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2套)
- 格式:doc
- 大小:74.22 KB
- 文档页数:55
1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2套)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心: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2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 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 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心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善于、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概括呢?这时候,你是怎样赞叹呢?
(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 )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善哉,绵绵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善哉,( )兮像( )!
……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务必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3 (4)伯牙为何绝弦?绝弦说明什么?(这世上再也未有知音,再弹也未有意思了。)
四、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2. 边听边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动人故事。
五、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 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现在,你想说些什么?
2. 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六、作业:
1.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 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伙伴听。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知音) 钟子期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务必之
绝弦 死
4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情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未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心】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5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很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独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抵了解伯牙、钟子期。
(2)理解“绝弦”(如果不容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3)质疑:如:伯牙为何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心指导朗读的句子: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务必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6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预习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心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务必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善于、善于;表示赞叹。
(2)换位感受: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候,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4)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7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务必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习: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1)伯牙为何绝弦?(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2)绝弦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从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8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现在,你想说些什么?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相关链接】
《警世通言》: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g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必,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9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保守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心】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诵读与友情有关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