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辅导之三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青天”)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
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
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
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3(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
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3、常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表现手法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表达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艺术手法或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篇章结构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见附表4:4、常见的情感、主旨(1)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案【高考要求】鉴赏诗歌的语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
2.培养学生概括语言风格的能力。
3.培养学生准确审题规范作答的能力。
【题型剖析】炼句炼意型★命题形式:诗中××句,你认为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题指津: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凝练且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赏析诗句不仅要读懂其字面含义,还要联系全诗主旨、表达技巧仔细推敲、揣摩其言外之意,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鉴赏古人炼句炼意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释句意,点出诗句的表面意或言外之意;第二步,明手法,说出该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第三步,点情景,概述该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创设了怎样的意境;第四步,析感情,指出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时第一步可以省略。
★答题示例:(2007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这句诗借景抒情(明手法),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廖的景象(点情景),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析感情)。
赏评语言风格型★命题形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式: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这种题型重在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淡雅高远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清新、明丽、豪迈、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清新飘逸、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辅导鉴赏方法指导一一.理解:词义、句义古诗鉴赏二.鉴赏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把握意境(景、事、情)三.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方法指导(二)1、整体感知主旨2、组合意象,探究内涵鉴赏方法3、认知精妙词语体会意境4、抓住诗眼体会主旨5、多角度领会(一)整体感知主旨例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慨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
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二)组合意象,探究内涵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
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
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三)认知精妙词语体会意境1.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虚词等)例:明月别枝惊鹊惊:使……鹊惊日出江花红胜火胜:超过山寺月中寻桂子寻:找体会意境:明月别枝惊鹊(依恋美好情)“寻”、“看”(清闲、幽静)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三)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表达技巧类诗歌鉴赏复习教案(三)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表达技巧类(三)表达技巧类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
看有没有用修辞。
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
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辅导学案(5篇范例)第一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辅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辅导学案一、解读诗歌基本方略1、解读标题明确类别推断情志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品味意境3、识别技法表现手法方式与修辞二、古代诗歌的类别咏物诗山水田园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说理诗咏物诗(侧重于托物言志)(一)咏物诗【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特点归纳: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二)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情诗)ϖ诗人把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以及人文景观作为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刻画,使之成为世人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遣兴的手段--即借景抒情。
ϖ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ϖ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ϖ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对比。
ϖ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ϖ 4.分析重点:景物特征;5.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宿建得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什么?有什么作用?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专题辅导(诗歌鉴赏3)高考语文阅读复习专题辅导(诗歌鉴赏3)专项指导:诗歌鉴赏本单元诗歌鉴赏的重点是理解诗歌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意象,指作为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感的“意〞与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和谐交融和辩证统一。
通俗地讲,“意〞就是诗人的情感世界,“象〞是表现诗人情感世界的客观外物,意象是诗人主观和客观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
优秀的诗歌,往往将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创造优美的意境,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如苏轼就推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画〞与“诗〞的统一,“景〞与“情〞的融合,“象〞与“意〞的交会,有机地形成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象。
它能使读者从有限的具体画面中,感悟到形象之外更深刻、更丰富的审美趣味和无尽意蕴。
意象是诗歌的核心,是诗歌的灵魂,当然也就成了诗歌鉴赏的重点.诗的象征是通过某种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含义与之相近或超过这一形象的手法.象征的特点是利用象征体与本体之间某种相似相近的特点,使本体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
象征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暗示性,它打破了诗直抒胸臆的表现格局,给诗拓展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
大凡优秀的诗歌,都不会是照相式的直白的叙写,而是借助客观外在含蓄地表达某种思想、某种感情。
有的诗歌整首都是象征,有的诗某几节、某几句采用象征;有的通过人物来象征,有的则通过事件、景物来象征.新诗中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鱼化石》、舒婷的《船》、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都是优秀的象征诗。
诗是抒情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艾青说:“作为诗,感情的要求必须更集中,更强烈;换句话说,对于诗,诉诸于情绪的成分必须更重。
别的文学作品,虽然也一样需要丰富的感情,但他们还必须借助于事件发展的逻辑的推理,来获得作者思想说服的目的;而对于诗来说,它却常常是借助于感情的激发,去使人们喜欢与厌恶某种事物,使人们生活得更聪明,使人们精神向上发展。
诗歌鉴赏专题之三——表达技巧
一、有关说明
鉴赏其表达技巧: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等;此外还有修辞方法的运用。
二、列表说明直抒胸臆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间接抒情
(2)表现手法:用典、联想和想象、衬托和烘托(正反衬)、渲染、白描、象征(托物言志)、赋比兴、抑扬、虚实、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3)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4)结构技巧:照应、过渡、铺垫、伏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承上启下等。
三、举例说明
11、1、直接抒情: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间接抒情:
(1)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2)寓情于景(或物)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3)乐(哀)景哀(乐)情
如:谢亭送别唐.谢诨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如: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3、虚实结合
如: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实)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
4、比喻、象征、夸张等
如: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又如: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
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5、烘托
如: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抒情。
作者把桃花潭水深与情深结合起来,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妙在“不及”,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的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自然而情真。
6、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
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又如: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
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8、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
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
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四、练习巩固
1、分析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的主要艺术手法。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破”使人触目惊心,“深”使人满目凄然。
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并且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
2、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3、阅读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回答问题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
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4、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
家。
”回答问题: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5、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6、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
家。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7、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温馨提示:
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
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
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
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以上是鉴赏诗歌的步骤及方法。
为了更直观、简明,列表如下:
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组织答案,因题而异。
①对“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②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
写的好处”。
③对“对比题”,应该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
以分析阐述。
④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它是通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的。
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和套路,需要在训练中细致揣摩、认真总结。
答题要做到准确、规范。
具体来说,就是要:①紧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述准确,④要点
齐全,⑤分析具体,⑥组织有序,⑦语言流畅。