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破坏髋关节骨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104.26 KB
- 文档页数:1
髋关节疼痛的治疗方法髋关节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髋关节炎、髋关节受伤、肌肉拉伤等。
针对不同的原因,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治疗髋关节疼痛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首先,对于髋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
药物治疗可以采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来减轻疼痛和炎症,也可以使用镇痛药来缓解疼痛。
此外,一些病人也会选择接受关节内注射,如玻尿酸或类固醇,来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的活动度。
其次,对于髋关节受伤引起的疼痛,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休息、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
休息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减轻关节的负担,促进受伤组织的修复。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促进康复。
在一些严重的髋关节受伤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关节镜手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
此外,对于肌肉拉伤引起的髋关节疼痛,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休息、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
休息是最重要的,可以帮助减轻肌肉的负担,促进肌肉的修复。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促进康复。
药物治疗可以采用镇痛药来缓解疼痛,也可以使用肌肉松弛剂来缓解肌肉紧张。
总之,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髋关节疼痛,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避免盲目使用药物或物理疗法。
此外,平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加强肌肉的锻炼,以预防髋关节疼痛的发生。
希望每位患者都能尽快摆脱疼痛,重拾健康的生活。
骨痹(骨关节病)诊疗规范【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初起多见腰腿、腰脊、膝关节等隐隐作痛,屈伸、俯仰、转侧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2)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
(3)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刺声或摩擦声。
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腰弯背驼。
(4)X线摄片检查示骨质疏松,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以及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
(5)查血沉、ASO、RF等与风湿痹、尪痹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骨关节病分类标准及2005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关节病诊断及治疗指南。
骨关节病诊断标准:(1)多见于中老年。
(2)多累及负重关节,如膝、髋、踝、脊柱等。
(3)累及的关节隐痛,活动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能减轻;或进而持续疼痛,伴关节僵硬,活动后见好转,或有关节腔积液,后期关节肿胀增大,活动受限、畸形,但无强直。
(4)X线证实为退行性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1.肝肾亏虚证:关节疼痛、肿胀、时轻时重、曲伸不利,或伴关节弹响,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屈伸运动时疼痛加剧;或伴关节变形,筋肉萎缩,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午后潮热。
舌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或沉细涩。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酸痛,或关节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得热痛减,遇寒痛增,活动时疼痛加重;或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或纳食欠佳,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舌苔薄白或白滑,脉弦紧或弦缓。
3.湿热阻络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不利,拒按,局部触之灼热。
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或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大便干结,小便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互结证:曾有外伤史,或痹痛日久,关节刺痛、掣痛,或疼痛较剧,入夜尤甚,痛有定处;或伴肢体麻木,不可屈伸,反复发作,骨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可见瘀色。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又名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是指髋臼与股骨之间因为发育、外伤、增生等多种原因导致的关节之间不匹配,在髋关节活动时髋臼与股骨存在异常的摩擦与碰撞,进而导致关节内的软组织如盂唇、关节软骨等发生损伤的一类疾病。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由瑞士国际髋关节大师Ganz 医生首先提出,Ganz在临床大量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发现,并非所有人的髋关节长的都是一模一样,有些人的髋关节髋臼、股骨头颈结合区常常会有异常的骨性凸起,而这些骨性的凸起,还会导致髋臼和股骨头颈结合区发生撞击。
这一发现引起了Ganz 的兴趣,他大胆推测,门诊中曾接诊的大量年轻的患有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是否因为这些"异常的骨性凸起和撞击”引起的?随后,Ganz 和他的团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相关患者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跟踪与随访。
最终研究结果证实了Ganz 的猜想,异常的骨性的凸起,造成股骨与髋臼之间的撞击,进而引发了髋关节的盂唇损伤和骨性关节炎。
这一发现,直到 2003 年,Ganz 和他的团队在经典骨科学术杂志CORR 上将研究结果发表之后,才逐渐开始被世人所了解。
从2003 年到现在还不到20 年,对于一个疾病来说,这还算是一个“新病种”。
近年来,随着髋关节镜技术的日趋成熟,这个“新病种“也被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所了解。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分型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说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发生其实源于“髋臼、股骨头、盂唇"这"一家人"关系出了问题。
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是:妈妈被宠爱,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纳。
一个健康的髋关节也应该如此。
髋关节由髋臼、股骨头构成了一个“杵臼“关节,髋臼就好比是髋关节这个小家庭中的妈妈,股骨头好比是爸爸,在他们之间,就是他们的孩子盂唇,盂唇生长于髋臼的边缘,由软骨构成,就像小孩子一样脆弱,非常容易受到损伤。
同时,盂唇对于髋关节又起到密封和加深覆盖的作用,让髋关节这个小家庭更加稳定。
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2例并文献复习陈振南1,何亚标1,孙俊明2,林 政1 【关键词】 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治疗;医案;文献复习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21.03.009 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rapidly destructive cox-arthrosis,RDC)是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关节破坏性疾病,为少见类型的髋骨关节炎[1-5]。
RDC被描述为一种进展快速、股骨头短期内破坏吸收、患者疼痛症状严重、不同于股骨头坏死一般病程的髋关节破坏性疾病。
由于本病临床发生率较低,因此很多研究都是以回顾性为主。
本文通过对漳州市中医院骨二区收治的2例RDC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1 病例资料 【病例1】患者,男,67岁,2016年12月5日就诊。
以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4个月为主诉。
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外伤开始出现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不能久站、久行,在外未行相关检查,曾就诊当地诊所。
经口服药物对症处理,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今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漳州市中医院门诊,影像学检查发现双侧股骨头坏死。
患者既往有吸烟史,每日1~2包,无饮酒史。
否认遗传倾向性疾病及传染病家族史。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未见明显异常,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CRP)均正常,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SO)、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结核菌素试验(PDD)、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等均为阴性,尿酸717 μmol·L-1,但无症状。
患者病史较短,表现为左侧髋部疼痛,左侧股骨头坏死进展快,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考虑行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病情稳定,术后3个月患者诉右侧髋部疼痛逐渐加重,不能行走再次就诊。
短短3个月右侧股骨头坏死明显加快,不同于普通的股骨头坏死进程,对比其之前X线片,考虑右侧RDC,行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顺利。
骨关节炎的诊治王道新骨关节炎(OA),又名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软骨软化性关节病等,是一种多发于中年以后的慢性关节疾病,多累及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如膝、手、髋、脊柱等。
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变形和活动受限为特点。
1994年美国骨关节炎研讨会上对骨关节炎作了较为简明的定义,骨关节炎是一组有不同病因,但有相似的生物学、形态学和临床表现的疾病。
该病不仅发生关节软骨损害,还累及整个关节,包括软骨下骨、韧带、关节囊、滑膜和关节周围肌肉,最终发生关节软骨退变、纤维化、断裂、溃疡及整个关节面的损害。
一、流行病学特点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关节疾病。
据WHO统计,目前全球人口中10%的医疗问题源于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X线普查结果发现,16岁以上人群中骨关节炎的患病率为9%~10%;60岁以上的人群中,50%有骨关节炎表现,其中35%~50%有临床表现;75岁的人群中,80%以上的人可有骨关节表现,该病的致残率可高达53%。
骨关节炎发病率性别差异明显,女性多见,女:男为2∶1。
骨关节炎侵犯的关节部位及发病率与患者的职业、生活方式及遗传因素有关。
我国骨关节炎患者数量庞大,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衰老、创伤、炎症、肥胖、代谢障碍和遗传等因素有关。
关节软骨损害是骨关节炎最明显的变化。
出于创伤、冲击、关节负荷异常、过度劳损及部分的衰老过程,可导致关节软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会影响负重关节软骨功能和正常力学状态下的寿命。
关节损伤,继发关节不稳定成为骨关节炎发生重要因素。
因为运动不足、运动过度或关节异常,引起关节损伤和负重异常,也是骨关节炎产生因素。
肥胖也是一种与关节超量负荷有关的非常明确的发病因素,由于人类对直立体位的进化性适应,主要负荷力重新分布到新的部位,致使髋、膝、腰椎等部位发生骨关节炎倾向增加。
髋关节骨性关节病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髋关节骨性关节病是骨科常见疾患之一。
其特点是关节软骨变性,并在软骨下及关节周围有新骨形成。
又称肥大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等。
但目前仍称以髋关节骨关节病者居多。
[诊断依据]一、病史根据有无局部原因存在,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骨性关节病无明显局部致病原因,是生理性的退行变性。
多见于老年人,其发生往往受遗传和体质的影响。
肥胖超重的老年人的下肢承重关节易得此病。
老年性组织变性再加积累劳损是起病因素,继发性骨性关节病系在局部原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是病理性的。
畸形、创伤和疾病都能造成软骨的损害,从而导致日后发生骨性关节病。
因而继发性骨性关节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
常见的发病因素有:(一)先天性关节构造异常如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
(二)关节面的后天性不平整,如儿童时期发生的扁平髋、股骨头骨骺滑脱。
(三)损伤或机械性磨损。
如关节内骨折后对位不良,以致关节面凸凹不平。
可引起骨性关节病,又称创伤性关节炎。
(四)关节外畸形引起的关节对合不良。
(五)关节不稳定,如韧带、关节囊松弛。
(六)某些关节疾病损害关节软骨,如关节感染、血友病、神经性关节病等。
(七)医源性因素,如长期不恰当的使用皮质激素,引起关节软骨病变等。
二、症状和体征原发性与继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病在症状及体征方面无差别。
主要表现为:(一)疼痛是髋关节骨关节病的早期症状,最初并不严重,在活动多时发生,休息后好转。
严重时休息亦痛。
可受潮湿、寒冷的影响而加重。
疼痛常伴有跛行。
疼痛的部位可在髋关节的前面或侧方,或大腿内侧。
髋关节疼痛常可放射到肢体其他部位,如坐骨神经行走区域,膝关节附近,病人主诉为膝关节疼痛或坐骨神经痛。
由于上述部位疼痛严重,以致忽视了髋关节的病变,易于误诊。
(二)僵硬髋关节僵硬感常出现在清晨起床后或是白天,在一段时间不活动之后,故称之为“晨僵”。
髋关节骨关节病的僵硬现象与其他疾患所造的僵硬的一个显著不同点是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活动后即缓解。
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转载)发表者:吴恒莲482人已访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最常见的关节疾病。
是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
本病的发生与衰老、肥胖、炎症、创伤、关节过度使用、代谢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OA在中年以后多发,女性多于男性。
本病在4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0%-17%,60岁以上为50%,而在75岁以上人群则高达80%。
该病有一定的致残率。
本病按病因分为原发性OA和继发性OA。
前者是指原因不明的OA,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一定关系,多见于中老年人;后者是指继发于关节外伤、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病、炎性关节病、地方性关节病、其他骨关节病等。
有时很难鉴别原发性OA和继发性OA。
问诊和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判断病因。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继发性OA的诊断。
本病按照是否伴有临床症状分为症状性OA和放射学OA。
前者伴有明显的OA临床症状,而后者无临床症状只有X线表现。
1 临床表现1.1常见症状和体征本病好发于膝、髋、手(远端指间关节、第一腕掌关节)、足(第一跖趾关节、足跟)、脊柱(颈椎及腰椎)等负重或活动较多的关节。
1.1.1 关节疼痛及压痛:本病最常见的表现是关节局部的疼痛和压痛。
负重关节及双手最易受累。
一般早期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时好转,活动后加重,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持续性疼痛,或导致活动受限。
关节局部可有压痛,在伴有关节肿胀时尤为明显。
疼痛在阴冷、潮湿和雨天会加重。
1.1.2 关节肿大:早期为关节周围的局限性肿胀,随病情进展可有关节弥漫性肿胀、滑囊增厚或伴关节积液。
后期可在关节部位触及骨赘。
1.1.3 晨僵:患者可出现晨起或关节静止一段时间后僵硬感,活动后可缓解。
本病的晨僵时间一般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0.5h。
1.1.4 关节磨擦音(感):多见于膝关节。
由于软骨破坏、关节表面粗糙,出现关节活动时骨磨擦音(感)。
1.1.5 关节活动受限:由于关节肿痛,活动减少,肌肉萎缩,软组织挛缩等引起关节无力,活动受限。
骨关节疾病诊疗常规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李刚一、定义骨关节病是一种慢性骨关节疾病,又称增生性关节炎,骨关节疾病。
其特点是关节的软骨变性和骨的退行性改变引起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
二、病因1、原发性:发病原因不明确,常见于50岁以上中年人,通常发病缓慢,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被认为是和年龄有关的关节退化性病变。
2、继发性:可继发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关节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损伤及炎症等。
例如:(1)先天性关节解剖异常,致韧带松弛、活动过度,关节面位置、形态发育异常,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2)后天性关节畸形,髋关节和膝关节内外翻畸形;(3)损伤及机械性磨损,如关节内损伤骨折,骨折后对线不良畸形愈合;(4)骨关节的缺血性坏死等。
继发性骨性关节炎多发生于青壮年,症状随关节软骨磨损的程度而变化。
单关节骨性关节炎由于上述原因而使关节软骨磨损破坏。
此外衰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也起一定作用。
三、诊断标准1、膝关节骨性关节病(1)症状体征: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髌骨周围压痛,膝关节屈伸有摩擦音,关节积液,浮髌试验阳性。
病程久者可出现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关节骨粗大,关节活动度减少,股四头肌萎缩。
(2)X线检查:关节面不规则,关节边缘及关节内骨质增生,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致密硬化,关节内有游离体,严重者骨质疏松性改变。
后期可有关节腔消失,结构破坏,畸形。
2、髋关节骨性关节病(1)症状体征:单侧或双侧髋关节疼痛,间歇跛行和功能障碍,下蹲尤其困难,患髋有轻度屈曲、外旋和内收畸形,“4”字试验阳性,髋关节前方和内收肌处有压痛。
(2)X线检查:髋臼或股骨头边缘有骨刺,关节间隙变窄,负重处骨质硬化,软骨下骨质有一个或多个囊腔,严重者股骨头增大、变形。
3、肩周炎(1)症状:肩部疼痛多呈弥散性,可向颈、背、臂、手放散,夜间活动时加重。
穿衣、梳头、摸背等日常生活活动困难。
(2)体征:1)关节活动障碍:表现肩关节各向的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减少,通常以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后伸及后伸内旋屈肘活动的受限为著。
专科小词典
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㊀㊀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rapidlydestructivehipdiseaseꎬRDHD)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快速进展性的髋关节破坏性疾病ꎬ最早由Forestier于1957年报道ꎮ该疾病有多种不同命名: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㊁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炎以及Postel s病等ꎮRDHD主要特点为单侧髋关节快速破坏ꎬ1年内髋关节间隙狭窄>2mm或1年内>50%的关节间隙狭窄ꎮ软骨下骨缺血和细胞坏死被认为是RDHD的主要病理表现ꎬ发病机理尚不清楚ꎬ包括特发性软骨溶解㊁异常免疫反应㊁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关节内沉积和软骨下骨不全骨折等多种假说ꎬ目前多数学者认为RDHD与股骨头骨质疏松㊁骨盆的后倾所致的机械应力㊁细胞因子的作用等相关ꎮ
典型RDHD患者年龄多在60岁以上ꎬ女性㊁单侧多见ꎬ无明确创伤及皮质激素类用药史ꎬ早期髋部疼痛剧烈ꎬ关节活动受限明显ꎬ口服止痛药不能缓解ꎬ影像学几乎正常或轻度骨关节炎表现ꎮ6~12个月内ꎬ髋部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症状进行性加重ꎮ患侧肢体短缩出现大粗隆上移ꎬ髋关节叩压痛明显ꎬ肢体纵向叩击痛ꎬ关节功能受限甚至完全丧失ꎮ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股骨头破坏严重ꎬ头颈部快速吸收㊁变形出现锯齿样或斧头样改变等ꎬ无反应性增生表现ꎬ关节周缘骨赘不显著ꎮ髋臼侧并无明显的骨破坏ꎬ或仅因关节的不匹配出现轻度的骨关节炎表现ꎮRDHD无阳性实验室检查指标ꎬ诊断需排除髋关节感染㊁类风湿关节炎㊁原发性骨关节炎㊁股骨头坏死及神经性关节病等
疾病ꎮRDHD起病急骤ꎬ快速进展ꎬ对关节破坏严重ꎬ应尽早行外科手术ꎮ(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严广斌整理)
344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年6月第12卷第3期㊀ChinJJointSurg(ElectronicEdition)ꎬJune2018ꎬVol.12ꎬNo.3。
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的治疗作者:金夏生来源:《健康前沿》2018年第03期摘要:[目的]讨论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的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治疗。
[方法]分析近年来类似于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的髋部疾病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术中及术后情况,评价手术治疗的效果。
[结果]本组7例患者,其中男 2 例,女5例;平均年龄 67.3岁(60~72岁)。
从髋关节出现疼痛的症状开始到影像学检查股骨头坏死塌陷消失时间平均病程为 9.2个月(7~11个月)。
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2±5)个月,无假体松动失败的病例。
Harris 评分从术前平均(22±3)分提高到术后(96±2)分(P关键词: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坏死近年来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中有7例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类似于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采用 THA 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满意,自Postel and Kerboull[1]报道第1例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以来,其病理发生机制仍未被掌握。
1 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临床发现7例7髋关节病变与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非常相似,病程均短于 1 年,病变进展快、髋关节破坏严重,股骨头负重区坏死明顯,男性患者2例2髋,女性患者5例5髋,平均发病年龄 67.3岁(60~72岁),平均病程为9.2个月(7~ 11个月),5例术前CT检查,2例行MRI检查,均为单侧髋关节病变。
1.2临床症状初始症状为无明显原因的髋关节疼痛,渐进性加重,后期出现明显的髋关节功能受限和跛行,行走困难,不负重时疼痛可减轻。
往往被诊断为髋关节不明原因疼痛,考虑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早期病变。
症状快速进展,髋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随之患髋功能丧失,关节毁损。
病史中针灸、理疗、关节腔内注射等保守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1.3影像学表现发病初期出现髋关节行走痛时,X线见股骨头骨性结构及形态无异常改变,较少出现软骨下骨硬化及囊性变,易被诊断为早期股骨头坏死或滑膜炎,但在数个月内股骨头上方负重区逐渐坏死塌陷缺失,负重区关节间隙明显狭窄,股骨头轮廓逐渐丧失(图1),因股骨头负重区部分或全部消失,髋关节匹配不佳,髋臼窝空虚,残存股骨头上移,下肢明显短缩,肌肉萎缩,力量明显减弱,大腿周径较健侧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