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册《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艺术素养。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创造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艺术的分类和表现形式3. 艺术创造的基本方法4. 艺术作品欣赏与评价5. 艺术实践活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和表现形式等。
2. 示范法:展示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与评价。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创造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艺术作品,促进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和表现形式等。
2. 艺术作品图片或实物:用于展示和欣赏。
3. 艺术实践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4. 投影仪、音响等设备:用于展示PPT和艺术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艺术,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 讲解:讲解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和表现形式等。
3. 展示:展示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与评价。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创造力。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艺术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艺术作品:评估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创作的作品,关注其创意和技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艺术展览:让学生作品公开展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艺术素养。
2. 邀请艺术家讲座:邀请专业艺术家或艺术教育工作者来校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3. 艺术工作坊: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工作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艺术比赛: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艺术比赛,展示才华,提升能力。
八、教学反思1. 课程内容:回顾教学内容,检查是否全面、深入地讲解了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优秀教案)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一章:走进艺术的殿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定义和种类,认识到艺术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艺术,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艺术的定义和种类2. 艺术的重要性3. 艺术探索与创新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艺术的定义、种类和重要性。
2. 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艺术,培养创新精神。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定义,让学生认识到艺术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艺术的种类,分析各类艺术的特点。
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艺术作品,培养创新精神。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一种艺术形式,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2. 创作一幅艺术作品,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
第二章:绘画艺术的魅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绘画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内容:1. 绘画艺术的基本技巧:线条、色彩、构图等。
2. 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写实、抽象、意象等。
3. 绘画艺术的情感表达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绘画艺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2. 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技巧,引导学生模仿。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绘画,提高绘画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欣赏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绘画的魅力。
2. 讲解:详细讲解绘画艺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3. 示范:教师示范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4. 创作:让学生自主创作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一种绘画技法,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2. 创作一幅绘画作品,展示自己的绘画能力。
第三章:音乐艺术的魔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艺术的基本元素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各种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创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艺术的基本概念:艺术的定义、艺术的功能、艺术的分类等。
2. 艺术形式简介: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
3. 艺术创作方法:写实、抽象、象征、寓意等。
4. 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欣赏经典艺术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创作背景等。
5. 艺术实践:学生创作艺术作品,进行艺术展示和交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艺术的基本概念、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
2.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经典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批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艺术鉴赏类书籍、艺术作品集等。
2. 教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画纸、画笔等。
3.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便于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展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艺术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等方式评估。
2. 学生艺术创作能力:通过作品展示、点评等方式评估。
3. 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分组讨论、艺术实践活动等方式评估。
4. 学生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通过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的方式评估。
六、教学安排1. 艺术的基本概念(2课时)艺术的定义与功能艺术的分类与特点2. 艺术形式简介(4课时)绘画:油画、水彩画、素描等雕塑:泥塑、石雕、木雕等音乐:古典、流行、民族音乐等舞蹈:芭蕾、现代舞、民族舞等戏剧:话剧、京剧、越剧等影视:电影、电视剧、微电影等3. 艺术创作方法(2课时)写实与抽象象征与寓意创新与传统4. 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4课时)欣赏经典艺术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创作背景等5. 艺术实践(6课时)学生创作艺术作品进行艺术展示和交流七、教学活动1. 艺术作品欣赏:组织学生观看经典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形式、内容、色彩等方面。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重新发现和创造艺术的美好,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各种艺术形式,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各种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艺术观1.3 教学方法讲授与互动相结合:教师通过讲解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各种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欣赏与实践并重:组织学生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章:艺术的基本概念2.1 艺术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艺术的定义,理解艺术是一种创造性表达,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体现。
2.2 艺术的分类介绍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等不同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3 艺术的价值探讨艺术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帮助学生认识到艺术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第三章:绘画艺术3.1 绘画艺术概述介绍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绘画流派和风格。
3.2 绘画技巧与材料教授绘画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介绍常用的绘画材料和工具。
3.3 绘画创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
第四章:音乐艺术4.1 音乐艺术概述介绍音乐艺术的基本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音乐风格和流派。
4.2 音乐创作与表演教授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如作曲、编曲等,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实践。
4.3 音乐欣赏与分析引导学生欣赏各种音乐作品,分析音乐的形式和内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第五章:文学艺术5.1 文学艺术概述介绍文学艺术的基本体裁,如诗歌、小说、戏剧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流派和风格。
5.2 文学创作与欣赏教授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如创意写作、文学分析等,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和欣赏。
5.3 文学作品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提升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艺术的基本概念:艺术的定义、艺术的形式与类型。
2. 艺术的特点:艺术的表现力、艺术的价值与功能。
3.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反映生活、艺术服务于生活。
4. 艺术创作的基本步骤:选题、构思、创作、反思。
5. 艺术实践: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与生活的关系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艺术作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材。
2. 教具: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绘画工具、雕塑材料等。
3. 素材:收集相关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介绍、艺术创作实例等。
五、教学进程1. 导课: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 分析具体艺术作品,讲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4.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分组讨论艺术作品,分享创作心得,进行互评和自评。
6.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艺术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认识。
3. 评价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艺术展览等,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精品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教学方法1.4 评价方式第二章:重新创造的艺术概念2.1 重新创造艺术的定义2.2 重新创造艺术的意义2.3 重新创造艺术的类型2.4 重新创造艺术的方法与技巧第三章:重新创造的艺术历史与发展3.1 国外重新创造艺术的发展历程3.2 国内重新创造艺术的发展概况3.3 重新创造艺术的代表人物与作品3.4 重新创造艺术的发展趋势第四章:重新创造艺术的创作方法与实践4.1 创作前的准备工作4.2 创作灵感的来源与激发4.3 创作过程的实践与指导4.4 创作成果的展示与评价第五章:重新创造艺术的应用领域5.1 重新创造艺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5.2 重新创造艺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5.3 重新创造艺术在影视领域的应用5.4 重新创造艺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本章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重新创造艺术的定义、意义、类型、方法与技巧,以及重新创造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重新创造艺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第六章:重新创造艺术与文化6.1 重新创造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6.2 重新创造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6.3 重新创造艺术如何影响当代文化6.4 案例分析:重新创造艺术在文化实践中的应用第七章:重新创造艺术的审美观念7.1 重新创造艺术的审美特征7.2 传统审美观念与重新创造艺术的冲突与融合7.3 重新创造艺术的审美趋势7.4 案例分析:重新创造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第八章:重新创造艺术的创新思维8.1 创新思维在重新创造艺术中的重要性8.2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与技巧8.3 创新思维在重新创造艺术创作中的应用8.4 案例分析:创新思维驱动下的重新创造艺术实践第九章:重新创造艺术的评价与反思9.1 重新创造艺术评价的标准与方法9.2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的应用9.3 重新创造艺术过程中的反思与成长9.4 案例分析:重新创造艺术的评价与反思实践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与总结10.2 重新创造艺术的未来展望10.3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10.4 课程建议与改进方向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重新创造艺术的概念、方法、实践和应用,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并掌握重新创造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认知。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达。
二、教学内容1. 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艺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3. 创新思维和方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艺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
2.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艺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等内容。
2. 艺术作品素材: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各类艺术作品。
3. 创作工具:如画纸、画笔、雕塑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内容:讲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艺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
3.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达,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创作过程。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讨论和创作活动的积极性。
2. 评估学生的艺术作品创作,关注其创新性、技巧和表达的深度。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艺术创作的看法和体验。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艺术作品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评论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3.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激发他们的艺术灵感。
八、教学资源1. 艺术史书籍和杂志,提供更多关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信息。
2. 网络资源,如艺术展览网站、艺术家博客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
3. 艺术创作工具和材料,如绘画软件、雕塑材料等,支持学生的创作活动。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一章:艺术与生活的交织1.1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探索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艺术与生活的交织:介绍艺术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影视、音乐等。
艺术的重要性:探讨艺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如情感表达、思维启发、文化传承等。
艺术欣赏:学习如何欣赏不同艺术形式,培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1.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艺术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艺术展览参观: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亲身体验艺术的力量。
第二章: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技巧2.1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提高对艺术创作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2.2 教学内容:艺术创作的灵感:介绍艺术家获取灵感的途径,如自然、历史、文化、个人经历等。
创作技巧的探索:学习不同的艺术技法和表达方式,如绘画、雕塑、摄影、表演等。
创作过程的分享:了解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作习惯和思维。
2.3 教学活动:创意写作: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创意想法,培养创新思维。
艺术技法实践:让学生尝试不同的艺术技法,提高创作能力。
创作分享会: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第三章:艺术的跨文化交融3.1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的跨文化交融现象。
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和影响。
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艺术的跨文化交融: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和特点,如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
文化影响与艺术表达:探讨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如主题、风格、技法等。
跨文化艺术的欣赏:学习如何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3.3 教学活动:文化对比研究:让学生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和影响。
艺术作品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的跨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
跨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教案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1 背景介绍:艺术是一种表达和创造的方式,通过各种媒介和技巧展现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1.3 教学方式:采用讲授、示范、实践、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艺术的世界。
二、知识点讲解2.1 艺术的基本概念:介绍艺术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使学生对艺术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2.2 艺术媒介与技巧:介绍常见的艺术媒介(如绘画、雕塑、摄影等)和技巧(如素描、油画、雕刻等),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
2.3 艺术史与艺术家:介绍一些重要的艺术流派、艺术家和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内容3.1 绘画艺术:学习绘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并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
3.2 雕塑艺术:学习雕塑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如塑造、刻画、组装等,并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
3.3 摄影艺术:学习摄影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如构图、光影、后期处理等,并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艺术的基本概念、媒介和技巧,掌握一定的艺术创作方法,提高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4.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和反思等过程,培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难点: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如绘画、雕塑和摄影等,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和练习才能掌握。
5.2 重点:艺术的基本概念和艺术史的知识,以及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艺术技巧进行创作和表达。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每个章节都包含了三个小结,每个小结都包含了四个细节和细节说明。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艺术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2. 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艺术的定义和分类: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
2. 艺术的功能:审美、表达、交流、教育等。
3. 艺术创作的过程:灵感的产生、构思、实践、反思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艺术的定义、功能和创作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创作,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材。
2. 教具:投影仪、幻灯片、绘画工具、音乐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定义和功能。
2. 新课导入:讲解艺术的定义、功能和创作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
4.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动手创作,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艺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2. 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艺术作品,考察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艺术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让他们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
2.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与艺术家交流,了解艺术创作的背后故事。
3. 开展艺术作品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适合学生。
2. 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材。
高中语文第五册《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案高中语文第五册《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案少文
高中语文第五册《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案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刘绍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想象活动”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学习几种诗歌鉴赏的具体方法以及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方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根据事物特点提出对策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方法指导和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信息筛选掌握文章主旨及“纲”和“目”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把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即两个“系统”:“诗歌特点系统”和“欣赏诀窍系统”。
【教学方法】
导评法、演绎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设计一:大家读过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词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映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你们觉得这样的评价有道理吗?
如果真的这样改,那么诗的意境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千里”“四百八十寺”并非实指,读者通过这些跨越时空的词语,能对江南的春色产生无限的遐想。
其实,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鉴赏都离不开想像。
有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就没有文学家。
这话听起来有点偏激,但我想,没有想象,就没有真正的读者,就没有真正的鉴赏家。
如果你对此还表示疑惑的话,就带着思考来学习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设计二:有一位诗歌爱好者,苦于欣赏水平不够,有些诗读不懂,有些诗的含义琢磨不透,写信向谢冕先生求教:“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欣赏诗的素养?”谢冕先生热忱地写了封回信,详尽地阐述了诗歌的欣赏活动。
那么,诗歌鉴赏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重新创造什么样的艺术天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谢冕先生写的这篇《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二、介绍:
谢冕(1932—)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5年进入北京大学,一呆就是半个世纪,经历了北京大学的风雨洗礼。
近10年间担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等多项重职,并围绕当代中国文学一百年编撰了几十部(卷)作品。
其中,由他撰写的《1998:百年忧患》,被学术界誉为“文学史的新写法。
”
三、疏理结构:
一(1-5)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1、(1-4)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
2、(5)“再创造”不是“创造一切”
二(6-13)怎样进行再创造
1、泡——还原原先的状态(6-8)
2、找——寻求不尽的韵味(9)
3、进——走进创造的境界(10-11)
4、猜——猜想太多的郁积(12)
5、补——加工跳跃的地方(13)
四、重点解读:依据何在?
1、诗的特点是诗人通过想象创造诗的形象,抒发感情,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通过想象再现诗的形象,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2、诗的特点是浓缩,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有“泡”这道工序。
3、诗的特点是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找”出隐含的情思。
4、诗的特点是抒情,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能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获得共鸣。
5、诗的特点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简约,概括,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猜”,由一到十,由少到多。
6、诗的特点是语言不连贯,断断续续,跳跃性很大,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补”,不连贯的地方要加以填补。
五、补释引例
1、关于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一首》
这是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写于1924年随印度诗人泰戈尔访日期间。
这是一首赠别诗,也是徐志摩抒情诗中的“绝唱”,向来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在短短的五行诗句中,表现了对日本女郎依依惜别的深情,并塑造了一位性情温柔、形态逼真的日本女郎的艺术形象。
描写离情别绪的诗作古今中外不可计数。
这首诗以其简练的笔法,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开头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表现诗人对日本女郎柔情蜜意的由衷赞赏。
这位日本女郎在与诗人分别之际,似有不少话想说而又羞于启齿,于是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
那种欲言又止的举动、含羞带笑的情态,正表现了日本女性的贤淑、温存与庄重。
这种形态既不同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景,也不同于“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的境况,它具有日本女郎的鲜明特点。
同是写离别,此诗日本女郎与诗人告别,毕竟不同于中国女子与情人的告别,自是别有一番情趣。
它对于表现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是恰到好处的。
接着,在第二句里用了一个比喻:“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以凉风吹拂下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显然为了突出其柔媚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的娴静与纯美。
但要看到,这句诗表面上写这位女郎的体态弱不禁风,其实是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通过这一比喻,读者的想像力即可超出现实的空间,飞翔得更加高远了。
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情绪的交织之中。
她又不能一味缄默。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女郎把万千情意化作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
这里语句重叠,看似平常而实际上包含许多内容,正如第四句所写的“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可以想见,诗人和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情。
可是,如今即将分别,何时才能重见呢?因此在分别之际顿生“忧愁”是可以理解的。
诗人在品味这一声声“珍重”里所包含的“蜜甜的忧愁”后,以“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这一平常然而诚挚的告别词结束,不仅最后点题,而且通过这包含着复杂意念的语调,把女郎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念心情传达出来。
这句“沙扬娜拉”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
它集中道出了别时不易、见时亦难的苦衷,体现女郎渴望今后再能见面的真挚、深切的情怀。
让我们领略到那极富人情意味的离情美。
这首诗十分微妙而逼真地勾勒出送别者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
短短五句,既有语言又有动作,更有缠绵的情意,真是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充分显示了诗人绘态传神的艺术功力。
2、关于闻一多的《口供》
《口供》是诗集《死水》中的第一首诗。
《死水》初版本分四个部分;这首诗独立于四部分之外,显然,带有序诗的性质。
明明是一首诗,并且是具有序诗使命的一首诗,诗人在开篇却宣称“我不是什么诗人”!这并不是闻一多的过谦之辞。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诗人1943年写给臧克家的一封信中可以找到注释。
他认为自己没有作诗的技巧,同时又指出:“做诗的人老是这样窄狭,一口咬定世上除了诗什么也不存在。
有什么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吗?我不能想象一个人不能在历史(现代也在内,因为它是历史的延长)里看出诗来,而还能懂诗。
”这种从思想和艺术上对自身的双重苛求使他从一开始就认定自己与诗人的桂冠无缘,尽管他以后多年一直为磨砺诗艺呕心沥血。
闻一多毕竟是一位诗人,这是肯定的。
从第二句开始,诗人便以铺陈手法,推出一幅又一幅景象,以此展露诗集的主干意象;换言之,它是诗集《死水》的系列意象的一个缩影。
闻一多说过:“黄昏与秋是传统诗人的时间与季候”。
这首诗同样显示出他的一这一追求。
“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这是黄昏的写照;“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这是秋的标志。
诗人偏爱浓重的色彩,如“白石的坚贞”、“蝙蝠的翅膀”、“招展的国旗”、“古铜色的菊花”等等。
众多的意象散发出文明古国的古色古香的气息,它们所织就的一幅幅画面是那样绚烂多采:白石,青松,大海,一簇簇菊花。
不说乌鸦在夕阳里飞翔,而说“鸦背驮着夕阳”,不说蝙蝠在黄昏里飞舞,而说“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一个“驮”字,一个“织”字,动词用得奇崛,却十分传神,使诗的画面极富动感。
而“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这一句,除了暗示诗的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一个在书斋里的书生,并且是一个偏爱民族文化传统的诗人之外,还因为有了一个“苦”字,使得全诗平添了一番苦涩之感。
诗中倾注了他对祖国、历史、文化和山川的热爱,质言之,突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理想(诗中“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即是明证),这种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冷酷所形成的反差无疑使诗人的抒情含有些许苦涩。
如同《口供》对浓重色彩的追求,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偏爱,对爱国理想的向往,它们全都流泻于《死水》这部诗集的诗行内,可以说,它的苦涩也是《死水》这部诗集情感的底色。
诗人擅长运用突兀的手法。
他在五彩斑斓的画面之后,又来了这么一笔: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关于这两行诗,诗人作过一番夫子自道:“我并不是绅士派,也有顾不到体面的时候。
”这是为了“表现怨毒,愤激时必需的字句”(《论<悔与回>》)。
因此,诗人在这里使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赋之以“苍蝇”这一形象,并且还在“垃圾桶里爬”。
这是对自身的严酷反省(诗题为“口供”,含义也就在此)。
诗人对旧我的自渎式的否定,正是为了渴求灵魂来一次蜕变。
否定之否定,这也正是诗集《死水》的思想价值之所在,是诗人进取精神的体现。
六、拓展延伸:
1、我们如何鉴赏诗歌?
2、我们如何赏析散文、小说、剧本?
附:古代诗歌鉴赏文章(自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