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书鉴别基本技巧之一

古书鉴别基本技巧之一

古书鉴别基本技巧之一
古书鉴别基本技巧之一

古书鉴别基本技巧之

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

的学问。尽管如此,要鉴别古籍的优劣真伪,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和规律可以遵循。

、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

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

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

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

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

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

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

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 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 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 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 苛严。

此外,古书鉴别还要细审书中内容,注意书后的序文跋

语,以及墨色、藏书印章、刻工记载等。

古籍版本学 1、古籍的定义:

一) 以装订形式作为标准

二) 以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准

以著者时代作为标准

四) 以成书年代作为标准

2、古籍版本学研究内容

第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 研究对

象及其研究内容,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 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和方法等。

第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 发展阶

段, 各阶段的同书异本研究、 善本管、 标志性成果等。

第三,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写本源流、

现将各代的古 籍要点记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部分转载 ):

、古籍版本与

刻本源流等。

第四,单种(含丛书)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版本数量、版本系统、版本优劣等。

第五,古籍版本鉴定的规律,其中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3、古籍版本学发展的历史划分:

一)从先秦到两汉为版本学的产生时期

二)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为版本学的发展时期

三)宋元为版本学的成熟时期的方法:(一)文献考证法:就是把古籍版本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四)明清为版本学的繁荣时期二、研究古籍版本学二)比较研究法:就是通过比较版本异同,鉴定版本。具体分三个方面:

1)同书前后不同卷页相互比较,看办事大小、行款字

体、学术风格等是否一致。

2)同书异本相互比较。主要是内容和形式上。

3)同古籍书影进行比较。

三)实验研究法: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籍版本进行鉴定。(例如显微分析)

四)计量研究法:就是通过计量分析研究版本。

7、胜任古籍版本学的最基本训练

第一,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

第二,必须剧本目录学和校勘学知识。

第三,必须熟练掌握各类文史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第四,熟读版本学家所写的古籍题跋、书目提要和有关

专著。

8、古籍的单页版式:

版框(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等)、界行、版

心、鱼尾(按数量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等;按鱼尾方向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以鱼尾的虚实图案分有白鱼尾、黑鱼为、线鱼尾、花鱼尾等)、象鼻(粗的交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的叫小黑口、线黑口或细黑口,没有线的叫白口)、天头、地脚、书耳。

9、古籍的外部结构:

书衣、书签、书名页、书首、书根、书脑、书脊、副页、

包角、衬纸、金镶玉、书帙、书套、木匣、夹板、高广、书品。

10、古籍的内部结构:

序、目录、跋、凡例、卷首、卷末、附录、外集、卷端、

大题和小题、牌记、墨钉、墨围、阴文、白文、行款、藏章、帮手。

11、古籍版本的类别:

以刻印时间区分:宋刻本北宋本和南宋本、元刻本、

明刻本、清刻本、三朝本、递修本、初刻本、重刻本、翻刻

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以刻印地点区分:浙本、建本、蜀本、江西本、平阳本、朝鲜本、日本本、越南本、

梵本。

以刻印单位区分: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京本、监本、

兴文署本、经厂本、殿本、内府本、藩本、局本、扬州诗局

本、书院本、公使库本、汲古阁本、陈宅书籍铺本、建安余

氏本。

以装订形式区分:卷子本、经折装本、旋风装本、包背

装本、线装本等。

以制版工艺区分: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

钤印本、石印本、影印本、饾版、拱花。

以写本种类区分:写本、稿本、抄本。

以活字种类区分:泥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铅

活字本。

以字体、行款区分:大字本、小字本、软体字本、硬体

字本、X 行本。

以纸张区分:麻纸本、树皮纸本、竹纸本、公文纸背本

等。

以颜色区分:朱墨本、朱印本、蓝印本。

以板式区分:巾箱本、两节版本、三节版本、百衲本、

配本、黑口本。

以刻印质量区分:邋遢本、大花脸本、书帕本、写刻本、

精刻本。

以内容区分:单刻本、合刻本、抽印本、丛书本、增订

本、删本、节本、足本、残本、校本、注本、批点本、真本、伪本、序跋本、插图本、过录本、X 卷本。

以用途分:进呈本、底本、样本。

以流传情况和价值区分:俗本、孤本、秘本、善本、焦

尾本、XX 藏本。第二章古籍版本学史略

1、古籍版本学产生和发展的标准:

一)同书异本

二)同书异本研究

三)关于善本的理论和实践

四)版本学专著、版本目录等标志性成果。

2、宋代善本观:

以古本、旧本、写本为善本。

以官本为善本。

三)以金石拓片为善本。

四)以精校本为善本。

五)以足本、完本为善本。

3、新中国成立后古籍版本学的成就

编纂了大量传世古籍书目。

重视古籍善本的保护、利用和研究工作。

重视图书制作方式演变的研究,并出现一批成果。

四)重视单种古籍版本源流的考订,并出现一批成果。

五)逐步掌握了古籍版本鉴定的规律,形式主义的倾向得到纠正。

六)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工作的迅猛发展,古籍数字化工程已经启动。

4、清代古籍版本学家:卢文弨、钱大昕、章学诚、黄丕烈、

缪荃孙、叶德辉等。第三章写本源流

1、简策制作的步骤:

一)截竹制简

二)杀青

三)把零简编连成册

四)缮写正文

2、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写本特点:

一)魏晋至五代时期是文字载体和图书制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二)就写本内容而言,可分全本、节本两个大类。

三)就抄写者而言,除了学者自抄以外,主要依靠经生。

3、宋元抄书盛行的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手工抄写图书。

二)宋人重视书法,把抄书当做书法练习的重要手段。

古书的注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十三经注疏》 2、掌握古书注释的 常见术语:曰、为、谓之 谓犹之言 之为言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注的重要性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 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 (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三、古注的内容

注释格式、体例

注释体例 (一)中文注释 首次注释时,中文文献的标注次序为: 1.专著 xx: 《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xx、xx娴: 《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张字燕: 《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2.编著 xx、xx小兵主编: 《东亚合作的进程与前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7页。 [xx]威廉·xx思: 《单极世界中的美国战略》,载[美国]约翰·伊肯伯尔主编: 《xx无敌: 均势的未来》,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117页。 3.期刊杂志 xx:

《推动构建和谐亚太地区的意义》,载《当代亚太》2007年第1期,第3页。 xx: 《论二元经济》,载《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98页。李济: 《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载台湾《传记文学》1976年第28卷第1期,第50~78页。 4.报纸 《朝韩首脑会晤程序大多达成协议》,载《中国青年报》 2000年5月12日。xx: 《xx发展有利于世界》,载《人民日报》 2008年1月18日。 5.通讯社消息 《和平、繁荣与民主》,美新署xx 1994年2月24日英文电。 6.会议论文 任东来: 《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论文,天津南开大学 2000年6月5日~16日,第2页。 7.学位论文 xx: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法20年:1979-1999》,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0年1月,第39页。 8.互联网文献 《泰国选委会公布大选计票结果》,新华网, 2007年12月24日。 http: 9.转引文献 xx: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889页,转引自杨玉圣: 《xx人的xx观: 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二)英文注释 基本规范同于中文注释。此外,作(编)者姓名按通常顺序排列,即名在前,姓在后;作者为两人,之间用and 连接,两人以上的注明第一作者,其后用斜体标注et al.;编者后加ed.,两人以上的加eds.;论文和文章用引号标注,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用冒号相隔,期刊名称和书名使用斜体标注;页码的单页标注p.,多页标注pp.。 1.专著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Alfred A. Knopf Inc., 1985, pp. 389-392.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古书的注解

幻灯片1 古书的注解 一、古代注疏簡介 二、古書注解的體例 三、古書注解的內容 四、注解術語 五、古注閱讀實例 幻灯片2 古代注疏簡介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 ●鄭玄是漢代最著名的注解家,對《周易》、《毛詩》等多部經書都作過注解。 ●唐代出現了“疏”、“正義”,它不僅注解經書原文,還對漢代學者的注釋也作解釋。 ●六朝以后,注解的古書的范圍有所擴展。唐代除了為先秦經書做注疏工作之外,也對 其他古書做了注解。 ●清代是小學發展的鼎盛期,學者幾乎對每一種重要的經典都做了新的注解,取得極高 的成就。 幻灯片3 古書注解的體例 ● 1.傳注類和義疏類的體例 ●以《十三經注疏》的《毛詩正義》為例。 ● 2.集注、集解類注疏書的體例 ●以《論語集解》、《孟子集注》為例。 ● 3.音義類書的體例 ●以《經典釋文》為例。 ● 4.章句類書的體例 ●以《孟子集注》引鄒氏“章指”為例。 幻灯片4 古注的体例·传 ●1、传(zhuàn)。本义为传(chuán)递、传述的意思。引申指解释经义的文字,也指 对古书字句解释疏通的注释。 ●前者如解释《易经》的《易传》,解释《春秋经》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 这类“传”,多数侧重于经文的思想内容,或是叙述事件的原委(如《左传》),或是对“微言大义”的阐发解说(如公羊、谷梁二传)。 幻灯片5 古注的体例·传 ●后者如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它是以语言文字的考释疏通为宗旨的注解形式。《汉

书·淮南厉王刘长传》:“使为《离骚》传。”颜师古注:“传谓解说之,若《毛诗传》。” 《毛诗正义·关雎》“诂训传”孔颖达疏:“传者,传通其义也。”可见,传是注解的一种形式,讲古书注解,主要指后一类书。 幻灯片6 古注的体例·注 ●注,本义为灌注,引申为传注、注释。《说文·水部》:“注,灌也。”段玉裁注:“引申 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唐贾公彦《仪礼·士冠礼》疏:“言‘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如郑玄的《周礼注》、高诱的《战国策注》等。后来还有对旧注进行补充订正的称为补注。如洪兴祖《楚辞补注》,是补王逸《楚辞章句》的。 幻灯片7 古注的体例·笺 ●笺是标记的意思,始于郑玄的《毛诗笺》。郑玄读《毛诗故训传》时,把自己对《诗经》 的解释标记于其旁,使人可以识别。《毛诗正义·关雎》“郑氏笺”孔颖达疏:“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幻灯片8 古注的体例:义疏、正义 ●又称疏、义疏、讲疏等。是一种既解释经文又解释注文的注解形式。疏,是疏通,义 疏,即疏通经文和注释的意义。南北朝时讲经的稿本就叫“义疏”,如皇侃的《论语义疏》。唐代奉诏官修的义疏又称为“正义”,意即“正前人疏义”,如孔颖达的《毛诗正义》等。 总之,传注类的注疏有诂、训、传、注、笺等,主要解释字、词、名物。义疏类的注疏有疏、正义、义疏,既解释经文,也解释注文。 幻灯片9 古注的体例:集注、集传、集解、集释 ●顾名思义,这几个名称都是指汇集各家解释为一书的注解形式。它“集诸家之说,记 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何晏《论语集解·序》)如朱熹《孟子集注》、《诗集传》、王先谦《荀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幻灯片10

古书的注解

通論古書的注解 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 一、傳注類 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二、章句類 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

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 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 《孟子章句》 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篇首有篇題解釋,每章之末有“章旨”。 例三《孟子章句》:“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旨:言民和爲貴,貴於天地。” 三、義疏類 義疏即疏通其義,它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義疏有疏、注疏、正義等別稱。“正義”即“正前人之義疏。”內容與義疏相同。 最有代表的是唐代孔穎達的《五經正義》。

古籍电子文献检索

古籍电子文献检索(简略版) 杨琳《古典文献及其利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郭英德、于雪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已初论《电子文献检索方法》、《电子文献的检索和利用》、《古籍检索学理论》和《古籍检索的方法》等,在此,结合我校古典文献学教学实践,对古籍电子文献检索,概述如下: 一、重要古籍电子版介绍 1.“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 《中国基本古籍库》作为“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十五规划项目”,由北京大学刘俊文总策划、编纂、监制,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于2001年-2005年开发制作。共收先秦至民国典籍1万种,选版本12800个,计17亿字正文, 1000万页影像,数据总量约320G,是迄今最大之历代典籍总汇以及最大之中文数字出版物。 该库用ASM分类法,以4个子库、20个大类、100个细目统率全部典籍;并独创ABT 数据格式,对典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标准化排版,达到尺寸、版式、字体统一,凸显古籍本身特色。该库开发的ASE检索系统,提供分类、条目、全文、高级检索等4条检索路径,并可实现模糊匹配。所配ARP学者工作平台,提供版式设定、字体转换、背景音色等10大功能,可进行校勘、标注、分类等工作。该库提供版本速查、常用字典等辅助工具;有纠错及扩充机制,可实现数据更新及添加,使其价值得以强化和延伸。 2.“中国历代基本典籍库”大型数据库系列光盘 国学公司研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历代基本典籍库》是一套供专业人员使用的大型光盘。王元化、任继愈、汤一介等组成之学术委员会,将此库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辽金卷”、“明清卷”4种,拟收3000部文献,总字数达6亿。此库按朝代编选,力求反映古籍全貌。所有数据均已数字化处理、校对,辅以先进的搜索功能,另附专用图形字库,所涉汉字及图形,均可正常显示、打印。 目前已出之《隋唐五代卷》收入公元581年至960年间所产生之现存重要文献136部、近1亿字,2000余幅图片,是研究此阶段文史之必备资料。 3.《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A.香港迪志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作为传统文化集成之作,《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当时共抄写七部,其中文渊阁本最具代表性。作为国家95光盘出版重点项目,此电子版由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合作出版,分图像标题检索版(简称图形版)和全文检索版(简称全文版),收书450万页、约7-8亿汉字。均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华古汉语字典》、《四库大辞典》等参考资料。检索结果、书页及笔记均可打印,其全文版功能更强大,价值更为显著。 标题版,仅有“单机版”,167张光盘,含470万页原文图像及180多万条标题,可从分类、书目、著者、卷内标题四种角度进行检索。书页以“原文图像”显示,可复制进行整理。 全文版,又细分为“单机版”(182张光盘)及“网络版”(183张光盘),后者主要针对学校用户,可允许20位用户同时使用。此版提供字词、书名、篇目、著者或综合条件检索,并提供全文文本与原文图像对照。其全文检索功能,可搜索全书数亿字的文本。 B. 武汉大学版《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济南开发区汇文科技开发中心研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此版共计200余万页,153张光盘。它采用图像方式存储文献资

注释体例及要求

附件:《国际政治研究》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及要求 一、总则 1、采用页下注(脚注),每页依序重新编号。 2、一般情况下,引用外文文献的注释仍从原文,无须另行译出。 3、文章正文后不另开列“参考文献”。 4、所引资料及其注释务求真实、准确、规范。 二、中文文献 (一)一般著作 1、专著。其注释各个类项的标注次序为:著者,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编著、译著基本一致。例如: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1页。 司马迁:《史记》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95页。 2、编著。应在编者姓名后加“编”或“主编”、“编著”。例如: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8-49页。 3、译著。在著者姓名前可以“[]”标明著者国别;在文献名之后,可标明译者。例如: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印书馆1985年版,第132页。 [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导言,第15页。 4、如著者、编者为二人,两者姓名之间以顿号间隔;如为三人以上,可省略为“***(第一责任者姓名)等(编)”。例如: 王正毅、张贵岩:《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3、207页。 刘继南等:《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王振华等主编:《重塑英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二)单篇文章

1、文集中的文章 其引文注释的标注次序为:著者,文章题目(加书名号),文集编者名称,文集名,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例如: 张世鹏:《历史比较中的欧洲“第三条道路”》,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界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北京:当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2、报刊文章 刘汉俊:《一个民族的征帆——写在郑和下西洋600年之际》,《人民日报》2005年7月11日第10版。 张小明:《革命、修正和补充》,《欧洲》2001年第3期,第16页。 3、会议论文 余谋昌:《公正与补偿:环境伦理与环境政治的结合点》,“环境政治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2005年6月17-19日,第9页。 4、学位论文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博士论文,1999年4月,第55页。 (三)其他 如引用资料来自政府出版物、通讯消息、未刊手稿、缩微胶卷等,其注释也应尽量标明编著者、文献名、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或者文献性质、收藏地点、收藏编号等。如无需或不便标明著作者/编辑者,则标明其他类项也可。例如: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3页。 《中国与八国财长就全球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对话》,新华社莫斯科2006年2月12日电。 辽宁省档案馆编:《日俄战争档案史料》,档案第86、91号,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144页。 三、外文文献(以英文文献为例,其他外文文献可参照执行) (一)著作 其引文之注释类项标注为:著者,文献名(斜体),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著作者姓名以名前姓后的顺序书写。例如:

学术论文注释规范

注释的格式 (一)中文注释: 1、当文章引用或借用的资料所在的著作第一次出现于注释中时,须将该书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及引用资料所在的页码一并注出。 (1)引用专著例: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2-74页。说明:(a)作者姓名后面用冒号;著作名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后加逗号;出版地后用间隔号(中圆点);出版社名称后加逗号;出版年代后加“版”字,再加逗号;页码后用句号。(b)著作者如系二人,作者姓名之间用顿号分隔,如:xxx、xxx;如系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作者姓名,后面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如:xxx等。(c)著作名如有副标题,则在书名号内以破折号将标题与副标题隔开。 如: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页。(d)著作如系多卷本,须在书名号后面直接写出引用资料所在的卷数,再加句号。如:徐民:《抗美援朝的历史回顾》上卷,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e)出版地应包括省、自治区及其下属的市名,直辖市只注市名,如: 吉林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如出版社名称本身已含其中某一级地名,则可不必在出版地中重复注出,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不必注为江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不必注为北京.北京出版社。 (2)引用译著例: 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二分册(杨国标、张儒林译,黄席群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7页。 说明:(a)作者姓名中除姓(family name)外,名与中间名(first name 和middle name)均可用缩写形式表示,如缩写,须用英文缩写符号(下圆点);如将姓名全部译出,则须在姓名之间加中文间隔符号(中圆点)。(b)书名号后或多卷本著作卷次、册次后直接加圆括号,括号内注明中文译、校者姓名。 (3)引用编著例: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韩铁等:《战后美国史,1945—1986》(刘绪贻、杨生茂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说明:(a)第一例适用于仅有编者的著作。在编者姓名后,根据该书提供的信息加入“编”或“主编”,再加冒号;其余部分与著作类注释格式同。(b)第二例适用于既有编者,又有著者的著作。这类注释与著作类注释基本相同,但须在书名号后加圆括号,括号内注明编者姓名,再在括号后加句号。 (4)引用文集或期刊、杂志内文章例: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 弗.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载《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1页。 吴展:《试论核裁军的几个问题》,载《美国研究》1994年第3期,第43页。 说明:(a)先注作者名和篇名,篇名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后加逗号;再注出文集或期刊名,文集或期刊名亦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前加“载”字,紧接文集或期刊书名号后注明卷次、册次,然后加逗号;其余与著作类格式同。(b)第一例适用于编者未署名的文集;第二例适用于编者署名的文集。(c)期刊、杂志不必注明编者和出版者。

古籍目录学

古籍目录学 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古籍目录,是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参与校书,由刘歆编成的《七略》,已经佚失,基本内容保存在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七略》分类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共38小类。《七略》不但建立的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还通过小序、大序叙述学术源流。每书有提要,(叙述学术源流的)总序、大序、小序都收在辑略中。《七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刘向刘歆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取其要”,编成《汉书艺文志》。首创在正史中修《艺文志》,使《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成为史书的组成部分。开创“史志目录” 改动:将辑略拆散;把解题简化为小注;注明改动,保留原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封建社会典籍以经史子集为部类的四部分类法 西晋秘书监荀勖编制《新簿》(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分甲、乙、丙、丁四部,性质相当于后世的经史子集,初创四部分类法。把史书自经部析出,即丙部。 东晋著作郎李充将荀勖的经子史集次序易为经史子集,自此不可移易,史称“秘阁以为永制”“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南朝王俭《七志》(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沿袭《七略》,独创图谱志,并附道经、佛经于篇末。 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确定史部专立。文集录之前或称诗赋、或称文翰,至此成定称。《七录》的分类为后来走向正统的四部分类法提供重要的参考,起承上启下作用。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成于魏徵,反映南北朝及隋代图书著录情况,编纂依据为隋《正御书目录》。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集部后附道经佛经,四大类后分四十小类,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将前代(南北朝)典籍的著录情况简化为注文,依其类别相同或相近,附于书目之后。具有双重意义,有别于其他目录。 我国史志目录中,只有《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有小序。 唐代开元年间所编《群书四部录》 宋代政府藏书目录:《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

中国基本古籍库试用介绍

中国基本古籍库试用介绍 中国基本古籍库是中国文化要籍数字化的空前巨献,列为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中国基本古籍库分为4个子库、20个大类和100个细目,共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民国的历代名著和各学科基本文献1万种,每种均提供1个通行版本的数码全文和1-2个珍贵版本的原版影像。总计收书约17万卷,版本12500多个,全文17亿字,影像1200万页 中国基本古籍库拥有强大的检索系统、完备的功能平台和灵活的纠错机制,可通过多条路径、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快速海量检索,可轻松实现古籍浏览、校勘、标注、分类、编辑、下载、打印的全电子化作业,并可随时进行软件升级和数据更新以确保在持续改进中日臻完善 (下载后解压缩、安装,重启机器后,双击桌面上的客户端应用程序,然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使用,要求Windows 2000/2003/XP/vista操作系统, 1024×768×16以上显示模式) 试用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cc8883197.html, 用户名:xbdx 密码:20100909 中国方志库简介 中国方志库是专门性的大型古籍数据库,主要收录历代地方志类著作,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地方志类著作,包括全国地理总志(如方舆志、一统志等),各地方志(如省通志、府州志、县志等),各类专志(如山川志、边防志、都城志、宫殿志、村镇志、里巷志、园林志、寺观志、书院志等),各种杂志(如乡土志、物产志、风俗志、考古志、游历志等),以及外志(如环球志、一国志、多国志等)。所记大至一国一省一州一府,小至一村一镇一城一关,举凡历史沿革、地理形势、行政建置、财赋收入、物产资源、人文景观、灾异祸乱、乡土风俗,靡不详尽。至今从事地区开发和学术研究,仍须从中提取丰富的信息。 中国方志库初集共收录汉魏至民国历代地方志类著作2000种。每种皆据善本制成保留原书所有信息(包括图、表、标记在内)的数码全文,逐页对照原版影像。同时配备强大的检索系统和完备的功能平台,可进行快速海量检索和全电子化的整理研究作业。堪称地方志类著作数字化的空前巨献。 (下载后解压缩、安装,重启机器后,双击桌面上的客户端应用程序,然后输

当前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

当前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 当前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 影印是古籍整理出版的一种重要形式,相对于排印的整理方式,影印有着短平快的优势:短,指出版周期相对较短,只要选定底本,就可以很快地出版出来;平,对编辑加工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快,其印数有限,销售周期较短,又因定价较高,收益快。 近几年,大多数古籍出版社在影印出版方面均有系统的规划。而这当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最具代表性,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影印出版作为其最主要的出版模块,形成了大中小、远中近的系统规划。非古籍专业出版社中,大象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影印出版方面,也颇有规划。大象出版社以晚清民国文献的影印出版为重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则在海外中文文献的影响方面,颇具特色。 下边笔者就对目前的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及其优缺点逐一 进行分析。 型丛书式型 这种模式以“四库系列”最为出名。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台湾商务、上海古籍相继推出《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影印版,催热了大型影印丛书的市场。这种集成性的丛书,因其部头偏大,收书太多,底本征集涉及的收藏单位过多,底本的获取渐渐成为最大的难关:近年来,收藏单位底本费逐年上升,一些收藏单位待价而沽,一些图书馆基于种种考虑,出版社支付再高的底本费也不予以提供。从这方面讲,新编集成性文献丛书编纂的难度较以前要大不少。 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在图书馆、高校等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图书馆、高校、科研机构的资金充足情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而且上述机构在大型文献的购置方面也舍得投入。单从销售角度来讲,大型集成性文献的市场正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因此,只要有好的选题,严格控制成本,出版社的利润还是有相当保证的。 “近水楼台独占月”型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书的注解。介绍古注的发展、体例和术语等。要熟悉旧注的体例,了解古代重要注家,掌握旧注术语用法,在此基础上培养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十三经注疏》曰、为、谓之谓犹之言、之为言读曰(读为)读若(读如)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旧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旧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旧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故训传》《古文尚书注》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 《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 《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三、旧注的体例 “传”指阐明经义。 “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版 - 复旦大学图书馆

大型中华古籍全文数据库——《国学宝典》 简介 《国学宝典》是一套主要面向中文图书馆、中国文化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史爱好者的中华古籍全文资料检索系统,由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组织国内一批文史专家,经过长达 6 年的资料搜集、精心校勘,幷借助清华大学的网络技术研制完成的。这些文献内容均为文史研究人员常用资料,实用价值很大,经国内外数百名专家使用,受到一致好评,是中国古籍电子化产品中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之一。 一、收录范围与标准 《国学宝典》收录范围为上起先秦、下至清末两千多年的所有用汉字作为载体的历代典籍。迄今为止,该系统已收入古籍文献3,800多部,总字数逾8亿字,3,800余种,目前仍以每年1~2亿字的速度扩充数据库内容,其目标是建成一个包含所有重要中文古籍的全文电子数据库。 收录标准为: 1、历代经典名著; 2、各学科的基本文献;

3、经过整理,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文献; 4、用户所需的其它文献。 选择底本的标准为: 1、完整本而非选本或残本, 2、母本或现存最早的版本及精校本。 3、经整理的标点本。 《国学宝典》选书时充分吸收了清代以后至当代学人有关古籍整理的重要成果,充分考虑文献的实用价值,一批通俗小说、戏曲等均为《四库全书》所未收。 大部分文献附有内容提要,包括作者简介、内容组成、版本等相关信息,增加了数据库的附加值。 二、分类方法与资料格式: 《国学宝典》按照电子文献的特点,以四库分类法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兼容古籍文献和电子数据库特点的分类法,采用国学公司独立开发的数据库格式进行 储存管理。 《国学宝典》目录结构 【经部·十三经】 【经部·十三经注疏】 【经部·其它】 【史部·正史】 【史部·地理】 【史部·别史及其它】 【史部·目录】 【子部·周秦诸子】 【子部·儒家】 【子部·释家】 【子部·道家】 【子部·术数】 【子部·兵家】 【子部·医学】 【子部·科技】 【子部·类书】 【子部·蒙学】 【子部·杂家】 【子部·书法绘画】 【子部·音乐艺术】 【子部·隋以前笔记】 【子部·隋唐笔记】 【子部·宋元笔记】 【子部·明代笔记】 【子部·清代笔记】

《当代法学》投稿要求及注释体例

《当代法学》投稿要求及注释体例 一、投稿要求 作者应单独一页提供如下信息,以便于匿名外审。 (一)摘要 应为论文主要内容的浓缩,不应使用“本文认为”、“笔者认为”等评价性的语言,用“[摘要]”表示,一般为200~300字。 (二)关键词 应为反映论文最主要内容的专业术语,用“[关键词]”表示,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一般每篇文章可选择3~8个。 (三)基金项目 表明论文产出的资助背景,包括基金项目的类别、名称、批准号。 (四)作者简介 按下列顺序提供作者信息:工作单位、省、城市、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学位,工作单位、职称、学术兼职。 (五)英文信息 包括与中文对应的正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 二、注释和参考文献体例 本刊实行注释和参考文献分离制度。注释是对正文中的某一特定内容所进行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参考文献是作者在正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书目,包括专著、编著、译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期刊文章、报纸文章、电子文献等。 (一)注释 一律采用脚注,每页注释单独排序,以圈码①、②、③等表示。 (二)参考文献 一律采用尾注,所有的参考文献连续排序,以方括号[1][2][3]等表示,并在正文中具体的引文后注明参考文献的具体页码,如[1](P10)。 1. 专著、编著、译著、论文集、学位论文 [1]霍存福.权力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2]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M].丁小春,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张文显.法学理论前沿论坛[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石少侠.检察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2. [6]张文显,矫波.法制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哲学分析[A]. 张文显.法理学论丛:二[C].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 期刊文章 吕岩峰.论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取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5). 3. 报纸文章 郑成良.美国的法治经验及其启示[N].人民法院报,2001-09-09(4). 4. 电子文献 马明亮.正义的妥协——协商性司法在中国的兴起[EB/OL]. http//www. https://www.doczj.com/doc/cc8883197.html,,2004-01-30. (三)外文参考文献 提供作者姓名、论著名称、出版地、出版机构、出版时间、页码。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二、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三、问答: 1.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2.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几种? 捌、古书的标点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标点古书常见的错误有哪两种情况? 3.什么是句读,句读与今天所说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二、给下列古文加标点符号,并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在句中的作用或用法: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4.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5.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6.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注:①涘:岸边。渚:水中小块陆地。 8.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称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吕氏春秋)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注:①纠譑:搜刮。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

爱如生数据库与翰堂典藏数据库的对比

爱如生数据库与翰堂典藏数据库的对比 一.简介 爱如生数据库: 爱如生数据库包括中国方志库,中国谱牒库,中国丛书库,中国类书库,中国俗文库,中国经典库,敦煌文献库,申报数据库以及《中国基本古籍库》。各据善本,采用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再造技术制作,还原式页面,左图右文逐页对照,眉批、夹注、图表无障碍显示;毫秒级全文检索,可编辑、下载和打印。其中,中国基本古籍库——由四个子库构成: 哲学库、史地库、文艺库、综合库,共20 大类,收录自先秦至民国历代典籍1 万种,17万卷,版本12500 个、20 万卷,全文17 亿字、影像1200万页,数据总量约320G。 翰堂典藏: 《翰堂典藏》古籍数据库是由北京时代瀚堂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核心产品,其采用基于Unicode 四字节编码和自然语言全文检索的典籍文献数字化构建。《瀚堂典藏》古籍数据库由14 个子库构成: 小学工具、类书集成、出土文献、中医药文献、经部集成、史部集成、子部集成、集部集成、古典戏曲、古本小说、佛教典籍、道教典籍、敦煌文献、专题文献。《瀚堂典藏》加工入库的图书自先秦至民国,从甲骨文到近代文献约有10190 种,图片数量约1200 万张,文字总量超过15 亿字,可全文检索和连续图文对照阅读的记录条目1500 万条以上,并持续定期增加中。

二.收录内容及标准 《中国基本古籍库》所收历代典籍及所附重要版本,均经严格筛选。 1.收书标准: 历代名著,各学科基本文献,有拾遗补阙意义的特殊著作; 2.选本标准: 完本而非残本、现存最早之本或晚出精刻精钞精校本;未经删削窜改之本。 《瀚堂典藏》 1.收书标准: ⑴加工小学工具类,包括古代字书、韵书等瀚堂具有加工和管理优势的图书。这类图书是《瀚堂典藏》全库的基础;⑵由于瀚堂典藏可以依据用户的要求安排加工种类和进度,也可根据用户的科研要求调整入库品种。 2.选本标准: 尽量多收集不同版本的图书,力争收录所有公开影印出版的唐五代写本和宋元珍本。 三.检索方式 《中国基本古籍库》提供4 条检索路径,并提供模糊匹配: 1.分类检索,通过库、类、目的树形结构进行定向检索; 2.条目检索,限定书名、时代、作者、版本、篇目等条件进行目标检索; 3.全文检索,输入任意字、词或字符串进行爬梳检索; 4.高级检索,可以进行多次检索,或组合字词进行逻辑检索,或综合

3《叙事研究》征稿启事及注释体例

《叙事研究》征稿启事及注释体例 《叙事研究》是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刊,国内叙事学研究最权威出版物。主编是北京大学申丹教授,常务副主编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唐伟胜教授,编辑部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叙事研究》包括六个板块: ●国外来稿(本栏目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美国Narrative杂志合作) ●西方叙事理论研究 ●中国叙事理论研究 ●中外叙事作品研究 ●跨学科/跨文类叙事学研究 ●书评与会议简报。 竭诚欢迎叙事学界的广大同仁向本刊投稿!来稿请按中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信息、英文标题、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英文作者信息、正文、参考书目的顺序编排。论文的篇幅为10,000字左右,不超过15,000字。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来稿请寄本刊编辑部(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叙事研究》编辑部,邮编510420)或通过电子邮箱投稿(xushiyj@https://www.doczj.com/doc/cc8883197.html,),勿寄个人,以免贻误。来稿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审稿周期为4个月。 本刊实行基于MLA格式的注释和引文规范,凡在正文中引用他人观点和语句,均须使用与论文末尾的书目条目相对应的圆括号注释。如果需要对正文中某一问题作注解,则采用尾注,注解的目的在于向读者提供必要的解释与评论,而不是例举引文的出处。现将注释体例说明如下(注释体例参照《当代外国文学》): 一、正文内圆括号注释格式 1.圆括号内注释由作者姓氏和著作页码构成。例如:(Phelan36);(申115)。 2.如果句子中已经提及作者的姓名,那么括号内只需提供引用作品的页码。 3.如果引用了同一作者的多部著作,则在作者姓氏后提供相关作品的全称或简称,另外加 上引用的页码。例如:(Phelan,Living to Tell about It22);(Phelan,Narrative as Rhetoric 53)。 4.圆括号注释所涉及的作品信息必须能够在“引用作品”中找到。 二、“引用作品”格式 包括引用中文作品格式和引用外文作品格式。 I.引用中文作品 A.引用专著 1.作者姓名后面加上冒号,其余信息用逗号隔开,最后以句号结尾。例如:申丹:《叙述 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如果引用的著作为译著,则必须在作品之后、出版社之前注明译者的名字。例如:苏 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如果作者不止一人,则作者姓名之间以顿号分开。如果作者为二人以上,则可以只注明第一个作者的姓名,然后在该姓名后面加上“等”字以省略其他作者。以上两点也适用于译者。例如: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韦恩·布思:《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