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周围血管病的症状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0.92 MB
- 文档页数:14
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指南髂股动脉急性栓塞【病史采集】1.心血管疾病史,如:心房纤颤、心肌梗塞、动脉硬化、高血压或动脉瘤病史。
2.患肢疼痛。
3.患肢麻木、感觉异常。
4.足趾活动困难。
【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着重心血管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皮色及皮温改变。
(2)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感觉和(或)运动障碍。
(4)肢体坏疽表现。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肝功能、血生化、尿常规、尿糖及某些酶学检查。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心脏彩超。
3.特殊检查:(1)皮肤测温试验。
(2)多普勒超声波。
(3)动脉造影。
【诊断】1.根据心血管疾病史(如心房纤颤)及典型的5“P”特征:疼痛(pain)、感觉异常(paresthesia)、麻痹(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苍白(pallor)可明确诊断并可估计栓塞的部位。
2.多普勒超声波及动脉造影检查可准确诊断栓塞位置,其中动脉造影检查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并能了解远侧动脉是否通畅、侧支循环情况、有无继发性血栓及静脉回流情况。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血生化及酶学检查可协助进一步追查病因。
【鉴别诊断】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动脉硬化性闭塞症;4.动脉瘤;5.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原则】1.非手术疗法:凡是动脉栓塞的病人,都要经过非手术疗法。
即使要施行取栓术的病人,手术前后经过适当非手术疗法的准备和处理,亦能提高手术疗效。
(1)绝对卧床,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2)抗凝和祛聚疗法以防止栓塞繁衍;肝素及低分子右旋糖酐;(3)镇痛、解痉、扩张血管以增进血液供应:鸦片类药物、普鲁卡因、罂粟硷或苯苄胺;(4)溶栓疗法:首选尿激酶。
一般为3~6万单位,每日2次。
2.手术疗法:(1)手术适应证:髂股动脉急性栓塞患者,除肢体已发生坏疽或腘动脉以远已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足以维持远段肢体血液供应者外,只要病人全身状况允许都应及早施行取栓术。
第十四章周围血管疾病中医药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潘恩山讲师学习要求1.熟悉周围血管疾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2.了解周围血管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概述 定义指发生于心、脑、肾等脏器组织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
主要是动脉病和静脉病。
中医命名中医称周围血管为经脉、脉管,故将周围血管疾病统称为“脉管病”分类按发病部位分为:周围动脉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急性动脉栓塞、动脉瘤、雷诺氏征等。
周围静脉疾病: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症、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
周围动静脉联合疾病:动静脉瘘(先天性与后天性)常见症状及体征 1.疼痛主要原因有A供血不足、V回流障碍、血液循环异常。
1)间歇性疼痛:主要为运动性疼痛,指伴随运动所出现的不适症状。
2)持续性疼痛:指肢体在静止状态下产生的疼痛。
常见症状及体征 2.皮肤温度异常动脉病变多为肢端寒冷静脉病变多为下肢潮热3.皮肤颜色异常包括苍白、紫绀、潮红、色素沉着等改变4.感觉异常寒冷、倦怠、麻木、针刺或蚁行感5.肢体肿胀或萎缩常见症状及体征 6.溃疡和坏疽缺血性溃疡-A病变引起溃疡郁积性溃疡-V病变引起干性坏疽坏疽湿性坏疽临床检查1.皮肤温度包括扪诊法、数字皮温计测量法或红外线热像仪测量法2.营养状况3.动脉搏动检查A疾病的重要步骤检查方法动脉循环检查方法1.跛行时间和跛行距离试验2.皮肤指压时间(乳头下层静脉丛充盈)3.肢体位置试验检查方法静脉功能检查1.勃-屈氏试验(Brodie-rendelenburg test)2.伯氏试验(Perthe`s test)3.霍曼征(Homan征)4.牛好夫征(Neuhof征)特殊毒邪(烟毒)外感六淫外因外伤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内因劳伤虚损周围血管疾病的病机特点是血瘀邪虚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瘀1.内治活血化瘀为周围血管疾病总的治则 1)理气活血化瘀法2)益气活血化瘀法3)散寒活血化瘀法4)清热活血化瘀法5)祛湿活血化瘀法6)补血活血化瘀法2.外治可以根据病情选用熏洗、箍围、浸渍、热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