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科技世界——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科技的定义和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科技活动的基本步骤和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

1. 科技的定义和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科技活动的基本步骤和实验方法。

3. 科技活动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

教学重点:

1. 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科技活动的基本步骤和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

1. 科技活动实践的设计和制作过程。

2. 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教学素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科技产品,引导学生讨论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定义,并与他们分享一些科技的定义。

二、知识讲解(约10分钟)

1. 通过PPT或板书,简单介绍科技的定义和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科技活动的基本步骤和实验方法,包括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记

录数据和总结等。

三、实践活动(约3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进行设计和制作。

2. 引导学生按照科技活动的基本步骤进行实践活动,包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和总结等。

3.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互相协助完成实践活动。

四、展示和讨论(约10分钟)

1. 学生展示他们设计和制作的机械装置,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总结科技活动的重

要性和意义。

五、小结与拓展(约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科技活动的

基本步骤。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技世界,提出更多的问题并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实验设计和记录等。

2. 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科技活动基本步骤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比赛或科技展示活动,展示他们的科技作品。

2.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相关的展览或实验室,拓宽他们的科技视野。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科技活动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辅导,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下马渡镇大桥湾完小科技活动教案 (五年级) 2011、9

第一单元 活动一:几个叶片的电风扇使用效果好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电风扇的使用原理。 2、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实验分析 教具:小电风扇、布条、直尺、记时器 教学过程: 一、小调查 询问同学们调查使用效果好的电风扇的标准。 1、启动要快。 2、风量要大。 3、噪音应该很小。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告诉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 2、小组开始实验2人操作,1人记录,1人观察,再轮流 3、分析实验数据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用1个和3个叶片时,布条开始飘动时所需的时间最短。 4、评价自己的实验 把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写在书上。 活动二:神奇的风帆 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风帆的知识。2、知道风帆可以使船走得更快。3、懂得如何投稿。 教学重、难点:风帆知识的收集。 教具:幻灯图片、风帆模型、信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出示“征稿启事” 二、寻觅风帆宝库 1、哪里会有关于风帆的知识? (1)出示一些有用的网址,让学生去查找资料。

(2)找一些有关风帆知识的书。 三、整理收获 1、风帆百态 2、风帆助行 3、出示风帆的图片,让学生知道风帆助行的原理。 四、构思稿件 1、怎么投稿? 2、投稿的内容是什么? 准备从几个方面来写。 五、如何修改稿件 同学互相交流。 活动三:让小电珠亮起来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风力发电机的工作方式。 2、让学生学会连接电路。 3、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动手实验 教具:小电珠 电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风力发电机的工作特点。 二、设计风力发电模型 要注意: 1、风力发电模型示意图 2、风力发电说明 3、风的来源及风力大小 4、操作场地和时间 三、演示并介绍开关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科技世界——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科技的定义和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科技活动的基本步骤和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 1. 科技的定义和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科技活动的基本步骤和实验方法。 3. 科技活动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 教学重点: 1. 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科技活动的基本步骤和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 1. 科技活动实践的设计和制作过程。 2. 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教学素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科技产品,引导学生讨论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定义,并与他们分享一些科技的定义。 二、知识讲解(约10分钟) 1. 通过PPT或板书,简单介绍科技的定义和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科技活动的基本步骤和实验方法,包括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记 录数据和总结等。 三、实践活动(约3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进行设计和制作。 2. 引导学生按照科技活动的基本步骤进行实践活动,包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和总结等。 3.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互相协助完成实践活动。 四、展示和讨论(约10分钟) 1. 学生展示他们设计和制作的机械装置,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总结科技活动的重 要性和意义。 五、小结与拓展(约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科技活动的 基本步骤。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技世界,提出更多的问题并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实验设计和记录等。 2. 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科技活动基本步骤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第1课《建筑物中的形状》 (2) 第一单元第2课《什么形状更稳定》 (5) 第一单元第3课《谁的承受力大》 (10) 第一单元第4课《建桥梁》 (13) 第二单元第1课《认识材料》 (17) 第二单元第3课《把雨水挡住》 (20) 第三单元第1课《建房用的机械和工具》 (22) 第三单元第2课《杠杆是怎样工作的》 (25) 第三单元第3课《滑轮和轮轴》 (29) 第三单元第4课《齿轮的作用》 (32) 第三单元第5课《巧用斜面》 (35) 第三单元第7课《综合活动》 (44)

第一单元第1课《建筑物中的形状》 1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体验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2重点难点 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物体的承受力。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集中话题: 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板、球体5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 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 活动2【导入】二、探索和调查: 1、谈话: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预测一下吗? 4、学生讨论,记录好预测结果。 教师提醒:它们能放在一起比较吗?为什么?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 5、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6、学生讲述方法。 教师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呢?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8、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9、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 【导语】科学,是已系数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其对象是客观现象,内容是情势化的科学理论,情势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以下是作者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浏览。1.五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进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进程,用对照实验的方法 视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视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照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 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进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同学们谈 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 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存学生的各种观点) 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重视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挑选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 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挑选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猜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进程中还应当重视什么? 三、浏览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浏览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 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判。 四、布置作业; 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2.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 1.测心跳 主备人活动时间第一周累计课时第1 节活动内容会制作简易的听诊器测心跳。 1.乐于参与探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目标2.通过操作感知心跳,运动量越大,心跳越快。 3.在实验中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乐于参与探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难点听诊器制作的原理。 活动准备小漏斗 1 个, 60 厘米长的橡胶管 1 根。 教学过程 活动环节及活动预设个性化批注 一、谈话导入:你们看见过听诊器吗?当我们检查身 体的时候,医生会用听诊器测我们的心跳。你想过什么? 你是否想过,你也可以制作一个听诊器。 二、独立阅读“ 活动过程”,了解“听诊器”的制作 方法。 (一)师利用准备的材料和工具,演示制作一个简易 听诊器。 (二)分组制作。 注意事项:提示使用工具时要注意,不要打逗、嬉闹。 三、测心跳

/. (1)把简易听诊器的漏斗口罩在自己的心脏部位,再 把橡皮管的一端轻塞在耳朵里,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吗? (2)测定自己 1 分钟的心跳次数,记录下来。连续测 3次,再算平均值。 心跳记录表(次 / 分钟)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 与其他同学每一分钟的心跳比较,看看跳得最快的是 多少次,跳得最慢的是多少次。全班同学每分钟心跳数是 ____次到 ____次。 四、拓展与交流 跑、跳 3 分钟,再来测量自己的的心跳数,并记录下来。 心跳记录表(次 / 分钟)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 比较运动前后的测量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运动后的心跳比运动前的心跳要_________。 五、阅读了解“知识窗”

/. 2.测脉搏 主备人活动时间第二周累计课时第 2 节活动内容测脉搏 活动目标通过测脉搏知道脉搏是于心跳的次数相等的。 活动重点测脉搏活动过程。 活动难点知道脉搏是于心跳的次数相等的 活动准备图钉一枚、火柴棒 1 根。 教学过程 活动环节及活动预设个性化批注 一、活动引入: 中医医师看病少不了用手指按在你的的脉搏上,这 叫切脉。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看脉搏的跳的。 二、活动过程 1.找准脉搏的位置 : A、师演示找脉搏的位置。 B、生试着找脉搏的位置。 2.测脉搏的搏动次数。 A、用准备的材料按教材的方法仔细观察脉搏的跳 动次数。 B、记录脉搏每分钟的次数。

小学五年级科技活动(全册)教(学)案

1 .水沸腾的秘密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实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沸腾,沸腾跟什么有关。 教学重点难点: 沸腾跟大气压力的关系 教学用具: 大号烧杯1只,盐水瓶1只,酒精灯1盏,三角架1个,石棉网1个,温度计1支,带针头的注射器1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平时烧水,当水温上升到100℃时,水沸腾起来,我们称为水烧开了。 2、水烧开以后水温还能上升吗? 3、水一定要加热到100℃才能沸腾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授: 1、动手做 (1)在烧杯里装半杯水,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水的温度变化。 (3)当水没有沸腾时,水温是多少? 当水沸腾时,水温是多少? (4)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一会儿,再测一测,水温升高了吗?

(5)停止加热.待水温下降到90℃左右时,小心地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盐水瓶中,用橡皮塞塞紧瓶口。用注射器针头刺穿橡皮塞,用力把注射器的活塞向上拉。此 时,瓶内的水有什么现象产生? (哇!奇迹产生了。刚才还平静的水一下叉沸腾起来了。) 松开手让活塞返回,水还沸腾吗?再用力拉活塞,水又会怎样? 2、知道吗?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气压力大,沸点高;大气压力小,沸点低。在通常情况下(地面上的大气压力为1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是100℃。因此,当水加热到100℃时,水就沸腾了。用普通的容器烧水(如前面用烧杯加热水),水温达到沸点后(100℃),无论你怎么加热,水温只能停留在100℃,再也不会上升。 但是,在实验中,当你用注射器向外拉活塞时,瓶内的空气被抽掉一部分,使得瓶内的大气压力减小了,导致瓶内的水的沸点也降低了,所以,尽管水温低于100℃,水仍然能沸腾起来。 三、想一想: 登山运动员除了要携带各种登山器材外,还要带上高压锅等炊具。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1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导入2: 上个世纪,法国有个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写了许多地理科幻小说,其中《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10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有6000多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月球旅行也已实现,甚至有航天器飞出了太阳系。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如何呢?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地表以下的地球内部是个什么样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教师适当评价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 2、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3、过渡: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很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今天**小组的成员就做得非常好!我们要向你们组学习。 4、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5、师生交流 第 1 页

鄂教版五年级科技制作活动上册教案

五年级科技整理活动教案(上学期) 1、回旋飞镖 教学目标: 回旋飞镖是一种简易的飞行玩具,自制一个飞镖,课余时间开展掷飞镖活动,十分有趣。 课前准备: 硬纸板、胶水、小刀、砂纸。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整理方法。课本2—3页。 1、剪3-4块形状相同的硬纸板粘合在一起。 2、按图纸用砂纸打磨飞镖,只打磨正面。 3、试飞,在空旷的地方。 4、观察轨迹,你有什么发现? 二、动手整理 三、整理提醒 1、反复练习和琢磨技术。 2、还可以用其他材料整理。 3、整理创意飞镖 四、试航记录 五、上交作品 2、气动模型火箭 教学目标: 利用废弃饮料瓶整理一个模型火箭,想办法应用压缩空气整理。 课前准备: 饮料瓶、塑料薄膜、棉线、气针、软木塞、粘胶带、气筒、锥子、钳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整理方法:课本4—5页 1、在塑料瓶中加入一些水,然后塞紧软木塞。在软木塞上插上充气针。 2、用铁丝扎制一个发射支架。 3、整理尾翼,并做好粘接。 4、用气筒想塑料瓶中充气,塞上软木塞,火箭随机飞上天空。 5、增加运载回收装置。 二、动手整理 三、整理提醒 1、在空旷场地试飞,做好记录。 2、和同学比赛。 四、整理记录 五、上交作品

3、帆船模型 教学目标: 用泡沫塑料整理一个你喜欢的帆船,到小池塘、水池去试航。 课前准备: 泡沫塑料、细砂纸、塑料片、橡皮泥、钢锯条、粘胶带、细铁丝、吸管、橡皮筋、剪刀、小刀。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整理方法。课本6—7页。 1、做船体 2、装支架 3、做风帆 4、装配 5、试航 二、动手整理 三、整理提醒 1、在安全的地方试航。 2、装饰帆船。 四、试航记录 五、上交作品 4、线动玩具 教学目标: 线动玩具一定会让你产生许多的想法,动手做一个手拉转转花试试看。 课前准备: 硬纸板、木螺钉、塑料管、棉线、纸杯、锥子、细铁丝、吸管、橡皮筋。教学过程: 一、了解整理方法。课本7—8页。 1、将木螺钉拧在一个长约1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的正中心。 2、纸板上的木螺钉固定在吸管转轴上,在转轴的中上方系在一根棉线。 3、找一节长约12厘米的细塑料笔管或竹管,用锥子在笔管的侧面钻一个小圆孔。 4、转轴上的棉线从竹管的小孔中穿出来。 5、还可以将纸杯剪成花瓣,用木螺钉将花瓣固定在吸管转轴上做成立体的转转花。 二、动手整理 三、整理提醒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材料替代转叶?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替代竹管? 四、活动记载 五、上交作品 5、创意万花筒 教学目标: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教案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教案 【篇一: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第五册科学全册备课 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 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 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 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努力构建具有 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 本特点科学课程。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 〈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 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探究为核心,其内 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 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对大自然、对科 学和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为载体,使学生生活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简单的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 球与空间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 步认识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初步感 受自然界事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初 步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解决问题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 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 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 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和审美情趣;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科学午对 人类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和正面影响。五、教学重点: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 1、学会设置超链接。 2、把握设置动作按钮的方法。 3、学会打印幻灯片。 重点难点:目标1、 2 教具预备: 电脑、投影机、幻灯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同网页中的超链接一样,在演示文稿中设超链接,可以在放映时便利、快速地展现相关的内容。 一、设置超级链接。 1、可为选定的文字、图片等对象进展超链接。 2、[动手做]:设置文字的超链接。 操作:翻开文稿——选定文字——幻灯片放映、动作设置——超级链接到……——确定。 3、其作用是:从一张纪灯片,跳转到指定的下一张幻灯片上。

二、设置动作按钮。 1、为掌握幻灯片的播放挨次,可设置一些动作按钮。 2、[动手做]:在幻灯片中设置动作按钮。 操作:翻开演示文稿并指定当前幻灯片——幻灯片放映、动作按钮——动作设置——超级链接到……——确定。 三、链接到文件或网页。 1、为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超链接到本地文件或网上的网页。 2、[动手做]:为幻灯片与WORD文档建立链接关系。 操作:选定对象——动作设置——超级链接到……——确定。 3、[动手做]:把文字“骆驼和羊的故事”链接到网页上。 操作:选定对象——插入——超级链接——插入超级链接(网页地址)。 四、打印幻灯片。 1、[动手做]:打印幻灯片。 操作:文件——打印……——确定。 2、了解:演示文稿的打包与解包。 五、小结。 学生小结:[我的收获] 教师小结:……。 六、课后练习P65 1-5题。

[课后记]: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完整版2 [板书设计]: 选中的局部呈现黑色(即高亮状态) 第4课制作课程表 试一试: 使用“绘制斜线表头”的方法制作课程表斜线表头。 第6课制作月历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在表格中插入图片及艺术字,用“平均安排各行”的方法调整表格行宽,设置表格边框 [教学目标]:1、会根据课本的具体步骤制作月历 2、通过自主学习及实践操作,了解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方法;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及培育学生合作沟通,相互帮忙的意识;增加学生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调整表格文字的对齐方式,用“平均安排各行”的方法调整表格行宽 [教学预备]:网络教室、播送教学系统、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上册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五年级现有5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本册教材有以下八个单元的内容:我们的考察计划,吃的好吗,探访鱼儿,小小赛车会,动物家族,饮料瓶能告诉我们什么,招聘月球开发部长,走向两极。 每个单元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点,注重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渐进性。第一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制作“秋天考察计划”,了解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再经历六个“综合探究活动”单元的学习,通过完整的“做中学”探究活动的锻炼,逐步学会能组成小组,明确分工,学会准备活动材料,能小组商议活动规则,最终实现对提出的研究问题制定出书面研究计划的的能力跨越;最后,结合第八单元走向两极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前人计划和组织方面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注重反思自己本学期参与计划与组织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到精密的组织和计划是成功的保证。 2、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版教科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光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存在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

五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五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教案标题:五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 科技活动:设计和制作一个简单的电动小车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电动小车的实例或短视频来激发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电动小车的各个部分和工作原理。 实际操作: 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电动小车构建套件,包括电动机、电池盒、轮子、开关等。 4. 引导学生按照说明书或指令组装电动小车。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操作。

5. 鼓励学生在组装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可能出现的困难,并尝试解决问题。 6. 每个小组完成组装后,请他们测试电动小车的功能,并确保它能够正常工作。 展示和讨论: 7. 让每个小组向其他小组展示他们的电动小车,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设计和组装过程。 8. 引导学生就各组的设计差异和改进之处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评价和总结: 9. 采用适当的评价工具(如观察记录、小组讨论等)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成果。 10. 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总结本次科技活动的教学效果,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建议。 教学资源: 1. 电动小车构建套件 2. 说明书或指令 3. 视频或图片资源(用于引入活动) 4. 评价工具(如观察记录表、评价标准等)

教学扩展: 1. 鼓励学生在完成基本组装后,进一步设计和改进他们的电动小车,如增加方向控制、制作简单的遥控器等。 2. 探讨电动小车的实际应用,如物流运输、城市交通等,并引导学 生思考更符合实际需求的设计方案。 注意事项: 1. 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醒他们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 2. 组织合理的小组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 3. 在活动前对教学资源和器材进行检查,确保一切正常并充足。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2021新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2021新版)

第一单元光 1.有关光的思考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第一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册书的起始课。教材用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作为单元的标题页,配以简单的文字,对光进行介绍,同时提出本单元研究的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 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学习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本课教材的前两页用多幅图片展示了不同的光源以及跟光相关的物品或景物,既引发学生对光的思考,又将问题聚焦到光源上。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教材给出了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并给出“黑暗中观察苹果”的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光的作用。最后的拓展部分,教材展示了夜视仪下的物体,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光的应用。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光和光的特性有很多生活上的经验,比如学生知道影子跟光有关,但不能清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亮不发光,不是光源,但不能准确地给出光源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能够看到物体,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所以本节课适宜以头脑风暴开始,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建立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光源,并能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 [难点]认识到没有光,就不能看到物体。 【教学准备】 [教师]黑色箱子、苹果、有窗帘的教室、PPT课件、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图片后能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阳光、清晨、树林、雾气、生机盎然…… 2.揭示单元主题: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地球上,新的一天就开始了,光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光的相关问题。 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梳理学生对光的已有认知:关于光,你都知道什么? 4.聚焦本节课研究主题:光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具有既发散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学生对光的已有认知,有利于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生活经验,对光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类,进而聚焦到光源的研究上。 二、探索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1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含反思)班级:任课教师:

1《光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时。本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册书的起始课。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学习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光和光的特性有很多生活上的经验,比如学生知道影子跟光有关,但不能清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亮不发光,不是光源,但不能准确地给出光源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能够看到物体,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所以本节课适宜以头脑风暴开始,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建立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 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科学态度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最新】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1.“小喷泉” 主备人活动时间第一周累计课时第 1节活动内容会制作简易的小喷泉。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探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操作感知吹的气越多,喷泉喷得越高;吹的气越少,喷泉喷得越低。 3.在实验中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乐于参与探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难点小喷泉形成的原理。 活动准备 广口瓶2个、橡皮泥若干、吸管2根、适量的水、锥子1个等。 教学过程 活动环节及活动预设个性化批注 一、谈话导入:你们看见过喷泉吗?当我们在公共广 场欣赏喷泉的时候,你想过什么?你是否想过你也可以制 作一个喷泉。 二、独立阅读“做一做”,了解“小喷泉”的制作方 法。 (一)师生共同设计制作步骤: 1.准备有盖广口瓶2个,细长塑料管2根。

2.在一个盖上钻2个孔,大小正好能插入塑料管。 3.将管插入孔中,一根(A管)插入50毫米,一根(B管)插入10毫米。(插入指插进瓶内部分),用橡皮泥封好插孔边缘。 4.在瓶中倒入水:一个装满,另一个四分之一。将钻孔的盖盖在盛水少的瓶口上,拧紧。 5.将有盖的瓶子倒过来,将瓶盖外较短的塑料管(a 管)插入另一个瓶子中(注意塑料管别碰到瓶底。)(二)分组制作“小喷泉”。 注意事项: 1.提示使用工具时要注意,不要打逗、嬉闹。 2.提示倒水的时候注意部要把水撒到地上。 三、想一想 1.水通过B管流出时,瓶内的气压有什么变化?水通过A管进入上面的瓶中,有说明了什么?喷泉的形成与大气压力有关系吗? 2.在广口瓶中装入三分之二的水,将2跟塑料管并排插入水中,插入深度相同,用橡皮泥密封插孔边缘。口含其中一根塑料管吹气,另一根塑料管会出现喷泉吗? 四、阅读了解“广角镜”---- 喷泉景观

2021新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科学全册教案 学校:____ _______ 教师:____ _______ 2021年9月

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光 第1课时有关光的思考 【教学目标】 1.学习光源的定义: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星光,烛光,萤火光等。 3.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黑板的反光,汽车后视镜的反光等。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比较各种发光体,区别光源与非光源。 2.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 源或是该物体。 【教学准备】 手电筒、镜子、有窗帘的教室(用来遮挡光线,以保证实验效果)、带孔黑色的箱子、红苹果、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师:我们能不能用肉眼看太阳光,激光等光源发出的光? 生:思考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那是因为太阳或激光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直接看会灼伤我们的眼睛。 提出问题,光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在带孔的箱子里放入红苹果,关上灯光,教室门窗,拉上窗帘。观察黑色箱子里的红苹果,拉开窗帘打开门窗,开灯,再观察箱子里的红苹果。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师:让学生通过孔观察黑色箱子里的红苹果,能看到什么? 生:回答什么都看不到。 师:拉开窗帘打开门窗,开灯,再观察箱子里的红苹果,能看到什么? 生:看到红苹果。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体。回答问题,只有在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

进入眼睛后,才能看到光源或物体。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板书设计】 有关光的思考 1.我们常见的光:太阳光,星光,萤火光,烛光。 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而且是自己发出来的光。 3.反射光:经过黑板、墙壁、天花板等周围物体表面反射后,再照射到被摄体(人体眼睛里)的光。

2021秋最新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光 1.有关光的思考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一课,即是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聚焦学习主题,了解学生前概念。教材通过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配以简单的文字,提出本单元研究的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引发学生对光的思考。本课用丰富多彩的光的图片梳理学生对光的原有认知,为后几课的学习确定起点。在探索过程中,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光源的概念,通过发光物体的比较,知道光源有什么特点。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教材利用了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感悟光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黑暗中观察苹果”的体验,加深学生对光的理解。最后展示了夜视仪下的物体,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光的应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光源和光的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知道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阳光下会产生影子,知道影子形成的条件,但是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球不发光,它能反射太阳的光,月球不是光源,但是不能准确说出光源的具体概念等。所以本节课运用大量的图片来唤醒学生对于光的认知,形成头脑风暴,汇集班级已知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规律和联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者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者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