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译自测量
- 格式:pdf
- 大小:81.34 KB
- 文档页数:2
古文翻译自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说明:说明:学习古代汉语各种知识的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是全面考察阅读古文能力的最好方式。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讲授的理论知识较多,由于期末是开卷考试,所考内容多数在教材中,因此难度不是很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考试中必须增加古文翻译比重——古文翻译光靠翻教材是做部出来的。
要做好古文翻译,必须要加强练习。
为了给翻译提供练习的题目和检测的依据,这里列了一部分古代汉语语言特点比较突出的古文选段,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有选择地做一做,不仅可以检测自己阅读古文的能力,而且对及时发现在翻译古文方面的问题,从而引起注意。
翻译古文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注意掌握翻译的方法,这就是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首先要一字一句地对译,然后在调整句式,在不太通顺的地方增补词语。
这样可以避免漏译,而漏译是以往翻译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例如:原文: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且用陈辕涛涂之谮也。
译文:夏天,郑国杀死申侯来讨好齐国,同时(也是)因为陈国辕涛涂的诬陷。
原文: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
译文:起初,申侯是申氏所生,在楚文王(那里)得到宠信。
又受到楚文王的宠信。
原文: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译文:文王将要死的时候,给申侯玉璧,让(他)离开(楚国),原文:曰:“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译文:说:“只有我了解你,你垄断财物而不(知道)满足,原文:予取予求,译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要,原文:不女疵瑕也。
后之人将求多于女,译文:(我)不(把它当作)你的毛病。
继位的人将(向你)索取大量的(财物),原文:女必不免。
我死,女必速行。
译文:你一定不能免(于罪)。
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迅速离开楚国。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既葬,译文:不要到小国去,(小过)将不会容纳你的。
已经安葬(了文王),原文:出奔郑,又有宠于厉公。
译文:出逃到郑国,又在厉公(那里)得到宠信。
原文:子文子闻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译文:子文子听到申侯死的消息,说:“古人有(这样的)话说:原文:…知臣莫若君。
古文今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3.“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
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古文今译的方法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课文重点今译1丹溪翁传1.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
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
【译】拿古方来治疗当今的疾病,它们的情况不能够完全符合。
如果要设置医学法度,确立治疗规范,符合医治准则,就必须依据《素问》、《难经》等各种医经!但是我们乡里的各位医生很少能够通晓这些经书的。
”2.罗遇翁亦甚欢,卽授以刘、张、李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
”【译】罗先生接待丹溪翁也很欢畅,就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的医书传授给他,为他陈述并阐发三位医家的学术要旨,而完全取决于医学经典理论,并且说:“全部抛弃你过去所学的东西,因为那是不正确的。
3.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夫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
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
【译】天下有道时,人们的行为就美好;天下无道时,人们的言辞就虚华。
行为是根本;言辞是依从根本而派生的末节。
如果听到虚华的言辞,舍弃根本而追求末节,便怒气充溢脸面,好像将被玷污似的。
4.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
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译】左丘明曾说:“仁德之人的教诲,它的益处真大呀!”确实如此啊。
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代所说的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良师益友,又怎能因是医生而轻视他呢?2扁鹊传1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
少时为人舍长。
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以….为奇),常谨遇之。
【译文】扁鹊是勃海郡郑人,姓秦,名叫越人。
年轻时做人家客馆的主管人。
馆客长桑君常来住宿,扁鹊特别觉得他不平凡,常常很恭敬地接待他。
2 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宾语前置:怪何?)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
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閒。
”居二日半,简子寤。
【译文】扁鹊说:“血脉正常,你惊怪什么?从前秦穆公曾经患过像这样的病,过了七天才醒。
夫文言文,古之文章也,言辞古朴,意蕴深远。
自汉魏以降,代有传承,然今人阅读,往往隔阂难通。
故翻译文言文,实为桥梁,沟通古今,启迪心智。
本文将述文言文翻译之常用方法,以助读者一窥门径。
一、直译法直译者,即以今语直译古语,力求字字对应,不失原意。
此法适用于语句结构简单,意思明确之文。
如:原文:臣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译文:我听说君子之德,五代之后就会消失。
直译法要求译者对文言文有深刻理解,对今语有熟练运用,方能做到忠实原文,不失文采。
二、意译法意译者,即以今语表达古意,不求字字对应,但求意思相通。
此法适用于语句结构复杂,意思隐晦之文。
如:原文:今者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如今天下分为三国,蜀汉疲弱,这实在是关乎存亡的紧要关头。
意译法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三、增译法增译者,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词语,使译文更加完整、准确。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省略或隐含的意思。
如:原文:刘备,天下枭雄也。
译文:刘备,是天下的雄杰。
在此句中,“天下”二字在原文中虽未明确指出,但根据上下文可知,刘备是一位在天下有影响力的人物,故增译“天下”二字。
四、减译法减译者,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删除一些词语,使译文更加简洁、精炼。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或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含义发生变化。
如:原文:君既若此,宁不如归?译文:既然如此,你难道不能回去吗?在此句中,“宁”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无“难道”之意,故减译“宁”字。
五、换译法换译者,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将原文中的某些词语或句子用现代汉语中的其他词语或句子替换。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某些词语或句子在现代汉语中难以理解。
如:原文:刘备,天下枭雄也。
译文:刘备,是天下的英雄。
在此句中,“枭雄”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含义较为复杂,故用“英雄”替换。
六、引申法引申者,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对原文进行引申发挥。
今译古1今:你咋不上天呢。
⽂⾔⽂:阁下何不随风起,扶摇直上九万⾥。
2今:主要看⽓质。
⽂⾔⽂: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华。
3今:你脸⼤ ⽂⾔⽂:君额上似可跑马 4今:咱俩没有什么共同语⾔。
⽂⾔⽂:夏⾍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
5今:我带着你,你带着钱,那不是很快乐吗? ⽂⾔⽂:执⼦之⼿,⼦执资斧,岂不乐哉? 1、你咋不上天呢? 翻译:阁下何不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
2、⼥汉⼦ 翻译:安能辨我是雌雄。
3、⽼司机带带我 翻译:太仆⽼识途,携我同游乎? 4、辣眼睛 翻译:以⽬尝之,其味甚⾟。
5、⽣活不⽌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 翻译:常抱青云之志,莫但求⽥问舍。
6、我喜欢的⼈不喜欢我 翻译:我⼼向⽔,君⼼向⼭。
7、主要看⽓质 翻译: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华。
⽹友热议:中华⽂字博⼤精深 8、你脸⼤ 翻译:君额上似可跑马。
9、我带着你,你带着钱 翻译:执⼦之⼿,⼦执资斧。
10、有钱,任性 翻译:家有千⾦,⾏⽌由⼼。
11、世界那么⼤,我想去看看 翻译:天地⽞黄,宇宙洪荒,愿泛浮萍,从容飘洋。
12、我选择狗带 翻译:余⾻当捐沟渠。
13、上交给国家 翻译:国之重器,当奉朝廷。
14、撩妹/撩汉 翻译:挑兮狎兮,欲成吾妻/逗兮昵兮,终成吾夫 15、宝宝⼼⾥苦,但宝宝不说 翻译:孺⼦含⾟,隐忍不嗔。
16、没想到你是这样的 翻译:未知汝乃如此之⼈哉! 17、当时我就懵了 翻译:余顿怔怔,魂散⽆声。
18、也是醉了 翻译:⾏迈靡靡,中⼼如醉。
19、来呀,互相伤害呀 翻译:招尔互攻,相损相从。
20、每天都被⾃⼰帅到睡不着 翻译:⽟树临风美少年,揽镜⾃顾夜不眠。
21、⼈要是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翻译:涸辙遗鲋,旦暮成枯;⼈⽽⽆志,与彼何殊。
22、⼈与⼈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呢? 翻译:长恨⼈⼼不如⽔,等闲平地起波澜。
23、玩笑不要开得太过了 翻译: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2024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古文今译教材第5页古文今译“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出自元代诗人范椁(pēng)的《王氏能远楼》,意思是人生在世要立足当下,依靠自己脚踏实地稳步前行,只要坚持不懈,哪怕每次仅迈出半步,长久积累也能开创出一片广阔天地。
教材第6页古文今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自《礼记·中庸》,原文为“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往往会失败。
教材第8页古文今译“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意思是努力实践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
古文今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自荀子的《劝学》,大意是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要慢慢积累,不可拔苗助长的道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其大意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道德经》,意思是能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材第13页古文今译“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唐代李白的《将进酒》,其意思是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
此句写得自信狂放,透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态度,后常用此句劝人对金钱看淡,对自己充满信心。
教材第18页古文今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由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其所著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提出,意思是:志向不确定,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强调了立志对于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意思是: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就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阻挡。
一个人有远大志向与坚强意志的人,他要完成的事业不论有多么艰难,有多少困苦,他都能克服;哪怕有精锐的军队阻拦,也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