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航空法和外层空间法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427.00 KB
- 文档页数:34
国际法第六章航空法与外层空间法国际法第六章航空法与外层空间法第一节航空法1、航空法,又称“空气空间法”或“国际航空法”是指适用于空气空间、调整各国民用航空活动的法律关系的原则和规则的总称。
2、地球上的整个空间分为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
3、空气空间分为领空和公空两个部分:国家领陆和领海的上空是“领空”,国家对其享有完全和排他的主权;领空之外是“公空”各国享有飞行的自由。
4、国际航空制度(一)一般原则,由于领空主权是排他的,一般国际法不承认一切外国飞机在领空内享有类似外国船舶在领海所享有的无害通过权。
因此,一般外国飞机,无论是军用飞机还是民用飞机,都必须得到地面国同意之后才能进入其领空,否则就构成侵犯领空主权的国际违法行为,地面国有权采取相应措施。
(二)国际航空协定,正常情况下,对于外国航空器的进入,国家给与同意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双方可以以签订航空协定的方式建立航空关系,相互给予同意;第二,如果双方缺乏以协定为基础的航空关系,就只能就每一个案分别给予批准。
5、1919年的《巴黎航空公约》是最早的全球航空公约,1944年以后被《芝加哥公约》所取代。
《芝加哥公约是目前最为重要和最具普遍性的航空公约》,被誉为“调整国际民用航空关系的宪章性文件”。
1)领空主权原则作为《巴黎航空公约》的继承者,《芝加哥公约》再次确认了领空的主权原则。
从航行和航空运输的角度看,该原则可以表现为以一些具体权利:(1)缔约国有权在本国领空范围内设立空中禁区,在非歧视的基础上,可禁止或限制外国航行器的飞入。
(2)各国可保留国内两地载运权,指允许本国航空企业经营。
(3)有权制定有关外国航空器在境内飞行的规章。
2)航空器的分类航空器分为国家航空器和民用航空器。
国家航空器是指用于军事、海关和警察等国家部门的航空器,《芝加哥公约》仅适用于民用航空器,不适用国家航空器。
国家航空器要飞越另一缔约国领空或在其领土上降停,须得到其同意或者两国间特别协定的许可。
《外层空间法》课程思政案例一、课程概况学科类别:法学类教学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学分学时:2学分,3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二、课程内容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外层空间国际法治的实现与中国的贡献为主线,为具体应对外层空间军事化问题、外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空间站建设国际合作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既迎合我国提升航天软实力、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需要,也有助于培养国家航天法领域的高端法律人才。
三、课程育人目标增强学生对“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和认同,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体系和理论构架,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促进实现(外层空间)国际法治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
通过航天精神所展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
四、章节知识点育人元素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空间站建设国际合作”章节1、掌握“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国际合作原则的应然内涵育人元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国际合作意识应当着重强调合作共赢地开展国际合作。
2、明确中国作为主导的空间站建设国际合作模式通过吸引发达国家参与合作,以保障自身在国际合作中的国家利益;同时为发展中国家创造参与合作的机会,尽可能地带动实现整个国际社会基于国际合作的整体利益。
育人元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解决空间站建设国际合作问题的理论创新。
五、教学反思(一)整体设计思路课程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两方面,使学生掌握以下核心内容:在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善外层空间法基本原则、适用于解决当前外空活动中共同性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此外,课程将中国航天精神穿插于教学知识点中,加强对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
(二)教学模块课程分为六个教学模块:第一、二模块为第一部分,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及其之于(外层空间)国际法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阐释,是课程思政教学要点的总领,也是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第三、四、五模块为第二部分,分别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各项外空活动共同性问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是课程思政教学要点的具象化表现;第六模块为第三部分,通过对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新时代载人航天精神内涵的阐释,深化课程思政教育内涵。
第1篇一、案件背景1979年11月4日,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导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领,随后美国与伊朗关系紧张。
1980年4月24日,伊朗民航一架波音727客机在波斯湾上空被伊朗军队击落,造成290人死亡。
这起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航空空气空间法律领域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案件经过1. 事件发生1980年4月24日,伊朗民航一架波音727客机(航班号为655)在执行从德黑兰至曼谷的航班任务时,在波斯湾上空被伊朗军队击落。
飞机上共有290人,包括乘客、机组人员和地面服务人员。
2. 事件调查美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对这起事件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伊朗军队在击落客机时并未发出警告,也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此外,客机被击落时,正处于国际空域,伊朗军队的行为违反了国际航空法律。
3. 法律诉讼美国政府在调查结束后,于1980年向伊朗政府提出索赔。
然而,伊朗政府拒绝承认责任,导致索赔未能成功。
随后,美国将伊朗政府告上国际法庭,要求伊朗政府承担赔偿责任。
三、案件判决1. 国际法庭判决国际法庭在审理此案时,认为伊朗军队在击落客机时违反了国际航空法律。
根据《芝加哥公约》第3条的规定,各国飞机在飞行中应遵守飞行规则,并应相互尊重。
伊朗军队在未发出警告的情况下击落客机,违反了这一规定。
2. 赔偿判决国际法庭判决伊朗政府向美国支付赔偿金。
然而,由于伊朗政府对赔偿金支付问题存在争议,赔偿金未能如期支付。
四、案件影响1. 国际航空法律的发展这起事件对国际航空法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际社会开始关注航空安全,并对航空法律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例如,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1988年通过了《蒙特利尔公约》,旨在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2. 国际关系的影响这起事件加剧了美国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
尽管国际法庭判决伊朗政府承担赔偿责任,但两国关系并未因此得到改善。
五、结论美国诉伊朗空中客机被击落事件是一起典型的航空空气空间法律案例。
航空航天初中教材第三册第六章案例分析航空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项重要领域,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将通过学习航空航天教材来了解这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对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本文将围绕航空航天初中教材第三册第六章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本章的案例分析主题是“飞行器的动力方式”。
通过学习这一案例,学生们将了解不同类型的飞行器所采用的不同动力方式,并且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观察和分析来深入了解飞行器的工作原理。
这有助于学生们理解动力系统在飞行器中的作用,并为他们日后学习更高级的航空航天知识打下基础。
在案例分析中,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理解性。
首先,我们要清晰地描述不同类型的飞行器,例如飞机、直升机和火箭,及它们各自的动力方式。
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动力学在飞行器上的应用。
其次,我们应该引入实际案例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
比如,我们可以介绍一款成功的航空飞行器,并详细解释其动力系统的构成和工作方式。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们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以加深对动力系统的理解。
例如,学生们可以设计并制作简易的模型飞行器,并通过实验来观察和记录其飞行状态。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亲自动手制作飞行器,而且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记录来分析其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
此外,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们提出一些深入思考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被要求思考如何改进现有的飞行器动力系统,并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将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动力系统的理解和应用。
在总结本章案例分析时,我们可以重点强调动力系统在飞行器中的重要性,并强调学生们对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所带来的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