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9
《伯牙绝弦》的教案及反思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和背景;(2)感受友情与音乐的力量;(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4)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内容(1)故事背景介绍:描述伯牙和子期的友情及伯牙弹琴而失去摇棒的故事;(2)歌曲欣赏:让学生听取《伯牙绝弦》的乐曲,感受其中的情感和美感;(3)文学鉴赏:通过阅读《伯牙绝弦》的相关文学作品,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
3.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音乐欣赏或故事片段的播放引入话题;(2)讲解故事:讲述《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主要人物和事件;(3)讨论交流: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友情和音乐的理解;(4)总结反思:对故事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4.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讨论内容;(3)依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现给予评价,并提出建议和指导。
二、反思总结在教授《伯牙绝弦》这一主题时,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点:1.文化传承2.友情与音乐《伯牙绝弦》通过描绘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情,以及伯牙用音乐表达情感的方式,展现了友情和音乐的力量。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真谛和音乐的情感表达,并将这些思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3.跨学科融合在教授《伯牙绝弦》时,可以将音乐、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鉴赏。
通过听音乐、读文字、看图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4.教学方法在教学时要注重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阅读、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伯牙绝弦》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美学价值的作品,通过教学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促进他们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塑造。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实用5篇《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 1《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
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
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知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有梯度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本文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
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课外辅助资料进行学*,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补充资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整节课这样读中有悟,悟后有读,读反反复复,悟越来越明。
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
《伯牙绝弦》精彩教学设计(优秀8篇)4、板书课题:牙绝弦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
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伯牙绝弦》优秀教案及反思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伯牙绝弦》的故事,理解友谊的珍贵和知音难遇的道理。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崇尚的高尚品质,如忠诚、诚信、尊重等。
教学重点:1. 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体会友谊的珍贵。
2. 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绝弦”的意思,体会伯牙对知音的珍惜。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高尚品质,联系实际生活。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伯牙绝弦》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合作意识。
5.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伯牙绝弦的原因。
3. 学生讨论,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对友谊和知音的认识。
5.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道德修养。
6.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三、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体会到友谊的珍贵。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了道德修养。
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课堂参与度。
注重朗读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存在问题: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友谊和知音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任务,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文内容。
4.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对友谊和知音的理解,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
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
文言文初次被编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我有点疑惑。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
怎样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去徜徉,去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从而领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呢?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
《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我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
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二、“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知音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与津。
”整堂课,我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
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
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质疑“绝弦”1、出示课题:伯牙绝弦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吗?3、现在你脑中冒出的问题是什么?(既然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自己的生命,却为何断绝琴弦呢?)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评价: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读得很好。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1、文言文的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参考书中的注释或者词语手册再去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你读懂了?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善是什么意思?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吗?3、从课文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1)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2)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什么?理解他们的心意相通。
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的弹奏水平很高?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伯牙绝弦》 执教者 郄志敏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文本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特别注重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插图了解文句大意,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并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并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操练 2分钟
一、导入揭题 3分钟
古文化如璀璨的珍珠,熠熠闪光。瞧,这颗颗珍珠,你能将它收入 囊中吗? 出示与知己好友相关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 ) (2)桃花潭水深千尺,( ) (3)又送王孙去,( ) (4)有朋自远方来,( ) (5)士为( ) 者死。 请任选一句填空。相机提问:第(2)句作者是谁?第(4)句出自哪里? 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伯牙绝弦》,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伯牙绝弦。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描写知己朋友的诗句填空,并说说自己收集的其它相关诗句。 学生听故事 本环节的设计从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诗句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带着问题去读书。 二、初读感知 6分钟
1.解题设疑 提问:同学们看了题目之后你读懂什么? 哪个同学再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提示:根据注释提示解释文言文,我们还要学会用大家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让人听起来更加明白! 读了题目之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师:自由、大声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法并标出节奏。 5.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 提问:文言文只会读行吗? 还应该怎么样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多读文章,不但能读顺文章,还能读懂它的意思和感情。 学生读课题, 读准“弦”字(xián琴弦),解释“绝”字(断绝)——。
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针对课题质疑:伯牙为谁绝弦?——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学生试着读出节奏。 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个人展示读。 学生思考回答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 三、精读感悟 10分钟
1、自读自悟。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 2.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同桌合作学习,交流汇报。 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深读课文,升华情感 8分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师:伯牙和子期之间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深情厚谊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②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学生答:知音。 学生根据读文感悟回答。 学生进入情境试着赞美。 生:峨峨兮若泰山。 生:洋洋乎若江河。 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情会是怎样的?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学生感悟。 学生感情读文。 (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思考 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学生认真倾听感悟。 五、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8分钟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4.引导背诵。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
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生齐读课文。
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课堂小结 2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那些收获?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领悟学习方法,再次感受朋友
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