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4.3《细胞呼吸》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
- 格式:docx
- 大小:483.19 KB
- 文档页数:14
4.3.1 细胞呼吸教学目标1.说明细胞呼吸的本质,能对细胞呼吸与有机燃料的燃烧进行比较。
2.说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
3.说出细胞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区别。
4.说出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5.运用实验器材进行“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的实验探究。
6.通过对“有氧呼吸的过程、细胞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示意图”等图群学习,进一步提高图表对比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恰当的生物学知识有效地表述图表、公式等提供的信息能力。
7.参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的比较讨论,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尝试探究“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探索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多种因素。
9.参与实验设计,懂得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之间的关系。
10.认同科学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11.认同科学、社会、技术相统一的思想(STS)。
12.通过亲历探究“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
13.通过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交往的态度。
教学重点1.细胞呼吸的本质。
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
4.从生产实践的角度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
2.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教具准备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多媒体课件、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区别的投影片、教师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的一组有关“细胞呼吸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信息。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细胞呼吸产生能量与细胞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1)寒冷冬季的一个夜晚,一群人围在一堆篝火旁取暖。
(2)某现代化啤酒生产企业,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大量生产啤酒。
(3)某同学因10 000米长跑以后,觉得筋疲力尽。
(4)一片果园内的果树因遭受水淹而正在慢慢萎蔫,并不断有果树死去。
(5)农民经常要锄田,因为这样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第三节 细胞呼吸学 习 目 标核 心 素 养1.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
2.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阐明细胞呼吸过程中贯穿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领悟物质与能量观。
2.通过列表格,画图示的方法比较分析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
3.依据教材方案,实施“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交流。
一、细胞呼吸产生能量和有氧呼吸 1.细胞呼吸(1)概念⎩⎪⎨⎪⎧场所:活细胞反应物: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有机物产物: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2)特点:条件温和,能量逐步释放。
(3)方式⎩⎪⎨⎪⎧有氧呼吸(主要)无氧呼吸(4)本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1)条件:氧气、多种酶。
(2)过程(3)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线粒体。
(4)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C 6H 12O 6+6O 2+6H 2O ――→酶6CO 2+12H 2O +能量。
(5)能量释放:细胞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ATP 中,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6)意义:有氧呼吸是大多数生物特别是人和高等动植物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二、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无氧呼吸(1)场所:细胞质基质。
(2)条件:无氧或缺氧、有酶的催化。
(3)反应物:葡萄糖等有机物。
(4)产物:C 2H 5OH(乙醇)和CO 2或C 3H 6O 3(乳酸),同时释放较少能量。
(5)反应式(以葡萄糖为底物)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能量(少量) C 6H 12O 6――→酶2C 3H 6O 3+能量(少量)(6)意义:在缺氧的环境条件下为生物供能。
2.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1)实验目的:说明影响细胞无氧呼吸的因素。
(2)实验原理: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有CO 2,通过CO 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速度来探讨O 2的浓度、温度等因素对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影响。
《细胞呼吸》名师教案
课堂训练
运用延伸
化碳来自哪里?
一、有氧呼吸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完
成回答问题:
1、有氧呼吸的概念,条件?
2、为什么线粒体是有氧呼吸
的主要场所?
3、线粒体的结构是怎样的?
4、有氧呼吸分几个阶段?每
个阶段物质变化是什么?有
能量产生的是哪几个阶段?
学生独立完成:
有氧呼吸总方程:
合作探究:
1、氧气参与第几阶段?最终
在什么产物中能够检测到?
2、有水参与的是第几阶段?胞中的“燃烧”过程。
学生活动二: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
共同思考归纳总结,
思考回答:
阶
段
一二
反
应
式
场
所
反
应
物
生
成
物
能
量
与
氧
关
系
探讨回答:
1、第三阶段,水
2、第二阶段,不能
引导学生分
析,培养学
生提出问题
的能力,解
决问题的能
力。
通过自主学
习,引导学
生发现问
题,分析总
结归纳,促
使学生积极
参与学习。
利用合作探
究使得复
1、概念:
2、条件:
3、场所:
4、过程:
5、实质:。
必修1 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三节细胞呼吸之细胞呼吸的过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要求掌握细胞呼吸的概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和过程。
2、态度方面培养学生从整体和局部分析看待问题的观念。
3、情感价值观方面锻炼学生利用科学原理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对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后者也是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然后给学生讲解呼吸的方式。
重点难点重点:细胞呼吸的概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和过程难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一.阅读课本84页各小组进行问题探讨:细胞呼吸与有机燃料燃烧有什么区别?生物体内细胞呼吸的特点是:在温和的条件下有机物被酶催化而氧化分解,能量是逐步释放出来,没有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
【讲授】二.新课讲授:1.细胞呼吸的概念: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2.细胞呼吸的方式: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细胞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
(1)有氧呼吸:①概念:是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②有氧呼吸的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放出少量的能量,合成2个ATP,其余都以热能形式散失,场所在细胞的基质中。
第二阶段:2个分子的丙酮酸和6个分子的水彻底分解,产生20个[H]和生成6分子的二氧化碳,释放少量的能量,合成2个ATP,其余都以热能形式散失,场所线粒体机基质。
公开课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联系〖活动目的〗1、从分子、细胞、个体水平构建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联系2、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三者之间的联系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活动过程〗:活动一:从分子水平回顾光合作用过程活动二:从分子水平回顾细胞呼吸的过程⑩⑾+CO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典例1]下图表示植物细胞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部分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1)过程①属于光合作用的阶段,过程③称为。
(2)由图可知,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除此以外光反应还可以为暗反应提供。
(3)图中属于有氧呼吸的过程是(填序号),过程②进行的场所是。
(4)活细胞一般都能进行的是图中的过程(填序号)。
[典例2](2017年徐州模拟)图1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部分代谢活动图解,其中①~⑤表示代谢过程,A~F表示物质;图2是叶肉细胞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关系图解,其中A~F表示气体转移途径。
请据图回答:1.图1中物质F是,产生场所是。
2.图2中D对应的气体在图1中过程(用图中数字表示)产生。
3.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叶肉细胞在图1中可进行的代谢过程有(用图中数字表示);在图2中可进行的气体转移途径有(用图中字母表示)。
4.完成图2中的C过程,气体至少穿过____ 层磷脂分子层。
活动三:从细胞水平建立线粒体和叶绿体在不同情况联系[典例3]棉花的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关系用如下坐标图表示,该曲线是实测一片叶子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的CO 2吸收和释放的情况。
你认为下列四个选项中,能代表细胞中发生的情况与曲线中A 、B 、C 三点相符的是( )A .①②③B .②③①C .②③④D .①②④活动四:从个体水平完成实际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式并加以应用 1、光合作用实际产氧量=实测的氧气释放量 呼吸作用耗氧量 2、光合作用实际CO2消耗量=实测CO2消耗量 呼吸作用CO2释放量 3、光合作用实际制造有机物的量=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的量 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 呼吸速率[典例4]右图曲线表示在一定光照强度、不同温度条件下,某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单位时间内同化的CO 2量);b 曲线表示同等条件下的呼吸作用量(单位时间内释放的CO 2量)。
南师大附校教案学科生物学生高一一、基本信息二、学习过程本课程使用的学案:第四章第三节细胞呼吸的过程【学习目标】1.说明细胞呼吸的概念和实质;2.说出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
【学习过程】1.【学生活动一】合作讨论比较物质燃烧与细胞呼吸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物质的___________过程,都有__________的产生和______的释放。
不同点:燃烧比较______;而细胞呼吸是在______条件下进行的______释放能量的过程。
2.自主学习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概念:___________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______________生成___________或其他产物,释放出____________并生成_______的过程。
4.【学生活动三】构建模型小组合作构建有氧呼吸中各阶段反应物、生成物与反应场所的模型。
5.书写反应式(1)尝试写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其中丙酮酸的化学式为C3H4O3。
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尝试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请配平)。
总反应方程:6. 【学生活动四】本课知识抢答环节7.【学习反馈】(1)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消耗氧气的是()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一和第二阶段(2)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最终()A.参与氧化有机物B.直接参与ATP的形成C.参与水的生成D.参与酶的催化作用(3)有氧呼吸的反应阶段中,不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是()A.[H]与O2反应生成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 C.丙酮酸分解成[H]和CO2D.ADP与Pi反应生成ATP教学过程0、课前分组,全班共分6组,提前摆好桌椅,交代今天课程将按照小组计分制进行。
第3节 细胞呼吸学习目标1.细胞呼吸的本质和过程。
2.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
3.呼吸原理的应用。
学习提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生物体内,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能源物质,在这些有机物中含有大量的化学能,但这些化学能并不能被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它们必须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先把释放出的能量转移给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储存到ATP 的高能磷酸键中,然后,通过ATP 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由于呼吸作用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因此也叫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主要是指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在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CO 2和H 2O 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二、细胞呼吸的方式通过“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我们了解到,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CO 2和H 2O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CO 2。
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证实,细胞呼吸可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
(一)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 2和H 2O 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其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酶催化。
第一阶段:一分子C 6H 12O 6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氢和少量的能量,这个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另一部分则贮存在ATP 中。
C 6H 12O 6−→−酶2C 3H 4O 3+4[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经过一系列反应,分解成CO 2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这些能量也是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形成ATP ,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2C 3H 4O 3+6H 2O −→−酶6CO 2+20[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24个[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氧结合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形成34个ATP 。
第3节细胞呼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本讲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本讲难点:(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考点点拨:一、相关知识(—)基本概念细胞呼吸;漠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重铭酸钾溶液;对比试验;有氧呼吸、线粒体、内膜、外膜、崎、线粒体基质、丙酮酸;无氧呼吸、乳酸、酒精、发酵、乳酸发酵、酒精发酵(二)知识网络(三)疑难解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同点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始终在细胞质基质条件需分子氧、酶不需分子氧,需酶产物C02、H2O酒精和C02或乳酸能量大量,合成38ATP 少量,合成2ATP特别提醒:(1)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2)因有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及能量的利用率高,绝大多数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有氧呼吸为主的呼吸作用方式,但仍保留无氧呼吸的酶系统以应付暂时缺氧的不利状态。
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及与生产、生活实践的关系1.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等,主要是温度。
温度对酶促反应有直接的影响,呼吸过程是由酶催化的一系列反应过程,因此呼吸作用对温度的变化很敏感,最适温度一般为25〜30°C。
在一定范围内有氧呼吸的强度随氧气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氧气对无氧呼吸有抑制作用。
二氧化碳对有氧呼吸有抑制作用。
2.在一定范围内,呼吸作用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强,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弱。
在生产实践中,根据需要常采取一定措施促进或抑制呼吸作用。
例如:(1)作物栽培中,采取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等措施,都是为了保证根的正常呼吸作用。
(2)粮油种子的贮藏,必须降低含水量,使种子呈风干状态,使壶系作用降至最低,以减少有机物消耗。
如果种子含水量过高,呼吸加强,使贮藏的种子堆中温度上升,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种子的呼吸,使种子品质变坏。
细胞呼吸(3课时) 第三节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享受愉快地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如何应用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情景问题探讨2.细胞呼吸原理3.细胞呼吸的生理意义4.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5.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教案点评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分析课本中相关的图文资料,说明这些事例中所应用的细胞呼吸原理,再让学生联系其他事例,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细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广泛性。
培养了学生根据相关科学原理举一反三地联系实践的能力。
备课资料影响采摘后的果蔬呼吸强度的外部因素(1)温度呼吸作用是一系列酶促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一般在0 ℃左右时,酶的活性极低,呼吸很弱,跃变型果实的呼吸高峰得以推迟,甚至不出现呼吸高峰;在0~35 ℃之间,如果不发生冷害,多数产品温度每升高10 ℃,呼吸强度增大1~1.5倍(Q10=2~2.5);高于35 ℃时,呼吸经初期的上升之后就大幅度下降。
为了抑制产品采后的呼吸作用,常需要采取低温,但也并非储藏温度越低越好。
一些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产品对冷敏感,在一定低温下会发生代谢失调,失去耐藏性和抗病性,反而不利于储藏。
所以,应根据产品对低温的忍耐性,在不破坏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下,尽可能维持较低的储藏温度,使呼吸降到最低的限度。
另外,储藏期温度的波动会刺激产品体内水解酶活性,加速呼吸。
但是,必须指出,不同种类品种的果蔬对低温忍耐是有一定限度的。
储藏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果蔬的正常生命活动。
此外,储藏温度忽高忽低的波动,也会刺激果蔬的呼吸作用,增加营养物质的消耗,缩短储藏寿命。
细胞呼吸(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一、教材分析苏教版第四章第三节《细胞呼吸》是在初中阶段及前面学习了细胞部分生命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细胞呼吸的知识。
本节主要介绍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原理、过程及呼吸原理的应用。
既加深了前面线粒体是“动力车间”、“能量转换站”等知识的理解,又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知识打下基础。
此外,细胞呼吸的相关内容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分析综合性问题奠定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重点。
由于细胞呼吸的过程和原理内容较复杂,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本着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精神,尽量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对细胞呼吸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本节内容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内容,具有较深的抽象性,而且牵涉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对学生而言,本节的学习有一定难度。
但是学生们此前已经掌握了ATP、光合作用,主动运输和线粒体、细胞质基质这些细胞呼吸有关的基础知识;此外,有关细胞呼吸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
可以围绕细胞呼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一些事例构建细胞呼吸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应该是比较高的。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阐述细胞呼吸的概念。
(2)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阐述有氧呼吸概念。
(3)说明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
第3课时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置问题情景:某同学为了证明细胞呼吸的产物有CO2,设计了下述实验来证明。
设计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加入装置中的气体能够按照图中箭头所示方向稳定地流动。
师
A瓶内的NaOH的作用是什么?B瓶中的Ca(OH)2的作用是什么?
生
A瓶内的NaOH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B瓶中的Ca(OH)2的作用是验证空气中的CO2是否被完全除去。
师
如果将C瓶中萌发的种子换成绿色植物并接受充足光照,实验结果会怎样?原因是什么?如果要测定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气体产物,怎样改进实验装置?
生
如果将C瓶中的萌发的种子换成绿色植物并接受充足光照,则D瓶中的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原因是绿色植物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没有氧气的净释放。
如果要测定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气体产物,则应对C 装置进行遮光处理。
师
如果将C瓶中的种子换成乳酸菌培养液,D瓶中出现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
生
如果将C瓶中的种子换成乳酸菌培养液,D瓶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将不变浑浊,因为乳酸型无氧呼吸没有二氧化碳的释放。
师
如果将C瓶中的种子换成酵母菌培养液,则D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写出C 瓶中以糖类为底物的呼吸反应式。
生
如果将C瓶中的种子换成酵母菌培养液,则D中澄清的石灰水将变浑浊。
生
C 6H 12O 6+6H 2O+6O 2 6CO 2+12H 2O+能量(大量)。
师
若在A 前面加吸收O 2的装置,则D 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生
D 中澄清的石灰水将变浑浊。
因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与二氧化碳。
师
细胞呼吸的原理是什么?
生
细胞呼吸的原理主要是指糖类、脂质与蛋白质等有机物,在生物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或者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师
细胞呼吸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生
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代谢活动,它不仅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还是各种有机物之间转化的枢纽。
师
−→−
酶
根据你已有知识,分析说明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小组记录,代表发言。
媒体信息:提供一组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的图片情景、文字信息。
小组交流:
第一组:我们认为生物体的内部因素会影响生物体的细胞呼吸。
(1)不同种类生物呼吸速率不同,如:阳生植物比阴生植物高。
(2)同一植物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如:幼苗、开花期较成熟期高。
(3)同一植物不同器官不同,如:生殖器官较营养器官高。
第二组:我们认为外部因素会影响生物体的细胞呼吸。
如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外界环境因素。
推进新课
师
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推论?(如证明温度影响种子萌发时的呼吸速率)。
师
根据上述实验装置,控制其中的温度为单一变量(如对C瓶分别以不同的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