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2)第一小问注意关键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第二小问要结合理学产生的 背景分析。(3)回答时注意要高度概括,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误区警示 第(2)问第一小问,多数考生只是摘抄出“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 义”这句话,而极少有人能从“现实”和“道德”两个角度进行作用的阐释。第(3)问,有的考 生答到“博大精深”“取其精华”等,还有的考生答出了儒家思想的作用或地位,如“维护封 建专制统治”等,这说明考生的学科知识储备不足,语言概括能力欠缺。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 因。(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2分)
答案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 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 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 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1
论点明确、正确、不全面(只涉及“包容力”或“生命力”的一个方面),或隐含正确、全面的论点
0
论点错误或没有论点
论据和 5~6 论证
引用史实准确;能够充分运用史实支持论点;论证充分,能围绕“包容力”和“生命力”两个方面进 行论证;逻辑严谨
3~4 引用史实准确;能够较充分运用史实支持论点;论证较充分,能涉及“包容力”和“生命力”两个方 面进行论证,或围绕其中一个方面进行充分论证;逻辑较严谨
答案 答案要点: (1)不同: 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 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评分表:(9分) 论点0~2分,论据和论证0~6分,论述0~1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要素 分值 要求
论点 2
论点明确、正确、全面(涉及“包容力”和“生命力”两个方面)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3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 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实支持论点;论证能涉及“包容力”或“生命力”的一个方面
论述 1
条理清楚;表达通畅;字数足额
0
条理欠清楚;表达欠通畅
3.(2015江苏单科,21,6分)(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 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 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 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 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 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 文化上的连续性。
答案 D 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 于礼。朱熹按照自己的理学思想将“克己”理解为战胜自己的私欲,这种理解带有强烈的个 人主观色彩,与孔子的本意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朱熹的思想正好相反。“完 全”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命题评审 本题误选最多的是A项,误选的主要原因是未能理解题干将朱熹的解释与孔子的 主张一并呈现的用意,不能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只是将所学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简 单照搬,又没有留意A项中“天理”与“人性”的错位表述。
2.(2018江苏单科,21,12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 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 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 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 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 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 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 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 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 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 势。
高考历史 (江苏专用)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汉代儒学 宋明理学
1.(2017江苏单科,4,3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 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