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古籍入门(版本选择、如何阅读等常识)

关于古籍入门(版本选择、如何阅读等常识)

关于古籍入门

一、诗经

1、入门可用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书不厚,一个星期就读完了,窃以为译笔比郭沫若漂亮并更贴近原诗,注释精炼简明准确,这个选本足压倒N多种全译本。

2、登堂可用褚斌杰《诗经全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不推荐泛滥成灾的中华书局的周振甫的《诗经译注》那些本子,第一,要建立“诗不可译”的思想,读多了“诗译”会有依赖性,第二,要学会“自译”,锻炼古代汉语应用能力,第三,这个本子注释博采众长,达到普及性和学术性兼具的效果,看看名家是怎么给一个文本作注的,这个书不需要集中精力去读,每天日课一个小时,大概两到三个月可以读完。

3、入室的本子就多了,关键抓住汉宋清三个时代,汉唐的毛传郑笺孔疏在《毛诗正义》里,如果你没空就抓住毛传郑笺,孔疏挑着看,不看也无所谓,建议你把《诗大序》读上5遍甚至更多遍,就不用去看什么训诂学教材补训诂常识课了。中华书局那个两册的《十三经注疏》估计你既没银子买,也没精力翻,手臂没力气你还捧不动呢,有条件建议读那个北大出的李学勤编的简体横排本吧,你不搞版本学只读文本的话这个本子已经算很好了。朱熹的《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书不厚,建议精读,并不时参详《朱子语类》中论《诗经》的部分,千万别被那些文学史教材骗了,朱熹的《诗集传》绝对不象那些学者忽悠的一样充满陈腐的气息,还有《朱子语类》,那可是手把手教你怎样进行文学欣赏,比现在一些老诋毁朱熹为学究的真正的

“陈最良”们讲《诗经》生动多了。清代的《诗经》书太多,其实我一本也没好好读过,纯粹就是知道一些皮毛,如果你愿意锻炼自己的毅力,不泡妞泡吧,不怕枯燥寂寞,推荐古文经学方面的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和今文经学方面的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这两个书我的阅读仅限于《周南》,如果你读本科,那就读《周南》部分吧,如果你读硕士,那好歹就超越我,把《国风》部分读完吧,如果你读博士,估计肯定读完了,那就鄙视我吧。如果每天日课,还要思考做笔记,这四本书总的时间算下来,总得超过半年时间吧。

4、另外,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性著作。洪湛侯《诗经学史》,窃以为非常值得一读。夏传才《诗经要籍解题》,多了解一些古代研究诗经的成果。向熹《诗经字典》,当年我就这么傻乎乎的从A翻到Z,N个人朝我说了一句“I 服了U”。还有什么朱自清、闻一多、郭沫若、孙作云、顾颉刚、赵沛霖、姚小鸥、刘毓庆等等近现当代搞诗经研究的名人名家,包括一些海外汉学家如葛兰言等等,做文献准备,要想望得更远,就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5、就当代诗经研究而言,不了解简帛文献是不行的。比如阜阳汉简《诗经》、郭店楚简《孔子诗论》,如果这都不知道是要被笑话滴!

6、还有一点差点忘了,一些西方的经典著作也值得读。就我读过摸过的书而言,去芜存菁推荐几本:卡西尔《语言与神话》、容格《心理学与文学》、弗雷泽《金枝》、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前两本理论性强,关键是文笔也很美,后两本你几乎可以当小说来读,还有一本超级无敌重要的马列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当我第一次怀着畏惧的心理尝试去读的时候,这本不厚的书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攫住了我的思维,你会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比中国那些蹩脚的所谓马恩列斯毛邓江研究者不知高明多少倍。至于你要问它们和《诗经》有啥关系,你不先读过,跟你说了你也不理解。

好了,这样你有一到两年的时间跟《诗经》谈恋爱,离和它谈婚论嫁的日子就不远了。

补充:(我还是很喜欢程俊英、蒋见元的《诗经注析》,觉得这个版本最好,而且我一个朋友认为适应读完十五国风即可,那是这部书里最有价值的。)(瞿蜕园老先生的《左传选译》如何?瞿先生我是很尊敬的,现当代学者中,他和朱金城合作校注李白集我就很喜欢,我觉得比詹(金英)和安旗注的李白集好,还有当年我读过他选注的魏晋南北朝赋选,也很不错。

如果你读全本左传,不妨参考沈玉成的左传译文吧,"选译"嘛,毕竟一斑是不可能窥全豹的啦)(屈万里注本:也是台湾的,我在论坛里下了屈万里全集,如果你不知道屈万里我建议你还是去百度一下吧,这个人很厉害啊,屈万里的注本简洁,我没仔细研究,但就阅读而言,个人认为是可以和褚斌杰注本比肩的好本子,我会好好看看,希望下次来推介一番。四川人民出版社有一个诗经楚辞鉴赏词典的版本,个人认为还是不错的,多数名家手笔,鉴赏的文字也平实,没什么特别的雷人之论,上海辞书出版社有一个先秦诗鉴赏词典,个人认为属于后出转精,更胜一筹,要在高起点入门,这个也可以选)。

二、左传

1、入门的书可选徐中舒的《左传选》,中华书局,我可以打包票,在所有关于《左传》的选本里,几乎可以说只此一本,“余本尽废”。

2、登堂的书可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和配套的沈玉成《左传译文》。今人注经鲜有超越清人者,老刘家几代人注《左传》,到刘师培这一辈都没注完,堪称历史的遗憾,所以,杨伯峻这个《左传》的完整注本算一个特出的异数。当然,读书要循序渐进,读不懂《左传》很正常,别灰心,不时参看一下翻译晓畅的《译文》,当事半功倍。

3、入室的书估计也别无他求,一是杜预古注,上海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春秋左传集解》,一是清人之注,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当然,如果有参配清人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和日本鬼子竹光添鸿搞的《左传会笺》等等,那研究文献上的准备就差不多了。

补充:头一本,《十三经注疏》中的《左传义疏》,这是什么书也替代不了的。

第二本,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把《左传》的背景故事闹清了。

第三本,《左传纪事本末》,把第二本的历史故事提升到历史的角度。

第四本,顾德融、朱顺龙的《春秋史》,跳出《左传》

第五本,民初有一本线装书《春秋左传楚国大事年表》上学时看了很受启发。

第六本,顾栋高的《春秋大事年表》这位老学究还写过一本考辨

春秋人名的,但一时想不起来书名了。

三、国语

1、入门的书可选傅庚生的《国语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如前,“余本尽废”。

2、登堂的书可选董立章的《国语译注辨析》,暨南大学出版社,有注释,有译文,有辨析,有发明,算不错的了。读完了可以过一遍韦昭注的《国语》感觉一下古注的味道,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点校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我没读过,因为没找到。

3、入室的书好像没什么可介绍的,如果一定要按前例提一本,就徐元浩的《国语集解》吧,中华书局,好歹也算个“集解”本,以前我用过,纯粹当引用材料,凭感觉,我想这个书细细读一遍应该有更多创获吧。

四、战国策

对于《战国策》,如果不专门搞针对性的研究,推荐两个本子: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推荐好好读读刘向的《战国策书录》,《全汉文》里收了,缪书也收的。

五、论语

1、很多人说入门的书挑杨伯峻《论语译注》,我同意。但坦白说,其实可推荐的《论语》入门级别的书很多,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就很好,最近有个争议很大的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也很有趣。但是,窃以为,所谓“取法乎上”,论语总共也就1万来字,与其嚼别人嚼剩下的,不如直接切入原典,比如拿朱熹《四

书集注〃论语》开刀,参看《朱子语类》论语部分,如果有这分能力,那就牛逼了,我要强调的是,所谓《四书》坑害了几十代读书人,那是近人带着强烈的政治目的妖魔化朱子的结果,没读过《四书》就跟风似的起哄,不应该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辈所为,我们已经不需要也没机会搞破坏性的“革命”了,还是抓紧时间好好读书吧。

2、《论语》的登堂之书估计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拈出程树德《论语集释》,我同意。不过窃以为刘宝楠《论语正义》和杨树达的《论语疏证》间有佳处,也不能偏废,其他也没什么可多说的。

3、从文献方面,要入《论语》的室已经没什么可推荐的了,这1万多字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每个人能读成个什么样要看自己的悟性和造化,华文世界里研究儒家的名家太多,到网上去摆渡可以把你看的眼花,推荐一本薄书:美国佬芬格莱特写的《孔子:即凡而圣》,有时候,他者的眼光可以刷新我们思维,如果太薄不过瘾可以再来一本郝大维、安乐哲合著的《通过孔子而思》和一本顾立雅的《孔子与中国之道》,这哥仨都是美国佬,窃以为,当我们认为美国满大街都是“垮掉的一代”、帝国主义阴影下有着万千迷途羔羊等着我们去拯救的时候,美国本土却有着N多的精英在做着关于中国的严肃学问,比那些把《论语》“心灵鸡汤”化后拿出去贩卖换银子的中国本土精英不知道高明多少倍。

六、楚辞(屈宋)

1、坦白说,楚辞鲜有好的译本,但好的注本很多,但是,再简明的注本对大多数人来说读起来都是困难的,梁启超认为作为一个中

国人应该具备起码的阅读楚辞的能力,事实上当代很多的中国人都没这能力,与诗经相比,楚辞要复杂很多,字词要生僻很多,思想内容也更深邃,比如《离骚》,当年俺背过的,现在几乎都忘了。作为入门级别的选本,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或者金开诚的《屈原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也不错,不过没译文,但我想,真正做好心理准备要搞楚辞研究就应该克服这个困难,事实上,如果能把马本老老实实地过一遍,对入门者的楚辞阅读能力是大有长进的。

2、登堂的书也很多,最困难的是拣择。窃以为在登堂阶段同样要遵循循序渐进的途径。做任何事情都有瓶颈地带,突破了,后面就容易了,我的建议是:首先,找汤炳正及其弟子搞的《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过,其次,找金开诚的《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一过,再次,找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一过。这三过,花费的时间将会很长,但坚持下来,应该可以把楚辞读的比较熟溜了。

3、入室的书,开个玩笑来说,你没有女朋友,可以拿游国恩《离骚纂义》、《天问纂义》开刀,这两个是资料性的书,但荟萃了古代楚辞研究之菁华,当然也超级难读,大量的资料征引,没毅力极容易放弃,我都放弃N回了。另外,想要入室必须从原始材料入手,与读诗经的方法略似,抓住汉宋清三个时代,具体到书,洪兴祖《楚辞补注》(其中包含着王逸的《章句》),朱熹《楚辞集注》、汪瑗《楚辞集解》、戴震《屈原赋注》、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王夫之《楚辞通释》

等,这些读完,从文献的角度,你都成专家了。

4、另外,比较好的楚辞学史可能还不是以“学史”名书者,黄中模《屈原问题论争史稿》、《现代楚辞批评史》可谓翘楚。洪湛侯《楚辞要籍解题》可以了解古今楚辞学文献,洋洋大观,姜亮夫《楚辞通故》几为楚辞类书,如果读完,估计可以跻身一流学者,最近几年由崔富章搞的那几块《楚辞学文库》的砖头,如果读完你都可以成为超一流了!

5、楚辞的难搞还在于,不懂哲学历史文化艺术西学,根本没办法深入,建议去找湖北教育出版社的《楚学文库》,其中张正明《楚史》、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皮道坚《楚艺术史》、涂又光《楚哲学史》等等,读完了大体上该知道怎样从楚辞的文献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了,另外,萧兵有一本《楚辞文化破译》的大砖头,不客气的说,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就痛快淋漓地啃完了!西学也可以推荐一些:卡西尔《人论》、弗莱《批评的解剖》、格罗塞《艺术的起源》、摩尔根《古代社会》、藤野岩友《巫系文学论》(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日本鬼子做的学问还是很好滴)等等,当年偶为了搞《九歌》研究,囫囵吞枣地读,根本不管方法,现在很多东西都不记得了。

6、我们可以明确几个重点方向:文献学,重要文献前人基本搞完,如果你对自己抗寂寞的能力有信心,就去整理那些冷僻的古籍,出校点本嘉惠学林吧。历史学,包括楚史、从神话时代到夏商周的历史、考古等方面。文化学,比如搞人类学研究什么的,什么巫术啦,仪式啦,空白点很多,当然,难度也超级无敌的大。楚辞学史,我见

过一个易重廉的《中国楚辞学史》,来头不小,可惜,抄袭他书的现象很严重,整个就是一学术败类搞的反面教材,糟蹋了这个书名。“中国楚辞学史”这个课题亟待重搞。

(至于楚辞方面,我倒想再补一点说明,就是赵逵夫的《屈骚探幽》,其中对《离骚》一文做了极富新见的理解,并有几篇文章都是颇富启发的。)

为感谢各位书友抬爱,如果能容忍小可的浅陋,不妨再追加几个专题,就当找个平台,回忆一下当年的读书岁月吧.

前述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楚辞,坦白说,很多自己开列的书都不见得是一一读完的,但最起码知道,摸过,若干章节精泛结合的读过,这里增列者,亦可当如是观,几条意见:

1、通文本

很多书友上来就说读过某某书,但读不懂,或似懂非懂,从我的观察和经验来看,基础文本不通是关键。比如前述诗经,我列余冠英选本的考虑是毕竟突兀的面对300多篇文本,或多或少都有畏难情绪,尤其是里面的大小雅,篇幅不短啊,所以列个精善的选本调整心态用,但不完整通读诗经,我看那些汉唐宋清的注疏之妙意,你将一本也无法领会,所以复推荐褚斌杰全注本,就是通读全本诗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看到诗题,知道属于哪国风,或二雅者何,三颂者何,尽管不会背,也该知道大体内容,看到诗句,尽管不知道诗题,但大体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基本能背诵诗大序,基本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诗谱序。当年我就这样反反复复的激励自己打击自己,现在对于那些现

代学者的诗经注本,读起来都觉得不过瘾了,呵呵

2、读精注

说来惭愧,我现在读啥也离不开注,好象有点无注不敢读的意思,如果你有直读白文的能力大可鄙视我。当然,我所谓的注并非那些野路子,学者囊中羞涩时找个古籍随便打个标点找个三流出版社出“精装礼品书”卖给老板贪官装门面的那种。比如诗经吧,当你对文本通透了以后,再读十三经注疏本就是享受,在一些细节的地方,你都能产生与毛传郑笺孔疏辩驳的冲动,读马瑞辰的通释时的那种会心一笑,无法言传,读闻一多的一些用现代科学眼光和人类学方法释读诗经的新颖解释,根本不存在接受障碍,所以要读精注,在不断增强信心和能力提高的良好循环中,获得阅读的乐趣。

3、择版本

其实前述一些古籍的读书阶梯,我是很注重版本的,我读过很多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涉及诗经和国外一些文学作品的比较,那些所谓的学者利用的诗经版本很有点让人啼笑皆非的意思,有些人利用的可能还疑似盗版,这也算是做学问么?我看过一本霍然的《先秦美学思潮》后面的参考书目一列,先秦两汉的古籍居然用的大多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那个带有普及性质的新万有文库本,这么好的课题就这样被书目给糟蹋了!我觉得,我所列的那些书,应该是经的起检验的,可以作为各位书友入门津梁。

4、勤动手

我不知道各位对动手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先不做解释,只说我的

操作方法,我曾复印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涉及毛诗正义序,诗谱序,诗大序,关雎部分,共三份,做打标点练习,如本周一一过,周一二过,下下周一三过,我本科不读中文,对文字音韵训诂的知识不系统,古代汉语就读了王力本第一册,基础可想,但我觉得这认认真真的三过,让我能力大大提高,现在我还把数典里下载的续修四库本段玉裁的毛诗定本小笺时不时打印出来打标点玩儿,我想,这个工作大家做好了,其他就不用我解释了吧

文心雕龙

我敢打包票,读中文的学生把文心雕龙读完的一定是凤毛麟角,除了几个如原道征圣宗经之类的标题和几句零碎的语句,最多就是什么神思时序知音之类的篇幅,事实上,那种阅读方式是有缺憾的。

1、入门级别的书,很多人会说周振甫的译注本,中华书局的,牌子硬,简体横排的,阅读方便,但我依然不推荐周注本,这个本子译的很生,甚至有些都不准确,推荐安徽教育出版社祖保泉的《文心雕龙解说》,此书有些厚,但纲目极其清楚,无译文,事实上,这种骈体文音韵铿锵,琅琅上口,鄙人觉得根本无须画蛇添足的翻译,只要基本能疏通文句就可以,每篇都有段落大意,词句疏释和篇章解说,对入门极其方便,50篇容量的文心雕龙对在校生来说,时间似应不长

2、登堂的书有两条线,估计诸位也能接受,范文澜注本和杨明照的校注拾遗本,一个注重资料的排比和校勘,一个注重版本比对和古注辨证,取舍自随人便,倾向推荐范注本,无他,书不厚,呵呵

3、所谓入室之书就多了,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林林总总莫衷一是,这里似也无法一一列举,不过有个捷径,目录学,当年我就抓住张少康的《文心雕龙研究史》,对里面所提到的尤其是近现代的文心雕龙研究大家的著作和文章了然于心,装在脑袋资料库里备检,顺便说一句,我不研究文心,只是知道皮毛,如果有同好研究文心雕龙,大可列出,嘉惠书友。

先秦诸子:以下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虽有好为人师之嫌,但如此操作,想来会让老兄有所收获的

1、先秦诸子我是不赞同读选本的,比如庄子韩非子寓言选什么的,那种书割裂文本,单纯抽取其中的寓言故事,没有前言没有后语,给小学生讲故事也就算了,本科生如果都被这样的书忽悠了去读,是要打PP滴

2、荀子一书,其实我不是很熟,也就算知道吧,贵兄入门不妨选章诗同或梁启雄的注释本,比较简明,一般来说,我认为有点基础的,有注释可看也就够了,我对白话译文不怎么感冒,顺便说一句,左传比较深(反正我觉得没沈玉成的译文读起来吃力,水平高的各位书友大可鄙视我),但诸子更多的是说理,需要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译文的用处不大,有注自可疏通文意,当年我用的是梁本,做泛读,后来做毕业论文需要梳理一下先秦的士人观,又速读了一遍,楼上的如果一遍读下来吃力再读二遍,于此类推,读到有心得为止。熟能生巧。不推荐贵州人民那个版本,看着好像挺不错,但错漏较多,我怀疑其称选了王先谦集解本作工作版本但实际不是,就好像中华书局汉

书号称用王先谦补注本作工作版本但实际用殿本,一样的道理。

3、前面我已经说了,如果你搞荀子研究,王先谦的集解本没读过,可别跟别人说你在搞荀子研究啊,呵呵,这个版本是公认的权威本,我印象中好像台湾师范大学学报(好像挺久远的一期)有专文是对《荀子集解》做订补的,是大名鼎鼎的潘重规。让我找找。

4、另外,荀子属于儒家的序列,不通孔孟似乎也说不过去,关于孔孟荀的比较研究,这么说吧(你可以当我信口雌黄),就我所见的论文或著作(也许我孤陋寡闻),李泽厚收于《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合论孔孟荀的文章,剖析最透辟,一些论断可谓诛心,你可以参考。

关于李杜:按照我一点顽固的想法,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从3岁到80岁不会随便背两段李杜,应该是要惭愧的,我也不想做什么社会批判,只是针对大学中文专业本科生(及以上),谈谈一些事和推荐一些书。

1、我觉得所有文学史教材版本涉及唐代文学李杜部分都有些无趣,雷同就不说了,观点四平八稳,关键是一个劲的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双子星座高峰啊杰出啊,有意思伐?推荐罗宗强先生写于80年代的一本小书《李杜论略》,很朴素,文笔也好,现在大家都学聪明了,不扬此抑彼了,喜欢说些不着调的话,反正就是双子星座呗,罗书虽然也搞双子星座运动,但人家有说服力,关键是80年代,离郭沫若写《李白与杜甫》相去时间不长,能有如此平和的心态看李杜,研究很客观,现在我们也许从材料排比上可以超越罗宗强,但大的方向似乎变不出什么,看看罗书对“古今李杜优劣论”梳理那一段,我

觉得无论你学哪一段文学,都可以作为大家写学术文章的范文。

2、大学课堂上的唐代文学不外乎“知识+鉴赏”的模式,鉴赏很重要,就李杜而言,推荐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李杜部分,总的来说,每篇文字出于专家之手,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起点,其他一些垃圾出版社出的应景骗钱书还是少看为妙。

3、到研究阶段,应读经典,甚至精典。对李,有清人王琦注本,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本,詹锳本,个人觉得还是王琦本好,我的意思不是说其他两个不好,只是很私人很私人的一点意见罢了。另外说一句,詹锳本好像和李白研究专家郁贤皓有点过节,据说有抄袭嫌疑,这种笔墨官司局外人也很难判断,这书翻过,留到现在的感性认识,我觉得詹锳本不算最佳吧。对杜,据说当年萧涤非要搞注杜的大工程,可惜现在都是镜花水月,我估计等解放前那一批大学者纷纷作古,要叫现在的浑水摸鱼型学者来搞,恐怕是不行的了,我能想到的其实与大家一样,仇本是当仁不让的最佳,另外,蒲起龙杨伦钱谦益三个注杜本,我一个也没读过,就是知道而已,不敢信口雌黄。

4、另外还可以推荐涉及作家传记或研究方面的书,南京大学匡亚明主编的那套书里面都收了李白和杜甫的评传。我印象中,王运熙于1962年作家出版社出的《李白研究》,作为传统文学研究里的翘楚,值得一看,现在看来,什么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承启意义什么的,很老套,我相信一些人也不愿搞这样的学问,但人家写的就是有水平。李长之的《李白传》,我很喜欢李长之,他写的关于司马迁的传记,还有一些鲁迅方面的研究,平实朴素,从高中生到大学者

都看的懂,而且让人有收获,你不得不佩服这也是一种水平,这个李白传在诸多传记里比较薄,但隽永有味。关于杜甫,推荐冯至《杜甫传》,诗人为诗人作的传,是我的优先选择,这个书的一些句子,很诗化,我喜欢,还有朱东润的《杜甫叙论》,陈尚君先生的老师,作品选教材的主编,我觉得往往大学者,都是把很学术的东西写的很有味,而不是故做高深,陈尚君写过一篇关于朱东润学述之类的文章,对照该文再看《杜甫叙论》,理路会比较清楚。我印象不深了,好像曾枣庄有一本三卷本杜甫的传,没见过,当年在重庆读书,听老师说过。曾氏也算川大高人大家了,想来该书质量不差。

5、关于李杜之研究,可以说从古到今汗牛充栋。很多书我都不知道,孤陋寡闻让大家见笑了,在这里我推荐两个。一个是杨义的《李杜诗学》,各位看官,我当年本科读理科,研究生读中文,完全拜该书所赐(当然我本身对古代文学就有兴趣呵呵),其中篇篇都是精品,值得一读再读,我把前面的“导言”部分读了很多很多遍,因为我很爱很爱你(好像不太搭调呵呵),有人说杨义就是个玩空手道的,都是一些大而无当的辞藻,没什么实质,研究的东西过于宏观,但看看李杜诗学吧,那深入骨髓的分析,比如杜甫的“诗史”研究,李白的醉态思维等等,尤其是书里面大量的图片,李杜诗意画,很漂亮,我记得当年大四毕业前夕到杭州的一个批发市场买的,白白的封面经七八年摩挲都发黑了,这个书我里面一个批注都没弄,纯看,因为书太厚,在上面写东西不方便,我也不搞李杜研究,不动笔也没什么,但每次看都觉得很享受。还有一本是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也许有

人会说“你有没有搞错”,对我嗤之以鼻,但我可以负责任告诉大家,我推荐的理由如下:1)这个书写的很有“意思”,从这个书可以看到一个大学者彻底成为政治奴隶的精神嬗变轨迹。2)当“冷笑话集”看,里面扬李抑杜的文字,令人发指,我当年读的时候,后脑勺发麻,背脊凉飕飕的,绝对不骗大家。3)读郭书也算对自己一个警示,一个搞学术研究的,一个诗人小说家,文史专家就这样“脑死亡”了,大家可千万不要啊。

6、其实我这样信马由缰的推荐是挂一漏万的,比如闻一多的唐诗杂论里的一些篇章啊什么的,以上就我读过摸过的而言算比较专门针对李杜的书,孤陋寡闻,请大家不吝赐教

关于几种经书

1、周易

这个书太博大精深了,小弟就精读过乾、坤两卦以及相关的彖、象以及文言,惭愧。我就不说我怎么读的了,现在条件比两三年前又好了一些,现在回过头去看以及考虑当下资料,我会考虑如下路径:1】黄寿祺那本收入上古的“十三经译注”系列的本子,可以当入门,主要是通文本,以前我直接摸高亨的,好像太难了,这一本我翻过,还满深入浅出的,完了可以读廖名春的北大“十五讲”系列中的《周易经传十五讲》,周易的基本问题都包括了,可做了解和配套读,廖先生搞简帛文献绝对的专家,尤其是对帛书和竹简的周易都很有心得,最近出的那个什么书来着(名字忘了,跟出土文献周易有关的),那个贵啊……

2】高亨的本子,经、传各有注本,当进阶的其实不错,我就读了乾坤两卦相关部分,读书的时候,周易不是阅读重点,也没时间,据说陈鼓应有今注今译本,还是商务出的,不过嘛,这个不算太好,南怀瑾的咱就不说了吧,雷声大雨点小,圈里的人都不读他,忽悠人的。我印象中,张善文有一个以出土文献为底本的本子,见过,但没仔细读,也是仅限于乾坤两卦(呵呵,我咋就原地踏步涅),当然,其他的比如金景芳等等,属于周易研究大家了,不妨参考3】我觉得吧,周易这书不需要钻太深(除非搞研究),再推三本好了,一个是阮刻十三经王弼注本,这个本子跟他的老子注合观,很有意思的,其中孔疏可以挑着看,没必要深抠,一个是唐代的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可能是我最近喜欢玩训诂吧,呵呵,这个书基本属于唐前周易的古训集成,记得要注意正版盗版,九州出版社的那个本子满地盗版,有本事可以尝试找清刻本来看,还有一个是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名气超大,可以见识一下。当然啦,如果有人已经读完惠栋、焦循等易学书了,那就鄙视我吧,俺执弟子礼。

4】另外推荐两个另类的,一个是《焦氏易林》,光明日报出版社有个本子,很厚,陈良运有一个《焦氏易林诗学阐释》,个人觉得很好啊,另一个是网络的码字牛人“好熊熊逸”的《周易江湖》,属于枕上厕上地铁上的读物,很有趣的,关键是俏皮文字背后的深湛功力,有时候网络中的民间研究者让象牙塔里的文字工人望尘莫及。

2、尚书

更惭愧了,我对尚书的认识仅限于尧典、无逸、盘庚、洪范寥寥

几篇,虽然早买了上古版李民的《尚书译注》但还是没那精力去读,不过私见以为,这个本子倒是很适合入门,今古文都全了通了文本,我觉得最迫切的是需要了解尚书学史,专书的学术史永远是阶梯中不可跳过的阶段。比如刘起釪和陈梦家都做过这个工作,一个《学史》一个《通论》,尚书的历史,大体尽粹。刘是顾颉刚的学生,与乃师有个四卷本的《校释》,可以当资料用。我觉得读尚书要有突破,孙星衍的《今古文注疏》是肯定不能绕过去的,我在其他资料读到,此书大过孔疏,也比皮锡瑞的《今文尚书考证》持论平允,还有人可能说那阎百诗的《古文尚书疏证》,想见识一下老阎把古文“证死”的功力,但我想还是不用浪费这个时间了吧,功力太浅去跟高手过招,容易打击信心,我只是好奇读了老阎的两条材料,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论证的逻辑过程都摸不到,唉……

3、礼记

这个倒是可以说说,虽然我没读完,但好歹知道一点大概啦

1】我读的是中华王文锦的《礼记译解》,跟杨伯峻的论语孟子译注的装帧是一个系列的,如果你有信心读杨本,就应该树立信心读王本,没有你想象的难,可以高起点入门

2】我觉得,读礼记不妨纯粹一点,不要满脑子的“三礼”概念,周礼和仪礼没到一定的程度根本连门都入不了,不如老老实实先弄清楚礼记是怎么回事,大学中庸就出于礼记,朱熹已经有四书本了,可以单看,这里就不啰嗦了,对礼记嘛可以借助王文锦的本子梳理梳理,章句通就不错了

3】礼记有两个系统,地球人都知道,大小戴呗(当然,如果不知道你也是地球人哈),我们主要说的是小戴,就是阮刻十三经收的那个郑注贾疏本,中华清人十三经系列收了两个,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不过说实话,我还不太清楚区别,希望高人教俺,大戴么,同是清人十三经系列中收了王聘珍的《大戴礼记解诂》,我以前写论文时用过查资料,没读过。

我个人认为,以上三书不能通读不算啥,就好像我一朋友说,国内搞西方哲学的,通读过黑格尔和康德的肯定不超过20个,40岁以下的一个也没有,我相信哦,当然啦,我们要努力去达到通读的目标,但并不需要焦虑,人这辈子需要干的事儿太多,欲将得之,必先舍之,我通读了诗经,也没见多长一斤肉嘛,呵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