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7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1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介】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
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1、谈话交流: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5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5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思考:伯牙为何绝弦?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⑴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⑵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22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22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2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
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
(掌声)【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填空:,天涯若比邻。
相识满天下, .桃花潭水深千尺,,欲觅知音难上难。
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生: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
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二、理解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适时评价、纠正。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齐读课题。
2、正音。
弦读xián,再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初步弄懂古文的意思1、在1918年鲁迅先生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前,中华民族所有的文章、书籍都是像本文一样的文言文。
(大屏幕出示课文原文)通过电视电影,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读古文的呢?2、学生学古人摇头晃脑初读本文。
3、在现代,我们都喜欢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文章,老师给本文划分了节奏,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一读吧。
(大屏幕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古文)4、学生以抽读、比赛读等方式读古文,教师随机正音,让学生能节奏正确,发音正确。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这些大多都记载在古书古文中,我们要尝试去读懂古文。
你能根据在这些字词解释的帮助下,读懂本文每句话的意思吗?试一试,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求助老师。
(大屏幕出示带字词注解的课文)2、学生根据注解尝试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四、讲解课文,感悟知音。
(一)以考查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句意1、题目伯牙绝弦怎样翻译?2、在正文中哪个词句和题目的意思差不多?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2、潜力目标培养和作潜力3、情感目标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以前耳闻过。
这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透过查字典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貌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貌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第二课时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二、深入课文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善字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是什么意思?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体会?3、从哪里能够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俞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还会有什么样的景色?(鸟语花香。
漫天白雪。
秋风落叶)三、启发学生1、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你会怎样?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你又会怎样?2、俞伯牙为什么独独把钟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3、俞伯牙和钟子期仅仅是在音乐上是知音吗?此时的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上的知音了,是对人生态度持相同意见的人。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
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设计意图: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而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练笔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融汇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会如何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3.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内心进行练笔。
《伯牙绝弦》教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篇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较为生动、较为震撼的注解之一。
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较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
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
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
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
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
1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廖丽萍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
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
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
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
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
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
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
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
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
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
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
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2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
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老师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学生用心倾听。
听了这段音乐后有什么感受?(悠扬、动听)这就是有名的古筝
曲《高山流水》。在这个好听的音乐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将要学习这个故事《伯牙绝弦》。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指导“弦”的读音,“弦”就是琴
弦,“绝”就是断绝,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俞伯牙断绝琴弦不再
弹琴)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与学生交流伯牙子期资
料。伯牙既然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他一定会把自己的琴
视为心爱之物,那他为什么要把琴弦挑断呢?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走
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请再大声地读课文,争取读通课文。
3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听听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
师在黑板右板书“/”)(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4、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
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学生举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
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现在谁还有不懂的字、词、句?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
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
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
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
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
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
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说课文意思。
4、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4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
的文言文,全文共有几句话,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学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
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
音”!
4、想象说话。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
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
5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
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
“知音”
5、“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
——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
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
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
《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
“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
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
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
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
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请再读最后一句。读出伯牙
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6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
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一起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
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
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
这一段友谊的?(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
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4、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知音难觅,得到知音要格外珍惜。)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
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7
附:板书
25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 (听)钟子期
高山 泰山
流水 江河
明月 明月
清风 清风
…… ……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知音难觅 死
得到知音要格外珍惜
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