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常识
- 格式:ppt
- 大小:239.00 KB
- 文档页数:68
古书注解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
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
古注本身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利用古注,首先必须了解古注。
这一章,我们围绕古注主要讲古注的重要性、古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古注的分类、古注的体例、古注的内容、古注的风格和古注的术语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
又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
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的发展1.注解古书的⼯作开始于汉代。
著名的注解家有:⽑亨、孔安国、马融、郑⽞等。
2.唐⼈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
4.清代学者的贡献(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作:陈奂《诗⽑⽒传疏》、马瑞⾠《⽑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正义》、王先谦《庄⼦集解》、郭庆藩《庄⼦集释》。
(2)古籍校勘的⼯作(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字校订提出⾃⼰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1、注明出典。
如李善《⽂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意。
3、阐明哲学思想。
如郭象注和成⽞英疏《庄⼦》。
传、笺、疏“传”指阐明经义。
如《⽑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对⽑传简略隐晦的地⽅加以阐明,另⼀⽅⾯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郑⽞《六艺论》:“注诗宗⽑为主,⽑义若隐,略更表明。
如有不同,即下⼰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还给前⼈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三经》及其注疏者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起,再加上⾃⼰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A、释词。
B、串讲。
把⼀句或⼏句连串起来讲解。
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
前两种⽅式的同时使⽤。
D、通释全章⼤意。
常见训诂术语1.释义的术语⽈、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来释义,还⽤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有朋⾃远⽅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朋,同志⽈友。
”《尔雅·释天》:“⾕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谓之切,象谓之磋,⽟谓之琢,⽯谓之谓:格式是“甲谓⼄也”。
被释词放于其前。
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般释特殊。
古书的注解一、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二、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三、问答:1.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2.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几种?捌、古书的标点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2.标点古书常见的错误有哪两种情况?3.什么是句读,句读与今天所说的标点有什么不同?二、给下列古文加标点符号,并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在句中的作用或用法: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4.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5.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6.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注:①涘:岸边。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研究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先秦①特点: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周易·说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孟子·梁惠王》(2)两汉①特点: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①特点: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古书的注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古书的注解工作应该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
汉代已经是大规模地为古书作注了,兴起了经学笺注的热潮,两汉古书的注解主要是围绕儒家五经展开的。
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时代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后代人,如汉代人,就已经不完全能读懂先秦的许多典籍。
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从而利于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
例举如下。
《尚书·泰誓》:“我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漢代孔安國註:“我治理之臣雖少而心德同。
十人:周公旦、召公奭shì、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hóng夭、散宜生、南宮适kuò及文母。
”3.今天学习古注的目的:除了以上的目的外,另外对同一本书有不同注释人,各人观点不一,取舍之间有时不很容易决定。
还有,古人的注解一般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也比较生疏4.常见的古书注解大家:汉代的有:郑玄、毛亨、孔安国、马融、何休、赵岐。
晋代的有:杜预、郭璞,范宁。
魏代的有:王弼、韩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陆德明、孔颍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唐玄宗。
6.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1)传注体: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常见的名称(术语)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古代经文的文义。
从传述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诗诂训传》。
注:取义贯注,文义艰涩,需要适当地加以解释才能通晓,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须贯注才可通畅。
所以“注”就是诠释的意思。
“注”,古书又写作“注”,二者音义同。
笺: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读书时有所领悟,便用笔标志在原文的一侧,所以注文比较短小、简约。
它不但注释经书的原文,亦对原有的注解予以补充和修订。
疏:亦叫“正义”。
唐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注释术语。
不仅解释原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义疏体术语,后叙)。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1、汉代的注释传笺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3、宋代的注释朱熹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二、旧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2)“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三国志注,南朝宋,裴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