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孟子民为贵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26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3课《民为贵》优秀教学设计(2课时4页)《民为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教学重点本文常见文言实词、虚词;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教学难点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预备知识和工具复习高考考点的18个文言虚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讲读第1则1、“读”与“释”2、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下台。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
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
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二)、作业:1.阅读、思考第2、3则,初步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什么?第二课时(一)、提问导入孟子“民本思想”是什么?(二)、朗读第2、3则(三)、讲读第2则1、“读”与”释”2、译文: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
”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
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杀君主一类的事情。
”3、解读:这一则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段千古名章。
它是什么意思呢?齐宣王可能动了很久的脑筋想着怎么为难他的老师孟子,终于给他发现了一个反击老师的漏洞。
他兴冲冲的找着老师孟子,马上就请教道:“老师,商汤把夏桀干掉了,周武王把商纣王干掉了,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啊?”孟子是谁?不愧是千古名师,虽然不知道齐宣王想做什么,但发现这小子来者不善,马上“狡猾”的回答道:“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好一个“于传有之”啊!给自己留下无限的回旋空间!笨宣王却没有发现这点,马上按照预定计划发起总攻:“臣子杀死君王,下级杀死上级,这也可以?”(因为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学说)齐宣王以为自己这招是拿儒家的矛戳儒家的盾,自以为很高明啊!不过怎么高也没有孟子老师高,因为孟子老师是守正不阿的!老师耐心的对齐宣王说:“侵犯仁爱的人是贼,侵犯道义的人是残,拥有‘残’和‘贼’这两种品质的人叫‘一夫’(独夫民贼),我只听说把独夫民贼纣杀掉了,没有听说杀的是君王!”4、中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权合法有限性理论和革命性思想。
《民为贵》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2、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3、进一步领会孟子的的论辩风格及语言特色。
教法设计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的特点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难点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主要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选文,学生通过预习尽量掌握字音,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结合现实分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当今现实的意义。
1、课前完成预习2、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这是哪个地方?(生答:鳌山书院),对,这是我们学校后面的“鳌山书院”,书院的墙上刻有孔子的《弟子规》,相信同学们在诵读中学到了孔子的“礼”与“仁”的思想。
我们的“鳌山书院”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的思想。
一百多年来,我们的书院培养了许多的人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
二、放动漫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放朗读五、学生个别读1、2则,集体读第3则六、检查预习并思考分析课文内容(一)、检查字音:稷 jì粢盛zī chéng 桀jié獭tǎ圹kuàng 鹯zhān 爵 què1,于传有之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3,所恶勿施4,苟为不畜,终身不得5,三年之艾Zhuàn wàng wù xùài(二)、检查文意疏通并思考分析课文内容第一则:词:1、社稷:2、是故:3、牺牲:4、粢盛:句式:祭祀以时明确:1、“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2、因此 3、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第四课《民为贵》【教课目的】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2、意会孟子散文气吞山河、感情激越的特点【教课方法】1、朗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经过频频朗读来意会孟子散文气吞山河、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议论法:议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波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认识《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余。
【教课假想】本课包含五则,从不一样角度论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看法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 “天子不可以以天下与人。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等都要熟读、精思后联合现实进行剖析。
所以,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侧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波及“民本思想”,剖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其余要联合前几课,进一步领悟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尝《孟子》善用比喻、对照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以前方孟子对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联合“引入话题”)“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重民。
二、朗诵全文(在预习的基础上)三、整体感知(议论、发问、明确)1、孟子为何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国君和社稷都能够改立改换,只有老百姓是不行改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诛一夫”的行为,使颠覆暴政的行为。
3、《孟子 ?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如何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一样?孟子的主张反应了什么思想?——万章的见解: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予的。
孟子的见解:天子个人并无权益把天下拿来授予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益。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差别?——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