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点难点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2. 物质与意识-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3. 辩证唯物主义-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二、政治经济学1.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与表现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积累过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 经济危机理论- 危机的根源与周期性- 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 过剩生产危机三、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必然性2. 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与任务 - 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3. 共产主义社会- 消灭阶级和国家- 全体成员的自由发展-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1.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2. 社会发展五阶段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 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矛盾论与实践论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世界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世界的永恒发展2. 方法论- 辩证法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实践的方法以上是考研马原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考生应根据具体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复习和理解。
1.物质观的体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核心)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述,物质是世界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质量度,质变量变及其相互转化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将化为他物.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的统一。
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对立统一律(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具体内容。
2.唯物主义的不同形态及唯心主义的不同形式3.物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1.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2.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矛盾的定义及其两种基本属性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8.矛盾分析法所包含的内容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4.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定义及本性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3.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区别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革命的实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的本质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商品及商品经济的含义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辩证关系3.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二重性4.货币的职能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6.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重难点汇总导论+第七章教学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与三个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条件、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4、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6、共产主义的含义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7、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第一章教学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两大阵营个理论形态的思想特点。
3、列宁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5、相对论的时空观。
6、意识的起源及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0、联系的观点,发展的实质。
11、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能力。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4、质量互变规律15、否定指否定规律。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的含义、特征(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3、实践的基本形式4、实践的主体,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要的根本的关系)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目的)6、认识的本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7、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9、认识运动的完整过程(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10、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重要性11、真理的含义、客观性、相对性12、真理和谬误的关系1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意义。
14、价值的基本特性15、人类活动的两项基本原则,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地理环境的作用,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3、生产力(衡量尺度、最活跃的因素)和生产关系的含义,两者之间的关系4、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5、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6、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志7、经济基础和上层兼职的含义及内容8、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的产生和本质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10、社会形态的含义及发展的规律11、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1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决定作用13、人类社会的“骨骼系统”和“血肉系统”14、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5、阶级,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16、改革和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17、人的本质,现实的人18、杰出人物产生的必然和偶然19、群众路线20、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1、马克思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人生中的伟大发现)(第一个、第二个)2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含义。
《马原》教学重点第一篇:《马原》教学重点绪论P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P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发挥)P8-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代表人物P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P1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四个方面)第一章P27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 P28哲学的基本问题P30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的定义。
P3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P3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静止和运动关系P34实践的定义、特征和基本形式P37-3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40联系的定义和特点P41发展的实质,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P43-44矛盾及其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P4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P46量、质、度,量变、质变及其相互关系 P4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54规律及其客观性P57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第二章P63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P6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四点)P68认识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P6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71-75真理的定义,真理的特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其中,客观性重点讲解,而绝对性和相对性让同学了解)P75-76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P7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85-8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三章 P9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P95社会存在的三个内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P95社会意识是什么(上层建筑的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P97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100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的基本要素P101生产关系的定义(狭义的),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2.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3.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三、教学难点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的区别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认识?认识的本质是什么?2. 引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二)讲授新课1.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 认识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3.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
-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三)课堂讨论1. 讨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的区别。
2. 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四)案例分析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实际问题。
2. 案例包括:科技创新、社会改革、个人成长等方面。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文章,阐述认识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高中阶段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提出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这些问题?(二)讲授新课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日益暴露出其内在矛盾,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案例分析1. 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撰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率、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问题的分析深度等。
3. 考试成绩: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反映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马原社会主义五百年进程教案教案:马原社会主义五百年进程一、教学目标:1.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2. 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和特点;3. 掌握社会主义五百年进程的重要事件和思想成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和特点;3. 社会主义五百年进程的重要事件和思想成果。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讲授):a.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b. 社会主义的定义和特征;c.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
2.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和特点(讲授):a. 俄国十月革命及其意义;b.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c.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文化建设的特点。
3. 社会主义五百年进程的重要事件和思想成果(课堂讨论):a. 巴黎公社及其启示;b.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c.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d. 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历程。
四、教学过程:1. 开篇导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引出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讲授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3. 讲授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4. 分组讨论社会主义五百年进程的重要事件和思想成果,每组展示讨论结果。
5. 整理总结社会主义五百年进程的重要事件和思想成果,帮助学生理清脉络。
6. 课堂点评和讲解。
五、教学评估:1. 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质量;2. 对社会主义历史和思想的理解程度;3. 总结归纳社会主义五百年进程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本和参考书籍;2. 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延伸:1. 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文献,拓宽对社会主义五百年进程的认识;2. 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和讨论。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侵略与抗争史、探索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
一、六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6—1842.8,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法战争:1883—1885 年,签订《中法新约》。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6.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①1931—1937 年,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
②1937—1945 年,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1.割地: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涉及香港问题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15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 万银元。
②《马关条约》赔款2 亿两白银。
③《辛丑条约》赔款4.5 亿两白银。
3.开埠通商①《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
4.攫取中国的特权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②《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③《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重点难点问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4.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基本经验
5.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初步阶段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
2.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3.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4.关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问题
3.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4.关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我们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
3.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2.关于建设和谐文化
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3.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对战后国际形势的时代主题的认识
2.关于和平发展的道路
3.关于“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当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
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3.如何理解新时期党的建设是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党的先进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