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基础教程(来新泉 西电版)第5章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4.75 MB
- 文档页数:255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ABJD0530课程中文名称: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方法课程英文名称:ASICDesignMethodo1ogy课程性质:选修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学时数:48学时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一、课程简介《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方法》课程是物理学系物理学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以《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为基础,内容侧重于晶体管级电路设计和物理层设计。
使学生把所学的电子线路、器件物理、工艺制造知识融汇到版图设计中去,最终达到电路或系统的功能和参数指标在电路的物理层设计中实现。
本课程为研讨课,通过指导、研讨与上机实践,掌握AS1C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技术,内容侧重于晶体管级电路设计和物理层设计。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电路的功能和参数指标,完成逻辑网表设计、晶体管级电路设计和版图设计。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绪论课程教学内容:电子技术的发展,模拟信号与模拟电路;电子信息系统的组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的特点。
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如何学习这门课程难点:模拟电子的基本概念和课程的目的。
课程教学要求:掌握:模拟电子系统组成,电子系统分类;理解:模拟和数字的区别和关系;了解:模拟电子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绪论(2学时)具体内容: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和设计要求。
(二)CMOS数字电路基本单元的设计(2学时)具体内容:CMOS反相器直流、交流特性和设计分析;CMOS传输门特性分析和CMOS版图设计。
1 .基本要求(1)了解反相器物理层设计与反相器直流特性、交流特性的关系和设计考虑。
(2)了解CMe)S传输门的结构和模型分析。
2 .重点、难点重点:CMOS结构与版图的对应关系。
难点:CMOS结构与版图的对应关系。
(三)CMOS组合电路和CMoS基本逻辑电路设计(2学时)具体内容:CMc)S组合逻辑的设计规则;根据逻辑函数进行逻辑简化,画出逻辑图、晶体管级电路图和版图。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课程代码:25E01015学时分配:64=48理论+16实践赋予学分:4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半导体物理、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后续课程:集成电路原理与应用、集成电路工艺原理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借助辅助设计工具对简单模拟集成电路进行仿真设计。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简单的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本课程要求掌握模拟集成电路的分析、设计与仿真方法,内容包括集成电路器件模型、工艺与布局、镜像电流源和单级放大电路基础、噪声分析与模型分析、基本运算放大器设计、比较器、采样保持与带隙基准。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一)理论教学内容与安排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工具与流程2、模拟集成电路的工艺技术3、模拟集成电路的发展教学要求:1、本章重点了解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工具与流程。
第一章集成电路器件和模型(8学时)教学内容:1、半导体和pn结2、mos晶体管3、高级mos模型4、双极结晶体管5、器件模型总结6、spice模型参数教学要求:1、本章难点在于高级mos模型的掌握;2、本章重点在于掌握spice模型参数。
第二章工艺和布局(4学时)教学内容:1、工艺和布局2、cmos工艺3、双极工艺4、cmos布局和设计准则5、模拟布局考虑教学要求:1、本章难点在于模拟布局考虑;2、本章重点在于了解cmos工艺。
第三章镜像电流源和单级放大电路基础(8学时)教学内容:1、简单cmos镜像电流源2、共源放大器3、源极跟随器或共漏放大器4、共栅放大器5、源极退化镜像电流源6、高输出阻抗镜像电流源7、共射共基增益级8、mos差动对和增益级9、双极镜像电流源10、双极增益级11、频率响应教学要求:1、本章难点在于掌握用小信号模型分析电流镜与放大器;2、本章重点在于掌握电流镜原理、COMS单管放大。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专用集成电路设计英文名称:学时:学分:课程类型:限选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微电子学先修课程: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计)开课学期:开课院系:微电子学院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目标:本课程为研讨课,通过指导、研讨与上机实践,掌握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技术,内容侧重于晶体管级电路设计和物理层设计。
任务: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电路的功能和参数指标,完成逻辑网表设计、晶体管级电路设计和版图设计。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本课程以《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为基础,内容侧重于晶体管级电路设计和物理层设计。
使学生把所学的电子线路、器件物理、工艺制造知识融汇到版图设计中去,最终达到电路或系统的功能和参数指标在电路的物理层设计中实现。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绪论(学时)具体内容: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和设计要求。
(二)数字电路基本单元的设计(学时)具体内容:反相器直流、交流特性和设计分析;传输门特性分析和版图设计。
.基本要求()了解反相器物理层设计与反相器直流特性、交流特性的关系和设计考虑。
()了解传输门的结构和模型分析。
.重点、难点重点:结构与版图的对应关系。
难点:结构与版图的对应关系。
(三)组合电路和基本逻辑电路设计(学时)具体内容:组合逻辑的设计规则;根据逻辑函数进行逻辑简化,画出逻辑图、晶体管级电路图和版图。
1.基本要求()根据逻辑函数进行逻辑简化()画出逻辑图、晶体管级电路图和版图。
.重点、难点重点:组合电路的晶体管级电路图和版图设计。
难点:组合电路的晶体管级电路图和版图设计。
(四)开关逻辑电路、基本逻辑部件设计(学时)具体内容:用传输门构成多路复合器()、多路分离器()、各种门电路、通用功能模块和各种触发器;四位并行逐次进位加法器和四位并行超前进位加法器的电路设计和版图设计。
.基本要求了解开关逻辑电路、基本逻辑部件的设计。
3、交、直流共存,通路各自;c.饱合:.U BE >U BE(ON) , i C <βi B,U CE =U CESe2.E B =0.3V or E B =15V3.R B =100K or R C =10Kto CEQ CE(sat)的变化上。
造成工作点较大的漂移,甚至使管子进入饱和或截止状态要二者兼顾,合理选择R E 的阻值。
,U BB =U CC R B2/(R B1+R B2)R E2VU CEQ 4)22(212=+×−=直流通路交流通路t2.输出回路:i C =f(U CE ) i B =i BQ ----内方程U CE =U CC -I C R C ----外方程放大器的直流图解分析DC Load LineQ R B U CC R C I B QI CQ +-U CE Q u CE =0,i C =U CC /R C ,得M 点;i C =0,u CE =U CC ,得N 点。
3.Ucc 负载线向右平移(Ucc 向左平移)Line Δi =I 1.Q+AC(DC+AC)2.CE反相放大共射放大器输出电压信号与输入电压信号反相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由于受晶体管截止和饱和的限制,放大器的不失真输出电压有一个范围,其最大值称为放大器输出动态范围,用峰--峰值U opp 表示。
3. 放大器的输出动态范围U OPP●●2OPP CQ LU I R ′=由图解可知:否则,产生截止失真。
CQ LCEQ CES I R U U ′≤−若U CES 为临界饱和压降,约为0.7V三、非线性失真4.PNP与NPN 相反(关于原点对称)1.Q点设置过低(I CQ 太小) 截止失真最大输出动态范围:U OPP =2*I CQ R L ′∴克服失真Q2.Q点过高(I CQ 太大) 饱合失真最大输出动态范围:U OPP =2(U CEQ -U CES )∴克服失真Q3. 希望U OPP 大Q点应在中间∴U OPP =2*I CQ R L ′=2(U CEQ -U CES )βi br ceer bb’b ′r b e′m u b e+-u ce r cec ′完整的混合π型电路模型平面管结构示意图eb压控型电路模型'm bb e g U I β=C C B m Q Q BE B BE i i i g ||u i u ∂∂∂==×=∂∂∂=ΔΔ•ΔΔ=ΔΔ=Qbe e be Qbbee b UI I I U I U r ce r 0==∂∂=b I cec QCECoe U I u i h ----输入交流开路时的输出电导第三步:根据交流等效电路计算放大器的各项交流指标第二步:确定放大器交流通路,用晶体管交流模型替换晶体管得出放大器的交流等效电路;第一步:画出直流通路并估算直流工作点;低频小信号放大器分析法:已知:β=100,R C =2K,R L =20K,R +--+U i U sR s R B2+C 1R EC E +R LU CC R CR B1+C 25.3.7 共射放大器的交流小信号模型分析法KmAK I r r r r EQ bb e b bb be 4.110021.0)1(=•+≈+•+=+=βR o = R CR B1RB2RiICQRiβRi EEQCCCEQRIUU−=(射随器)与CE相比,CC的输入电阻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