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
A、依靠强大的武力 B、靠人民住得安定 C、施行仁政,取得民心 D、战略战术正确
拓 展 研 究
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 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 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
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 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 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 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线词 城城墙 非不高也,池 护城河 非不深也,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非不坚 坚韧 利锐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放弃而去 离开 之 所守之城 ,是 这 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 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 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 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 《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教 学 目 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增强对国 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三.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 入的论证的写法。 四.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 失 道寡助” 的含义 ;并从中受到教益。
七、背诵全文
第三段: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
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 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