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7.09 KB
- 文档页数:3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学习目标】一、记住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阻碍、鉴真东渡日本、唐与新罗的往来、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二、分析隋唐时期显现频繁交往的缘故和对历史进展产生的重大阻碍。
3、感悟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中表现的奋斗精神;熟悉唐朝文化活着界上的阻碍,进而产生对先人业绩的自豪感。
【学习重点】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学习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缘故,它与现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课内探讨】一、自主学习我最棒(标有▲为学习重点)(一)概况(阅读讲义P28第一段)唐朝的对外关系如何?唐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外国人如何称号中国人?什么缘故如此叫?(二)唐朝的对外交往▲一、中日关系:①遣唐使:什么是遣唐使?遣唐使来华目的是什么?对日本有何阻碍﹙制度改革、文字、社会生活等方面﹚?②鉴真东渡:鉴真东渡是在何时?鉴真为中日交流做出了哪些奉献?二、与新罗的关系:新罗位于什么半岛?新罗与唐朝有哪些友好往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3、中印关系----玄奘西游玄奘西游时在位的皇帝是谁?从哪里动身?目的地是哪里?玄奘有哪些奉献?二、合作探讨求共赢(先独立试探,后组内交流)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制度、法律完备),珍国也(文明发达,值得珍视的国家),常须达。
——《日本书纪》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舞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许诺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材料三:①阅读以上三那么材料,分析唐朝对外交往什么缘故如此普遍和活跃?材料四:唐朝的对外交往多是政治、文化方面的交往,外来文化对唐朝的阻碍,多是外国人自己输出的,而非唐朝主动输入的。
唐朝在对外经济交流中,除民间商业贸易外,官方贸易多以“朝贡”的形式显现,唐朝将贸易中的两边关系设定为“进贡”和“赏赐”的关系,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不讲求经济效益。
材料五: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大体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世界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唐朝时我国同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开放与友好往来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所起的积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史实,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勇敢执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天竺。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唐朝对外交往的意义,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结合当前素质教育新形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间小组合作学习,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教师在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启发引导为辅,运用多媒体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直观认识,引导学生以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上网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将《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鉴真坐像》、《玄奘》等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资料。
学生:收集有关鉴真,玄奘的资料.可以上网查询,可以看书查找。
设计思路本课介绍了唐朝的对外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开放史上,汉朝和唐朝是两个高峰期。
在两汉的基础上,历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唐朝的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更高层次。
通过唐与日本、天竺的交往,突出地反映出中国当时对外交往的活跃,其立足点在于友好交往上,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当时唐朝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同时,唐帝国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课程标准】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主要史实:①唐朝的民族政策。
②唐朝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③吐蕃统一。
④文成公主入藏。
⑤汉蕃“和同为一家”。
⑥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2、了解主要历史人物。
能力目标:1、收集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比较分析资料的能力。
收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有关故事。
2、动手设计少数民族方位图,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空间概念。
3、讲述文成公主的故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4、分析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归纳唐朝民族关系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5、编写文成公主入藏小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6、分组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认识政府开明的政策,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保证。
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有利于各族的发展。
3、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友好关系,是我国古代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典范。
其开放的民族政策是今天非常值得借鉴的历史财富。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
一、对外友好往来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讲解从哪些城市出发,经过哪些路线,到达哪些国家:从洛阳、长安出发向西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东可以到达新罗;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天竺,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从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
由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相当频繁,与唐朝有贸易往来的包括亚非欧七十多个国家。
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云集世界各国人士,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情况。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由学生列举唐朝与日本的来与往:1、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想一想:遣唐使来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反映出来?——学习唐朝的文化。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本课在全册教科书中属于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讲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本课侧重于唐朝的对外开放。
本课重点讲述了唐朝与日本、天竺等国家的友好往来史实。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唐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唐朝的威名远播四方,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高潮。
学习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通过观看长安城的历史图片和课文材料,想象唐都长安城中外交流的盛况。
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重难点】1、重点是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处理办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加强直观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难点是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处理办法:先让学生了解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基本史实,再指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归纳、概括出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畅通是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师寄语:和平友好是世界交往的前提。
学习目标:1.了解隋唐对外友好交往的情况,主要与日本、天竺。
2.分析隋唐出现频繁交往的原因。
比较玄奘和鉴真的共同点。
3.比较日本与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日本使:日本先后次派出遣唐使或留学生到中国访问学习仿唐制进行唐与日本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参考汉字,创建的关系在、、、等方面保留唐的风尚时间:东渡经过:次东渡,历尽艰辛,到达日本。
影响:人员往来:、唐与新罗贸易往来:的关系新罗用制选官文化交流新罗引入、、等科技传入唐朝唐与天竺友好往来唐与天竺时间:的关系玄奘西游经过:从出发,到达天竺,遍访名寺,并在寺游学。
归国后,写成一书。
影响:二、记忆擂台1.天竺是的古称,唐朝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
2.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3.汉朝杰出的使者,并开辟了闻名,中印史上杰出的使者,中日交流史上传播者。
4.佛教发源地在,传入中原,北朝为宣扬佛教,开凿石窟著名的、,唐朝时西游天竺,并写成《》成为研究、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5.早在朝时,日本派遣隋使来到中国,在中日交往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时期)设计的。
三、合作探究1.看P28、P29《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分析归纳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2.P29—P31分析归纳唐朝与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史实(从次数、规模、影响来对比)。
3.对外交往中比较著名的人物及事迹。
4.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舞》,未知秦王何许人,有何功德?”你能帮助他吗?四、达标检测1、唐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高僧是()A、鉴真B、崔致远C、遣唐使D、玄奘2、玄奘前往印度时,印度半岛被称为()A、印度B、印尼C、天竺D、孟加拉3、玄奘回国后,以其亲身见闻写成的著作是()A、《西游记》B、《桂苑笔耕》C、《老子》D、《大唐西域记》4、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A、高丽B、西域C、天竺D、日本5、玄奘西行的出发点是()A、逻些B、长安C、涿郡D、洛阳6、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发生在()A、隋朝B、西汉C、唐朝D、秦朝7、“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A、新罗B、日本C、波斯D、天竺8、下列人物中,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是()(1)李冰(2)李春(3)玄奘(4)鉴真A、(1)(2)B、(3)(4)C、(1)(4)D、(2)(3)9、下列国家,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是()A、朝鲜B、阿拉伯C、日本D、印度10、阅读郭沫若的下列诗作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教学流程的设计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领,导入新课 第一目 胸襟广阔兼收并蓄先给学生展示《唐人街》的相关图片:多媒体展示图片英国唐人街日本唐人街各国唐人街并提问: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唐人街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图片展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过渡到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从而点明主题,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看图说出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日本新罗天竺[提出问题]1.唐朝时期与中国长期友好往来的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呢?2.从这幅图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方法引领:引领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小组讨论:结合图片及学过的地理知识,指出这些国家和地区并找出去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交通方式。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生1】日本、朝鲜、和印度及中亚和西亚地区。
【生2】交通发达、便利。
【生3】唐朝时期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都纷纷前来中国。
……多媒体展示图片:《职贡图》外国使节来华教师总结:唐朝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而唐朝的经济文化对交往各国影响也很大,通过商业贸易,互派使者,中国的文明、友谊传向世界,理所当然地,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也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称为“唐人”。
教师过渡:大家应该都喜欢旅游的吧?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追寻古人的足迹,去领略与唐朝交往最突出的几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探访它们和中国的文化渊源。
首先我们去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国家——日本。
二、自主学习,分组导学,合作探究第二目游各国仰中华风情足迹一唐风洋溢奈良城多媒体展示: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材料二学生活动:六人为一小组,学生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1.材料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目的是什么?2.为此日本是怎么做的?3.为什么日本遣唐使要源源不断地到唐朝去呢?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生1】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
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
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
一、对外友好往来
(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力)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讲解从哪些城市出发,经过哪些路线,到达哪些国家:从洛阳、长安出发向西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东可以到达新罗;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天竺,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从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
由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相当频繁,与唐朝有贸易往来的包括亚非欧七十多个国家。
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云集世界各国人士,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情况。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由学生列举唐朝与日本的来与往:
1、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想一想:遣唐使来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反映出来?
——学习唐朝的文化。
(从遣唐使的人员构成和遣唐使回国带回大量的书籍可以反映出来)
同时,使团对唐朝的赠品(珍珠、绢、琥珀、玛瑙),和唐朝的回礼(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鉴真东渡
播放《鉴真东渡》的录像。
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
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
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
鉴真仍支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
(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
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
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句,并用事例说明。
舍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
在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日本政府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影响。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生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制度、建筑、钱币和文字、茶道、服装、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对比图)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总结: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与新罗友好往来的情况。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略讲)
在地图上找到新罗的地理位置。
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与中国毗邻,所以两者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
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人参等,从唐朝带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和书籍。
同时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也很深远。
如韩国的国旗,韩国的国旗被称为太极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韩国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础上创造的。
刚才我们讲了日本、新罗在与唐朝密切的友好往来中,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同时,唐朝也不忘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充实自己。
学生举例:朝鲜音乐传入中国;玄奘西游取经。
四、玄奘西游
学生自制课件,并根据课件讲解玄奘西游的经历。
玄奘取经回来后,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
后来,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找到了那烂陀寺的遗址。
小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