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七章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的高级形式。
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清廷上谕改书院为学堂,存在了一千年多年。
它在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书院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发展所做伟大贡献之一。
第一节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书院制度自宋初基本形成,至清末改书院为学堂。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兴时衰,走着曲折的道路。
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书院发展的概况,探讨其兴衰的原因,不仅有助于阐明书院制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封建教育发展的某些规律。
甚至可以说,倘若完全离开了书院的研究,那么要弄清唐以后,尤其是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文化学术思想史,都是相当困难的。
它所形成的特色和经验,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起源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唐朝曾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昌盛。
从文化角度讲,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特别是书籍的普遍印行,已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唐代,官府所藏书籍已有明显增加,为此不得不为藏书而开“乾元院”。
唐玄宗开元元年(717年),将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这便是书院之名的最初例证,可以看出,它是专门用于藏书和校书的场所,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
“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藩镇割据、连绵混战的时期,这不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学校荒废,文化遭到破坏。
于是,许多人为避战乱和保护优秀文化,远走较为安定的穷乡僻壤和山林之间,以耕读为业。
他们在个人治学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家塾式的教学场所。
中国书院的发展历史及意义
中国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起源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直至 20 世纪初逐渐衰落。
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文化素养,传授儒家经典和其他文化知识。
在唐代,书院主要是一些学者自行设立的私人讲学场所,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
宋代,书院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成为了官方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地方教育机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书院的教育方式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修养。
书院的教师通常是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或文化名人,他们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中国书院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书院也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书院的发展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相关历史
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才和推动学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院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变迁。
书院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中国,当时的书院是贵族家庭或地方政权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学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书院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学府,成为研究儒家经典和培养学生的场所。
在秦汉时期,随着统一朝廷的建立和经济的繁荣,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的书院除了继续传统的文人教育外,还开始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到了唐宋时期,书院开始成为学术研究和传播的重要机构。
当时的书院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注重经典的解释和研究。
书院内一般都设有讲坛,知识界名人经常在此进行讲学或辩论。
书院还注重思想交流和学问的传承,一些知名的学者会成为书院的负责人或教职人员。
明清时期,书院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明代的书院更加注重实用教育,培养办学中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专门人才。
清代的书院则更加注重经学的研究,经学在明清时期成为主导的学科。
此时的书院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对于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推动学术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为后来的学校制度和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过程简述
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前秦至南北朝时期(公元3世纪-6世纪):这个时期,书院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模式和规范,但在一些重要城市和地区已经开始有类似书院的机构存在。
这些机构多由私人或官方赞助,并提供一定的学术教育。
2. 隋唐时期(公元7世纪-10世纪):在隋唐时期,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
皇帝和地方政府开始设立官办书院,以培养政治和文化人才。
这些书院通常由名士或学者来管理,提供儒家经典的教育,并注重礼仪教育和政治取向。
3. 宋至元明时期(公元10世纪-14世纪):在这个时期,书院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显著的增长。
许多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和武林书院等成为当时知名的学府,吸引了大量的学子。
书院不仅提供儒学教育,还开始涉及其他学科如历史、经济、地理等。
4. 明清时期(公元14世纪-20世纪初):明清时期,书院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
很多地方政府和私人都设立了书院,以培养人才。
这个时期的书院不仅有传统的儒家经典教育,还有一些新的学科如理学、经学等。
书院的教育方法也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中国古代教育
和文化发展的。
它在培养政治和文化精英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和思想的传播。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概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唐代的起源、宋代的兴盛和明清的成熟。
1. 唐代的起源:在唐朝,书院的名称开始出现。
最初的书院并非用于讲学,而是作为官方或个人的藏书之所。
官方设立的书院,如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主要用于收集、整理、校勘图书。
与此同时,一些文人也有自己的书院,作为他们个人读书、研究的地方。
这些书院通常建在风景优美、环境清幽之地,以便于个人潜心研读。
2. 宋代的兴盛: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书院逐渐兴起并发展。
除了藏书的功能,书院也开始承担起教学的职责,成为私人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
这些书院的教育对象不限于家族子弟,也接纳外来求学者。
宋代的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陆九渊等,都曾在书院讲学或主持教务。
3. 明清的成熟:到了明清时期,书院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书院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教育质量、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许多著名的书院,如岳麓书院、白鹿书院等,在这一时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与此同时,书院的课程内容也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还包括了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从藏书之所到私人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再到教育质量提升和文化交流中心的过程。
书院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
总结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过程引言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起源于汉朝,并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它既是一所学堂,培养着千百年来的各代人才,也是一座文化殿堂,承载着中国古代尊崇知识和文化的传统。
本文将总结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过程。
零、先秦时期与汉代初期古代书院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有许多儒家学派以及一些私塾,提供基础的儒家教育。
然而,真正具备书院特征的,可追溯到汉代初期。
汉武帝设立太学,形成了规范的教学制度。
太学推崇儒家经典,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士子,为后来的书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隋唐时期的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太宗设立国子监,这是一所集中培养人才的官办学府,为后来的书院提供了学院教育的先例。
国子监的设置和规模,使得中国的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后,私塾、庙学等形式的书院也开始兴起,书院成为了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场所。
二、宋代与元明清时期的变革宋代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北宋建立了初步的学校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教育。
北宋至南宋时期,私塾与官学并存,书院逐渐向民间教育机构演化。
元代则对书院进行了改革,提倡实用性教育,扩大了书院的规模和影响力。
明清时期,书院在官办学府与私塾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成为了承载乡土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三、书院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书院为千百年来的各代人才培养提供了场所和机会。
通过书院,许多人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提升了自身的知识水平。
其次,书院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书院培养了许多文化名人,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
同时,书院也促进了学问的交流和学术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学术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先秦、汉代、隋唐、宋代、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变革和演进。
书院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以及学术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过程简述
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一部分,是重要的学术机构和知识传承的场所。
下面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简要过程:
1.原始阶段:中国古代书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公
元前221年之前)。
在此期间,一些贵族家族或地方政权
设立了私立的学堂,传授礼仪、文学、历法和政治等知识。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书院发展较为活跃,有一些
私家的学府逐渐被具有官方身份的学府所取代。
这些学府
多以地方名族命名,如洛阳学、荆州学等。
3.唐宋时期:唐代(618-907年)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重
要时期。
唐贞观年间,设立了国子监作为官方的最高学府,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和培养人才。
同时,地方上也建立了许
多私人或官方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洛阳书院等,成为
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场所。
4.宋元明清时期:宋代(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
的巅峰时期。
北宋时期,朱熹提倡了程朱理学,书院成为
推广他的学说的重要场所。
书院的规模和影响力持续扩大,而且模式也变得更加规范化。
元、明、清时期,书院在一
些东南沿海地区和京城等地设立,继续发挥教育和学术交
流的重要角色。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书院在漫长的历史中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任务。
它是中国传统教育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代书院制
中国历代书院制,萌芽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延续于元朝,全面普及于明清。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发达并在全国迅速推广,书籍的质量不仅得以改善,而且数量大增。
在官方丽正书院、集贤书院首先以书院命名为“修书之地”“藏书之所”的诱发下,“书院”之名便在民间更广泛地流行起来。
宋初,胡瑗、孙复、石介等学者应运而生,他们在庙学讲学,标志着宋代理学的滥觞。
这些学者虽然分散在各地讲学,但他们的思想却一脉相承。
明朝时期,书院建设出现了官学化的趋势。
明朝初期,由于官学变得日益僵化,讲学之风盛行,书院开始充当讲学的角色。
在此背景下,许多著名学者前往书院讲学,如顾宪成、高攀龙等。
清朝时期,书院逐渐成为官学的一部分。
清政府对书院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不断加强对于书院的管控。
同时,为了防止学生参加科举考试时作弊,清政府开始限制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这一政策导致了书院教学内容与官学内容的趋同化,使得书院逐渐失去了其独立性和特色。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书院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书院制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然而,无论在哪个时期,书院制始终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机制,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书院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儒家学派,这是最早的一种形式,主要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导。
书院教育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全盛,在当时的社会中承担了培养士人的重要角色。
二、书院教育的发展1. 官方书院的兴起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官方教育制度的建立,官方书院开始出现。
这些官方书院由政府设立和管理,以培养官吏和士人为目标。
官方书院通常拥有更高的地位和资源,招收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不仅有贵族子弟,还有普通百姓家的子弟。
2. 私家书院的兴起与官方书院相辅相成的是私家书院的兴起。
私家书院由知名学者或地方士绅设立,提供较为独立和自主的教育。
私家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书院教育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 培养士人精英书院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士人,这些士人既是社会的知识精英,也是统治阶级的核心成员。
书院教育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和思考,强调德行修养和人文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具备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和高尚的人格修养。
2.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书院教育的中心内容是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院教育使得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3. 推动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书院教育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书院中,学者和学生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研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这种氛围不仅促进了学术成果的产生,也为中国的科技和文化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教育形式,它从秦汉时期开始,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并给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书院教育不仅培养了士人精英,传承了传统文化,还推动了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
书院一般为私人创立,与官学相对应,选址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远离尘埃“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立校舍。
而后,广收门徒,讲学著书,切磋学术,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
中国古代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数量达7000余所。
据统计目前至少有400余所书院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形式留存下来,成为各地的文化教育场所及重要的文化景观,服务于今人,造福于社会。
书院教育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可以说,书院是我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
走进任何一所书院都能感受到那无法言说的庄重和人文氛围。
那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致趣闻,给人一种舒适、爽朗的感觉。
置身其中,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书院就会浮现在我们面前。
说起“书院”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唐朝。
它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
唐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经济和文化空前昌盛,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辑国家藏书,又借来民间流传的异本,派人抄录,使图书更加丰富。
还委派了官员负责管理,设立了乾元院。
转年,乾元院改名丽正修书院。
后来,在京都长安的光顺门外、东都洛阳的明福门外,也设立了丽正书院。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召集张说和学士们设宴饮酒,唐玄宗非常高兴。
当众宣布:“朕和众贤士在这里饮酒欢乐,就叫集贤吧。
”于是丽正书院更名叫集贤殿书院。
任命张说担任集贤院学士,管理书院事务。
收藏的图书多达53915卷,唐朝学者自己著作的书,即有28469卷,真可以说浩如烟海,盛况空前。
所有的书籍都抄写正、副两份,分别在长安、洛阳的集贤书院两处收藏。
集贤殿书院除负责收存图书外,还向朝廷推荐贤才,并提出政策方面、文化方面的建议。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书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是为了培养官员和士人的教育机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下面我将从书院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书院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中国古代书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宗庙和太学。
宗庙是负责祭祀祖先和培养皇家子弟的地方,太学则是负责培养官员和士人的教育机构。
这两个机构为书院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 发展: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发展,书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和管理制度。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高峰期,当时的书院数量众多,且规模庞大。
书院不仅仅是教育机构,也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中心。
明清时期,书院逐渐衰落,但依然在一些地方得以保留和发展。
二、书院的组织与管理1. 组织形式:书院通常由官方或私人设立,也有一些是由地方社团或个人捐资兴办的。
书院一般分为内庭和外庭,内庭是学生们居住和学习的地方,外庭则是教授和管理书院的师长们办公的地方。
2. 管理制度:书院的管理制度十分严格,一般由院长和教授担任领导职务。
院长负责整个书院的管理和运营,教授则负责教学和学术研究。
学生们需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按时完成学业。
三、书院的教育内容与方法1. 教育内容:书院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文学、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经义是最重要的教科,包括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的学习和解读。
2. 教育方法:书院注重经典的背诵和讲解,强调师徒关系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们要通过刻苦学习和与师长的互动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此外,书院还注重实践教学,如诗文创作、经义辩论等。
四、书院的影响与意义1. 教育影响:书院培养了大量的官员和士人,为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院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对后来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交流:书院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各地书院之间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和交流。
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概述: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中心。
本文将从书院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起源1. 前期教育形式:在商周时期,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接受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不再适应社会需求。
2. 学官制度的兴起:秦始皇统一我国后,建立了学官制度,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同时,为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书院开始兴起。
3. 两汉时期的书院:在东汉时期,书院开始成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机构。
它们通常由有学识的士人组织,提供各种学科的教育。
二、书院的发展1. 隋唐时期的繁荣:隋唐时期,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推动文化繁荣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书院的规模逐渐扩大,教授的学科也更加丰富。
2. 宋代的进一步发展:宋代是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
书院规模庞大,分为南北两派,分别以岳阳楼和白鹿洞书院为代表。
书院内部设有多个科目,注重经学、史学、诗词等传统文化的传承。
3. 元明时期的变革:元代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书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明代推行科举制度,书院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但是,一些书院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方式,并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书院的影响1. 人才培养:书院为我国古代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们成为了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2. 学术研究: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促进了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在书院中,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得以孕育和传承。
3. 文化传播:书院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书院中,人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了解了我国古代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
结论: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院”之名最早出现于唐朝,由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演变而来,由此决定了书院具有双重性,即官方性和民间性。
唐朝后期,私人书院的功能开始发生转变,逐渐从个人的书堂演变为师徒讲学的场所。
宋朝社会较为安定,但北宋并未大规模发展教育事业,而是单方面发展科举制度,扩大科举的录取名额。
这导致了官学没有得到复兴,士人的求学积极性更高,如此推动了私学的繁荣,于是书院发展到了繁荣阶段。
在北宋中期,国家开始重视教育,大规模兴办官学,对书院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书院衰落了。
不过书院的繁荣去世没有中断,还新建的许多书院。
北宋时期著名的书院有九江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洛阳嵩阳书院、衡阳石鼓书院、南京茅山书院等。
南宋,国子监、太学、州县的学校都陆续恢复建立。
但官学的教育水平难以提升,很多投入书院门下。
理学发展成熟,出现了许多学派,各大学派纷纷在书院进行讲学,大大提高了书院的学术水平,也提高了书院对学子的吸引力。
宋朝书院不仅数量庞大,名声显赫,而且还形成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
如在管理上,设置了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负责书院管理和教学工作。
书院的教学理念也已经形成,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颁布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了书院的宗旨,影响深远。
另外,书院开始被纳入了官学的体系,国家设置了“学田”用来作为书院的经费,许多书院就成为了官方控制的教育机构。
各个书院所讲的内容基本都是儒家的经典,这也就是书院官学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元朝,忽必烈等对书院采取了保护政策,使得书院继续保持繁荣的局面。
根据统计,元朝的书院有408所,其中新建的有134所,其中代表为太极书院。
在对书院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加强了书院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官方任命书院的主要职位,学生的来源以及去向,纳入了科举体系,加大对“学田”的授予,加强了书院对官方的依赖性。
明朝前期的130年间,书院教育出现了衰落的现象,屡兴文字狱,还规定“科举必由学校”,如此文人想进入仕途就必须通过官学。
古代书院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朝时期,书院主要是由私人或地方政府资助建立,主要是为了培养士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素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制度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
宋代时期,书院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政府开始将书院纳入官方的教育体系,并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书院教育。
此外,宋代的书院也开始注重实践教学,例如开设农业、手工业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元代时期,书院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政府开始设立官方的书院,并且开始向书院派驻教师,以确保书院教育的质量。
此外,元代的书院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例如开设政治、法律等课程。
明清时期,书院制度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当时,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书院教育,并且设立了大量的官方书院。
此外,明清时期的书院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开设科学、技术等课程。
总的来说,古代书院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它从最初的私人或地方政府资助的私人教育机构,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并且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渐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书院是古代的学校。
中国古代的学校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类,官办的叫“学宫”,民办的叫“书院”。
书院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等级的,启蒙性的,类似于今天的小学和中学。
另一类是高等级的,研究性的,类似于今天的大学和研究院。
书院的建筑一般有讲学的讲堂、住宿自修的斋舍、藏书楼、祭祀的专祠等。
书院建筑在各方面体现出儒家所理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
建造书院非常讲究选址,岳麓书院选址在湖南长沙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岳麓山下,这里森林茂密,漫山红枫,层林尽染;白鹿洞书院建在天下名山江西庐山五老峰下,这里林壑幽深,溪流潺潺。
中国古人理想的读书场所就是茂林修竹,环境清幽的山林之间,这里远离尘世,心灵安静。
选址与环境建造:书院不仅讲究选址,而且还要着力经营周边环境。
例如长沙岳
麓书院,不仅选址在风景优美的岳麓山下,还在书院周边开挖沟渠池塘,引山泉入园中,种植树木花草,形成四季奇景,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书院八景”——“桃坞烘霞”、“柳塘烟晓”、“风荷晚香”、“竹林冬翠”等等。
除此之外,还要在书院内建园林,引岳麓山上的泉水流入园中,号称“百泉轩”。
另外,书院后面山谷中有爱晚亭;书院前面有自卑亭;直到湘江边上有牌楼。
所有这些都构成书院的环境,都是书院的组成部分。
书院建筑的选址和环境经营,都是源自于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美育,即通过艺术和审美陶冶人的情操,使之成为有文明教养的高尚的人。
在书院教育中,课堂讲授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
在平时,书院的师生三三两两在山间溪流茂林修竹之间闲游,或谈人生,或谈学问,或谈时务,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教育。
江西白鹿洞书院选址是在(庐山)脚下。
近代历史上在岳麓书院接受教育的人物有(魏源曾国藩左宗棠)。
一般等级越高的书院,会选址在风景优美的深山之中。
自由的讲学: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方式是灵活自由的,特别是那种高等级的书院,
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学或者研究院。
在那里教学方式非常自由,没有固定的教学时间,没有固定的班级人数。
一般书院都只有一个讲堂,处在书院的最中心位置。
讲堂前面两旁排列着成排的斋舍,是学生们住宿自修的地方。
平时学生们主要的时间都是在自己读书研究,老师不定期地给学生们讲课。
讲课时也没有固定的座位,老师坐在堂上,学生们三三两两自由地围坐在旁边听讲。
讲课的内容也比较自由,并非照本宣科,而是自由地讲授,相互提问论辩。
若遇请来名师大家讲授,则远近学子云集听讲,讲堂壅塞不能容下。
因此很多书院的讲堂建筑做成一面全开敞的轩廊形式,当听讲人多容不下的时候,就自然向庭院中延伸。
岳麓书院宋代最盛时期,著名学者张栻主持书院,远道请来大哲学家朱熹讲课。
朱张二人虽然同属理学正宗,但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学术思想仍有差异,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起讲授论辩,成为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
史书记载当时全国各地学者云集岳麓听讲者逾千人。
书院前面有一口供学子们的马匹喝水的池塘,叫“饮马池”,朱张会讲时前来听讲者之多“饮马池水立涸”,来的马匹把一池塘水都喝干了,可见当时之盛况。
今天岳麓书院讲堂上仍然摆放着两把椅子,便是对当年朱张会讲的一个纪念。
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万历年间著名学者顾宪成等人在此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
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家喻户晓,一时声名大著。
东林书院的创办者是(顾宪成)。
中国古代“东南三贤”朱熹,张栻,吕祖谦。
岳麓书院”四个字是宋朝(真宗皇帝)题写的。
祭祀文化中国古代的祭祀其含义是感恩和纪念,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祭祀本身就是
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通过祭祀某位人物来教育后人。
所以教育场所—
—学宫、书院都必定有祭祀的建筑。
学宫有文庙祭孔子,一般书院中虽然没有完整的文庙,但也有专门祭祀孔子的殿堂。
除此之外,每个书院还有自己独特的祠庙,用来纪念该书院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书院中的这类祠庙叫“专祠”。
所谓专祠,就是专门纪念某些人的祠庙。
这些人或者是这个书院历史上出现过的著名学者;或者是这个书院所崇奉的某个理论学说的创始人;或者是在这个书院的建立和发展历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等等。
以长沙的岳麓书院为例,里面就有濂溪祠、四箴亭、崇道祠、六君子堂、船山祠等专祠。
濂溪祠祭祀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周濂溪),因为岳麓书院是以宋明理学思想为教育主旨,当然就要祭祀宋明理学的鼻祖。
四箴亭祭祀宋明理学史上两位仅次于周敦颐的重要的人物——程颢、程颐。
崇道祠纪念张栻和朱熹,张栻是宋代大儒,当时岳麓书院的山长(院长),朱熹是宋代著名哲学家,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六君子堂祭祀的是在岳麓书院历史上为书院建设和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六位人物。
船山祠祭祀从岳麓书院毕业的著名哲学家王夫之(王船山)。
书院内的祭祀建筑——专祠,其建筑体量并不大,没有多么宏伟壮丽,其风格朴素淡雅而庄严,透出一股肃穆的气氛,让人顿生崇敬之意。
不仅如此,专祠建筑如果有多座放在一起,其位置的排列关系还必须符合于礼的秩序,即按人物的地位高低来排序。
儒家礼制思想中对于祭祀极其重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岳麓书院学规》中首先就说“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
而礼制思想又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所以祭祀建筑就成了中国古代的学校中必不可少的建筑。
书院作为古代的教学场所,今天已经成为历史。
但是书院那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今天仍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有些方面甚至正是我们今天所缺少,所需要的。
嵩阳书院专门祭祀孔子的殿堂叫(道统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