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荀子
- 格式:ppt
- 大小:7.04 MB
- 文档页数:5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二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B、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D、①近自托于无能之辞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加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困(困窘,困难)而不学敏(灵敏)以求之六言六蔽(不能通明而滞于一域)B、其蔽也愚(愚蠢) 其蔽也荡(放浪而无所持守) 其蔽也贼(奸贼)C、则葸(畏惧) 笃(厚道)于亲则民不偷(不厚道)D、就(接近)有道不贰(第二次)过远(疏远)其子【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舍瑟而作作:起籍独不愧于心乎独:唯独B、然今卒困于此卒:最终洎牧以谗诛洎:等到C、其言不让让:谦让凡再变矣再:再一次D、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女子出嫁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送给【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扪参历井仰胁息扪:叩,敲B、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C、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加线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文过饰非属予作文以记之B、今京不度,非制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C、入山伐树木季氏将伐颛臾D、包举宇内西举巴蜀【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与“失其所与”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 )A、以其无礼于晋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C、执其手而与之谋D、吾其还也【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履至尊而制六合D、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答案】:【解析】:第9题【问答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孟子见梁惠王①。
《先秦诸子选读》情景式默写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论语》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寡人之于国也》中表现孟子主张教民的措施的句子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11.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是相同的。
13.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14.庄子在《逍遥游》中哪几句表明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就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阅读材料荀子, 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而深邃的思想家,是先秦诸子中最有科学精神的。
《荀子》32篇中,《天论》是最引人注目、最富有思想性格的一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一节,虽只有九十字,却阐述了《天论》篇的灵魂和核心。
所以对此篇章节选的解读,对了解荀子的思想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经此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可由此更加深入的体悟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关于荀子及其作品,学生在必修阶段就已有所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选用了荀子的《劝学》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荀子作品大量的运用排比,巧妙地运用比喻论证,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气势,明晰的层次,条分缕析的缜密的特点和他“善假于物”的认识论,这些都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荀子》选读唯一一篇,“大天而思之”篇,上接《论语》《孟子》选读,下启《老子》《韩非子》选读,充分体现了荀子及其作品在先秦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传经之师,荀子不仅终结了先秦子学,更开启了两汉经学:一方面,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另一方面,荀子作为韩非子、李斯的老师,他的儒家思想中又始终渗透着法家思想。
一、荀子的“天”中华民族自古敬畏“天”。
自古,天,是日月山川诸神之宗主,是自然的主宰,更是人类社会的主宰,人们对它崇拜与服从,那个时候,天就是神。
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主张尽人事,听天命;孟子言:“人之性在于心”“人之性受于天”“知其性则知天”,主张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论;墨子言:“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主张顺天而有为。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学案教学博苑12-28 1043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学案教学目的:了解荀子的思想及生平。
学习荀子著名篇章《天论》节选,了解“人定胜天”的思想。
探讨“认定胜天”的两个方面,比较当今社会的某些现象,作点初步的分析。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习重点:字词积累,人定胜天的思想学习方法:合作交流,理解分析,读诵学习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文阅读,字词积累一、课前三分钟二、及思想1. 荀子,名,字。
又称荀卿。
荀子是战国后期家的主要代表。
2. 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
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
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
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3.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
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
4.《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
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
5.《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
吸取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成就,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看法,进行了大胆的反对和批判。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后篇一起提高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B.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C.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
”D.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项,“匈”通“讻”;B 项,“党”通“傥”,“见”通“现”;D 项,“错”通“措”。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故君子以为文B.{物之罕至者也此之谓也C.{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D.{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项,则:那么。
A 项,介词,因为/动词,当作。
B 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
D 项,连词,表示并列/表示转折。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因物而多.之 B.彼作矣,文王康.之 C.怪.之,可也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觉得奇怪。
A 、B 、D 三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礼义不加于国家。
B.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C.生而知之者,上也。
D.克己复礼为仁。
项为介宾结构后置句,其余三项都是判断句。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先秦诸子选读荀子]先秦七子:先秦七子篇一: 先秦七子:先秦七子-孔子,先秦七子-孟子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这七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七子_先秦七子-孔子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典籍中。
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适合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的妈妈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之际,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3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4、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词汇、写作以及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
5、学习本文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即大量运用了排比,节奏鲜明,气势磅礴,说理缜密,富有感染力。
方法与过程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有关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荀子错天思人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人通过一定努力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一味地迷信上天、屈从于命运不可取。
2、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教学重点1、主要是讲授选文第1段、第4段、第5段及最后一段,引导学生把握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启示意义。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小人错其在己者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星队、木鸣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楛耕伤稼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其说甚尔,其灾甚惨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学情分析1、高二学段的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借助于课下注释可以基本理解本文的大体意思。
但还需要继续在古文词汇和句式方面的学习和积累。
2、在必修二模块,学生学习了《劝学》,对荀子和他的文章风格有所了解,学习本文应该有一定的亲切感。
特别是对论说文的写法感兴趣,有学习的愿望。
3、高二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历史学科或是政治学科,对荀子的哲学观点是有所了解的,对于天与人的关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教学准备要在一节课上完成荀子的学习,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必不可少。
所谓凡事预则立,学生准备情况有时决定上课的效果。
为此,我建议布置以下几个预习内容:1、复习背诵《劝学》。
2、让学生课前结合导学案预习课文。
3、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重点自学第1段、第4段、第5段及最后一段,疏通文义,概括内容。
4、勾画出自己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由《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性善论是谁的观点?(生答:孟子)。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名言名句整理(含解释)《论语》名句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为以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9、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10、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1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忧愁)。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5、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道不同,不相为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7、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1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20、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先秦诸子选读》体现荀子仁政王道思想的句子1、利少而义多,为之2、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3、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4、礼以顺人心为本5、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6、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7、居必择乡,游必就士8、生死俱善,人道毕矣9、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10、人之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11、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定居一定要选择适当的邻里,交游一定要接近贤士。
—《荀子·劝学》说明要加强道德修养,就应该注意周围环境。
12、生死俱善,人道毕矣。
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
开始与终结都做得好,那么他的为人之道就完善了。
—《荀子·劝学》说明意在劝人行仁行善,要善始善终。
1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赠人以善良之言,好比冬天的衣服一样让人感到温暖;说伤害别人的话,比用矛戟刺人还要厉害,为人说话不可太刻薄。
—《荀子·荣辱》14、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一个人知道爱惜生命、安于快乐而抛弃礼义,那就好比想长寿而自刎其颈一样。
—《荀子·强国》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仪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15、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君子自己贤能而对他人的疲弱无能也能容忍,自己机智而对他人的愚蠢也可容忍,自己知识广博而对他人的浅薄也能予以宽容,自己道德纯粹而对他人的道德不高也能宽容。
—《荀子·非相》说明君子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人。
1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他便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实事求是的,他便是我的朋友;讨好奉承我的,他便是我的仇人。
—《荀子·修身》说明修身养性要有闻过则喜的雅量,要亲近正人君子而远离谄谀小人。
这样,才会有利于自己道德的修炼进步。
17、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第三、四、五单元测评(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砍斫.(zhuó) 畜.积(xù) 殆.(tài)舐痔..(shì zhì) B.龟.裂(guī) 庖.厨(páo) 鬻.(yù)卜筮.(shì) C.潦.水(liáo)两涘.(sì) 籴.(dí)棺椁.(guǒ) D.不肖.(xiào) 草屦.(jù) 怛.(dá) 曲偻.(lóu) 解析:A 项,“殆”应读“dài”;B 项,“龟”应读“jūn”;C 项,“潦”应读“lǎo”。
答案:D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听.而斫之 听:任意。
引.之盈贯 引:拉开弓。
B.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劝:劝说。
C.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施展,发挥。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从事:做事。
D.夫轻诺必寡.信 寡:少,缺少。
其死也坚强..坚强:僵硬。
解析:B 项,劝:勤勉,努力。
答案:B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A项,第一个“焉”是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第二个“焉”是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于”是介词,表比较。
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D项中“已”都译为“停止”。
答案:D4.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在天者莫明于日月B.繁启、蕃长于春夏C.我之谓也D.日夜相代乎前解析:A、B、D三项均为介宾短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C二、阅读理解(37分)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6题。
(10分)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