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评热病论
- 格式:ppt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0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一)篇名释:评者,深入评论也。
本篇主要对《热论》篇所涉热病、病态及其治法,作出解论和深入评论,故此名篇《评热病论》。
‖SW61—D1001→Q1001‖→‖SW33—D0101‖SW61—D1001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黄帝问:人外伤于寒气,而转化为热病,为什么?Q1001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岐伯说:寒气多,就生热病。
‖SW31—D0401→Q0802‖→‖SW33─D0101‖SW31—D0401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黄帝问:热病已经痊愈,时有后遗症,为什么?Q0401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岐伯说:各种后遗症,是身热太多却强行进食,就会有余热复发。
如此情形,都是热病已经衰退,而余热尚有所藏,因余热与谷之热气相遇,两股热气相合,所以有热病复发。
D0501帝曰:善!治遗,奈何?黄帝问:说得好!热病复发,怎么治?Q0501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岐伯说:根据热病虚实,调其异常为正常,必使后遗症痊愈了。
D0601帝曰:病热,当何禁之?黄帝问:热病,有何禁忌?Q0601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岐伯说:热病稍有好转,吃肉就会复发,多食就留后遗症,这就是禁忌。
D0701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如何?黄帝问:热病再度伤寒的,其脉动与症状对应,如何?Q0701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岐伯说:再度伤寒者,发病第一天,就会足太阳膀胱和足少阴肾都病,就会头痛、口干而烦满;Q0702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发病第二天,就会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都病,就会腹满、身热、厌食、语无伦次;Q0703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黄帝内经白话文:评热病论黄帝内经白话文:评热病论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这是什麽病呢?怎麽治疗呢?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怎样治疗呢?黄帝问道: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热,脉象急疾躁动,其病逝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叫什麽病?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陰陽交,陰陽交是死症。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之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而出汗,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能够得到汗出的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的应当能进饮食而不在发热。
复发热是邪气尚留,汗出是精气胜邪,现在汗出后又复发热,是邪气胜过精气。
不进饮食,则精气得不到继续补益,邪热又逗留不去,这样发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会立即发生危险。
《热论》中也曾说:汗出而脉仍躁盛,是死证。
现在其脉象不与汗出相应,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邪气,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显的了。
况且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是死证。
现在已出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因汗出而暂时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黄帝说: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这是什麽病呢?岐伯说: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感受了风邪;烦闷不解,是由于下气上逆所致,病名叫风厥。
黄帝说: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
岐伯说:太陽为诸陽主气,主人一身之表,所以太陽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
少陰与太陽相为表里,表病则里必应之,少陰手太陽发热的影响,其气亦从之而上逆,上逆便称为厥。
黄帝说:怎麽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并刺太陽、少陰表里两经,即刺太陽以泻风热之邪,刺少陰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黄帝说: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使人头项强直,头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恶风而寒栗,这就是劳风病的发病情况。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首先应使其胸中通畅,俯仰自如。
评热病论篇
摘要:
一、引言
二、热病的概念与成因
三、热病的症状与诊断
四、热病的治疗与预防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评热病论篇》是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主要对热病的成因、症状、治疗和预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本文将对这一篇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为现代医学对热病的认识和研究提供借鉴。
【热病的概念与成因】
热病是指由外邪入侵,导致人体阳气偏盛,出现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评热病论篇》认为,热病的成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邪入侵,如风、寒、湿等邪气侵入人体;二是人体内部的阳气过盛,导致阴阳失衡。
【热病的症状与诊断】
《评热病论篇》详细描述了热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渴、烦躁、汗出、脉象洪大等。
同时,还强调了诊断热病时要结合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热病的治疗与预防】
针对热病的治疗,《评热病论篇》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如解表、清热、滋阴、益气等。
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制定。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预防热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注意饮食、起居、锻炼等养生方法,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结论】
《评热病论篇》对热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很高的价值,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医学水平的局限,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治疗方法需要结合现代医学进行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评热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三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评热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三篇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瞑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评热病论篇一、引言热病论篇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论述了热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热病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而引发的一类疾病。
在古代,热病一度被认为是难以治愈的病症,但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热病的认识逐渐加深,治疗手段也日益丰富。
本文旨在综述热病论的基本概念、治疗方法、预防与调理措施,以及现代研究进展,以期为热病的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热病论的基本概念1.热病的定义热病是指由于外邪侵袭,引起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以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热病的发生与季节、环境、饮食、劳累等因素密切相关。
2.热病的病因热病的病因主要有外邪、内伤、情志不遂等。
外邪指风、寒、湿、燥、火等邪气,内伤包括饮食、劳倦、情志等,情志不遂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热病。
3.热病的症状和诊断热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便秘、苔黄、脉数等。
诊断热病应结合病史、症状和舌脉象进行综合分析。
三、热病的治疗方法1.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热病的方法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清热化湿、滋阴清热等。
常用的中药有银翘解毒片、麻黄汤、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等。
2.西医治疗方法西医治疗热病主要采用对症治疗、抗感染、支持疗法等。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3.综合治疗方案结合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以期提高治疗效果。
四、热病的预防与调理1.生活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外邪侵袭。
2.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油腻、燥热食物。
3.预防措施根据季节和地域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保暖、防晒、祛湿等。
五、热病的案例分析1.案例介绍患者,男,30岁,因外感风热导致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2.病例诊断与治疗根据病史、症状和舌脉象,诊断为风热感冒。
采用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中药治疗,并结合西药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