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热凝术联合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预后的影响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281.80 KB
- 文档页数:3
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观察并分析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9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射频热凝术治疗)与对照组(伽玛刀法治疗),每组各45例。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和复发情况以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V AS评分。
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056,P=0.0358)。
观察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与1年后复发率分别为13.33%、2.2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11%、1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4.1143,P=0.0425;字2=4.4444,P=0.0350)。
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V 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0.06、9.76、10.87,P<0.05)。
结论:应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优良,可在较短时间内缓解疼痛,且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备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也无法解释其临床症状。
其疼痛的部位一般为单侧三叉神经中的一支或某支感觉根产生明显的疼痛感[1],其中以第二支或第三支最为常见,第一支相对而言比较少见,偶有双侧三叉神经痛患者,但仅为总数的3%。
三叉神经疼痛感具有反复性、突发性、短暂剧烈性疼痛的特征,让人难以忍受。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神经科的常见病,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
有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约为0.8%,且该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2-3]。
在发病时,患者进行日常的生活,如说话、洗脸、刷牙、走路甚至是微风拂面都会导致阵发性的剧烈疼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目前的医学水平可准确诊断三叉神经痛,但在治疗方面仍面临困难。
浅谈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我院从2007年-2011年间进行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而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情况,并复习有关文献。
结果 29例患者出现麻木及疼痛症状19例。
结论充分做好术前准备,熟练进行穿刺技术操作,医护人员充分配合,能够最大限度减低其带来的不良反应,为治疗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关键词】射频热凝三叉神经痛并发症预防措施射频热凝疗法是利用高温作用于神经节、神经干和神经根等部位,使其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
1965年Sweet改用经皮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其后经过不断改进,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简单并为病人易于接受的治疗手段[1]。
射频热凝术在临床应用了30余年。
在中国,射频热凝术仍是目前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最常用的方法[2]。
虽然只是用一根直径只有0.7毫米的穿刺针,直接作用在病变的髓核上,进行热凝消融,使其变性,凝固,收缩减少体积,解除压迫,然而射频治疗面临一个很严重的缺点:从卵圆孔中刺入的穿刺定位靠人体的解剖学位置和医生的经验,治疗误差较大,难以精确的判定穿刺针的位置。
这种主观性过大的手术操作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为此,现复习相关文献,并就我院近年来开展出现的并发症做如下报道:1 一般资料我院从2007年-2011年间收治进行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35-67岁,病程1-20年,23例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6例,20例为首次接受治疗。
右侧21例,左侧7例,双侧1例。
第I支疼痛3例,第Ⅱ支疼痛11例,第Ⅲ支疼痛5例,第Ⅱ+Ⅲ支疼痛7例,第Ⅰ+Ⅱ支疼痛2例,第Ⅰ+Ⅱ+Ⅲ支疼痛1例。
2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2.1 术中及术后常见并发症2.1.1剧烈的疼痛如果操作过程是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从60℃开始缓慢加热,穿刺位置的确定依据术者的反应,这个过程必需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1例三叉神经痛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的术后护理对1例三叉神经痛采用CT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治疗,提出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低颅压,并积极预防和护理口唇疱疹、面神经麻痹、外展神经暂时性麻痹、听力减退等并发症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标签:三叉神经痛;CT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治疗;手术后护理;并发症的护理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不明显,手术治疗虽然彻底,但创伤大、风险大、费用高。
CT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近年国内外推广开展的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新方法,其方法具有精确定位、不用开颅、手术损伤小、危险小、疗效确切、安全、复发率低、灵活、易掌握、易被患者接受、并发症少等优点。
三叉神经三支均含有传递痛觉、温度觉和触觉的纤维,射频温度控制在一定温度下,可只破坏痛觉纤维而保留触觉纤维而达到治疗效果,为解除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痛苦开辟了一条新路,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均获较好治疗效果,现将术后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三叉神经痛患者1例,男,年78岁,患侧位于右侧;病史10年,Ⅱ支神经痛.经MRI检查可见神经血管异常征象,表现为神经变形、移位及压迹,并排除颅内占位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疼痛或痉挛,均经过药物或其它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而行射频热凝术治疗。
2 术后护理2.1 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不明显,手术治疗虽然彻底,但创伤大、风险大、费用高。
CT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近年国内外推广开展的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新方法,其方法具有精确定位、不用开颅、手术损伤小、危险小、疗效确切、安全、复发率低、灵活、易掌握、易被患者接受、并发症少等优点。
三叉神经三支均含有传递痛觉、温度觉和触觉的纤维,射频温度控制在一定温度下,可只破坏痛觉纤维而保留触觉纤维而达到治疗效果,为解除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痛苦开辟了一条新路,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术后4h测量血压、脉搏,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降压药。
CT引导下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02例体会王瑞松;芮利;吴睿【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适应证.方法:CT引导下经皮穿刺达卵圆孔内三叉神经根处,连接射频温控热凝仪及相配套电极控温加热至70-75℃,损害三叉神经相关感觉支.结果:总有效率98.04%,无效率1.96%,复发率1.96%.结论:CT引导下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适应证广,效果显著,特别对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该方法是安全的.【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09)002【总页数】4页(P94-97)【关键词】射频温控热凝术;三叉神经痛;CT引导下【作者】王瑞松;芮利;吴睿【作者单位】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安徽,236800;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口腔科,安徽,236800;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口腔科,安徽,236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三叉神经痛系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阵发性剧痛的一种疾病,原因不明。
多发于中老年人,是一种较痛苦且严重的常见病[1]。
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外周神经甘油注射、针灸、封闭、理疗及三叉神经撕脱术等[2、3]。
这些方法简便易行,但疗效不能持久,多在6月-2年内复发,不能彻底解除患者痛苦。
采用外科手术行颅内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及微血管减压术,疗效较好,但手术复杂,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将一种新型疗法—射频温控热凝术应用于临床,于70年代已广泛应用,取得了既安全又能止痛的良好效果,最终止痛率为95.7%[1]。
我院在2008年开始应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共治疗老年患者病例102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资料病例102例,男性50例,女性52例,年龄60-85岁,病程2个月-30年。
其中病变累及三叉神经Ⅰ支者18例,第Ⅰ支疼痛位于眉弓2例,第Ⅰ支前额部和上睑部疼痛3例,第Ⅰ眶上孔周围支+Ⅱ支眶下孔支疼痛6例,第Ⅰ眶上孔周围支+上唇部疼痛4,第Ⅰ支眶上孔支+第Ⅱ支颧部+第Ⅲ颏孔区支疼痛3例,第Ⅱ支疼痛上唇部疼痛10例,第Ⅱ支眶下孔区疼痛5例,第Ⅱ支切牙孔区疼痛2例,,第Ⅲ支颞颌关节区疼痛12例,第Ⅲ支颞颌关节区疼痛及咬肌区8,第Ⅲ支颏孔区疼痛5例,第Ⅲ支颊脂垫区及舌神经区疼痛2例。
三叉神经痛射频温控热凝术的治疗与护理【摘要】目的:通过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达到了消除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我科自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了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通过术前术后精心护理,解决患者的思想负担,积极配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获得较好的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为患者治好疾病,解除了痛苦,此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卵园孔;射频热凝;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13-02三叉神经痛[1]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疼痛多为单侧,以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期内,骤然发生的闪电式剧烈面部疼痛为特征,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自2009年10月—2012年10月间,我科对87例入院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实施了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并以术前及术后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87例,男47例,女40例,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60岁,右侧46例,左侧41例,病史1—20年。
其中第三支疼痛患者12例,第二支疼痛患者25例,第二支+三支混合疼痛患者48例,第一,二,三支混合疼痛2例。
所有病例均口服过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药物治疗,服药效果均不佳。
有5例患者行三叉神经周围撕脱术后再疼痛,经无水酒精半月神经节注射后疼痛2例,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术后复发2例。
2 方法患者仰卧于c性臂x线机手术床上【2】,颈仰伸,调试x射线机透视角度;一般将x射线增强器向床尾端旋转30-35℃,向患侧旋转旋转20—25°c,即可清楚地显露患侧卵圆孔。
常规面部消毒、铺单,局麻后进行穿刺,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射频穿刺针的位置,正位像时可见针尖位于卵圆孔内,侧位像,针尖位于碟鞍后斜坡与颞骨岩部交界处,利用射频电极刺激定位,测试阻抗为200--300ω,用100hz、0.3ma的电刺激引起三叉神经相应分支支配区的剧痛;用2hz,2v电刺激运动神经,应该没有咬肌的颤动。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9 年第 6 卷第 5 期2019 Vol.6 No.5103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对策分析与研究赵晓敏(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疼痛科,山西 临汾 041000)【摘要】目的 探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对策。
方法 将2017年2月~2018年6月65例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遵循常规护理,实验组落实系统护理对策。
比较两组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满意水平;住院的时间、疼痛缓解的时间;护理前后患者神经痛评分、焦虑积分;面部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满意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住院的时间、疼痛缓解的时间优于对照组,P <0.05;护理前两组神经痛评分、焦虑积分相似,P >0.05;护理后实验组神经痛评分、焦虑积分优于对照组,P <0.05。
实验组面部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系统护理对策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减轻焦虑和减少并发症,有效缓解疼痛,缩短住院的时间,患者满意水平高。
【关键词】射频热凝术;三叉神经痛;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103.02三叉神经痛是在三叉神经区发生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男性较多发病,且中老年较多[1-2]。
本研究分析了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2月~2018年6月65例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男性、女性分别是12和20例。
年龄31~81岁,平均(55.55±2.11)岁,右侧三叉神经痛24例,左侧三叉神经痛8例,发病时间3个月~24年,平均(11.21±2.21)年。
第三支疼痛10例,第二支疼痛10例,第一支疼痛6例,二+三支疼痛4例,一+二+三支疼痛2例。
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价及并发症分析发表时间:2018-01-15T16:03:55.70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8期作者:邓菁菁[导读] 对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射频热凝术进行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比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齐齐哈尔医学院 161000【摘要】目的:分析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价及并发症。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7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常规方式和射频热凝术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效果分析。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效果分析,实践可知,乙组总有效率91.8%,甲组总有效率为70.2%,乙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
乙组的病发率为5.4%,甲组病发率为10.8%,乙组的病发率明显低于甲组。
结论:对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射频热凝术进行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比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射频热凝术;三叉神经痛;并发症三叉神经痛是当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一种剧烈阵发性疾病,针对其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做好病症分析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为了分析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价及并发症,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7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常规方式和射频热凝术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效果分析。
详细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7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常规方式和射频热凝术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效果分析。
两组分别都是37例患者,甲组中男女分别是20例和17例,年龄在38-80岁,平均年龄(60.2±0.8)岁,乙组中男女分别是21例和16例,年龄在37-78岁,平均年龄(59.6±0.6)岁。
两组患者数据资料对比后差异不明显(p>0.05),资料可以分析。
Journal of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2020 Oct , Vol.34 ,No.5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0 年第 34 卷第 5 期267经皮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王稳,杨卩日,樊碧发** 本文通讯作者,E-mail :fbf 1************ 作者简介:王稳(1989-),女,住院医师,医学博士。
收稿日期:2020-06-20 修回日期:2020-08-27(中日友好医院 疼痛科,北京 100()29)摘要 目的:总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特点,探讨经皮射频热凝术治疗PTN 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行经皮射频热凝手术的70例PTN 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是否复发和是否有并发症的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组PTN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6岁, 发病率女性稍高于男性(1.1:1)、三叉神经第二支和第三支发病高于第一支。
与外周支射频热凝相比,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OR=4.286,95%CI 1.354-13.561),且射频热凝部位(OR=7.517,95%CI1.725-32.760)和BMI(OR=1.346,95%CI 1.079-1.678)是术后发生面部麻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射频热凝部位可能是影响PTN 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射频热凝部位和BMI 可能是影响患者术后面部麻木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 键 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皮射频热凝术;预后分析中图分类号:R45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25(2020)05-0267-04doi :10.3969/j.issn. 1001-0025.2020.05.003Analysis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under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AVANG Wen,YANG Yang,FAN Bi-fa//Journal of Chi 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 2020 Oct ,34(5): 267-270Abstract Objective :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and to explorethe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Methods : Clinical dataof 70 patients with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who underwent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in the Department of Pain Medicine of China -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onset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was 66 years.The incidence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was slightly higher in females than in males (1.1 : 1 ).Both univariate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site of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was th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R=4.286,95%CI 1.354-13.561 )and the site of radiofrequency thermoco agulation (OR=7.517,95%CI 1.725-32.760)and BMI(OR=1.346,95%CI 1.079-1.678)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facial numbness.Conclusion : The site of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is one of the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The site of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and BMI maybe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facial numbness.Key words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 prognostic analysis Author 1 s address Department of Pain Medicine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Beijing 100029,China临床上,三叉神经痛是局限于三叉神经一支 或多支分布区内的口面部疼痛,以单侧反复发作的重度短暂针刺样或撕裂样疼痛为主要特点,可 因咀嚼、讲话、刷牙、冷空气、微笑等因素触发,受累神经支配区域可能存在触发区叭目前,药物、 微创介入和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PTN )的三大主要 方法何,经皮射频热凝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技术,已 广泛应用于PTN 患者,并取得显著疗效叫我们对近3年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的共70例行 经皮射频热凝手术PTN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268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20年第34卷第5期Journal of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2020Oct,Vol.34,No.5顾性分析,归纳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索影响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
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作者:杨振玲乔长峰张学良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15期[摘要]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该院7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36例以1%利多卡因在A点行局部麻醉后在C型臂X线引导下取22G10 cm射频针进针,采用射频热凝治疗,对照组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药物或封闭疗法,观察两组治疗疗效。
结果对36例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术[中图分类号] R74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075-02三叉神经痛(TGN)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且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三叉神经痛主要是指患者在三叉神经分区内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且疼痛的部位多在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的分布区内,具有发生突然,剧烈面部疼痛的临床特征。
此症多发于中老年人,且女性较多[1]。
为探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该研究于2011年3月—2012年6月对72例入该院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进行了治疗,主要方法为CT引导下经皮穿刺的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毁损术,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入院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该组男40例,女32例,32~78岁,平均年龄为54.2岁。
患者的病程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20年,有48例患者右侧发病,20例患者左侧发病,4例患者双侧发病。
20例患者单纯第Ⅰ支受累,16例患者第Ⅱ支,24例患者第Ⅲ支,有12例患者在第Ⅱ、Ш支同时受累。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有长期口服药物史,因为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或者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未能遵医服药,其中有20例患者在几年前经射频治疗后再次复发。
评价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热凝术在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以及对其V AS评分的影响发布时间:2022-03-17T06:06:35.05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期作者:刘婷庞艳丽通讯作者周睿恒徐小满吴婷[导读] 为提高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对其开展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热凝术,对应用效果及V AS评分研究。
刘婷庞艳丽通讯作者周睿恒徐小满吴婷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武汉) 430030 【摘要】目的:为提高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对其开展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热凝术,对应用效果及V AS评分研究。
方法:选择2021.01-2021.12期间在我院就诊的三叉神经痛病患作为研究对象,例数:50例,将纳入研究病患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5例)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实验组(25例)行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热凝术,对二组患者治疗效果及V AS评分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经不同治疗措施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P<0.05;实验组V 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
结论:给予三叉神经痛病患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热凝术治疗手段,疗效显著,降低患者痛感,推广意义深远。
【关键词】射频热凝术;三叉神经痛;应用疗效;V AS评分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较为普遍,指发生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内的一种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剧痛,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种[1]。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认为病变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感觉神经根内,或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导致对神经的机械性压迫、牵拉以及营养代谢障碍有关[2]。
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较为有效方法为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与传统治疗方式经卵圆孔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相比,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热凝术是否疗效更佳,本次实验对二种治疗方式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21.01-2021.12期间收治的三叉神经痛病患,例数:50例。
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的术中配合及术后处理【摘要】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痛患者射频热凝治疗中开展术中、术后护理的价值。
方法:纳入本院自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接收的三叉神经痛患者(n=60)作为研究对象,均开展射频热凝治疗,以随机平衡序贯法为基准,分为试验组(n=30)、对照组(n=30),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试验组开展术中配合、术后护理,评估复发率、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结果:试验组复发率、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射频热凝治疗中开展术中、术后护理的价值显著,既可降低感染率,又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术中配合;术后处理三叉神经痛是机体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疼痛,该病具体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三叉神经痛具有自愈性差、病情易反复发作特点,且随着病情加重,疼痛发作频率逐渐升高,临床对其多开展射频热凝治疗,为确保其治疗效果,需在治疗同时开展护理工作,以期降低复发率、感染发生率。
本次选择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开展术中配合及术后处理,现汇总护理经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自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接收的三叉神经痛患者(n=60)进行研究,以随机平衡序贯法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
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区间45-73岁,平均年龄58.00±12.00岁;受累分支:Ⅰ支1例,Ⅱ支4例,Ⅲ支8例,Ⅰ、Ⅱ支3例,Ⅱ、Ⅲ支14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区间46-74岁,平均年龄59.00±13.00岁;受累分支:Ⅰ支1例,Ⅱ支4例,Ⅲ支5例,Ⅰ、Ⅱ支2例,Ⅱ、Ⅲ支18例。
对比2组基础资料,P>0.05,可比,该研究已上报相关机构,并获得批准,患者/家属均知情。
1.2方法纳入研究60例患者均在局麻下开展射频热凝治疗,与此同时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试验组开展术中配合及术后处理,对比两组复发率、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价术中配合及术后处理价值。
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发表时间:2015-08-20T15:52:01.603Z 来源:《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田增英1毕丽华2[导读] 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一科通化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射频热凝术是运用高温作用致使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原理,使病变区域三叉神经受射频热凝而毁损。
田增英1毕丽华2(1.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一科吉林延边133000)(2.通化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吉林通化134000)【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300-01射频热凝术是运用高温作用致使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原理,使病变区域三叉神经受射频热凝而毁损,达到治愈三叉神经痛的目的。
由于术后出现面部麻木、角膜反射减弱、咀嚼运动障碍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增添痛苦与不是,也制约着此项治疗技术的发展。
我科对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住院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45例,麻醉后在C形臂引导下,实施经皮穿刺行选择性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经密切观察与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入住我科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45例,其中男18例,女27例[平均年龄49.5岁;病程15天~10年;病变部位I支5例,II支7例,III支7例;I+II支5例,II+III支21例。
患者术前均行头部MRI等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病变所致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符合国际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
39例患者口服过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药物,11例接受过局部神经阻滞治疗,6例接受过无水乙醇注射治疗。
2观察与护理2.1术前护理做好入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检查,评估疼痛范围,明确病变的三叉神经具体分支。
术前协助患者行心电图、胸部X线片、头部MRI、神经系统等检查,做血、尿常规及生化检验,控制血压和血糖,术前一周停止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药物,备皮、抗生素药物过敏试验,嘱患者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6小时,术前30分钟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
射频热凝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射频热凝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依据奇偶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者经皮球囊压迫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睡眠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且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其数据结果与对照组相患者数据相比存在明显优势,组间数据对比差异经计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结论:对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关键词】射频热凝术;三叉神经痛;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4-0308-01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发作性剧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该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所以加强对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研究,为患者探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及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
为此,本次研究便将射频热凝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3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患者,观察组中有7例男患者,10例女患者,年龄35-68岁,中位年龄(51.5±2.2)岁;对照组中有6例男患者,11例女患者,年龄35-69岁,中位年龄(52.0±2.3)岁。
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者经皮球囊压迫治疗,患者行全麻处理,在c臂x线机下行穿刺,并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监测,若上述指标出现异常,则给予阿托品等相应药物进行处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62期 103投稿邮箱:sjzxyx789@0 引言临床脑神经痛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则为三叉神经痛,属于三叉神经部位反复短暂性发作的疼痛,其特征为剧烈性,多在中老年女性人群中发病,大部分均为单侧发病。
右侧多发,多见于三叉神经第三支和第二支,第一支较少涉及到[1]。
目前暂不清楚其发病机制。
在此疾病治疗上,射频热凝术逐步取得一定地位。
此研究将25例患者纳入到研讨范围中,其目的在于研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状况。
具体报告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此研究中所研讨的25例患者均随机从2010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经我院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中随机挑选而出,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25例患者各检查结果均显示满足WHO 组织所规定的三叉神经痛疾病判定标准[2]。
25例患者内包含女性17例,男性8例,年龄阶段21.5岁-85岁,平均年龄为(54.3±1.7)岁,右侧19例,左侧6例,均为Ⅱ、Ⅲ支疼痛,病程时间为2.5月-35年,平均病程时间(5.6±1.3)年。
患者各标准均满足研究所需。
1.2 方法患者均接受射频热凝术治疗,患者呈仰卧姿势,给予Hartel 前入路穿刺,在其患侧部位眼外眦向下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交点做A 点,耳孔患侧外做2.5厘米B 点,瞳孔与内眦连线的中点为C 点,并连线AC、AB,给予利多卡因1%局部麻醉,用电极绝缘针(裸露前端0.5厘米),从A 点进针,沿AC、AB 两线方向进针,大约进针6cm-7cm,针头快接近卵圆孔时,患者存在剧痛,操作者有落空感。
在C 臂或CT 引导下确定针尖与卵圆孔的位置关系,按照测试疼痛区域和CT 或C 臂引导图像调整进针深度和部位,测试满意后给予射频热凝,温度为55度-75度,毁损次数在5次-7次,每次持续时间在60s,共5min-7min。
再针刺皮肤,若触觉存在迟钝性,表明神经有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