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对医疗卫生投入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16.36 KB
- 文档页数:5
财政与农村建设(政治、经济、教育方向)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特大型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民、农村都占有较大比重,因此,能否正确处理好“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当前的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和诸多环节,包涵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次。
它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小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概括。
财政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调节部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财政部门在新形势下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政治建设应当充分认识到,城市化不可能化掉中国的农村,更不能以牺牲农村为代价进行片面的城市化。
在中国城市化的漫长道路上,即便按照官方公布的我国城市化率每年保持提高1个百分点来计算,到2030年的城市化率最高也只能达到74%,以那时的15亿人口计算,仍然有近4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以世界标准来看,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因此,新农村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国家长期整体发展的需要。
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国家整合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县政的边缘化、压力型运行机制和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以及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都指向了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困境,要破解新农村建设的困局,必须把政治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议题当中,着力调整与完善与农村社会相对应的基层政治体制、政府运行机制以及以农民权利为中心的政治关系。
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还权于农民,还农民以国家主人翁地位,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国家与农民、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具体来说:第一,以“省管县”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解决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中的悬置和异化问题。
改革开放30年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综述和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30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奏响了一曲“托起人民健康重任”的雄壮凯歌。
改革开放30年来,xx县卫生事业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从“赤脚医生”到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医疗人才,从“望闻问切”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破旧、低矮的老建筑到宾馆式医院,从“病去如抽丝”的治标到“预防保健为主”的治本,30年来,xx县无论是医疗环境还是治疗手段都发生了飞跃性的变革。
30年前,当时全县的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及医疗设备仍十分简陋,除县医院有X光机算是大设备外,乡镇卫生院只有简单的血压计、体温表、听诊器老“三件”,且药品结构单一。
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传统合作医疗出现大面积滑坡,居民主要靠自费看病,经济负担沉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突出,这就是三十年前xx县医疗卫生事业的真实写照。
弹指一挥间,如今我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快速发展与巨大成就,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初级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危害人民健康的xx病、xx病、xx病等一批烈性疫病被控制或消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全县卫生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全县建立起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全县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极大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目前,全县共有卫生事业单位17个(县医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结防所,xx等七个乡镇卫生院,初级卫生保健办、红十字会、医学会、合管办);共有个体诊所xx个,村卫生所xx个(均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乡村卫生所从业人员xx人,均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个,社区卫生服务站xx个。
医疗卫生改革开放30年综述自19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医疗卫生领域迎来了长达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
这一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也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从改革背景与目标、服务体系变革、医疗技术革新、卫生政策调整、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挑战与展望等六个方面,对医疗卫生改革开放30年进行综述。
一、改革背景与目标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服务水平不高、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医疗卫生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医疗卫生改革逐渐展开,通过市场化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措施,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服务体系变革服务体系变革是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措施,我国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县级以上医院数量大幅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公立医院改革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公立医院服务质量和效率,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三、医疗技术革新医疗技术革新是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新型医疗设备、诊疗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许多先进的医疗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如微创手术、介入治疗、精准医学等,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四、卫生政策调整卫生政策调整是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保障。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政策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一)关于医疗资源配置的研究西方学者对医疗资源配置研究要比国内早很多年,西方国家不但了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医疗分级体系以及分级转诊服务,而且西方学者为了对医疗服率测评方法做出评估,出现了许多经济学研究量化的评价方法,他们试图探寻出解决患者在医疗服务中享有高效率和公平的方法。
国外医疗资源配置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1、国外医疗机构的分级及其功能定位,医疗服务常被划分为若干个层次,一般为初级、二级、三级三个层次,各个层次的职能有明确的划分,医疗服务结构呈现金字塔状结构。
高级医师排列在金字塔顶端,初级医师排列在塔底,遵循1:2:4:8或者1:3:5:7的比例进行配置。
2、普通私立医疗机构首诊的同时,各级医院之间同时建立相应的转诊制度,将私立医院不能解决的病人向上一级医院转诊,实现双向转诊模式,确定了病因和治疗方案后,则可以将病人转到普通的医疗服务机构进行后续治疗。
3、国外政府采取权力下放、公共与私人部门混合提供卫生服务的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开支、满足民众的多层次需求,享有便利就医的条件,促进其配置模式的不断完善。
(二)关于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美国生命伦理学家H·恩格尔哈特[1]认为正义原则的大多诉诸可以理解为对利益的关注。
并且,“正义原则支持在一种具体的道德观指导下来分配好处,其实是提供了试图行善的特殊例证。
”他认为“强加一个单级的 (Single tier)、包揽无遗的 (a11 encompassing)的保健制度是不能得到道德辩护的。
”因为“这种保健制度没有认识到道德视界(它们构造保健的利益)的多元性、国家权威在俗世的道德有限性和个人对于他们自己及其财产所具有的权威性。
恩格尔哈特于是得出了“不可能既尊重所有人的自由又实现他们的长远的最佳利益”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他强调,由于现实世界的有限性,不可能发现一种具体的资源分配模式对所有人都公平,同时,社会和国家调拨和再分配资源的权威受到了私有财产的限制,个人和团体追求保健的机会也都受到资源的有限性的限制。
财政补贴对医院经营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财政补贴在医疗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医院的运营状况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健康福祉。
财政补贴作为政府对医院经营行为的一种重要调控手段,其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财政补贴对医院经营行为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院运营效率、保障医疗服务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界定了财政补贴和医院经营行为的相关概念,并阐述了财政补贴对医院经营行为产生影响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财政补贴对医院收入结构、成本控制、服务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影响机制。
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数据,本文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了财政补贴对医院经营行为的实际影响。
本文还探讨了不同补贴方式、补贴额度以及补贴对象等因素对医院经营行为影响的差异性。
本文总结了财政补贴对医院经营行为影响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通过优化财政补贴政策,激发医院内在动力,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本文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在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特别是在医疗卫生领域,财政补贴对医院的经营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国内外相关文献入手,对财政补贴对医院经营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国外研究方面,许多学者对财政补贴与医院经营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例如,(20)通过对美国医院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财政补贴能够显著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进而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20)则以欧洲多个国家为研究对象,指出财政补贴对医院的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能够引导医院增加对医疗设备和技术的投入。
在国内研究方面,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补贴对医院经营行为的影响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20)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财政补贴能够有效缓解医院的运营压力,提高医院的公益性和服务效率。
财政部门统筹财力、聚力发力、稳经济大盘综述财政部门是国家财政管理体系的核心部门,它的责任是规划、筹划、执行国家财政政策,保障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近年来,财政部门在统筹财力、聚力发力、稳经济大盘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一、统筹财力财力是一个国家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经济资源之一,财政部门的职能就是合理规划和统筹利用这个经济资源。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财力支持。
为此,财政部门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措施,统筹财力,以支持国家经济发展。
1.加大政策财力支持财政部门加大了财政政策财力支持力度,主动服务于经济发展。
比如,2019年发布了《关于深化税费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提出整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税收负担、鼓励研发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部门还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把财政支出向支持高质量发展转移。
比如,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财政部门更加注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领域,如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教育、医疗卫生等。
此举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福利服务。
3.统筹安排债务管理财政部门通过统筹安排债务管理,协助地方政府开展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稳增长,加大了财力支持力度。
比如,推出专项债券,优化债务结构,既保证了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基础支持,也有助于防范债务风险,同时也激发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二、聚力发力聚力发力,是财政部门在支持全国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推动开放发展等方面的核心策略之一,也是积极探索的方向之一。
1.支持全国经济发展财政部门在支持全国经济发展方面主要采取的策略是加强财政政策的协调和统一,共同推进各项改革、发展和稳定措施。
比如,设立中央投资机构,支持重点领域的发展;制定“财政部门整合政府采购”等方案,整合公共资源,提高采购效率;加大地方专项债券发行力度,优化债务结构,增强投资效应等。
26中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影响因素文/王震寰 西南财经大学[摘要]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社会对于公共卫生建设的关注度有了显著提升。
当前,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是由非常复杂的预算方案以及结合地区实际来确定的,但是通过一些宏观经济变量来观察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也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基于2000年至2017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得到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投入产出方程,用以估计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规模以及医疗卫生资源的产出效益。
研究结果表示,中国应提高医疗卫生政府支出总量水平,科学分配投入领域以实现财政资源更好的利用。
[关键词]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中图分类号:F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10(2021)05-26-03一、绪论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上亿人口确诊,逾200万人在疫情中失去了生命,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这次疫情中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党的及时、科学的指挥下,全国人民上下齐心,在新冠肺炎疫情攻坚战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国内基本控制住了疫情并实现了疫情防控常态化。
但同时,我们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经济代价,并在公共卫生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人力。
总的来看,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占比不断上升。
这既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对于民生财政建设的高度关注,也表明需探究和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相关的因素和效益,以提高财政对医疗的投入价值。
为了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进行合理分析,在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后提出了本文的问题:哪些宏观经济因素可以用来描述我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增长。
本文在搜集整理统计年鉴、宏观经济数据库和政府报告等数据后,提取了重要宏观经济变量指标并建立了数学模型。
其结果反映并解释了全国医疗卫生支出的增长因素,并为本文得出基本结论,提出观点、建议提供了扎实的分析依据。
二、文献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关于医疗卫生支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地方财政支出问题的研究综述摘要:地方财政支出作为地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经济基础,为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伴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化,地方财政支出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明显。
从地方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的途径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三点对策:一是调整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二是优化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三是强化支出监督,加强预算管理。
关键词:书法;语言艺术;修辞手法一、背景与意义1992 年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020 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近三十年的时期是我国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转轨时期的历史背景决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完善的。
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地方政府的职能也应相应地转换,而地方财政支出是地方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状况不但关系到国家财政运行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而且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宏观战略目标的实现。
近些年来,地方财政支出总规模不断扩大,但在财政资金支出范围、支出结构以及财政支出监督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地方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使地方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保持良性的互动,是我国理论界和政策制定层面共同关注的问题。
因此,从我国转轨时期地方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解决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浪费严重朱广平、陈炎玮(2000)认为当前财政支出的职能非常弱化,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又非常严重。
过去长期存在的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财经纪律松弛的现象屡禁不止。
各种公款吃喝成风、各种会议泛滥、公费旅游盛行、进口豪华轿车日益增多等等,这种种腐败现象均成了我国财政资金的巨大漏洞。
文献综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我国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以来,很多学者就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及建设性意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以孝义市为例就这一问题发表的意见孝义市财政局杨晓蓉认为,目前孝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中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宣传力度不够深入,农村干部未经过专门的系统化培训,对新农合政策农村需要不够了解,导致农民与领导沟通的脱节。
其次,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强,这是由乡镇卫生医务人员严重缺编,设备落后等原因造成的。
再次,定点医疗机构部分药品价格偏高,导致很多贫困农民买不起药。
最后,真正的穷人还看不起病。
虽然现今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还是存在只生活在贫困边缘的农民,他们根本无力支付自己的医疗费用。
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的对策有:①强化宣传,优化服务,加强农民与干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②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制定完善医疗救助办法,并积极争取社会的帮助,提高保障水平。
③给乡、村医疗机构创造生存发展空间,加大乡卫生医院、村卫生所的投入力度,并加强医疗队伍素质建设,为农民提供方便、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④强化药品管理,降低药品成本,从而降低药品价格,使农民都能支付起医药费。
⑤规范医疗行为,控制目录外用药,防止个别药品提价行为。
⑥加强研究,完善制度,提高补偿比例,并简化报销程序。
⑦建立管理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取信于民,保证制度的公正公平。
二、以太原市为例,针对太原市新农合运行问题及政策提出的一些建议山西财经大学的成玲认为,首先,在运行过程中,制度设计、逆向选择、人口老龄化三方面因素,导致新农合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的支出负担大,使得新农合医保基金运行的安全和长效具有一定的威胁性。
其次,医疗费用高涨,新农合限制条件多,补偿机制不完善。
再次,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乡村医生专业技能不够高,农民的身体状况得不到切实保障。
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投入产出指标综述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产出的指标主要分为国家和地区卫生系统效率研究中采用的指标、大型医院绩效评价采用的指标、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机构效率评价采用的指标、妇幼保健绩效评估采用的指标和特殊疾病治疗投入产出分析采用的指标五大类。
分别对这五种类型的指标进行归类,并提出指标运用中存在的指标使用繁杂、指标表述不规范、指标混用、指标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标签:医疗卫生;投入产出;指标根据文献检索发现,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产出的指标主要分为国家和地区卫生系统效率研究中采用的指标、大型医院绩效评价采用的指标、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机构效率评价采用的指标、妇幼保健绩效评估采用的指标和特殊疾病治疗投入产出分析采用的指标五大类。
每一类都有其不同的指标特点,所以本文分别对这五个领域的指标进行归类总结。
1国家和地区卫生系统效率研究中的指标1.1投入产出二分法大部分的学者们都采用投入和产出两个一级指标对国家和地区的卫生系统效率进行研究。
同时投入指标中常常被分为人力、财力、物力三个二级指标。
人力指标包含每千人口专业卫生人员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口医生(含医师)数等;财力指标包含人均卫生总费用(包括政府预算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卫生总费用占GNP的比例、人均卫生事业费、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等;物力指标包含人均固定资产、每千人口床位数等。
产出指标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为产出数量指标和产出质量指标,另一种是产出利用指标和产出效果指标。
产出利用指标包含医疗、预防和保健三个方面。
医疗指标有居民年就诊人次、居民年住院人次;预防指标有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食品卫生监督监测覆盖率、卫生水平普及率、居民健康教育普及率;保健指标有公费、劳保和合作(含集资)医疗覆盖率、孕妇保健系统管理覆盖率、婴幼儿保健系统管理覆盖率。
产出效果指标包含疾病控制、死亡率和寿命,疾病控制指标包含计划免疫目标疾病报告发病率、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等,死亡率指标包含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病死率,寿命指标主要由人均期望寿命来表示。
____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情况总结____年是关键的一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新的流行病,全球公共卫生面临严峻的挑战。
针对这一情况,各国纷纷加大了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下面将对____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
一、经费来源在____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和国际援助等。
政府部门在卫生和卫生部门的预算中安排了专项经费,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进行捐赠,支援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也提供了援助资金,帮助各国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二、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情况1. 基本卫生服务在____年,各国普遍加大了对基本卫生服务的投入。
重点加强了基层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提升了基层卫生机构的设施和人员配备,以便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基本卫生需求。
2. 流行病监测和防控面对新的流行病威胁,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流行病的监测和防控经费的投入。
加强了流行病的监测系统的建设,提升了流行病研究和预测的能力。
同时,也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以提供充足的疫苗供应,控制疾病的传播。
3. 健康教育和宣传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一部分也被用于健康教育和宣传。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卫生常识,引导公众正确对待疾病的防控和治疗。
同时,还进行了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公众掌握防病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4. 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公共卫生服务还需要一定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支持。
因此,经费的一部分用于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更新和配备基层卫生机构的药品和设备。
这有助于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5. 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的高质量,离不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卫生专业人员。
因此,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一部分用于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提升卫生专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增强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三、经费使用情况的评估从整体来看,____年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扩大,财政支农支出成为了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
财政支农支出是指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投入的财政资金。
本文旨在研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和效果,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的财政支农政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政府通过投入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通过给予农民直接补贴、农业保险等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方式和规模等因素,都会对农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具体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据收集与整理等。
四、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机制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设施、道路建设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农业技术推广:政府通过投入资金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
3. 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农民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4. 直接补贴和农业保险:政府通过给予农民直接补贴、农业保险等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五、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随着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2. 不同地区的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政府投入的财政支农资金相对较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也较大;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政府投入的财政支农资金相对较少,但也在逐步增加。
2024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情况总结一、概述公共卫生服务是指政府组织和提供的面向全体公民的卫生保健服务,旨在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____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以____字的篇幅进行详细阐述。
二、____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情况1.经费分配及使用原则____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分配原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地区人口数量、地区发展水平、卫生服务需求及卫生服务质量等。
给予人口较多、发展相对滞后和卫生服务需求较大的地区适当的优先资金支持,确保公共卫生服务能够得到全面覆盖和均衡发展。
2.疫情防控____年,新冠疫情持续肆虐,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一大重点是加强疫情防控工作。
这方面的经费主要用于加强病毒溯源研究、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病毒监测能力的提升、提供免费疫苗,加大疫苗接种力度,提高群体免疫水平等。
此外,公共卫生服务部门还将加强疫情防控培训、宣传和科普,提高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科学防控能力。
3.基础卫生服务除了疫情防控,____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还将重点用于提供基础卫生服务。
基础卫生服务是指公共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主要包括全民健康体检、常见疾病治疗、慢性病管理、儿童免疫等服务。
经费将主要用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和素质。
4.重大疾病防治当前,世界各地仍然存在各种传染病和慢性疾病的威胁。
____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还将重点用于重大疾病防治,如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
经费将主要用于提高重大疾病的防控能力,改善患者的诊疗条件,提高重大疾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5.健康教育和促进健康教育和促进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____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将主要用于加强健康教育和促进活动。
经费将用于开展健康知识宣传、疾病预防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培训等活动,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
6.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卫生服务,____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还将用于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综述:基本医疗保障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政策。
2024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发展,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该报告针对2024年的全国基本医疗保障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下就相关数据进行详细解读。
一、参保人数及覆盖率2024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障参保人数达到10亿,较上一年增加了5%,参保率超过90%。
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为3.5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为4.5亿,新农合参保人数约为2亿。
基本医保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覆盖本应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权利的人群。
二、基金收支情况2024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障基金总收入为1.2万亿元,总支出为1.1万亿元,结余为1千亿元。
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的收支基本平衡,保障了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约为5000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约为4000亿元,新农合基金约为3000亿元。
三、医疗服务覆盖情况2024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的医疗机构数量达到50万家,基本医疗保障参保人员可在全国范围内就近享受医疗服务。
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参保人员的医疗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
四、医疗费用控制情况2024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障实施了多项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包括限定药品目录、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强医保支付管理等措施。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全国基本医疗保障的医疗费用得到了有效控制,保障了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五、医疗服务质量情况2024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障积极推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工作,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广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
通过这些措施,全国基本医疗保障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保障了医保参保人员的健康权益。
六、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全国基本医疗保障将进一步推进医保制度整合,提高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加强医疗费用控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建设健全的医保监督机制,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财政对医疗卫生投入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理论基础
ArrowKJ(1963)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殊性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其贡献在于界定了医疗服务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区别,提出医疗市场中医疗需求的不稳定性、医疗市场供给的不确定性以及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y)”会导致“道德风险(MoralHazard)”、“第三方支付”和“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
Feldstein(1988)从理论角度分析居民基本健康卫生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基本医疗保障尤其是公共卫生具有公共品性质,医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严重的市场失灵,必须依靠政府基金的供给。
政府应该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建立合理的医疗市场进入退出机制等手段,努力消除医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逐步减小医患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不同市场地位,并建立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有效机制,切实减轻居民的医疗风险。
Sundar(1995)和Visaria(1994)的研究发现人们自费治疗时,偏好私人机构,而非公共卫生医疗机构。
Sanjay和Pradhan(1996)从理论上研究认为赢利型医疗保险市场缺陷可能把风险高但迫切需要治疗的病人排除在被保险人群体之外,财政参与提供非赢利性医疗卫生保险服务可以纠正保险市场缺陷和帮助低收入者。
Fuchs(2000)认为采
用公共支持措施可以改变医疗供给机构的激励机制,切断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收入与其提供的服务之间的直接联系,避免他们为利润所驱动。
Gupta和Dasgup-ta(2002)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证据显示,政府支持的卫生系统常常是无效的,免费提供各种卫生医疗服务给公民实际上导致了医师数量的减少和服务质量的下降。
公共服务质量的恶化同政府和公共卫生系统面临的破产结合在一起,使得卫生经济学家需要重新考虑卫生服务提供的方法以及认真思考成本恢复的问题。
RichardG•Frank(2003)对医疗服务的供方进行分析,认为医疗机构作为患者的“代理人”和“参谋”对服务的种类、数量、方式等做出选择,医患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Commission-AgentRelation)”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缺陷,产生医生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诱导需求,存在着医患双方“激励不相容(IncentiveIncompatibility)”的可能性,导致服务提供者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患者利益的市场失灵现象,政府必须干预。
Sanjay和Pradhen从理论上研究认为赢利型医疗保险市场缺陷可能把风险高但迫切需要治疗的病人排除在被保险人群体之外,财政参与提供非赢利性医疗卫生保险服务可以纠正保险市场缺陷和帮助低收入者。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与管理是各国通行的做法。
科克汉姆(2002)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医疗保健制度研究表明:无论是社会化的医疗保健体系还是分散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各国政府
实际上都对医疗保障实行直接和间接的管理和控制。
AdamWagstaff(1999)等通过对12个OECD国家的医疗支出分析发现,居民自费比例仅占很小比例,政府税收支出与政府补贴的医疗保险是医疗支出的主要方式。
欧洲发达国家在被“福利国家”危机所困扰的年代里,曾提出“福利社会”概念,重构安全网,促进社区、企业和个人的参与,强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并指出提供公平和有效率的卫生服务是一项政治任务(Bloom,1998)。
推崇经济自由化市场化的世界银行(1997)也强调指出,健康服务产业是一个不能听凭市场调节的领域,而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在1993年世界银行《投资于健康》的年报中明确指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投资和管理,世界银行同时认为,疾病与贫困是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保健的缺乏是穷人无法提高健康水平,扶贫、公共物品、市场缺陷是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主要作用的三条基本理由。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研究了发展中国家政府投资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及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西奥多•W•舒尔茨(1976)认为,人力资本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和经验等,即人的能力和素质。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获得的,这种投资表现在货币形态上就是为提高人力的各项开支,包括保健支出、教育支出、劳动力迁移的支出等等。
在人力资本投资的各种方式中,通过投资于健康来改善人力资本存量的质量是提高人口素质、增加穷人福利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DEA评估影响医院效率因素文献综述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称DEA),其优点在于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问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效率水平的评估。
第一个将DEA方法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是Sherman(1984),其以比率分析法作为比较组(com-parablegroups),对马萨诸塞州的7个教学医院中的外科医疗单元(medicalsurgicalar-ea)的经济效益做出了评价,得出DEA方法比传统的比率分析法更有效。
从此以后,大量的学者研究了DEA方法在医院和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应用。
①关于医院床位规模与医院效率问题的研究GaynorM和AndersonGF(1995)利用1953-1987年间5000所样本医院数据,发现床位的增加会带来医院成本的迅速提高。
Morey(1992)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美国300家医院的服务质量与医院成本的研究表明,医院床位的增加引起医院成本的上升。
Aletras(1999)分别应用长期和短期成本函数对希腊91所医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通过调整医院生产规模可以达到获得潜在效率的目的。
PolyzosNM(2002)运用相关、回归分析研究医院效率发现:区综合医院(districthospi-tals)及综合的医院(generalhospita1s)床位数在250-400张,社区医院(regionalhospita1s)及教学医院(universityhospita1s)床位数为400左右时医院效率高。
②关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所有权与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关系的研究学术界一致认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所有权与医疗卫生服务效率
肯定是存在一定关系的,但是究竟是何种关系,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Grosskopf和Valdmanis(1987)运用DEA方法分析了所选医院的效率,通过比较加利福尼亚市的22家公立医院(publichos-pitals)与60家私人非赢利医院(NFPhospi-tals)的经营效率,以四个投入指标和四个产出指标建立DEA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公立医院比私人非赢利医院有较高的效率,这是因为公立医院有严格的预算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