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院在湖湘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书院在湖湘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书院在湖湘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书院在湖湘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书院在湖湘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摘要:由古代到近代,湖南书院的产生与兴盛,从杰出的理论建树、卓越的人才培养、有效地文化传播、丰富的典籍刻藏四个方面,在湖湘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作用。它的教育理念,学术传统,以及它所折射出的湖湘文化的底蕴与精神,在当今的现代教育中对我们仍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书院;湖湘文化;文化形成发展;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34-01

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以“忧国忧民,敢为人先,坚忍顽强,经世致用”为主要精神特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当我们追溯其源流时,不能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从古代到近代,湖南书院的产生与兴盛,在湖湘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多方面作用。

书院,最早出自于名山佛寺的藏经阁,清雅的环境,寺内的藏书,高僧的学识,佛学的哲理都成为学子们获取知识的理想之处,因而文人云集,进而开馆授课,渐渐形成书院。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各级官学日渐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成了部分人钻营功名利禄的场所,由此导致学风腐败,教学僵化,一部分崇奉儒学精神的士大夫则利用书院,探究纯粹学问,追求崇高道德,收徒教行化美。在这种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各地书院日渐兴盛,逐步发展成集教学、研究学问、祭祀、藏书、刻书于一体,具有多样性功能的文化载体。

古代书院的发展

书院是古代的学校。中国古代的学校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类,官办的叫“学宫”,民办的叫“书院”。书院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等级的,启蒙性的,类似于今天的小学和中学。另一类是高等级的,研究性的,类似于今天的大学和研究院。书院的建筑一般有讲学的讲堂、住宿自修的斋舍、藏书楼、祭祀的专祠等。书院建筑在各方面体现出儒家所理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 建造书院非常讲究选址,岳麓书院选址在湖南长沙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岳麓山下,这里森林茂密,漫山红枫,层林尽染;白鹿洞书院建在天下名山江西庐山五老峰下,这里林壑幽深,溪流潺潺。中国古人理想的读书场所就是茂林修竹,环境清幽的山林之间,这里远离尘世,心灵安静。 选址与环境建造:书院不仅讲究选址,而且还要着力经营周边环境。例如长沙岳 麓书院,不仅选址在风景优美的岳麓山下,还在书院周边开挖沟渠池塘,引山泉入园中,种植树木花草,形成四季奇景,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书院八景”——“桃坞烘霞”、“柳塘烟晓”、“风荷晚香”、“竹林冬翠”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在书院内建园林,引岳麓山上的泉水流入园中,号称“百泉轩”。另外,书院后面山谷中有爱晚亭;书院前面有自卑亭;直到湘江边上有牌楼。所有这些都构成书院的环境,都是书院的组成部分。 书院建筑的选址和环境经营,都是源自于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美育,即通过艺术和审美陶冶人的情操,使之成为有文明教养的高尚的人。在书院教育中,课堂讲授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平时,书院的师生三三两两在山间溪流茂林修竹之间闲游,或谈人生,或谈学问,或谈时务,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教育。 江西白鹿洞书院选址是在(庐山)脚下。近代历史上在岳麓书院接受教育的人物有(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一般等级越高的书院,会选址在风景优美的深山之中。 自由的讲学: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方式是灵活自由的,特别是那种高等级的书院, 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学或者研究院。在那里教学方式非常自由,没有固定的教学时间,没有固定的班级人数。一般书院都只有一个讲堂,处在书院的最中心位置。讲堂前面两旁排列着成排的斋舍,是学生们住宿自修的地方。平时学生们主要的时间都是在自己读书研究,老师不定期地给学生们讲课。讲课时也没有固定的座位,老师坐在堂上,学生们三三两两自由地围坐在旁边听讲。讲课的内容也比较自由,并非照本宣科,而是自由地讲授,相互提问论辩。若遇请来名师大家讲授,则远近学子云集听讲,讲堂壅塞不能容下。因此很多书院的讲堂建筑做成一面全开敞的轩廊形式,当听讲人多容不下的时候,就自然向庭院中延伸。 岳麓书院宋代最盛时期,著名学者张栻主持书院,远道请来大哲学家朱熹讲课。朱张二人虽然同属理学正宗,但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学术思想仍有差异,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起讲授论辩,成为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史书记载当时全国各地学者云集岳麓听讲者逾千人。书院前面有一口供学子们的马匹喝水的池塘,叫“饮马池”,朱张会讲时前来听讲者之多“饮马池水立涸”,来的马匹把一池塘水都喝干了,可见当时之盛况。今天岳麓书院讲堂上仍然摆放着两把椅子,便是对当年朱张会讲的一个纪念。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万历年间著名学者顾宪成等人在此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家喻户晓,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的创办者是(顾宪成)。中国古代“东南三贤”朱熹,张栻,吕祖谦。岳麓书院”四个字是宋朝(真宗皇帝)题写的。 祭祀文化中国古代的祭祀其含义是感恩和纪念,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祭祀本身就是 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通过祭祀某位人物来教育后人。所以教育场所—

论个人对历史的作用与影响

我的观点是: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是会影响历史的。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影响历史,并且,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样作用,都会受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制约,从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有的大些,可称为历史人物,有的人作用小些,可称为普通个人。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着,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得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同时历史的最终结果是从个人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1.人物上的作用: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历史人物是一定时间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按其发挥的性质,历史人物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有些历史人物起作用的情况应该做具体分析。如: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没他们在革命斗争中起核心作用。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运用其权利满足社会某方面的需求,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作用。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人内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 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每个时代都需要并创造出自己的伟大人物。从“时势造英雄”的意义上说,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总是通过一系列的偶然性来实现的。由哪一个人成为历史必然性的体现者,则是偶然的。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不是这个人出现,也会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而这个代替者或好或坏,或早或晚,总是会出现的。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一般地说,他们的面貌是由其所属的阶级决定的,他们对历史发生重大影响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任何杰出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然而,他们却可以凭借一定社会条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他们的才能、经验、意志、性格、品质和身体素质等情况,在历史事件中打上深刻的个人烙印,甚至会决定个别历史事变的结局。 2.普通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普通个人占个人中的大多数,他与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只是量的区别,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因此,普通个人与杰出个人是相对的。普通个人相对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不大或不显著,但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在历史上,由平庸转为杰出人物是常见的现象。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发生“超常性影响”。如一些技工和知识分子,虽说是普通个人,但他们对历史的发展的作用却很大。 但普通个人中也有反面人物,他们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虽小,但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或延缓的作用。如犯罪分子,偷窃、抢劫、强奸、杀人、放火等等,制造社会混乱,阻碍了历史向前发展。 3、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领袖是由若干最有威信、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使无产阶级领袖具有以往任何杰出人物所不可比拟的伟大作用和优秀品质。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以往任何杰出人物都无法比拟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要求,需要而且必然造就出自己的领袖集团,没有本阶级的革命政党和领袖,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规定了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其他阶级领袖的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探析 摘要:书院是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产生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到清末终止,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对中国封建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书院在其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许多独特的办学经验,一直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本文分析了它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以求明晰对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并试图厘清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书院形成与发展 书院作为中国士人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书院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传递了中国文化和学术思想创立了极具特色的学风,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本文对中国古代书院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做以简要分析,并试图从中归纳出些许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史始于唐初民间书院的初建,而终于清末的书院改制,其中历时一千多年。因书院在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各有兴衰,故本文将以书院发展的朝代为序,逐一对古代书院发展历程做以简要梳理。 一、中国古代书院的产生:唐代书院 传统观点把唐玄宗开元六年设的丽正修书院后改称集贤殿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书院,源自于清人袁枚的《随园笔记》记载:“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其实不然,唐玄宗时期的一些文献证明在丽正、集贤以前民间早有书院存在。根据地方志记载,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今湖南攸县的光石山书院,而且最初的书院是士人的读书治学之所。同时期的还有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山东临朐的李公书院、河北满城的张说书院。因此,书院应是产生于唐初。 唐代中期,中央官府开始注意到民间兴起的这种新生的文化组织,于是创立官方的书院。但在当时仅是官方藏书和修书的地方,还不是教学机构。在受到官方承认以后,更多的士人渐渐接受书院,并根据自身的文化素质、需要和当地条件,不断赋予书院新的文化内涵,同时书院也大量兴起于民间。至此,源于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这两大源头的书院形成了民办和官办的传统。民办书院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之所;官办书院藏书修书

文澜书院历史

文澜书院历史沿革 文澜书院座落在杭州西湖孤山之巅,近有文澜阁、西泠印社、二公祠、清行宫遗址、俞楼、西泠桥、白堤、苏堤、湖心亭等胜景。书院初名“青白山居”,曾为文澜阁《四库全书》移藏之所。2011年,经浙江省文化厅杨建新厅长定夺,正式改名为文澜书院。 据历史档案记载,文澜书院的前身——青白山居,原是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的别墅,因此又被称作“杨虎大楼”。它始建于1936年5月,历时八个月完成。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地面有三层、地下也有多层。从房屋布局上看,共有楼房18间,礼堂1间,平房3间,地下室5间。整座别墅的占地面积多达4.651亩。别墅采用歇山式大屋顶,配彩色琉璃瓦,斗拱飞椽,厚墙重基。正面门额上方绘有彩画,外墙装有浮云式花饰,整座建筑高大轩敞,坚实牢固,坐北朝南,俯视湖山,显得典雅雍容,气势非凡。 房屋旧主杨虎(1889-1966),字啸天,祖籍安徽宁国。曾是孙中山手下的一员战将,并与蒋介石换过兰帖,结交成一对拜把兄弟。然而,遗憾的是青白山居落成后,杨虎并未在此居住过。不久,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房屋的主人自然只能远离此楼。抗战胜利后,此楼还是长期空置,无人入住。 1949年9月,青白山居成为中国民主同盟杭州市分部临时工作委员会的办公楼,但时间不长。三个多月后,即1949年12月26日,浙江省文工团在此举行成立大会,青白山居由此成为省文工团团部(包括电影放映队队部和文工团员的宿舍)。不久,浙江省文工团又更名为浙江话剧团,并在团部排演老舍的《西望长安》等话剧。所以,青白山居也就成了浙江话剧团的诞生地。 1953年12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拿出了7亿元人民币收购青白山居为国有。青白山居收归国有后,划归浙江图书馆使用。随后,青白山居被用作珍藏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库房。 1954年3月,36000多册藏于文澜阁的四库全书移藏至青白山居。青白山居也就正式成为珍藏四库全书以及善本书的藏书楼。直至2002年4月,文澜阁《四

现实意义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如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而且报告中明确要求,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写进党的文件之中,应该说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加以认识。大学生的就业不仅仅关系其本人,而且直接关系着家庭、学校、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工作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就业工作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最近,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及时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同时,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质量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分关心、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因此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直接体现, 2.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因而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社会大众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并进而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就业指导则是实现教育的投入与效益产出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回报的前提条件。 3.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从长远来看,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4.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终极目标和关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诸多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业率是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抓住就业这个工作节点,可以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面临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局面,做为高等学校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认识,把大学生就业工作真正作为一把手工程抓好做实。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的就业工作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工作,尚不尽如人意,不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就是距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青年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

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流变

浅析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流变 文传A1121班汉语言文学何星星12号 【正文】书院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院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的进步,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书院官学化倾向的日益严重,极盛一时的书院最终退出了历史发展的舞台。 【关键字】中国古代书院、兴盛、衰落 中国的古代书院历千年,为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逾越的贡献,为我国培养了无数个杰出的人才,理应成为中国历史上屹立不倒的丰碑。 一、中国古代书院的兴盛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萌芽于汉代,产生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延续于元朝,在明清时普及。据《后汉书·包咸传》记载,包咸“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后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后汉书·儒林传论》载:“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这里说的“精舍”、“精庐”,意即聚集生徒、私家讲学的场所。不过,限于汉代的出版印刷水平,当时的“精舍”、“精庐”讲学方式皆是口耳相传,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将它们当作书院的前身未尝不可,但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由此可见早在汉朝就有了书院的雏形,而这一场所主要起着作为书院最为重要的功能--讲学的作用。 “书院”一词起源于唐代,袁牧在《随园随笔》卷十四中也言:“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集贤书院、丽正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肆业之所也。”因此很多人认为在唐玄宗时期的丽正书院是我国书院名称的开始。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唐朝贞观年间就有了书院,那时除了官方建立的书院外,还有不少民间私人创建的书院。《嘉庆四川通志》第79卷记载“张九宗书院”于“遂宁县,唐贞观九年建。” 宋朝书院发展迅速,无论是书院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书院制度也完全确立起来。理学大师朱熹就以白鹿洞书院为起点,使其所影响的范围甚广。这一时期的书院办学制度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主办学,讲会制度盛行,学生以自学为主,注重讨论和论辩等。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以王守仁、湛若水为代表,将书院作为阵地,发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再度辉煌,成为鼎盛时期,数量上,超过了以往书院的总和。他们以书院为讲坛,抨击时政,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发出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呼声。他们在朱熹《白鹿洞规条》的基础上,提出了“饬四要,破二惑,学五益,屏九损”的《东林会约》。这是对书院制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清朝的书院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清代书院形成了以县级为主体,以府、州级为骨干,以省级为鳌头,以乡镇级为辅助的一个极为庞大的教育体系。在数量上,据商衍鎏著《清代科举制度述录》估计全国书院接近“二三千之数”。 综上所述,汉代已经形成书院的雏形,书院一词起源于唐朝,也就是说书院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初步的发展,到宋朝得以兴盛,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据此分析中国古代书院之所以兴盛德原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古书院介绍

第一部分书院介绍 书院定义 中文名称:书院 英文名称:ancient college 定义:专指历史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 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臵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基本介绍 书院,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於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所创设的丽正修书院。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後,在北宋盛极一时。这时

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随後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馀悸,继续抑制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 直到戊戌变法,中国的书院全部消失。 自民国年代起在香港、台湾均有不同学校称作「书院」,但已与古代的书院有所出入。 ①、中央官府设立,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②、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③、也有叫书屋的,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 1. 唐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玄宗开元六年,乾元院改号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臵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参阅宋〃王溥《唐会要》卷六四,《新唐书〃艺文志一》、《百官志二》、《张说传》。) 2. 宋至清: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宋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有白鹿、石鼓(一说为嵩阳)、应天、岳麓四大书院;元代书院遍及各路、州、府;明清书院更多,但多为习举业而设。清光绪二十七年后,改全国省、县书院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参阅宋〃王应麟《玉海〃宋朝四书院》、宋〃洪迈《容斋三笔〃州郡书院》、《元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9282班2008302215 陈思宇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个人的作用往往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 但是个人的作用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冷静的看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阿道夫希特勒。人们熟悉希特勒是因为他被认为是二战的发起者,他对犹太人的屠杀,以及恐怖的独裁统治,很多的历史文献也是从这个角度来撰写的,在百度百科上输入希特勒,里面的内容就是他的生平和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当然,当德国在1939年9月1日凌晨对波兰发起闪电战那一刻开始,希特勒就与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联系在了一起,战争罪人,大独裁者,就是他的代名词。但是,不能不说,二次大战带给人类的创伤实在太大了,让一些人很难冷静的去评价希特勒,如果说希特勒带给这个世界的仅仅是杀戮,那就太狭隘以及偏激了。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而德国从一战之后开始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就为历史人物的出现提供了这一必然条件。由于大打“新政”牌子,是民心所向,希特勒才能在大选中胜出,1933年刚上台的希特勒面对的是一个经济上的烂摊子,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铁产量减少70%,造船业产值下跌80%,失业率高达30%,经济危机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三年间共爆发1000多次罢工。应该说德国所遭受的经济危机冲击的严重程度要远大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但在希特勒开始采取经济新政之后,德国的经济开始迅速恢复,到1938年失业率已降至1.3%,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增长2.1倍,消费资料生产增长43%,国民经济总值增长超过100%!同样是在大洋的另一端,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美国并没有很快摆脱大萧条的困扰,直到1941年美国参战,大量的失业人员应征入伍才解决了失业问题,军火工业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才得以摆脱大萧条。倘若不是二战,美国的经济衰退还会持续更久。 纳粹曾经犯下的各种战争暴行,历史上早有定论,但是从经济的角度看,为何德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对比如今类似的金融危机,就

伟大人物和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及其社会活动构成了总的合力中的“动力”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唯物史观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是否定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反,对群众作用的肯定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 按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把个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按对历史影响的性质(促进抑或阻碍),又可把历史人物分为:进步人物和反动人物,前者就是通常所说的杰出人物。杰出人物中有全才也有专才,一般把杰出的政治家称为领袖人物。 历史中的每个人,都对社会发展起过一定作用,总要在历史上留下某种痕迹,不过作用有大有小。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就包括了无数普通个人的作用;而杰出人物也是从群众中涌现出来,由普通个人成长起来的。从历史上看,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普通个人的作用也就越大。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阶段,社会成员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时,每个普通个人部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活动家。 历史人物是在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人物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和指挥者,因而他们总要在历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使之具有个别的外貌特征。例如,东汉末年赤壁之战基本上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而赤壁之战则深深地订上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等人的烙印。历史人物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有时能起到决定的作用。 第二、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所具备的特点使他能为当时的伟大社会需要服务。作为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伟人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其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因此他首先将社会发展进程所造成的新的历史任务指出来,并提出解决任务的可行方案。 第三、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历史人物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因为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无论多大,也决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历史人物能

书院发展历史

书院发展历程 历史背景: 书院,这个名称始见于唐代,唐代中叶以后至五代期间,可以说是书院的开创期,在作为官方藏书、私人读书治学之外,民间聚徒办学的新型书院也已经逐步创立萌芽,虽然数量稀少,规模不一,且没有定制,但是作为书院建设的雏形,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书院这种聚众讲学的场所,从此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延续千余年,其最大的特色是它由民间学者承办,没有政府的资助和参与。 北宋是书院的发展期,奠定了书院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及建筑规模,同时也奠定了书院作为理学(宋代新儒学)发展基地的重要地位,这对于后世书院的兴盛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要得益于北宋初年官学未兴,官府没有充足的力量来兴办学校,因此私人创办的书院收到朝廷的重视和鼓励,从而得以迅速发展,著名的四大书院便是在这里时期创建。 南宋偏安南方,官学衰落,科举腐败,书院因之发展兴盛。书院的兴盛与理学的发展成熟是分不开的,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理论和教育经验复兴儒学,选择以书院作为阵地,培育人才、发展学术、建立基地、开创学派。如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象山、丽泽、岳麓,就是当时传播理学的大本营。南宋理学书院不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标,重视道德修养,门户开放,不收地域、门第、年龄等限制;提倡不同学派的交流争辩,举行会讲,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采取自学为主,启发式教学,师生关系融洽,有着独特的学风。南宋书院随着学派的

发展,学术交流的活跃,教学容的充实,规制设施的完善,而兴盛繁荣。书院除满足其讲学、藏书的发展要求,还创造了生活、游息的优美环境;并且,十分注重学派宗师和地方乡贤的祭祀纪念,突出其学统源流,树立典,成为其重要的教育容,形成地方文化中心和传统学风,产生深刻的历史影响。学规的制定,学田的设置,学舍的建设完善,都标志着南宋书院制度的完备。 元朝采取尊儒的文教政策,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对书院采取保护、鼓励政策,发展书院教育。书院在官府的提倡和支持下,有了较大的发展,南学北渐,不但江南普遍创建或复兴了书院,北方也相继设立了许多书院。元代继承了宋代书院的基本规制和制度,但是也有了新的变化。书院自身发展的同时,官府也加强了控制,极力促使书院走向官学化。对于书院不仅规定了官方教科书,以作为科举衡文的标准,还委派山长主持讲学。同时拨给学田,但仍由官府控制,以加强经济控制。书院便渐渐失去自由讲学之风,追求科举,几乎同官学一样。元时供祀帝君,以祈求功名;书院的选址也不限于山林胜地,也有设于城,便于官府的控制管理。 到了明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明初官府重点是办官学,提倡科举,不重视书院,书院沉寂百年之久,直到成化以后才逐渐复兴,至嘉靖年间达到鼎盛。明代书院由衰到兴,王守仁、湛若水等理学大师起了重要作用。为宣扬自己的理学,他们所到之处便创建书院,大开讲会,并形成一定的讲会制度,使书院活动深入社会。明代末年影响最大的是东林书院,师生除教学活动外,还积极参与当

论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形态的界定对先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先秦史中的五种社会形态学说,早期国家和酋邦理论以及无奴派的理论三种不同的理论模式来阐述社会形态学说对先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不同学说对社会形态的相关分析与研究,进而证明在不同时期理论转化对先秦史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同时,不同学说的相互讨论与争辩的过程,客观上也推动了先秦史研究的深入与发展。本文试图对以上的问题做简明的介绍,以期对读者有一些学理上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先秦史五种社会形态早期国家酋邦无奴派 引言 社会形态的研究程度的深浅,对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历史研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接受苏联斯大林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模式来研究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并由此展开了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先秦史的研究。之后又引入了早期国家与成熟国家的理论来界定先秦时期的社会形态,并将酋邦理论用于先秦史的研究。针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无奴派提出自己的主张来指导先秦史的研究,使先秦史研究与之前相比有了极大的深入。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的理论模式的介绍,加深对先秦时期社会,国家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使读者加深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国家组织所具有的家国同构,血缘纽带始终强劲的突出特点的理解。为先秦史以后的研究提供一点有意义的借鉴。 一.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及引起的古史分期讨论从上个时期三十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便接受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学说来指导研究我国的历史发展。此种理论认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分别经历了五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一社会形态彼此是相连续的,后一社会形态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是高于前一社会形态的。五种社会形态的连续不断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此一理论曾长期被史学工作者视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应用到中国历史的研究。而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我们则可以看出此一理论最早是从苏联所传入。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最早是由斯大林首先提出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在编著《联共布党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唯物主义历史观 知识点6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本期知识点主要内容: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与社会历史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由各种各样的个人活动构成的。 个人,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 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个体。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是否定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是要具体地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和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以使每一个创造自己历史的个人,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策划者。 ②他们也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③杰出人物对某些具体事件不仅有深刻影响,能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有时甚至是起了决定性作用。④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作用,但只能对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他们的活动受历史条件制约。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必然带着时代的特征和历史的局限性;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人物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定阶级关系的制约,必然反映或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愿望。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内在地包含阶级分析方法。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具体地考察社会历史条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必然包含分析一定的阶级条件和历史人物的关系。在历史上,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离开了一定的阶级背景,就难以理解历史人物的产生、作用及其性质。 往年出题方式 1993年单项选择题“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B) 【解读】本题考查对唯物史观关于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的含义的理解,属于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历史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人的

近三十年来中国书院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中国书院研究综述 摘要:中国书院研究历来受到学者的青睐,总结近三十年中国的书院研究,呈现出研究成果丰富、研究范围全面等特点。本文分资料与工具书的编辑整理、书院发展史、各地区书院发展史、书院发展中的杰出人物、书院制度、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与其他领域的关系等七个方面,去尽力回顾近三十年来中国书院研究的概况。 关键词:书院;书院研究;三十年 最早对书院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他在其文集《船山遗书》卷三《宋论》中有一篇名曰《书院》,专门论述了书院兴起的历史原因和作用。1923年胡适在《书院制史略》中对古代书院的历史功绩做出了积极中肯的评价。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对古代书院的深刻而独到的论述以及湖南自修大学的教育实践,对今天的书院史研究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发表的论文超过70篇1。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于书院教育的研究再一次进入井喷期。表1《2003—2010年书院研究论文统计表》仅仅从最近几年的部分研究成果上看,可以说是成果显著。 总结来看,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1.资料与工具书的编辑整理 《中国书院史资料》2共上、中、下三册,分为书院的兴起、书院制度的确立、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书院制度的再度辉煌、书院的普及、书院制度的近代化进程、书院制度的影响等七章,另有附录的《<四库全书·集部>书院文献篇目索引》和《<四部丛刊·集部>书院文献篇目索引》。 《中国历代书院志》3共16册,共收录历代书院志115篇,657卷,是研究历代书院发展的重要资料。 《中国书院辞典》4共收词条3683条。其中书院类1565条,人物类1083条,文献类598条,制度及其它类437条。其中极具价值的是附录的书院名录,收集了从唐代到清代千余年间全国各地有史料可查考的7300余所书院的名录,依据今天的地名,按省、市、县分别列举,一目了然。

当代书院兴起的原因探析

当代书院兴起的原因探析 当代书院产生于现代社会,秉承古代书院精神,具备鲜明的民间色彩,它的出现是对现代教育体制的一种补充,使人们在教育和文化上多了一份自由选择的空间。当代书院的兴起有其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当前教育制度的困境,教育本土化的趋势,社会道德的危机和“国学热”的推动是当代书院兴起的主要原因。 标签:当代书院;教育;道德;国学 中国古代书院缘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明时期,衰落于清末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名国学大师钱穆曾表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 到了二十世纪初,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全国各地书院改为学校,至此书院教育模式归于沉寂。而后,书院又在新文化运动中被全面否定,至此书院被彻底抛弃,但后来很多知识分子都意识到废除书院的做法太过偏激。可以肯定的说,书院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被排除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损失。然而书院教育在历史上沉默百余年后,到了现代社会,人们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它也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书院文化再次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 一、对当代书院的探析 (一)当代书院的含义 当代书院是以时间维度进行划分的,指1949年10月以后创办的,独立于官方文化教育体制之外,以国学精髓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与古代书院一脉相承的文化教育机构。当代书院大多是由民间力量创办的,带有鲜明的民间色彩,是对普通教育体制的一种补充。 (二)当代书院的特点 1.继承性。古代书院具有藏书、教学、研究、祭祀等功能,是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而当代书院诞生于现代社会,很难再和古代书院模样一致,但却继承了古代书院的精神。很多的教学、研究方法作为宝贵的精神资源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它的一些管理方式也被沿用。 2.民办性。书院在古代主要就是由民间创办的教育机构,而在当代,除了像岳麓书院等少数书院被纳入教育体制之内,大多书院依然是民办性质。当代书院走民间办学的道路,可以较少受到官方的干预,因而在教学方法、管理模式、教材选择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独立性,也能使书院保持较为宽广的学术空间。

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都创造者,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取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 关键词:人民群众唯物史观创造者实践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仅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唯物史观呢?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中的作用。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些内容。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个问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第一点表现。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自然资源是一种天然财富,只有经过劳动群众使用一定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以自己体力和智力投入到生产中,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才能把天然财富变成社会财富。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不创造出物质财富,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②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物质财富都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①人民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 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无论任何人,要从事精神活动,都要有物质前提,即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手段,而它们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如果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就无法进行。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第一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根源和依赖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明代著名的《本草纲目》,就是总结了历代的药物学家、医学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特别是药物经验,而由李时珍经过27年艰苦劳动,加以检验、丰富和发展,所完成的药物学巨著。 第二,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蕴含着文学艺术的丰富矿藏;即使作为精神财富生产重要工具的语言,也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 第三,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本身就是直接从劳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他们亲手完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产品的创造:中国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的毕升,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近代英国发明蒸汽机的瓦特,英国电磁学家法拉第,发明电灯、电影、留声机的爱迪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杰出的代表。

中国古代书院起源与发展

中國古代書院起源與發展 一、研究動機 中國古代書院始名於唐,經唐末五代,至宋初,逐步發展成以私人創建為主,聚書研修,講學授徒的獨特教育組織形式。不同學術流派相互爭鳴,各展所長,同場講授,書院師生自願聽講,獨立思考,遂成為書院最典型的獨特學風,也是書院最有代表性的優良傳統。因此,或許能夠藉由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書院的起源與發展,來反觀現今大學林立,以致大學教學品質低落等現象做一番探討。 二、研究資料 研究資料 (1)主要資料:《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11 月第1版 (2)參考資料:《元代書院研究》,徐梓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年1月第1版 三、形式分析 表1:兩書基本介紹 表2:書籍章節介紹

表3:各省(區)歷代書院統計表1 1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第1版之附錄,第202頁至

四、內容分析 表4:宋初的著名書院2 宋初書院大多是由私人隱居讀書講學發展而起的,也有一部份由世家大族的家塾發展而成的。宋初書院發展的直接動因是“補官學之不足”,因此多得到朝廷和官府的支持、褒獎和資助,在宋初教育發展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宋初的書院一般說來規模都不大,組織機構也很簡單,尚無完善的制度和規程,活動內容也比較單一,穩定性也較差,但在教育發展史上卻表現了極強的生命力。 此外,北宋為了貫徹“興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國策,在文教建設上重點實施兩項方針和措施:一是強化科舉考試制度;二是鼓勵和支持民間或私人辦學。 (1)強化科舉考試制度:提倡“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 高”的思想;此外,宋真宗亦有一首“勸學詩3”很有代表性。 2事實上,宋初的書院還不限於上述數所,只是根據過去人們大體公認,近代學人新的研究所得,選擇了較有代表性的書院略做介紹,以其展示宋初書院發展的盛況和基本特點(引述自第53頁) (表格整理by江政融) 3〈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粱,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愁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