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192.03 KB
- 文档页数:2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之我见摘要:本文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德育问题,并分析了相关的原因,笔者结合农村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解决的办法,希望能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德育;成长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198-0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留守儿童”问题日渐突出。
本人在农村工作已二十余年,长期兼任班主任工作,参与我镇并负责建设我校留守儿童成长家园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省电视台为此来我校录制节目,就我校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工作在全省进行了宣传和交流,现结合我校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工作谈几点我们的做法。
一、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大寨镇中心校辖区共有3所小学,学生源自大寨镇附近9个自然村。
现有学生856人,教学班21个,留守儿童占70%以上,学校留守儿童的主要不良表现为:1、人格发展不健全。
由于长期的家庭教育缺陷,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关爱。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他们不能同祖辈多方面有效沟通,不愿与别人交往,形成孤僻、暴躁、不善与人交流和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的性格。
2、思想品行问题多。
老人过分溺爱孩子,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好逸恶劳不遵守规章制度等。
3、家务劳动负荷重。
不少的“留守儿童”除了完成学习任务之外,还要为年迈的或有残疾的监护人分忧,承担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沉重的家务劳动,使学习成了“副业”,繁重的家务使其对学习索然无味!4、安全监管不到位。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心理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
监护人忽视“养成教育”,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
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摘要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其道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受儿童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留守儿童在道德教育方面呈现出道德认识模糊、道德情感缺失和道德行为偏差的现象。
因此,应从留守儿童自身正确认识自己、家长提高责任意识、学校强化德育课程设置、社会正面宣传引导四个方面积极解决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道德缺失一、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一)道德认识模糊留守儿童均处在未成年阶段,这一阶段正是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关键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来自家长的正确道德观念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判断对与错、好与坏的直接依据的来源被切断了,他们的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是模糊的。
(二)道德情感缺失良好的亲子家庭关系是培养儿童健全情感的温床。
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子女表达出无尽的关爱,并尊重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时也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爱心。
儿童会逐渐形成较为健全的道德情感。
但是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情感的交流碰撞,他们不愿意向他人表露自己内心的情感,造成了道德情感比较淡漠。
(三)道德行为偏差首先,留守儿童因为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教育与引导,使得自身的道德意识薄弱;其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与手段,使得留守儿童们形成了一些骄纵、任性等不良习惯,在生活中不顾他人感受任意妄为;再次,留守儿童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缺乏强有力地自控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一)儿童自身因素首先,留守儿童处在成长和发育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判断是非的能力。
面对光怪陆离、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很多成年人尚不具备完善的辨别能力、防范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更别提处于社会化初级阶段又缺乏家人监护和指导的留守儿童。
其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乏有效地监督,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也很难形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德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德育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在外打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儿童在农村家乡长期独自生活。
这类儿童往往面临教育资源匮乏、情感疏离、安全隐患等问题,给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所在的乡村学校普遍条件较差,教育质量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优质教师。
2. 情感疏离问题。
由于长期与家人分离,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情感缺失,缺乏家庭呵护和陪伴。
3. 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安全感和关爱,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行为异常。
4. 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在农村村庄中独自居住,容易成为各类不良人员的目标,面临被拐卖、虐待、性侵等危险。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德育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德育不仅仅是人口迁移背景下的一项紧迫任务,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教育德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德育教育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
2. 培养社会责任感。
通过德育教育,留守儿童可以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 提高综合素质。
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帮助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其智力、体质和美感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4. 保障社会稳定。
德育教育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预防和减少其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减少社会治安问题。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德育的途径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德育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关注和解决:1. 政府重视。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德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苏湾小学:甘盛案例背景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爷爷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
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年级学生陈凯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上学迟到,问其原因,多半是一个人在路上玩,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
案例分析通过平时的家访,对姜达志同学有了一些了解: 姜达志的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回家,其他的时间只能靠电话联系。
我们通过学校留守儿童的亲情电话与其父母沟通,关于姜达志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
其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姜达志的爷爷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并表于,一旦放暑假,就会把姜达志接到身边,弥补缺失的亲情。
而姜达志的爷爷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姜达志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姜达志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位爷爷有点“怕”他的儿子,某些方面如果做得不好,“得罪”了宝贝孙子,万一出了问题,等到过年儿子、儿媳回家就无法交待,所以,对姜达志同学就有点溺爱,什么事都顺着他。
),这样也易于滋长姜达志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姜达志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姜达志同学的父母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爷爷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姜达志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德育论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德育论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论文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实现他们的淘金梦。
我国农村地区,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问题,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
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探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非凡社会群体。
具体而言,是指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据本人对我校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25%。
就拿我所带的现在这个初中一年级的班来说,全班41名同学,有十个是父母都在大城市打工的留守儿童。
这还没有包括父母两人有一方外出的,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
这些留守儿童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60%,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
还有的一些住在叔叔伯伯家,而往往这些亲戚已经有自己的子女了,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家里能得到的关爱是非常有限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还将呈上升趋势。
众所周知,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
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
长期以来,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孤僻。
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正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近年来,随着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规模的扩大,未随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的儿童(以下称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加,其教育和管理逐渐成为农村突出的社会问题。
为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加强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以及团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的实施意见》(川青联发〔2006〕4号)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大力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开展关爱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生活保障和教育保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
二、工作目标(一)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收义务教育。
将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
保证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中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8%,辍学率在1%以下,完成率达98%;初中生辍学率在2%以下,完成率达95%。
(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Teachinginnovation 教学创新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11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分析文/卢能赛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缺失父母的关爱,极容易转变为问题少年。
为了有效地改变此种境况,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以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为前提,利用良好的方式展开道德与法治教育,以此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与法治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者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和父母一起正常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在农村,留守儿童可谓比比皆是。
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多数农村父母都选择外出务工,将孩子放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身边,由其代替抚养;或直接将孩子寄养在各类亲戚家中,只在固定时候支付抚养费。
这种行为使得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思想道德或者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导致孩子们逐渐地变成所谓的“问题少年”。
在这样的境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就需要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充分的关注学生,积极的讲解道德知识和法治知识。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来转变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道德理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 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农村小学教师要想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强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就需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
实际上,许多农村学生之所以会变成留守儿童,就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变成问题少年,则是因为没有受到恰当的家庭教育。
要么父母对于孩子过于严厉,要么家人对孩子过于放纵。
因此,教师要想加强对农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首先就需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要督促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1)即使家长因为要改善生活条件而外出务工,也要告诉家长不能落下对孩子的关注,需要利用多种信息设备和孩子进行沟通,在节假日时期也可以适当的回来带孩子出去旅游,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