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精)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对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4. 引导学生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重要性2. 气温的测量单位(摄氏度)3.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4. 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和分析5.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和分析。
难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相关问题。
2. 使用图表法,展示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了解气温分布规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4. 组织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引入课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知识讲解: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4. 案例展示:展示气温分布图,让学生阅读和分析。
5. 影响因素探讨:分析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气温相关问题。
六、教学评价:1. 判断题:气温的测量单位是什么?(摄氏度)2. 选择题:下列哪个因素对气温分布影响最大?(A. 纬度B. 海陆C. 地形D. 人类活动)3. 阅读分析题:阅读气温分布图,回答图中显示的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4. 简答题:请简要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5. 综合分析题:分析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1. 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气温概念和测量单位的掌握情况如何?2. 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气温分布图时,是否存在困难?如何解决?3. 针对气温影响因素的探讨,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需要加强引导?4. 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改进?八、课后作业:1. 复习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3. 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2. 利用地图和图表,学会解读和分析气温分布情况;3. 运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气温影响因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难点:1. 气温分布规律的深入理解;2. 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综合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相关气温数据和图片;2.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3.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环境。
学生:1. 预习相关知识;2. 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气温的兴趣,提问:“你们觉得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讲解: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
举例说明气温对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分析: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提问:“你们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气温。
5. 实践: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气温分布、分析气温数据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笔记;2. 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分析影响当地气温分布的因素;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2)利用资料,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3)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环境的探究兴趣;(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气温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2)世界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有什么作用?(2)引导学生回顾气温的概念和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温的单位;(2)讨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小组合作,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3. 课堂讲解(1)讲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阐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介绍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观察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2)利用资料,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3)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气温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方法;(3)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四、课后作业1. 绘制气温曲线图,标注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2. 收集有关世界气温分布的资料,总结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3. 写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环保意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用地图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掌握气温分布规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导入新课《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2. 讲述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解释气温的含义,讲解摄氏度、华氏度等气温单位。
3. 学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5. 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气温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气温概念及其单位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对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分析能力。
4. 考察学生对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5. 综合评价学生在保护环境、关爱地球方面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世界气温分布图。
2. 气温变化案例资料。
3. 气温相关知识多媒体课件。
4. 作业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学设计《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 教材分析《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节地理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表和实例,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的分布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气温变化与分布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广泛,对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容易产生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课件,明确教学环节和时间分配。
3.准备好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4.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气温变化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世界各地的雪景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温会有这么大的差别?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介绍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大屏幕电脑课件一套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
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
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板书: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一、气温与生活(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50页的5则资料,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学生作答)生活(教师)这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50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
8时14时20时2时)(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请学生举例,得出:“气温是变化的”板书二、气温的变化(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举例:早晨冷,中午热。
夏天热,冬天冷。
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
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图3.10(教师)指图提问: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学生答:日均温。
日均温怎样计算呢?学生答: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候和气温的概念;2.掌握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3.了解温度带的划分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气候和气温的概念;2.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3.温度带的划分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1.理解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2.掌握温度带的划分和特点。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观察当天的天气和气温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如何分布以及与什么因素相关。
第二步:概念讲解1.讲解气候和气温的概念;2.分析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讲解。
第三步:案例分析选取几个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与学生共同分析,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地区的气温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四步:温度带的划分1.讲解温度带的概念;2.介绍温度带的划分和特点,并与世界地理进行结合。
第五步:练习与讨论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目,供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六步: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资源•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相关PPT;•气温数据和气象图表。
六、教学评估1.针对案例分析和练习题目,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检验学生对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理解;2.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个具体地区的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七、教学延伸结合实地调研或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并对不同温度带的特点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达到了掌握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概念的讲解可能需要进一步简化和引导,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此外,课后作业和实地调研的设计也需要更加具体和明确,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
理解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请同学们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大致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
(板书)一、气温与生活
(提问)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阅读书上例子,总结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提问)我想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气温是变化的还是无论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可从空间与时间上进行多方引导,例如:一天、一个月、一年,国内与国外,我国南方与北方等等,总结得出结论。
(板书)气温的变化
(副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提问)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总结都有哪些值,这些值是如何得出来的。
常用于描述气温的值有: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这些值都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提问)读图“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图,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图上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
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读数。
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叫什么?
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与读数。
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什么?
(展示图片)出示孟买和亚库茨克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比较两地气温年较差大小,并总结气温年较差与气温年变化大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小结)气温年较差大气温年变化就大,反之则相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
气温的变化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理解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今天请大家根据所给数据亲自绘制一张气温曲线图。
(南半球某地气温资料)
提问:这幅图的形状与我们上节课阅读的气温曲线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南半球为波谷形,北半球为波峰形;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的气温不同。
板书:三、气温的分布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供的等温线特性示意图
提问:回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等温线。
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邻两条等温线的差。
大屏幕或挂图展示世界一月气温分布图
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以北回归线为例观察海洋和陆地气温有和差别?说明什么问题?
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相反。
爬山时,感觉山顶比较凉爽为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结)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月下降0.6摄氏度。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三、气温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