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活动记录表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13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记录人:黎超宇日期:年月日
记录人:黎超宇日期:年月日
记录人:黎超宇日期:年月日
记录人:黎超宇日期:年月日
记录人:黎超宇日期:年月日
记录人:黎超宇日期:年月日
记录人:黎超宇日期:年月日
五年级科学实验活动记录表
记录人:黎超宇日期:年月日
五年级科学实验活动记录表
记录人:黎超宇日期:年月日
五年级科学实验活动记录表
记录人:黎超宇日期:年月日
五年级科学实验活动记录表
记录人:黎超宇日期:年月日
五年级科学实验活动记录表
记录人:黎超宇日期:年月日。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年级
五年级任课教师何良波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
2017—2018 学年 第 一 学期。
实验活动一:种子发芽实验小组成员:一、设计实验方案:提示:从光、温度、水、土、空气等条件中选择一个因素研究。
研究问题:种子发芽与有关吗?我的猜想:;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法;两个组不同的条件:;两个组相同的条件:;二、实验操作:注:准备器材实际操作活动二:在光(电筒、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小组成员:一、写出实验器材:二、实验过程活动一:将物体(木块)放在桌面上的记录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照射,同时在记录纸上分别画出物体的影子,并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看法。
活动二:用手电筒照射距离屏不同远的三个物体(木块),在屏上分别画出它们的影子,并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看法。
活动三: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照射一个物体,分别画出它们在屏上或桌面上(记录纸)的影子,并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看法。
活动三:光的反射(照亮目标的活动)小组成员:一、写出实验器材。
二、实验过程活动一:打开手电筒,移动书的位置,让光从上往下照射桌子上的书,光是怎样照亮书的?用手指出光的传播路线。
活动二: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把书本立起来,这时怎样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书本上呢?用手指出光的传播路线,并描述光是怎样照到书本上的。
活动三: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想办法照亮阴影里的物体,用手指出光的传播路线,并描述光是怎样传播的。
提示:建议在铁架台上把手电筒固定。
活动四:寻找土壤的成分小组成员:一、实验器材。
二、实验操作活动一: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记录:。
活动二:观察干燥的土壤观察记录:。
活动三:土壤的沉积实验观察记录:。
实验活动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小组成员:一、实验器材二、观察弹簧测力:检查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每一小格代表:弹簧测力计的最大量程:二、实验操作实验活动六:研究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小组成员:一、实验器材二、观察弹簧测力:检查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每一小格代表:弹簧测力计的最大量程:三、实验方案设计:(下表)四、实验过程摩擦力大小与关系实验记录表。
年月日五年级4 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五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五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五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五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五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五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五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五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13。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记录单(22个实验)实验名称:有关光的思考实验目的:如何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实验器材:红苹果、黑暗的房间等实验过程:1、在桌子上放一个红苹果。
2、把门、窗户都关上,并把所有的灯都关掉,房间里完全黑暗了。
3、观察是否能看到红苹果。
实验现象: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也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实验结论:没有光线,人是无法看到东西的。
实验名称: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目的:探索光的传播路线实验器材:4张矩形卡纸、手电筒、4个能直立的凤尾夹等等实验过程:1、在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直径约一厘米。
2、用夹子固定卡纸,并直立桌上,卡纸间隔约15厘米,使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3、将最后一张无孔卡纸作为屏。
4、关灯,拉上窗帘,确保手电筒是唯--的光源。
5、用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这些小孔。
观察纸屏上的光点。
6、左右移动中间的卡纸,再观察纸屏的光点。
实验现象:1、4张卡纸的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光直接穿过卡纸上的小孔,屏上有光点。
2、移动中间的卡纸,光不能穿过卡纸,屏上无光点。
实验结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实验名称: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实验目的:探索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现象实验器材:手电筒、杯子、玻璃、纸张、书本等等实验过程:1、用干净的透明玻璃片遮住手电筒并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观察手电筒光能否照到前方的杯子上。
2、用一张薄薄的纸遮住手电筒,观察手电筒光能否照到杯子上。
2、用一本书遮住手电筒,观察手电筒光能否照到杯子上。
实验现象:1、光能够透过透明的玻璃杯照射前方的杯子上,很清楚。
2、光只能部分通过薄纸照射到前方的杯子上,不太清楚。
3、光完全被厚厚的书本遮挡住了,照不到前方的杯子,全看不见。
实验结论:光的传播是会遇到阻碍的。
光能穿过透明的介质,而遇到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的传播就会遇到阻碍。
实验名称:光照射烟雾的探索实验目的:探索光照射烟雾时的现象实验器材:水槽、激光笔、线香等等实验过程:1、在水槽中放入点燃的线香,让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
科学实验报告单(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五年级上册时间班次实验组别实验者实验名称:种子发芽对比实验(一)实验目的: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器材:一次性水杯,纸巾、纸盒、种子(绿豆,黄豆等)实验步骤: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贴上标签2、将种子放入洞中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号杯进行对比。
观察到的现象:种子发芽的条件是( )缺一不可。
实验结论:1科学实验报告单2五年级上册班次时间实验组别实验者实验名称: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的实验实验目的:绿豆种子可以不需要阳光,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实验东西:绿豆三粒、塑料杯、餐巾纸、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塑料杯当花盆,各放入同样的三颗绿豆种子,然后加入适量水,放在同一个地方,等它发芽2.过了两天,绿豆芽长出来了,将一盆放在阳台上,一盆放在客厅里,观察一星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3.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阐发阳光下的绿豆芽黑暗处的绿豆芽绿豆芽的数量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45茎绿色,叶也是绿色。
45茎白色,叶嫩黄色。
细长粗壮实验说明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窥察到的现象:绿豆芽的生长需要()。
实验结论:2科学实验敷陈单3五年级上册时间班次实验者实验组别实验名称:光和影实验目的:影子照射的目标与什么有关?实验器材:手电筒1个,长方体木块3块实验步骤:1、桌面上放上一块长方体木块,翻开手电筒开关,从分歧位置映照。
2、在桌面上放三块木块(与手电筒间隔不一样),翻开手电筒开关。
3、将1块木块平放在桌面上,翻开手电筒开关,从水平和垂直方位照木块。
窥察到的现象:影子的是非和()有关,光源直射遮挡物时,影子();光源斜射遮挡物时,影子();斜射的水平越大,影子就()影子的大小和()有关,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时,影子就大;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时,影子就小。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水流速度记录表
摘要:
1.科学第三单元水流速度记录表的意义
2.水流速度记录表的内容
3.如何使用水流速度记录表
4.水流速度记录表的实际应用
正文:
一、科学第三单元水流速度记录表的意义
水流速度记录表是科学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水流速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水流运动的认识。
二、水流速度记录表的内容
水流速度记录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实验条件:包括水流的初始高度、水流出口的形状和大小、水流的流量等。
2.观察指标:包括水流速度、水流高度、水流时间等。
3.实验结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水流速度的数据,可以通过这些数据绘制出水流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
三、如何使用水流速度记录表
学生在进行水流速度实验时,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准备实验器材,如水槽、水龙头、秒表等。
2.打开水龙头,调节水流的大小,使水流稳定。
3.用秒表计时,记录水流的时间,同时观察水流高度。
4.根据实验条件和观察指标,填写水流速度记录表。
5.分析实验结果,了解水流速度与水流高度、时间的关系。
四、水流速度记录表的实际应用
水流速度记录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水利工程、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领域。
通过水流速度记录表,可以了解水流的速度、流量等信息,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总之,水流速度记录表是科学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水流速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水流运动的认识。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改变试验1 模拟火山喷发试验(第2课火山)试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试验步骤:1、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态。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试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试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
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留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须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性视察试验现象。
试验2 地震成因模拟试验(第3课地震)试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试验步骤:1、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改变?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渐渐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视察发生的现象。
试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试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留意事项:运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留意平安。
试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试验(第4课做一块卵石)试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试验步骤:1、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摆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视察。
试验现象:视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试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逝变得光滑起来。
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留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显明一点。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试验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试验(第4课做一块卵石)试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设计理由:给橡皮泥球绑上漂浮的泡沫板,使沉入水底的橡皮泥球漂浮起来。
依次尝试大小不同的泡沫板,验证需要多大的泡沫板橡皮泥球才会漂浮起
实验名称:设计制作航道浮标
实验仪器:空矿泉水瓶(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线和铁块(橡皮泥)等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制作航道浮标要有上浮物和下沉物。
实验步骤:
1. 寻找合适的材料:上浮物(泡沫、空矿泉水瓶)下沉物(铁块、石头)、连接用的线、橡皮泥。
2.总体结构示意图
3.下水实验发现浮标没有立起来。
4.完善和改进。
将矿泉水瓶中加入适量人沙子,并固定在瓶口位置,使矿泉水瓶可以直立在水面。
给瓶子包上红色,更加醒目。
实验现象:制作的航道浮标能浮在水面上,又不被流水冲走。
实验结论:
航道浮标上轻下重,直立漂浮,就能达到不被流水冲走的目的。
记录人:鲍奇锟日期:第二周
地点:少年宫科技小组
时间:周五
地点:室外
实验名称: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鲍奇锟
实验小组成员:少年宫科技组成员
实验内容: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指南针、记录纸、橡皮、小棒、小尺、钟表、温度计
实验过程:
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
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提示: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观察应该延续一整天,获得一天的数据。
实验结果:影子变化的规律,西→东,长→短→长
记录人:鲍奇锟日期:第三周
地点:少年宫科技小组
时间:周五
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鲍奇锟
实验小组成员:少年宫科技组成员
实验内容: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实验器材:小孔板、手电筒
实验过程:
将三张小孔板的小孔位于同一直线上,用手电筒光照射,看光线通过的情况提示:这个实验要在暗室中进行。
实验结果:光是直线传播的。
记录人:鲍奇锟日期:第四周
地点:少年宫科技小组
时间:周五
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光的反射活动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鲍奇锟
实验小组成员:少年宫科技组成员
实验内容:发现镜子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每人准备一面镜子
实验过程:
1.照一照镜子,你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闭起一只眼睛,看看镜子里有什么不同。
2.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3.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这个角度的图像不仅左右相反,而且上下相反)
实验结果:光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的;两面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记录人:鲍奇锟日期:第六周
地点:少年宫科技小组
时间:周五
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研究透镜的特点和作用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鲍奇锟
实验小组成员:少年宫科技组成员
实验内容: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不同折射功能
实验器材:每组准备一套透镜
实验过程:
1.透过不同的镜片观察物体,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纸的距离,使光斑最小、最亮。
试一试凹透镜能否聚光。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情况。
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调节凸透镜和白纸的距离,使窗户的影像最清晰。
再用凹透镜试试。
实验结果: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而凹透镜则有缩小作用。
凸透镜可以聚光,而凹透镜则能使光发散。
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而凹透镜则不能。
记录人:鲍奇锟日期:第七周
地点:少年宫科技小组
时间:周五
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制造彩虹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鲍奇锟
实验小组成员:少年宫科技组成员
实验内容:学会做日光的色散实验,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作用。
实验器材:水盆、平面镜、电筒、喷壶等
实验过程:
1.将小镜子倾斜着放入水盆,并设法将它固定。
2.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3.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电筒位置,直到看清彩虹。
实验结果:彩虹可以制造。
在晴朗无风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也可以在水雾中看见彩虹。
记录人:鲍奇锟日期:第八周
地点:少年宫科技小组
时间:周五
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简单电路实验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鲍奇锟
实验小组成员:少年宫科技组成员
实验内容:了解简单电路的构成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小灯泡
实验过程:
用电池、导线、小灯泡,想办法使一只小灯泡亮起来,并画出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灯丝的两端连接在哪里,让学生知道电池有正负极。
实验结果:用电池、导线、小灯泡,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记录人:鲍奇锟日期:第十周
地点:少年宫科技小组
时间:周五
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导体与绝缘体的检验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鲍奇锟
实验小组成员:少年宫科技组成员
实验内容:知道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掌握一种实验室检验物体导电性能的方法
实验器材:电池、开关、小电珠、导线、待测物体(剪刀、钥匙、石子、夹子、回形针等
实验过程:
利用小灯泡、电线和电池,组合成一个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
实验结果:像钢尺、铁钉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襄川少年宫活动记录表
记录人:鲍奇锟日期:第十一周
地点:少年宫科技小组
时间:周五
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解暗盒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鲍奇锟
实验小组成员:少年宫科技组成员
实验内容: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实验器材:接好电路的暗盒,电池、小电珠、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
1.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暗盒让同伴来检测
2.把每次检测的结果记录下来
3.打开暗盒验证自己的判断。
活动记录:
A→B B→A A→C C→A A→D D→A B→C C→B B→D
接点
小灯泡
亮
灭
提示:如果小电珠更亮说明什么?如果小电珠变暗说明什么?检测过程中不能打开暗盒
实验结果:小灯泡变亮变灭,说明接点间有无导线相连。
襄川少年宫活动记录表
记录人:鲍奇锟日期:第十三周
地点:少年宫科技小组
时间:周五
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磁铁性质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鲍奇锟
实验小组成员:少年宫科技组成员
实验内容:探究磁铁性质
实验器材:条形、环形、马蹄形磁铁,回形针或大头针、两块相同的条形磁铁
实验过程:
1.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
2.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回形针
3.把一块磁铁悬挂起来,多做几次,观察静止的时候磁极指示的方向
4.把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
实验结果:磁力最大的部位是磁极。
磁铁有指示南北、可以传递、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襄川少年宫活动记录表
记录人:鲍奇锟日期:第十四周地点:少年宫科技小组
时间:周五
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何有关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鲍奇锟
实验小组成员:少年宫科技组成员
实验内容:研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因素。
实验器材:电磁铁、电池、铁钉、导线
实验过程:
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铁钉粗细有关。
铁钉粗,磁力大;铁钉细,磁力小
实验设计:
不变的因素:电池节数、导线粗细、绕线圈数
改变的因素:铁钉的粗细
实验记录:
粗铁钉,吸回形针()个。
细铁钉,吸回形针()个。
实验结果: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会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襄川少年宫活动记录表
记录人:鲍奇锟日期:第十五周地点:少年宫科技小组
时间:周五
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测肺活量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鲍奇锟
实验小组成员:少年宫科技组成员
实验内容:测肺活量,知道肺活量大有利于身体健康。
实验器材:气球、软尺、自制肺活量测量瓶、水槽等
实验过程:
方法1:
1.吸一口气,然后尽所能吹大一个气球,气球末端用线绑紧,使它不漏气
2.请一位同学测量气球最宽处的周长
3.周长越大表示呼出的气体量就越多
方法2:
1.将塑料瓶装满水并做好刻度
2.插入弯头吸管后,倒置在水槽里
3.吸一口气后,尽你所能向水里吹气,
4.标出排出的水量。
实验结果:呼出的气体量越多,肺活量就越大。
襄川少年宫活动记录表
记录人:鲍奇锟日期:第十七周
地点:少年宫科技小组
时间:周五
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纸筒模型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鲍奇锟
实验小组成员:少年宫科技组成员
实验内容:通过运用、制作纸筒模型,学习分析、判断和推理,做出合理解释。
实验器材:两根线绳、铁垫圈、纸筒、钻孔器、圆形针等
实验过程:
1.这是一个密封的纸筒,在ABCD2个位置露出4个线头,拉动露在纸筒外面的任意一根线绳,其他的线绳都会缩进纸筒里。
把纸筒里线绳连接的情况画下来。
2.按照画的模型,用这些材料做一个类似的纸筒,验证自己的解释。
实验结果:拉动露在纸筒外面的任意一根线绳,其他的线绳都会缩进纸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