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11.11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引流方式治疗体会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最易造成颅内积气及颅内积液,从而引起颅内感染、张力性气颅、脑组织复位缓慢及血肿复发等并发症。
通过改变引流管的置管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颅内积气及颅内积液。
此术式简单、并发症少。
标签: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颅内气体残留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起病隐袭的独立性疾病,约占颅脑损伤病例的1%,约占全部颅内血肿的10%,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钻孔冲洗引流术,但仍有3%~37%的复发率,且可出现张力性气颅、脑损伤、颅内出血、颅内感染、低颅压、癫痫等并发症。
我院2005~2008年共手术治疗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通过改良置管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12~85岁,平均65岁;病程25 d~4个月;左侧血肿22例,右侧血肿21例,双侧血肿7例;有头部创伤史41例,否认头部创伤史9例;服用华法林2例。
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30例,肢体偏瘫15例,精神异常、智力低下5例。
影像学检查:头颅CT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影伴有混杂密度,中线明显移位。
1.2 方法所有病例通过脑CT检查血肿腔内无分隔,包膜无钙化。
均采用钻孔引流术。
钻孔位置至关重要,选择血肿腔最低点的颅骨钻孔,以利于引流。
术中血肿腔内置管,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清亮,注意冲洗时要轻柔,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致血肿复发。
取8-0儿童导尿管置入血肿腔最顶端,选择8-0导尿管因为其质地柔软,插入颅内较长时,不至于插入脑实质中。
另取10-0引流管置于血肿腔最低端,头皮另开口引出。
8-0导尿管于手术切口引出。
按层缝合头皮,缝合固定10-0引流管。
从10-0引流管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利用气体向上的原理,8-0导尿管不断排出气体,当无气体排出而流出生理盐水时,缓慢拔出8-0导尿管。
术后采用头低位及患侧卧位,如身体条件允许每天可补充生理盐水1 500~2 000 ml,多饮水,2~3 d后拔出引流管。
浅谈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体会作者:黄端宏,丁明亮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慢性硬膜下血肿指颅内出血,血液聚积于硬膜下腔,多由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症状,约占颅内血肿的10%[1]。
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可避免患者致残及引起死亡。
总结我院自2009年7月~2012年7月收治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8例,17例均行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1例行开瓣血肿清除术。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48岁。
50岁以上16例。
摔伤13例,打击伤2例,不明原因3例,病程多3周-2个月。
1.2 临床表现头痛者17例,恶心呕吐11例,有精神症状者7例,锥体束征阳性者6例,一侧肢体无力13例,偏瘫5例,术前神志清楚12例,意识模糊4,浅昏迷1例。
1.3 辅助检查全部经CT平扫确诊有明确诊断。
单侧14例,双侧4例,血肿范围均较广泛,低密度改变8例,等密度4例,混杂密度6例,,在CT片上均表现为新月形密度异常影,同侧脑室受压,中线向对侧轻度偏移,颅内血肿量在70-150mL。
1.4 手术方法17例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1例采用开瓣血肿清除术。
双侧钻孔引流2例。
术中均采用仰卧位,头偏向健侧。
16例患者均采用局麻,2例采用全麻。
根据头颅CT定位于血肿最厚处作一头皮直切口长3.0-4.0cm,乳突牵开器牵开头皮,颅骨钻孔一个,十字切开,可见酱油色液体流出,部分可见絮状物流出,将前端有两个侧孔的20号T管置入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冲洗液变清,于切口处将引流管固定于头皮上,将骨孔尽量处于最高点,并由骨孔及引流管向血肿腔内注满生理盐水,将气体排出。
术后前3天每日补生理盐水3000ML左右,并嘱患者大量饮水促进脑膨起。
2-4d内引流管无液体流出后复查头部CT,大部分血肿基本排尽,脑受压解除,给予拔除引流管,少数调整引流管位置后继续引流,但引流管留置时间未超过5天。
2结果1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神经系统症状基本解除,头部CT复查血肿消失,脑室受压解除,中线结构居中,部分有少量积液。
微创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护理体会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有包膜的血肿,大多由于脑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裂所致,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可无明确的或仅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有的病人伴有血管性或出血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慢性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表现突出,老年人以智力障碍和精神异常为主,有的病人还可以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失语等⑴。
占住院颅脑损伤患者的1.5~5.4%,占各种颅内血肿的9.6%~18.7%,占硬膜下血肿的10%~30%⑵。
钻孔引流术是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
同时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微创穿刺+尿激酶液化引流治疗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简便易行、经济安全、适合推广。
本文选用我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2例,采用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现将手术前后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1资料1.1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4例。
年龄50-60岁3例,60-70岁7例,70岁以上2例。
病程10天—3月。
所有患者均有头晕头痛症状,伴智力障碍者2例,行为异常、定向障碍者3例,经常跌倒、近事遗忘者4例,高血压病史3例。
手术前均经头颅ct检查示颞、顶区慢性硬膜下血肿。
1.2治疗方法12例患者积极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在局麻下7例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5例行血肿微创穿刺+尿激酶液化引流术,术中引流出不凝暗红色血液80-100ml,术毕放置硅胶引流管一根,并固定,外接无菌引流袋一个。
1.3疗效12例手术患者7例术后硅胶引流畅,术后第2日头痛头晕症状减轻,于术后第3-5天精神症状完全消失,术后第5日复查ct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消失,遵医嘱予拔管;5例患者术后出现引流不畅,于术后第3日查凝血四项正常后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50000u溶栓,第4日引流液明显增多,精神神经症状消失,术后第7日拔管。
继续住院观察2日,12例患者精神神经症状均消失,定向力完整,问答切题,手术疗效确切。
慢性硬膜下血肿42例改进术式治疗体会引言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占位性病变,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开颅手术和钻孔引流术,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和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改进的术式在治疗CSDH方面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总结4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改进术式治疗的体会。
一、临床资料1. 患者选择本研究纳入了42例经影像学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年龄范围为45-80岁,平均年龄62.5岁。
2.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或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
3. 影像学特征通过CT或MRI检查,确认血肿的位置、大小和密度。
二、改进术式介绍1. 术式原理改进术式主要基于减少术后复发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通过精确的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实现。
2. 手术步骤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全面评估、术前教育和必要的血液检查。
麻醉方式:多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手术切口:选择适当的切口位置,以便于手术操作和术后恢复。
钻孔引流:在硬膜下血肿的最高点进行钻孔,插入引流管。
血肿清除:采用吸引器或生理盐水冲洗,清除血肿。
硬膜修复:对受损的硬膜进行修复,必要时使用人工硬膜。
术后引流:设置适当的引流时间和压力,确保血肿清除。
3. 术后管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
定期更换引流袋,防止感染。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时拔除引流管。
三、治疗结果1. 疗效评估术后通过CT或MRI检查评估血肿的清除情况,42例患者均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 并发症分析本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了术后感染,1例出现了硬膜下积液,均通过相应的治疗措施得到控制。
3. 复发情况随访6个月至1年,无患者出现复发。
四、讨论1. 术式优势改进术式通过精确的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
2. 术后并发症预防严格的无菌操作、合理的引流时间和压力设置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