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李靖
- 格式:ppt
- 大小:7.48 MB
- 文档页数:24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张迁;韩磊;李曙光【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需行胃造瘘术患者63例,其中对照组30例行传统的手术胃造瘘术,观察组33例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
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起饲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耐受性。
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观察组起饲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不能取代手术胃造瘘术,但较手术胃造瘘术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6(029)016【总页数】3页(P2196-2198)【关键词】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临床价值【作者】张迁;韩磊;李曙光【作者单位】河北省宣化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075100;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6+1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是一种无需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而在胃镜介导下放置胃造瘘管进行肠内营养的胃造瘘术,因其微创、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2]。
本文通过与传统手术胃造瘘术的比较来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日常临床工作中常遇到各种原因导致不能经口进食,但胃肠道功能尚存的患者。
营养支持是这类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乃至快速康复的必要前提。
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费用低,也可减少菌群失调、移位,代谢紊乱等方面的多种并发症[4,5],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营养支持方法。
过去临床上常用鼻胃管行营养支持,但该法常会引生感染、出血、反流性食管炎[6]、吸入性肺炎[7]等并发症。
CT 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的健康宣教概念: CT 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是在 CT 引导下经腹部皮肤穿刺放置胃造瘘管; 直接予肠内营养支持..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对患者损伤轻微、操作简便、营养效果明显;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肠内营养方法..优点:1.减少胃食管反流机会;2维持患者仪表与自尊;3减少患者鼻咽不适;4可以在家中管饲适应症:1长期肠内营养的病人也可用于胃减压术2神经疾病:吞咽反射损伤多发性硬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脑血管意外等中枢性麻痹意识不清重症监护室病人等痴呆3躯体疾病:耳鼻喉科肿瘤咽;喉;口腔颌面部肿瘤液体需求增加或严重分解代谢食管穿孔、食管气管瘘或各种良、恶性肿瘤所致食管梗阻者..严重的胆外瘘;须将胆汁引回胃肠道以助消化者4营养不良:由治疗化疗、放疗等引起的恶病质全身性疾病致严重营养不良;需要营养支持;但不能耐受手术造口者禁忌证:1严重而无法纠正的出、凝血机制障碍者..2胃部疾患;如胃底静脉曲张;尤以胃前壁病变影响手术操作者..3对有腹水、腹腔转移癌、伤口愈合不良以及腹膜炎既往有上消化道手术史的患者..4肠梗阻无法行肠内营养..造瘘口皮肤的护理:术后 2 周内;每天观察造瘘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及外渗等现象; 保持切口干燥、清洁;一般隔天给予换药处理..此后每予温水清洁擦干即可; 2 周后窦道形成可拆除缝线;每 3-6 个月更换一次造瘘管..肠内营养护理:造瘘术 12 小时后;给予流食或半流食营养液;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管饲的速度要依患者胃排空的情况而定..肠内营养的配方根据患者能量需求、耐受性及全身状况而定..也可适量增加蔬菜、水果、肉类等自配匀浆饮食..管饲温度约在 39-41 度;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及黏膜损伤..每次管饲前后需用 30ml-50ml 温开水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防止堵塞管腔..管饲前嘱患者半卧位;管饲结束后持续坐位或半卧位30-60min;避免胃内容物返流..健康指导1出院后保持切口处清洁干燥;局部勿沾水..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在患者活动、休息、沐浴时;注意勿牵拉造瘘管;避免引起局部疼痛不适或脱管..2告知患者管饲时的注意事项以及造瘘口换药等一般处理方法..每日在切口处用碘伏擦拭消毒并转动导管一周..3要保持导管清洁通畅;每次注入营养液前后要用温开水冲洗干净;营养液含颗粒;应当碾碎;防止堵塞管腔..4进食应当尽量半卧位;防止误吸..5如切口处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不适;立即来院就诊..6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造瘘管的深度及正常使用时限; 如出现脱管、堵管、造瘘管老化;及时就诊并更换造瘘管..。
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抽取本院2019.05至2020.02时期内收治的吞咽困难患者共55例,划分为A组(22例)和B组(23例)。
A组为常规手术救治,B组为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救治,评估患者总有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
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72.73%,B组为95.65%,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
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04%,A组为40.91%,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
结论:针对吞咽困难患者,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救治模式,呈现疗效佳、安全可靠的优势,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吞咽困难;DSA引导;经皮胃造瘘术;总有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吞咽困难作为现代医疗中高发病症,特别是在消化功能正常,但存在吞咽困难的群体中,倡导肠内营养,能够极大程度上满足机体营养需求,而胃造瘘术则是肠内营养通道构建的主要方式。
现代医疗模式下,胃造瘘管技术涉及PFG、经皮内镜下造瘘术和外科手术等,但手术方式决定了治疗效果的不同。
抽取本院2019.05至2020.02时期内收治的吞咽困难患者共55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抽取本院2019.05至2020.02时期内收治的吞咽困难患者共55例,划分为A 组(22例)和B组(23例)。
A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10;年龄高值为69岁,低值为18岁,中间值为(36.14±4.13)岁。
B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71岁,低值为20岁,中间值为(38.15±5.48)岁。
数据比较无意义(P>0.05)。
1.2方法A组为常规手术救治,B组为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救治,即要求患者保持仰卧位,取5ml 2%利多卡因要求患者含服,做好食管、咽喉与口部等部位麻醉;借助5F(超滑导丝引导椎动脉导管)导管从口部置入患者胃内,再经导管注入2000ml气体,确保胃前壁、腹壁间紧贴;联合正位DSA透视检查,评估胃腔扩张状态,再将左肋弓、左侧腹直肌外缘等部位定义为穿刺点,再联合侧位DSA检查,精准把控穿刺点位置;做好皮肤组织、造瘘口等部位消毒,待穿刺成功时,顺沿腹壁、胃壁对造瘘口予以局麻操作,再行1cm切口,依次剥离皮肤和皮下组织,联合DSA影像数据,取16F(穿刺针)刺入胃壁,待成功后拔出,注入碘海醇20ml至胃底部,待胃黏膜正常显影时,检查造瘘管是否置于胃腔内,在注入5ml 对比剂,确保造瘘管球囊处于充盈状态,固定导管。
DSA下经皮胃造瘘术临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究对吞咽困难患者实施DSA下经皮胃造瘘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患者均为在我院进行治疗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共52例,遵循手术方法差异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均为2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DSA下经皮胃造瘘术,对比治疗有效率情况。
结果: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0.00%、80.77%,观察组明显较高,两组数据差别明显,P<0.05。
结论:对于吞咽困难患者实施DSA下经皮胃造瘘术可显著提升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应用,并适时广泛推广。
【关键词】吞咽困难;DSA下经皮胃造瘘术;治疗有效率吞咽困难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在脑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以进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误咽、误吸等为主要的症状表现,可能会导致患者没有充足的营养摄入,导致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问题的出现,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吸入性肺炎及窒息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1]。
对于吞咽困难患者来说,一般需要进行肠内营养以满足机体正常的营养需求,胃造瘘术是较为常用的肠内营养方法,当前阶段胃造瘘术的技术较多,此次研究探讨DSA下经皮胃造瘘术治疗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此次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患者均为在我院进行治疗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共52例,遵循手术方法异同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均为2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DSA下经皮胃造瘘术。
在研究开始前,对患者进行筛选,若患者合并肝、肾等主要的脏器损伤,各类禁忌症,精神意识异常,不纳入研究。
患者知晓研究,且对参与同意书进行了自愿的签署。
对照组中患者男女患者性别比为14:12,最大年龄的患者为74岁,最小年龄的患者为29岁,平均为(48.64±8.33)岁;观察组中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均为13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8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89±8.51)岁。
数字减影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行胃肠内营养治疗食管贲门癌性狭窄18例孙军【摘要】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性狭窄所致吞咽困难患者经皮穿刺胃造瘘术(PG)行胃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癌症18例患者,在DSA下介入经皮胃造瘘术,正侧位注入造影剂并顺利进入胃腔,未见外溢后固定.注食时和注食后患者应保持半卧位,24h即可经造瘘管少量多次给予营养液.结果:食管癌8例、喉癌、纵膈恶性淋巴瘤食管各l例,在PG术后结合化疗2~3个月后病情好转,恢复经口进食并拔出造瘘管.因病情危重PG术后2个月死亡1例;目前仍放置造瘘管7例.获随访2个月~2年.出院后每2~3个月复查1次,体重均增加2~6kg,营养改善率100%.存活6个月2例(11.1%),存活1年6例(33.3%),存活2年10例(55.6%)中,高龄患者4例.发生造瘘口皮肤感染2例(11.1%);造瘘口阻塞1例(5.6%);长时间放置造瘘管致局部肉芽组织增生1例(5.6%).结论:PG是作为肠内营养替代鼻饲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简便,安全易行,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期刊名称】《交通医学》【年(卷),期】2012(026)003【总页数】3页(P283-284,287)【关键词】食管癌;喉癌;恶性淋巴瘤;食管贲门癌性狭窄吞咽困难;经皮穿刺;胃造瘘术;肠内营养【作者】孙军【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放射科,江苏2131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1对吞咽困难而消化功能正常的患者行全胃肠内营养(total enteral nutrition,TEN)以达到治疗之目的。
建立TEN通道传统方法是开腹行胃造瘘术,经皮穿刺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gastrostomy,PG)是一种建立TEN通道的新方法。
1979年Sacks首先报道在X线下行经皮胃造瘘术,在美国、欧洲等国已广泛用于临床[1]。
实践证明透视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是一种较外科胃造瘘术简便,并发症少的微创手术。
晚期食管癌患者超细胃镜引导下经皮胃造瘘8例分析
聂川;李政文;何俊堂;肖萧
【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
【年(卷),期】2012(022)001
【摘要】目的探讨经口超细胃镜引导下行经皮胃造瘘(PEG)对于晚期食管癌食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例晚期食管癌食管严重狭窄患者,常规内镜不能通过,采用经口超细胃镜引导下行PEG,观察其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8例患者均完成超细胃镜引导PEG术,无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经治疗后患者营养状况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对于晚期食管癌食管重度狭窄患者采用超细胃镜引导下的PEG安全、有效,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聂川;李政文;何俊堂;肖萧
【作者单位】661600,云南,开远,解放军59医院消化内镜中心;661600,云南,开远,解放军59医院消化内镜中心;661600,云南,开远,解放军59医院消化内镜中
心;661600,云南,开远,解放军59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1
【相关文献】
1.经皮内镜引导下、经皮影像学引导下施行胃造瘘术的比较研究 [J], 沈洁云;王忠敏;陈克敏;袁建明
2.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在治疗食管癌晚期患者中的应用 [J], 姜炜
3.超细胃镜引导下经皮胃造瘘在晚期食管癌食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J], 廖真防
4.老年与非老年食管癌患者经影像学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J], 王谭; 黎海亮; 胡鸿涛
5.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和传统外科胃造瘘术的对比研究 [J], 张卫华; 李拥军; 蒋健强; 陆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