为酸压施工评价和优化酸压设计提供直接可靠的技术手段.【期刊名称】《石油钻采工艺》【年(卷),期】2007(029)002【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酸压井;压力递减;滤失系数;裂缝几何参数【作者】郭建春;赵金洲;任勇【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500;四川石油管理局井下作业公司,四川成都,6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2酸压技术在理论、设备、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对酸压后缝长、缝宽、酸液滤失系数等参数的诊断、评估还缺乏直接和可靠的技术。
相对比较成熟的压裂井压后压力递减分析和评估技术,酸压井在这方面发展尤为缓慢。
Nolte[1]首次给出了用压裂停泵后的压降曲线求解裂缝几何形态参数和压裂滤失系数的二维模型和解释方法,后来Nolte[2]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二维分析的模型和方法。
试井施工压力异常(漏失井及酸压井)分析及措施李平【摘要】地层压力,尤其是原始地层压力对油气藏的认识、评价、开发极为重要。
获取原始地层压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DST测试获取,二是在油气井投入正常生产后立即进行静压测试。
这两种方法取得数据一般情况下还是比较可靠的,能够反映地层的原始地层压力,但是在漏失井及酸压井中取得的压力数据有时会出现异常。
分析发现压力出现异常的井通常是那些钻遇较小溶洞或裂缝体系的漏失井或是酸压未能沟通较大缝洞体系的酸压井。
原因可能是钻完井时进入地层的高压流体由于地层物性差不能充分扩散开,在井筒附近形成高压带,而完井后生产时间不够,高压带的压力没有完全释放,所以关井测出的静压偏高。
【期刊名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年(卷),期】2014(000)023【总页数】1页(P104-104)【关键词】漏失井;酸压井;压力异常【作者】李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部钻探试油公司,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73塔河油田碳酸岩储层岩性较致密,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小,地层流体的主要流通通道依靠裂缝。
目前主要的完井模式有两种:漏失井说明钻遇裂缝甚至是溶洞,这样的井能够依靠天然裂缝沟通一定范围的储集体,通常采用常规方式完井。
非漏失井由于没有裂缝沟通井筒周围地层,这样的井采用常规方式完井往往达不到工业油流,需要采用酸压的方式人为地制造一些裂缝达到油气井建产的目的。
前期测静压的方法是油气井正常生产后关井,井口压力稳定72小时后下压力计测静压及梯度,然后折算到油层中部获得油层压力。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静压测试时偶尔会出现某口井地层压力系数高于该区块的一般地层压力系数。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将严重影响资料的准确性,引起后期开发的一系列问题。
为了弄清出现这种异常情况的原因,我们对异常井进行了统计,统计的压力系数偏差较大的井见表1。
通过对出现异常压力井的分析,发现这些井都是漏失井或是酸压井,并且都是在未能完全返排出钻完井期间进入地层的流体就关井测静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