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5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0.64 KB
- 文档页数:33
2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2011-11-11 21:30:03)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说课教案
【教材说明】
六年级第十一册 P137页 人教社课标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蔼蔼云雾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青青草色……
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
展示: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
(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希望大家对古文能更多一些喜爱。
4、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音。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读为主线 “文”“言”共生《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点评
[课前交流]
课前咱们先聊聊,有积累四字词语的习惯吗?关于描写“山”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语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 王之涣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李白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杜甫
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陶渊明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板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象湖镇岗背小学 管瑞敏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一个知音难求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二、设计意图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而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练笔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融汇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会如何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 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 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音乐《高山流水》、课外拓展。
2、学生准备: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激发情趣 同学们,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今天,让我们继续走入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伯牙绝弦”的故事,相信,他会带给你历久弥新的启迪。还记得故事写了哪两个人吗?(板书:俞伯牙、钟子期)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学能力,且这篇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意思。在教学时,老师采用以音乐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品词析句,体会知音深刻含义;然后安排配乐写话,激发学生珍惜朋友间真挚情谊,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琵琶语》的乐曲;伯牙和子期等资料。
教法:以读代讲、 情境感悟、点拨引导
学法:自读自悟、以说促悟、以写促悟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江水滔滔”,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而且都是描写什么的?齐读这些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词语,对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讲播放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的故事以引入课题: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叫俞伯牙的人,从小就酷爱音乐,天赋极高。于是,就拜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位琴师为师。很快俞伯牙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了非常
有名气的宫廷琴师。
可是,俞伯牙却一直很苦恼,因为他每天弹琴,却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他感到很寂寞、很伤心。有一天,他又怀着寂寞孤独的心情来到江边弹琴消愁,他如痴如醉地弹着,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怀全都融入到了美妙激昂的琴声中。正弹得兴起时,忽然听到了令他意想不到的赞叹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学生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的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对它是陌生的,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读,有层次地读。透过文字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学生在想象、仿写与诵读中活跃了思维,为正确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进一步的体味文言文了这种文体。读懂文言文、背诵文言文是对学生的基础目标进行的落实。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已对内容较了解,老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背诵。这样既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又让学生积累了文言语言,对他今后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导入用有一个故事,先谈话交流,学生认真听.听范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课件出示划分节奏,让学生再读。从读中感悟。
1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廖丽萍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2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老师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学生用心倾听。
听了这段音乐后有什么感受?(悠扬、动听)这就是有名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这个好听的音乐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将要学习这个故事《伯牙绝弦》。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指导“弦”的读音,“弦”就是琴弦,“绝”就是断绝,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俞伯牙断绝琴弦不再弹琴)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与学生交流伯牙子期资料。伯牙既然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他一定会把自己的琴视为心爱之物,那他为什么要把琴弦挑断呢?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课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相关诗句:(课堂备用)
满面春风皆朋友,有缘千里终相会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知我者,子期也! 士为知己者死。
教学目标:
1、 正确、通顺、有节奏的朗读课文,渗透古文朗读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利用插图、注释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 通过朗读感悟、情感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知音深情。
教学过程:
导:(板书: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先看看黑板上的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生说)如果说一些以景物为主的这样的词语。(生说并板书4个:白雪皑皑 清风徐徐 波光粼粼 杨柳依依 草色青青等)
一、初读课文
同学们,咱平时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1. 练读。请同学们自由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读准两个生字的读音及读好一个易读错的字。第二、三遍将古文读通顺,注意停顿。
2. 指名读。第一个:注意听,每个字都读正确了吗?第二个:注意听,他在句子中是怎么停顿的?并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3. 练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什么是古文的味道呢,举例平淡的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由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4. 指名读。
5. 齐读。
《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通过预习,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预习,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首动听的歌曲,请欣赏-----
(出示课件古筝伴奏《高山流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从中领悟音乐的魅力,从而走进文中的意境中。
2、欣赏完这美妙的歌曲,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说出高山、流水等,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音乐有关的故事《伯牙绝弦》。这是一个流传了千年,也被吟诵了千年的故事,为什么千古流传呢?让我们去读读吧。
二、 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预设: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为什么绝弦?伯牙为谁绝弦?) 2、刚才同学们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文中找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质疑,唤起学生对“伯牙”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中的伯牙为什么绝弦?伯牙为谁绝弦?等问题的探讨,带着问题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正所谓“学贵在疑”。
三、 初读课文。
1、出示朗读要求。
出示:自由读,放声读,把字音读准,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板书“哉”和“兮”)
3、分别讲解“哉”和“兮”的意思。
出示:哉 :文言语气助词。
a.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如“何哉?”“有何难哉?”b.表感叹,相当于“啊”,如“快哉!”。
哉 :语气词,在文中表示感叹。
25 伯牙绝弦
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正是源于艺术的魅力,因为有着对艺术共同的理解和追求,他们才会成为相知相惜的知己。
学情分析: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正确流利地朗读。
2、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探索一例新 ;
巧设投石之语唱响高山流水
——例谈《伯牙绝弦》教学的导语设计策略
◎湖北房县实验小学尚喜莲
4青年教师 阅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文本不断探究和感悟的过程。《伯牙绝弦》的课堂教学中,巧
妙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导语,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世界,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形成
情绪的共鸣和激荡,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舒展个性,体悟真情的精神空间:
阅读学习的过程,是一
个对文本不断探究和感悟 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对学习 活动怀有浓厚的兴趣和饱
满的热情,需要师生之间的
信息交互和情绪感染。在 《伯牙绝弦》的课堂教学中, 我根据教材特点,巧妙设计
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导语,达
到“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效 果,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
世界,与人物同呼吸,共命 运,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 流,形成情绪的共鸣和激 荡,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舒 展个性,体悟真情的精神空 间。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 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
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 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
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 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
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 摔碎,立志再不鼓琴。对于俞
伯牙来说,这是一场人生的 悲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
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 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
呼唤。文章采用了大量“留 白”的艺术手段,也留下了一
个给人无限遐思的空间。对 这个“空间”的“补白”,是引
领学生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真
挚情谊的过程,是使师生共 同感动于这份坚贞友情的重
要铺陈,是使学生获得言语 生命,步入精神家园的“期待 视野”的美的“蹊径”。
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把 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
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通过设计一句旬巧妙的导语,引
领学生诵读、体验、对话、联想, 走进这场最美好、最纯洁、最真 挚的佳话,理解这份凄美动人的
友情,感受氤氲着古典主义的感 伤之美,铭记那种无法释怀的凄
婉情结。将知音文化作为全课主 线,把“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主旋 律唱响整个课堂。在学习过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长乐市实验小学:郑敏凤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5课伯牙绝弦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为本,先理解字词意思,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句意思 。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等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师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弦”。
2、 讲述伯牙钟子期相遇故事。
3、 解题。导入。
二、初次读文
1、 自由读课文 。在难读的地方做记号。
2、范读。检查自学情况。
(1)文中哪句话是对这二人的评价?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体现在哪儿?
(3)文中哪句话与题目相照应?
(借机出示句子,解词析句。适机指导朗读。)
3、总结学法。
4、 出示全文,齐读课文。 三、朗读背诵
四、深入感悟
1、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
(1)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读出它的雄伟气势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男生读
(2)当伯牙志在流水 ,钟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读出它的宽广无边吗?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女生读
2、伯牙是当时晋国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依依的杨柳—— (出示课件)
《伯牙绝弦》
一、揭题引入: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 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这位凝神听琴的,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老师边读边写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写法;指名读课题,相机评价)紧接着老师质疑:“‘绝弦’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体会“绝弦”的意思,再次读课题。
二、了解“伯牙”,质疑激趣
1、伯牙是个怎么样的人呢?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预习所了解到的自由汇报,老师补充:伯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外交官,也是一名著名的琴师,他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后被人们称为“琴仙”。
2、看到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请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板书有价值的问题,如: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是为谁绝弦呢?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进入接下来的学习中。
三、初读课文,明白大意。
1、读文:(老师强调文言文的读法,抑扬顿挫,有快有慢,这样方能读出文言文的味儿来。想要做到这样就得准确断句,掌握节奏。) (1)请学生自由读,后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纠正错音。
(2)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试着画出节奏。
(3)教师课件展示本文的节奏划分,学生根据节奏再次好好读课文。
2、翻译
(1)请学生参考注释,结合自己的想法,自行翻译课文。
(2)找学生逐句接力翻译课文,如果遇到困难其他同学可帮忙。
(3)相机讲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一字多解、异字同解。
(4)生带着理解再次自由读文。
四、感受“巧遇知音——喜”
1、师:“伯牙借琴声来表达自己想做一个像泰山那样顶天立地、像流水那样纯洁坦荡的人。可这样的情怀岂是那些追逐名利、贪图富贵的人所能体会能理解的呢?(课件展示相关故事)尽管周围一片赞美声,伯牙还是发出了“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感慨,他苦苦寻觅知音,谁能懂我的琴啊,谁能懂我的心。就在这时,他遇见了谁?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听录音跟读课文,注意停顿。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再读课文,试着用“/”标记停顿。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文下注释,翻译全文。
2.全班交流全文大意。
请生翻译,一人一句,并提示同学需注意的词语。
3、自由翻译全文,读懂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齐读课题。
2、正音。弦读xián,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弄懂古文的意思 1、在1918年鲁迅先生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前,中华民族所有的文章、书籍都是像本文一样的文言文。(大屏幕出示课文原文)通过电视电影,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读古文的呢?
2、学生学古人摇头晃脑初读本文。
3、在现代,我们都喜欢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文章,老师给本文划分了节奏,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一读吧。(大屏幕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古文)
4、学生以抽读、比赛读等方式读古文,教师随机正音,让学生能节奏正确,发音正确。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这些大多都记载在古书古文中,我们要尝试去读懂古文。你能根据在这些字词解释的帮助下,读懂本文每句话的意思吗?试一试,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求助老师。(大屏幕出示带字词注解的课文)
2、学生根据注解尝试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四、讲解课文,感悟知音。
(一)以考查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伯牙绝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5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下面是我收集的伯牙绝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5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供大家品鉴。
伯牙绝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1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 、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善鼓琴→子期善听
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不复鼓→子期死
[设计意图]本少而精采用对比的方式,精妙地勾画出了文本的基本要义。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亦展示了故事的行文脉络。
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力。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 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着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教师不教,学生就不可能获得“不需要教”的能力。可是当前有一些教师并没有吃透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出现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表现之一是鼓励学生误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出现勃勃生机,但教师该讲的内容要敢讲。在引导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既要防止“一讲到底”,又要防止“一议到底”。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例如对课文背景的必要介绍,对学生经过议论确实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讲解,对课文必要的总结,等等。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启发性。
伯牙绝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